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艺术》知识讲解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丽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经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谦恭的,勇敢的,真诚的有纪律的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诸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弗洛姆语录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诸努力。
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天真的,孩童般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
浅谈弗洛姆《爱的艺术》

浅谈弗洛姆《爱的艺术》作者:胡文礼郑艳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许多人认为爱是随机发生的,只有幸运的人才能获得爱的眷顾。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其实是一门艺术。
书中弗洛姆提到了一个爱的对象的问题。
当时,在弗洛姆眼中,社会的整个文化是构建在购买欲之上的,互利交易的观点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富有吸引力的女人以及成功的男人就像是市场上陈列的优质商品。
当两个人比较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交换价值,认为这是一桩合理的交易,那么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爱。
人的爱情关系和调节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交换,都仿佛遵守着类似的原则。
这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爱。
当爱与商品挂钩,爱就已然变味,失去了神圣的色彩。
这意味着那时弗洛姆就已经看到社会盛行着一昧追求自我利益的自我中心主义。
这也给我们敲响了当代社会的警钟。
事实上,当今的中国社会,虽然物质世界发展很快,但是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脱节,精神世界并没有跟上物质世界发展的脚步。
于是社会逐渐出现了这么一些现象,老人倒无人扶、碰瓷等事屡见不鲜。
这种社会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也从社会的冰山一角中折射出了生活在现代人们所遭遇的道德难题。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缺乏人情味,恰恰是由于人们对爱的缺失。
由此可见,研究弗洛姆的《爱的理论》对我们寻找真正的爱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也是我多次阅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弗洛姆指出“人自诞生之日起就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与自然相脱离,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感到孤独”[1]。
人类生存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克服这种地狱般的寂寞和孤独感。
而爱,正解决了人类生存的这一问题。
爱具有着一种令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克服人生来就具有的那种孤独感。
这里,弗洛姆给出的爱的定义是,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个性的条件下两个人走到一起。
弗洛姆从爱的特点对爱进行了分析,使我对爱的理解愈加深刻。
弗洛姆将爱的特点归为以下几点:1.爱是给予。
爱的给予是愿意把自身存在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这种给予是平等的,它不分性别、民族、阶级,不分高低贵贱。
《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

《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2007年04月19日星期四 14:17第二章爱的理论(4)对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渴望,已经在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得到了明白的表达。
这是全部心理学的动力。
但是,因为这一欲望是要认识人的一切,认识最内在的秘密,所以通常的知识、思想所能给予的知识是无法满足这一愿望的。
即使我们的认识比目前高出一千倍,也不会达到事物的根底。
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谜,正如同别人对我们来说,也一直是个谜。
得到全面知识的惟一途径是爱:爱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语言。
爱是对融合体验的大胆投入。
但是思想所能给予的认识,即心理学知识,也是在爱中达到全面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了能够看到他的现实,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对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和我自己。
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终极本质中,在爱中认识他。
认识人的问题同认识神的宗教问题是相似的。
在传统的西方神学中,人们努力想从思想上认识上帝,做出关于上帝的描述。
它假设人们能够在自己的思想中认识上帝。
在神秘主义中(下面我将表明,神秘主义是一神论的自然结果),已经放弃了通过思想认识上帝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与上帝的融合体验来认识上帝;在融合中,已经没有关于上帝知识的地盘了,也没这个必要了。
与人融合的体验,或者在宗教范围内同上帝的融合,都决不是非理性的。
相反,正如阿尔贝特·施韦策尔(AlbertSchweitzer)①所指出的,这是唯理论的结论,是理性主义最为大胆与彻底的结论。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根植于我们知识的根本局限,而不是偶然局限。
通过知识,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人与宇宙的秘密;惟有通过爱才能去把握它。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局限性。
正如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一样,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在成熟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态度:成熟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为之付出劳动的果实;成熟的人放弃了全知全能的自恋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种以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
001 读书分享1 《爱的艺术》

