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中医诊治(分型、针灸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荨麻疹的定义和病因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呈现红色、肿胀、瘙痒的风团,可伴有丘疹、水疱、水肿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包括药物、食物过敏、感染、寒冷、阳光照射、体力劳累等原因均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中医对荨麻疹的理解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内因主要是体质虚弱,脾虚湿浊等。
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1.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
具体包括:•望诊:观察皮肤病灶的大小、形态、色泽和分布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的瘙痒声音、情绪变化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过敏源等方面的情况。
•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诊断脉搏等方法来获得体质特点。
2. 辨证要点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要点主要包括:•寒热辨证:根据病人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将荨麻疹分为寒热型,然后再根据寒热内动、寒热外袭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湿燥辨证:根据皮肤病灶是否有水疱、水肿等进行湿燥辨证。
湿燥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湿热型、湿邪蕴结型等,然后再根据湿热蕴结、风寒湿毒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气血辨证:根据病人精神状态、舌质、脉象等进行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气虚血瘀型等,然后再根据气虚血瘀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3. 施治方法中医治疗荨麻疹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的方法。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地黄、黄连、连翘、柴胡、当归等,以及对应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调配。
•外治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外用药物进行外治,如石膏、槐角、地骨皮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疙瘩”,为一种局限性、暂时性或瘙痒性的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中医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是如何辨证论治的呢?又有什么疗效比较好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呢?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辨证分型及用药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自拟荆芩汤加减: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一眨眼,又到了大寒时节,很多地方都已沉浸在冰天雪地中,“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的凄凉之美,让人们的内心格外地沉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让人们的内心翻腾挣扎。
但这般景象下,却有不少荨麻疹患者无缘观赏,荨麻疹着实扫兴,该何如将其驱逐出身体?中医妙法还你太平!★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的瘾疹相类似。
《医宗金鉴》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本病属中医风类皮肤病的范畴。
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相鉴别。
一、辨证施治(一)急性荨麻疹1.风热犯表证【主症】发病急骤,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或呕吐,重则面唇俱肿或脘腹疼痛,遇热则皮疹加重,得冷则隐。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方药】荆防方:荆芥穗、牛蒡子、丹皮、干生地、黄芩、薄荷、金银花、蝉衣、生甘草、防风、浮萍。
【方解】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宣肺;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黄芩泻肺火;蝉衣散风清热止痒。
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生石膏、栀子、芒硝、大黄,以清热通下,以泄实火。
2.风寒证【主症】皮疹色呈粉白,遇风冷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体淡胖,苔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僵蚕、丹皮、陈皮、丹参、白鲜皮。
【方解】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以开腠理;佐以浮萍、白鲜皮扬散寒湿;丹参、丹皮、白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
遇风加重者或风团反复发作、自汗者加黄芪、防风、白术。
3.内热受风证【主症】发病急,全身起风团,痒,伴高热多汗,口干,胸闷气短,大便干或便痢。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概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呈现红斑、丘疹、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属于湿热病邪侵袭所致,与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失调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荨麻疹可分为不同的中医分型,每种分型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法1. 风湿病邪型病因:外感风湿病邪。
病机:病邪入侵肌表,阻滞气血流通。
症状:荨麻疹呈红色,局部皮肤肿胀,伴有瘙痒、灼热感,可有关节酸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疏风祛湿,行气活血。
常用方剂有桂枝汤加芍药、牛蒡子、柴胡等。
2. 湿热病邪型病因:饮食不洁、内伤湿热、体质湿热等。
病机:湿热病邪郁结,气血瘀滞。
症状:荨麻疹呈红色,伴有丘疹,皮肤水肿,瘙痒、灼热感明显,伴有口渴、小便赤黄等症状。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双花薄荷露等。
3. 气虚血瘀型病因:先天不足、劳倦过度、情绪郁结等。
病机:气虚无力,气血运行不畅。
症状:荨麻疹色淡,丘疹较少,皮肤水肿不明显,瘙痒轻微,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方法:益气活血,调经止痛。
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等。
4. 血虚寒湿型病因:寒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等。
病机:寒湿郁滞,血液流通不畅。
症状:荨麻疹色淡,丘疹多见,皮肤水肿不明显,瘙痒较轻,伴有寒战、畏寒、喜温等症状。
治疗方法:温补阳气,祛寒湿。
常用方剂有温经汤、金匮肾气丸等。
5. 肝郁脾虚型病因:情绪不畅、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等。
病机:肝郁气滞,脾虚失运。
症状:荨麻疹常呈暗红色,皮肤肿胀,瘙痒明显,伴有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养血健脾。
常用方剂有柴胡化湿汤、益气养血汤等。
结语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中医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型和治疗。
根据不同的中医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疾病症状,恢复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荨麻疹时应个体化,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治疗分型荨麻疹的中医药方有哪些

治疗分型荨麻疹的中医药方有哪些近些年荨麻疹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荨麻疹不仅会对美观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今后发展。
生活中人们要了解这种疾病的出现,做出及时的治疗,这样才能早日减轻病痛的折磨。
那么,治疗荨麻疹需要注意些要点呢?下面看看小编的分析: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患,在中医文献中称瘠痛,南方称风疹块,北方称鬼饭疙瘩。
据临床观察,大致依下述分型论治。
(1)风热久羁型:由于外受风热之邪,未经发散,以致风菩蕾,发作不已。
