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荨麻疹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荨麻疹的定义和病因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呈现红色、肿胀、瘙痒的风团,可伴有丘疹、水疱、水肿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包括药物、食物过敏、感染、寒冷、阳光照射、体力劳累等原因均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中医对荨麻疹的理解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内因主要是体质虚弱,脾虚湿浊等。

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1.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

具体包括:•望诊:观察皮肤病灶的大小、形态、色泽和分布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的瘙痒声音、情绪变化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过敏源等方面的情况。

•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诊断脉搏等方法来获得体质特点。

2. 辨证要点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要点主要包括:•寒热辨证:根据病人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将荨麻疹分为寒热型,然后再根据寒热内动、寒热外袭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湿燥辨证:根据皮肤病灶是否有水疱、水肿等进行湿燥辨证。

湿燥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湿热型、湿邪蕴结型等,然后再根据湿热蕴结、风寒湿毒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气血辨证:根据病人精神状态、舌质、脉象等进行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气虚血瘀型等,然后再根据气虚血瘀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3. 施治方法中医治疗荨麻疹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的方法。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地黄、黄连、连翘、柴胡、当归等,以及对应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调配。

•外治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外用药物进行外治,如石膏、槐角、地骨皮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简介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病程持续6周以上,以皮肤出现反复发作的痒疹为特点。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复杂,常与过敏、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传统西医常以抗组胺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但长期使用抗组胺药物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和耐受性等问题。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通过对患者病理症状的综合分析,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不同类型,并针对每一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分型。

1. 风热郁火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红肿,伴有明显的热感,或者疹子较大、较密集。

舌苔黄腻,舌质偏红。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退热。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

2. 湿热蕴脾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湿疹或丘疹,伴有明显的湿气,容易出汗,腹胀便溏。

舌苔黄腻或厚腻,舌体较肥胖。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健脾祛湿。

常用方剂:四逆汤、平胃散。

3. 气血两虚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红疹较不明显,反复发作,伴有乏力、面色苍白、舌淡红、脉细弱等虚证表现。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调理脏腑。

常用方剂:四物汤、归脾汤。

4. 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色泽暗淡,病程较长,或有肾虚症状,如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

舌质暗红,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肝益肾,润燥止痒。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巴戟天地黄丸。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除了根据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外,中医还有其他辨证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1.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方法,即将中药煎剂加热至一定温度,使药液蒸气直接作用于患处。

中药熏洗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地龙、白芷、皂角刺等。

2. 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煎剂蒸气敷布于患者全身或局部,通过中药的挥发成分作用于皮肤,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金银花、白头翁等。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概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呈现红斑、丘疹、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属于湿热病邪侵袭所致,与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失调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荨麻疹可分为不同的中医分型,每种分型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法1. 风湿病邪型病因:外感风湿病邪。

病机:病邪入侵肌表,阻滞气血流通。

症状:荨麻疹呈红色,局部皮肤肿胀,伴有瘙痒、灼热感,可有关节酸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疏风祛湿,行气活血。

常用方剂有桂枝汤加芍药、牛蒡子、柴胡等。

2. 湿热病邪型病因:饮食不洁、内伤湿热、体质湿热等。

病机:湿热病邪郁结,气血瘀滞。

症状:荨麻疹呈红色,伴有丘疹,皮肤水肿,瘙痒、灼热感明显,伴有口渴、小便赤黄等症状。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双花薄荷露等。

3. 气虚血瘀型病因:先天不足、劳倦过度、情绪郁结等。

病机:气虚无力,气血运行不畅。

症状:荨麻疹色淡,丘疹较少,皮肤水肿不明显,瘙痒轻微,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方法:益气活血,调经止痛。

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等。

4. 血虚寒湿型病因:寒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等。

病机:寒湿郁滞,血液流通不畅。

症状:荨麻疹色淡,丘疹多见,皮肤水肿不明显,瘙痒较轻,伴有寒战、畏寒、喜温等症状。

治疗方法:温补阳气,祛寒湿。

常用方剂有温经汤、金匮肾气丸等。

5. 肝郁脾虚型病因:情绪不畅、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等。

病机:肝郁气滞,脾虚失运。

症状:荨麻疹常呈暗红色,皮肤肿胀,瘙痒明显,伴有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养血健脾。

