荨麻疹的中医诊治分型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荨麻疹的定义和病因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呈现红色、肿胀、瘙痒的风团,可伴有丘疹、水疱、水肿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包括药物、食物过敏、感染、寒冷、阳光照射、体力劳累等原因均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中医对荨麻疹的理解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内因主要是体质虚弱,脾虚湿浊等。

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1.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

具体包括:•望诊:观察皮肤病灶的大小、形态、色泽和分布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的瘙痒声音、情绪变化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过敏源等方面的情况。

•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诊断脉搏等方法来获得体质特点。

2. 辨证要点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要点主要包括:•寒热辨证:根据病人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将荨麻疹分为寒热型,然后再根据寒热内动、寒热外袭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湿燥辨证:根据皮肤病灶是否有水疱、水肿等进行湿燥辨证。

湿燥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湿热型、湿邪蕴结型等,然后再根据湿热蕴结、风寒湿毒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气血辨证:根据病人精神状态、舌质、脉象等进行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气虚血瘀型等,然后再根据气虚血瘀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3. 施治方法中医治疗荨麻疹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的方法。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地黄、黄连、连翘、柴胡、当归等,以及对应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调配。

•外治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外用药物进行外治,如石膏、槐角、地骨皮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疙瘩”,为一种局限性、暂时性或瘙痒性的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中医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是如何辨证论治的呢?又有什么疗效比较好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呢?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辨证分型及用药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自拟荆芩汤加减: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一眨眼,又到了大寒时节,很多地方都已沉浸在冰天雪地中,“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的凄凉之美,让人们的内心格外地沉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让人们的内心翻腾挣扎。

但这般景象下,却有不少荨麻疹患者无缘观赏,荨麻疹着实扫兴,该何如将其驱逐出身体?中医妙法还你太平!★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的瘾疹相类似。

《医宗金鉴》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本病属中医风类皮肤病的范畴。

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相鉴别。

一、辨证施治(一)急性荨麻疹1.风热犯表证【主症】发病急骤,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或呕吐,重则面唇俱肿或脘腹疼痛,遇热则皮疹加重,得冷则隐。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方药】荆防方:荆芥穗、牛蒡子、丹皮、干生地、黄芩、薄荷、金银花、蝉衣、生甘草、防风、浮萍。

【方解】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宣肺;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黄芩泻肺火;蝉衣散风清热止痒。

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生石膏、栀子、芒硝、大黄,以清热通下,以泄实火。

2.风寒证【主症】皮疹色呈粉白,遇风冷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体淡胖,苔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僵蚕、丹皮、陈皮、丹参、白鲜皮。

【方解】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以开腠理;佐以浮萍、白鲜皮扬散寒湿;丹参、丹皮、白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

遇风加重者或风团反复发作、自汗者加黄芪、防风、白术。

3.内热受风证【主症】发病急,全身起风团,痒,伴高热多汗,口干,胸闷气短,大便干或便痢。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荨麻疹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

荨麻疹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理特点是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瘙痒、丘疹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水肿和呼吸困难。

荨麻疹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是由于过敏反应、感染、药物、食物等引起的。

西医临床治疗荨麻疹主要采用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以下是一个西医临床治疗案例:患者王某,女性,27岁,因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前来就诊。

检查发现患者患有荨麻疹。

医生给予患者口服抗组胺药物和局部涂抹激素类药膏,同时建议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食物。

中医临床治疗荨麻疹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方剂的组成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

针灸疗法主要采用对症选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和艾灸。

以下是一个中医临床治疗案例: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前来就诊。

中医医生诊断患者患有荨麻疹,给予患者一味中药方剂,包括黄芩、苦参、地黄、白芍等药材,同时进行针灸治疗。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逐渐消失。

补充一下中医临床治疗荨麻疹的常用方剂和穴位:常用方剂:苍耳子散:主要由苍耳子、赤芍、甘草等组成,适用于热毒所致的荨麻疹。

金银花汤:主要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组成,适用于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小青龙汤:主要由黄芩、半夏、生姜等组成,适用于湿热所致的荨麻疹。

常用穴位:肝经穴位:太冲、阴陵泉、行间、昆仑等。

脾经穴位:太白、足三里、三阴交、四白等。

肾经穴位:涌泉、气海、足厥阴、太溪等。

总之,中西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同时,预防荨麻疹的关键是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食物,保持身体健康和免疫力。

西医临床治疗荨麻疹的案例:一位25岁女性因全身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持续时间约为2周,就诊于皮肤科。

诊断为急性荨麻疹。

治疗方案为口服抗组胺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症状迅速缓解。

中医临床治疗荨麻疹的案例:一位30岁男性因全身出现红色丘疹、瘙痒、热感等症状,就诊于中医科。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之马矢奏春创作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荆防方【药物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剂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主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3)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缺乏,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针灸治疗荨麻疹研究近况