证见疹发下片掀红,舌质红苔黄,治以搜风清热为主。
常用自拟乌蛇驱风汤:乌蛇、蝉衣、荆芥、白芷、羌活、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大黄。
(2)血热风盛型:属于中医“风疙疹”范畴,犹今之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往往先则皮肤搔痒,抓后立即掀起条痕,此所谓外风引动内风。
由于心经有火,血热内盛,热甚生风,治重凉血清热消风为主,夹瘀略佐活血之品。
药用:生地、当归、赤芍、紫草、元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3)卫气不固型:属于风寒另一类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
由于卫外失固,风寒易侵,疹易发于裸出部位,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治宜固卫御风。
药用:炙黄茂、防风、炒白术、桂枝、炒赤芍、生姜、大枣、荆芥、茯苓等。
(4)脾失健运型:由于脾虚失运,外受于风,气机失利。
证见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泄,甚至恶心呕吐等。
治以健脾益气,祛风散寒。
药用:苍术、陈皮、猪苓、袄苓、泽泻、羌活、防风、炒白术、木香、乌药等。
(5)血瘀生风型: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外受风寒或风热相搏,发为风蕾。
本症可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今称之为压迫性荨麻疹,舌见紫黯或现瘀块。
治以活血祛风为主。
药用: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荆芥、蝉衣、甘草等。
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可佐以麻黄、桂枝。
朱仁康荨麻疹的证候不一,我将其划为四个类型,进行治疗。
(1)风寒型:皮疹呈白色或粉红色风团,瘙痒,遇风加剧,多伴有发热恶寒,无汗,体痛之证;脉浮紧,苔白。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之马矢奏春创作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荆防方【药物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剂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主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3)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缺乏,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针灸治疗荨麻疹研究近况

刘启 亮 许凌钧 罗 字 广西 中医药大学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 5 3 0 0 0 1 南宁市明秀东路1 7 9 号 关键词 荨麻疹; 针灸;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 R 7 5 8 . 2 4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0 7 1 9 ( 2 0 1 3 ) 0 1 — 0 o 0 9 — 0 2
李爱军等 [ 1 ] 采用耳尖切开放血 , 切口 外敷少许无水碳酸 氢钠 , 治疗慢性荨麻疹 , 结果1 次治疗有效率为8 9 %, 2次治疗 有效率为1 0 0 %, 认为此疗法尤其对服药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 疹效果非常显著 , 疗程短 , 疗效高。 赵玉广等[ 1 ] 采用相同穴位 对比针灸和刺血疗法的疗效 , 将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等分成 刺血组和针灸组 , 两组取穴均为曲池 、 血海、 肺俞、 足三里 , 取 双侧 , 结果刺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灸组。冯春燕等 [ 1 ] 用肩祸 穴刺络拔罐治疗顽固性荨麻疹 , 取肩髑 ( 双侧 ) , 刺血起罐后 , 风邪型加肺俞 , 胃热型加胃俞 , 单纯拨罐5 m i n , 最多经过3 个
任国强等 …将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 组, 针刺组选取曲池、 大椎、 合谷、 委中、 风池、 足三里、 内关等 穴, 药物组每 日口服盐酸西替利嗪, 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 为8 9 . 5 %, 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 0 . O %, 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优 于药物组( P< O . 0 5 ) 。曹海波等 [ , ] 治疗荨麻疹患者, 针刺取穴 风池、 曲池 、 外关 、 合谷、 血海、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其中痊愈 率为6 0 . 5 %, 有效率为3 9 . 5 %。陈丽仪等[ 6 ] 将荨麻疹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观察组以薄氏腹针治疗 , 对照组 以西替 利嗪片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后 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荨麻疹针灸治疗技术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有的病人尚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
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荨麻疹。
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瘾疹”、“风疹”的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不外内外两端,内因禀赋不足,外因风邪为患。
由于卫表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因饮食不节,内有湿热、食滞,外受风邪侵袭,使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而发。
慢性荨麻疹多由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火,耗伤阴血,或因脾气虚弱,湿热虫积,或因冲任失调,经血过多,或因久病耗气伤血等,均可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
辨证分型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肠胃实热:风团色红,成块成片,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基本治疗
[治则] 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加减] 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足三里;肠胃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
[操作] 每次选用3~5穴。
毫针刺用泻法,风寒束表者可在风门、大椎加用灸法。
留针15~30分钟,急性者每日针刺1~2次,慢性者可隔日针刺一次。
急性者无疗程可言,慢性者10~15次为一疗程,荨麻疹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针刺治疗。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取穴] 风池、曲池、血海、夹脊穴。
[操作] 毫针刺,中强手法叩刺,至皮肤充血或隐隐出血为度。
每日或隔日一次。
2.三棱针
[取穴] 曲泽委中大椎风门
[操作] 每次可选用一个四肢穴和一个躯干穴。
曲泽或委中穴处用三棱针对准瘀血经脉快速点刺一厘米深左右,使暗红色血液自然流出,待颜色转淡红后再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大椎或风门穴用三棱针刺0.5~1厘米深,立即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
急性者每日一次,慢性者一周一次。
3.拔罐
[取穴] 神阙
[操作] 用大号玻璃罐拔之,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反复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
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4.耳针
[取穴] 肺、胃、肠、肝、肾、肾上腺、神门、风溪。
[操作] 以毫针浅刺,中强刺激;也可在耳前静脉放血数滴;每日一次。
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3日一次。
5.穴位注射
[取穴] 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椎、膈俞等穴。
[操作] 每次选用1~2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抽取自身静脉血加入抗凝剂注入穴位,每穴2~3毫升。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4次的治疗能较快退疹止痒,对慢性荨麻疹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2)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致敏食物或药物,忌食鱼腥、虾蟹、酒类、浓茶、咖啡、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保持排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