常用方剂有柴胡化湿汤、益气养血汤等。

结语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中医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型和治疗。

根据不同的中医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疾病症状,恢复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荨麻疹时应个体化,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荨麻疹的中医辨证一、荨麻疹的概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丘疹和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外邪入侵、内外因素交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病症。

二、荨麻疹的病因⒈外感风寒湿邪:荨麻疹多发于寒湿季节,与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有关。

⒉内伤热邪:体内热邪郁结,也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⒊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辛辣刺激食物、饮酒过量等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荨麻疹的重要原因。

三、荨麻疹的中医辨证⒈风热侵袭型主要症状:起疱丘疹,红肿热痛,瘙痒明显,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⒉风寒湿邪型主要症状:起疱丘疹,红肿,瘙痒较轻,伴有寒战、恶寒,舌苔白腻,脉浮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祛湿止痒。

⒊内伤湿热型主要症状:起疱丘疹,红肿,瘙痒明显,伴有口干苦味、大便秘结,舌苔黄腻厚,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⒋脾肾虚弱型主要症状:疱丘痒痛,红肿不明显,瘙痒不易缓解,伴有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脾益肾,祛风止痒。

四、附件⒈附件一:中药方剂⒉附件二:荨麻疹饮食调理⒊附件三:常用穴位按摩法注释:⒈风寒湿邪:指外感风寒湿邪入侵体内所产生的病因因素。

⒉内伤热邪:指体内热邪郁结所产生的病因因素。

⒊脉弦滑: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弦紧而滑利。

⒋舌苔黄腻:舌苔厚腻,颜色呈黄色。

⒌脉浮紧: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浮而紧实。

⒍口干苦味:口中感觉干燥且有苦味。

⒎舌苔黄腻厚:舌苔颜色呈黄色,质地厚重。

⒏脉滑数: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滑利且数。

⒐舌质淡苔白:舌体颜色较淡,舌苔呈白色。

⒑脉细弱: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细弱。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过敏源比较复杂,病情也错综复杂,症状表现也不相同.若能查清过敏源,其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中医对荨麻症可分为五个型:1. 风热犯表-----风团颜色鲜红灼热,遇风受热后加重,瘙痒甚,好发于暴露部位.常伴鼻塞流涕,口干咽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浮数.2. 风寒外束-----风团颜色淡红或苍白,遇风受凉后尤甚,得暖减轻.伴鼻塞咽痒,咳嗽痰白,周身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3. 肠胃湿热----出风团与饮食不节有关,伴腹痛腹泻,或呕吐胸闷.大便稀烂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4. 血热毒盛-----见于严重泛发的急性荨麻症,全身满布风团,颜色鲜红灼热,剧烈瘙痒.伴发热,头痛,烦躁,口干咽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5. 气血亏虚-----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夜晚或劳累时风团加重,四肢困倦,形瘦体弱或虚胖,面色无华.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细弱.荨麻疹的中医治疗:1. 风热犯表----疏风清热,退疹止痒银花15 连翘15 淡竹叶10 鱼腥草20 牛蒡子12 薄荷6(后下) 荆芥10 浮萍15 蝉脱10 芦根15 甘草3. 若伴咳嗽痰黄加桑白皮15,大便干结加紫草12.2. 风寒外束-----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12 麻黄6 白芍15 大枣12 苏叶12 防风12 荆芥穗10 (后下) 北杏12 生姜3片甘草3. 若体弱多病者,可加黄芪20克白术12克,以益气固表.3. 肠胃湿热-----清肠利湿,祛风止痒土茯苓12 绵茵陈20 银花15 火炭母20 布渣叶15 山楂20 苏叶8 枳实12 厚朴12 连翘12 甘草5. 若腹痛腹泻者加陈皮防风白术各12克;纳差者加莱菔子麦芽各12克.4. 血热毒盛-----凉血清热解毒水牛角30(先煎) 生地黄20 鱼腥草20 紫草15 蝉脱10 黄芩12 牡丹皮12 玄参15 生石膏20 赤芍15 芦根15 甘草5. 若毒甚者加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2克。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1 】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掉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荆防方【药物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子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止痒.(2)风寒型,多见于严寒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掉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主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3)贫血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缺少,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分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子中药方子(一)【辨证】脾掉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方名】多皮饮.【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二)【辨证】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方名】麻黄方.【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三)【辨证】脾虚兼风.【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静痒.【方名】荨麻疹汤.【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屈舒信方.中药方子(四)【辨证】阴血缺少,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算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方名】加减当归饮.【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俞长荣方.中药方子(五)【辨证】洗澡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绸缪.【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出处】何任方<荨麻疹>别的中医疗法:1.活血祛风法实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其实不轻易分辩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荆芥.防风各10克.依据辨证不合又可分为:(1)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经常应用: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2)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可用永安止痒汤.(3)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半皮肤划痕症.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1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4)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腹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白术散.(5)活血固表法:实用于易汗出,汗后产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2.清热疏风法用凉血消风汤.3.凉血祛风法用凉血消风汤.4.祛风通络法实用于兼有风湿症状者,用独活寄生汤.5.健脾理湿法实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可用加减胃苓汤.6.散寒化饮法兼有慢性气管炎者.可用加减小青龙汤.7.其他治法个体是病人依据不合辩证,采取不合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参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8.针灸等疗法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依据辨证取穴与不合补泻法治疗.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必定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荨麻疹
治荨麻疹消风脱敏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