针灸治疗荨麻疹研究近况
针灸治疗荨麻疹研 究近 况
刘启 亮 许凌钧 罗 字 广西 中医药大学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 5 3 0 0 0 1 南宁市明秀东路1 7 9 号 关键词 荨麻疹; 针灸;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 R 7 5 8 . 2 4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0 7 1 9 ( 2 0 1 3 ) 0 1 — 0 o 0 9 — 0 2
李爱军等 [ 1 ] 采用耳尖切开放血 , 切口 外敷少许无水碳酸 氢钠 , 治疗慢性荨麻疹 , 结果1 次治疗有效率为8 9 %, 2次治疗 有效率为1 0 0 %, 认为此疗法尤其对服药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 疹效果非常显著 , 疗程短 , 疗效高。 赵玉广等[ 1 ] 采用相同穴位 对比针灸和刺血疗法的疗效 , 将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等分成 刺血组和针灸组 , 两组取穴均为曲池 、 血海、 肺俞、 足三里 , 取 双侧 , 结果刺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灸组。冯春燕等 [ 1 ] 用肩祸 穴刺络拔罐治疗顽固性荨麻疹 , 取肩髑 ( 双侧 ) , 刺血起罐后 , 风邪型加肺俞 , 胃热型加胃俞 , 单纯拨罐5 m i n , 最多经过3 个
任国强等 …将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 组, 针刺组选取曲池、 大椎、 合谷、 委中、 风池、 足三里、 内关等 穴, 药物组每 日口服盐酸西替利嗪, 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 为8 9 . 5 %, 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 0 . O %, 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优 于药物组( P< O . 0 5 ) 。曹海波等 [ , ] 治疗荨麻疹患者, 针刺取穴 风池、 曲池 、 外关 、 合谷、 血海、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其中痊愈 率为6 0 . 5 %, 有效率为3 9 . 5 %。陈丽仪等[ 6 ] 将荨麻疹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观察组以薄氏腹针治疗 , 对照组 以西替 利嗪片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后 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2-28T06:29:32.2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3期作者:杨鲲鹏王欣佳郑帅[导读] 本文对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杨鲲鹏王欣佳郑帅山东中医药大学 250000摘要:本文对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根据荨麻疹的基础定义、临床反应、病因病机等角度出发,总结荨麻疹外治法主要包含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刺络放血拔罐法以及中药敷脐、中药熏蒸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荨麻疹;研究进展1 前言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西医角度荨麻疹属于皮肤过敏性的变态反应,对荨麻疹的治疗多以抗组胺药物起缓解作用。

从中医角度来看,风邪与荨麻疹关系密切,分为外感风邪以及内生风邪。

外感六淫中的风邪,兼阳气不足,伴有湿、寒、热之邪,卫外不固,营卫失调。

内伤七情影响脏腑气机,脏腑论治。

日久肝郁失其藏血功能,致气血失和;脾胃不足,或是脾胃同居中焦,导致气血不足,阻滞营卫,易被邪风所侵入;肺虚卫气不固、风邪侵袭表面,致营卫不和;荨麻疹长久不愈、还会损耗人体阴精血液,终引起肾阴虚。

2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荨麻疹由于病因病机复杂,西医疗法长期使用抗组胺药物有着抗药性、依赖性等效果,而中医疗法口服中草药对于缓解病情的效果相对稳定。

这时中医外治法在荨麻疹的治疗中凸显出来,中医外治法具有明显疗效,复发率低,临床效果好,因此具有一定优势。

中医外治法主要方法有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刺络放血拔罐法[1]。

2.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方法,对人体免疫系统能起到明显广泛的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孟宏等[2]将小鼠分为模型组、针刺组。

针刺组针刺血海、曲池,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一个疗程后,两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可显著减缓瘙痒模型小鼠的持续瘙痒时间,有着较优的止痒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荨麻疹的中医诊治分型
针灸治疗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荨麻疹针灸治疗技术
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有的病人尚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

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

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瘾疹”、“风疹”的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不外内外两端,内因禀赋不足,外因风邪为患。

由于卫表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因饮食不节,内有湿热、食滞,外受风邪侵袭,使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而发。

慢性多由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火,耗伤阴血,或因脾气虚弱,湿热虫积,或因冲任失调,经血过多,或因久病耗气伤血等,均可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

辨证分型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肠胃实热:风团色红,成块成片,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基本治疗
[治则] 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加减] 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足三里;肠胃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加关元、肝俞、肾俞。

[操作] 每次选用3~5穴。

毫针刺用泻法,风寒束表者可在风门、大椎加用灸法。

留针 15~30分钟,急性者每日针刺1~2次,慢性者可隔日针刺一次。

急性者无疗程可言,慢性者 10~15次为一疗程,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针刺治疗。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取穴] 风池、曲池、血海、夹脊穴。

[操作] 毫针刺,中强手法叩刺,至皮肤充血或隐隐出血为度。

每日或隔日一次。

2.三棱针
[取穴] 曲泽委中大椎风门
[操作] 每次可选用一个四肢穴和一个躯干穴。

曲泽或委中穴处用三棱针对准瘀血经脉快速点刺一厘米深左右,使暗红色血液自然流出,待颜色转淡红后再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大椎或风门穴用三棱针刺~1厘米深,立即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

急性者每日一次,慢性者一周一次。

3.拔罐
[取穴] 神阙
[操作] 用大号玻璃罐拔之,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反复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

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4.耳针
[取穴] 肺、胃、肠、肝、肾、肾上腺、神门、风溪。

[操作] 以毫针浅刺,中强刺激;也可在耳前静脉放血数滴;每日一次。

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3日一次。

5.穴位注射
[取穴] 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椎、膈俞等穴。

[操作] 每次选用1~2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抽取自身静脉血加入抗凝剂注入穴位,每穴2~3毫升。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 4次的治疗能较快退疹止痒,对慢性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2)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致敏食物或药物,忌食鱼腥、虾蟹、酒类、浓茶、咖啡、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保持排便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