NO. 1《爱的艺术》《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作品。
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畅销不衰。
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
《爱的艺术》主要讲了三部分内容:爱是一门艺术;爱情的理论和爱的实践一、爱是一门艺术:爱情不是与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情感。
爱情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而学会的一门艺术。
掌握一门艺术需要①掌握理论②掌握实践。
二、爱的理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求就是要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
爱情可以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
除此之外,爱情还有更生物的要求:阴性和阳性的结合。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生命的本质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
三、爱的实践:需要四个基本要素。
①纪律②集中③耐心④极大的兴趣三个特殊要素。
①克服自恋②客观思考③以信仰为基础从《爱的艺术》中可以学到如下几个问题一、区别合理信仰和非合理信仰非合理信仰是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不合理的信仰意味着只相信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合理的信仰是产生一种独立的信念,相信自己创造的思考和观察——尽管大多数人的看法与之不同。
二、从理性设想到形成一个理论需要信念。
这一过程每个步骤多需要信念:相信自己的设想是一个合理的,值得追求的目标,以及相信得出的推理或者理论,即使他们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这一信念是以自己的经历,对自己的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疑为基础的。
三、培养自己的信仰和勇气从点滴小事做起。
①认识到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失去信仰,要看穿用来辩护失信仰的各种借口和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
②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为止。
③那些不自觉地害怕被别人爱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害怕爱别人的反映。
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一、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赏析《爱的艺术》

赏析《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通过对爱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以下是对《爱的艺术》的赏析:
1. 爱的本质: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爱是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接纳,是一种情感上的结合。
2. 爱的分类:弗洛姆将爱分为四种类型:母爱、父爱、性爱和自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性爱是浪漫的,自爱是自我实现的。
3. 爱的要素:弗洛姆强调了爱的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真正地爱一个人。
4. 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爱的实践需要勇气、耐心和努力。
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能力。
5. 爱的现代意义: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浪漫的爱情上,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爱。
这导致了爱的缺失和孤独感的加剧。
6. 爱与自由:弗洛姆认为,爱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成熟的人,既能享受爱带来的幸福,也能在爱中保持独立和自由。
总之,《爱的艺术》是一本深入探讨爱的本质和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的真谛,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
爱的艺术

李鹏飞“道路而非著作”—论爱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一、爱还是爱情我们讨论弗洛姆的这本小册子《爱的艺术》(art of loving) 中第三章中的这样一个观点,爱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也就是这一章的标题。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个翻译上的问题,这里的loving作何翻译,在李建鸣的翻译当中是非常混乱的,一会是爱情,一会是爱,在本文中一律把loving,love称作爱,因为爱情容易让中国人理解为狭义的男女之爱,而本书讨论的爱不仅仅是爱情而是比它更广泛的,建立在善的基础上的人类的真实而稳定的情感。
二、爱的艺术还是爱的技术说到艺术,中国人首先会想到跳舞啊画画什么的,是一种浪漫不现实的东西,尤其随着现在艺术生质量的下降(家里有钱而又文化课很差的多去学艺术)以及艺术圈脱离大众向权力、财富靠拢,娱乐圈鱼龙混杂,艺术在中国人的眼中越来越成了一个贬义词,那些在网上说些别人听不懂的文邹邹的人也被人们鄙视为文艺青年,这种现象当然与当今人们缺乏信仰,专注于追名逐利对真正艺术冷漠麻木有关,但我们也不能不反思艺术在中国本身是否也已变了质。
总之,艺术在中国成了一个负面的词,而art在弗洛姆这里却不是那个意思,在西方art是一个包罗广泛的词,文学、哲学、算数、逻辑甚至弹琴、骑马都是艺术。
总之艺术是一个丰富而饱满的词,一个会写诗会数学又会弹琴骑马的人才能是一个“艺术的人”。
那些只会穿奇装异服、抽着烟背着画板的人不可能是艺术的人。
弗洛姆在这里用爱的艺术这种说法,首先就是在用艺术的丰富性来衬托爱的丰富性,只有艺术才配得上爱,这两个词交相辉映,琴瑟相合。
其次用艺术还是为了和技术相区别。
这本书讲的是爱的艺术,而不是爱的技术,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西方文人学者的眼中已经成了洪水猛兽,对人类的影响在表面上是方便,在内在上是异化和奴役。
弗洛姆讨论爱,不是在告诉大家什么爱的技术,一旦掌握就可以制造爱,像电影小说里那样和任何人制造爱,爱是不能从这个层面上思考的,爱不是汽车,不是衣服,不可以被制造。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弗洛姆《爱的艺术》大致介绍1人生而在矛盾之中。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同的只是追求的结果。
2个体生命的成熟是以独立的存在为标志的,独立的同时也意味着孤独的开始,正如超越自然始成为人类,同时也不得不站在自然之外。
3独立的孤独所带来的恐惧贮藏在每个成熟个体的内心,不同的只是他能否认识、认识多少。
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就是摆脱这种恐惧的要求,渴望被他人认识、理解和支持,即被爱。
4被爱(loved)的法门,其实在爱(loving)。
真正的爱不是索取(receiving),而是给予(giving)。
因为真诚的给予,却有所取;因为专心的索取,却无所得。
5真正的给予,需要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
关心,才会在关系中审视自我,才可能摆脱自我中心;责任,才会建立同外在的联系,摆脱个体的孤独和失落;尊重,关心和责任才不会异化为一种意志的强加和干涉;知识,是帮我们具备理解和施展以上行为的能力基础。
6爱,绝对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练习,一旦掌握,便获得了人生最美最好的存在。
《爱的艺术》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
全书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的理论1 爱,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2 父母和儿女的爱3 爱的对象(同胞的爱,母亲的爱,情人的爱,自身的爱,上帝的爱)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与爱的溃散第四章爱的实践正如巴拉塞尔士所说:“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是的,所有的水果都有其特殊的成熟过程,草莓有草莓的,葡萄有葡萄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存在,因此我们对爱情的体验也会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做就是不断地去了解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爱的艺术》之旅吧。
一,爱是一门艺术:在第一章中,作者弗洛姆在首句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