是人们日发生活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因荨麻疹的皮疹“形如豆辨,堆累成片" 高出皮肤,遇风易发,故中医称之为"瘖癅" 、‘风疹块、鬼饭疙瘩。

荨麻疹的主要症状为:皮损常突然发生, 先有皮肤瘙痒,随即起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此起彼伏,皮损可随瘙痒而增多,融合成大片。

发作时间不定,一日可多次反复发作多持续半小时或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患者自觉剧烈瘙痒及有灼热感。

本病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有时粘膜亦可受累。

胃肠道受累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

部分患者以钝器在皮肤上划痕后,局部出现与划痕一致的风团。

荨麻疹的病程有长有短,急性的可数日或数周后消退,慢性的可反复发作,经年累月不愈。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少痛苦。

中医治疗急性荨麻疹常分为凤热.风寒两型辨证治疗。

风热型一般疹块淡红或红有灼热感。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荆芥6g 防风10g 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6g 僵蚕10g 苦参10g 丹皮10g
生地15g 黄芩10g 蝉衣10g 生石膏20g
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风寒型一般皮疹色白,遇风冷加剧、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麻黄5g 杏仁10g 防风10g 荆芥10g
浮萍10g 地肤子10g 白藓皮10g 丹皮10g
干姜皮10g 陈皮10g 桂枝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

对于慢性荨麻疹要仔细寻找病因,积极祛除病因.并配合服用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0g 白芍10g
何首乌30g 生黄芪30g 白蒺藜15g 白术10g
丹参109 地骨皮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饮食疗法:如皮疹遇热加重,可用冬瓜皮20g,菊花15g,赤芍12g,每天1剂,水煎后取药汁兑蜂蜜少许代茶饮。

连用7一8剂。

遇寒加重,可用木瓜60g,生姜9g.米醋100g, 每天1剂,放人砂锅中煎煮,待醋煮干时,取出木瓜、生姜,分早晚2次吃完,连用7—10剂。

中医认为‘防病于未然’”,在荨麻疹未发作时,应注意寻找和祛除病因,积极调整胃肠道功能,清除肠道寄生虫调整内分泌,治疗慢性病灶,避免接触致敏的食物、药物。

动物皮毛等。

患病期间,要避免强烈搔抓及热水烫洗,不要滥用刺激性外用药。

保持饮食清淡,忌食鱼腥海味、辛辣酒酪等食物。

适当调摄生活起居,适应气候寒温变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安恰。

来自中医中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