1开篇:爱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类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是被无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被无数电影所演绎,无数歌曲所传唱的永恒主题,少有人能给爱下准确的定义,却还是有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的追随爱的脚步,为爱辛苦为爱忙,为爱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很神秘么?父母的爱是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么?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他,才是既可以给予对方温暖,又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一种正确的成熟的爱人的方式呢?2、请同学们任选上述问题之一回答。
3、本篇课文节选自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罗姆的一本著作《爱的艺术》,该书以基于大量的实践观察,从精神分析立场出发,对爱进行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诠释。
弗罗姆认为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
那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他的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通过这段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结尾:爱是你走到奈何桥边时,即将饮下孟婆汤时,含泪告别的东西,爱是丘比特射到你身上的箭,是你再辛苦也不想放弃的痛,爱是月下老人系在你脚上的红线,是甜蜜的牵绊。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接受爱,给予爱中学习着怎样去爱,愿每个人都被温暖的爱着,都有着强大而宽广的怀抱去拥抱你爱的人,愿你们爱自己,像爱别人一样慈悲,回馈爱,感激爱,创造爱,散播爱。
父母是生我们的人养我们的人不光给了我们生命,甚至给了我们宿命。
我们的基因遗传自父母,我们生长的环境取决于父母,我们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父母,我们人生的许多关键性的转变可能就是在父母无意识中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中产生,然而对子女富有如此大责任的父母,他们却并不是完美的,驾驶员需要考核后才能上岗,可是做父母缺不需要。
于是,我们发现,生养我们的父母可能自己也不是一个具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他们可能是一个焦虑的人,不会妥善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眉头紧缩地将压力转移到家庭中,他们可能没有广博的知识,也给不了我们优渥的生活,他们可能会打碎我们笃信的美好梦想,会因为一次人生路上的差池而给我们带来永难磨灭的负面影响,会秉持着爱的名义剪断我们的翅膀,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也是普通人,而他们给与我们的爱,确实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付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弗洛姆精彩语录
◆ 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我爱因为 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着这个原则: “我被爱因为我爱。”
◆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6
“置身”于爱之中的持久状态混淆起来。 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迷恋,那种 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 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 度。
3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 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 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 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某个人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同时它也是 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一种情 感出现了,但也可以消失。当我的行为并 不包含判断和决定时,我怎么能断定这种 感情将永远持续下去呢?
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4
弗识。
◆ 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你爱你 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 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的反 应。
◆ 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 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 发展。
弗洛姆《爱的艺术》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二个误区 ◆ 爱=爱的对象 ◆ 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
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但是要 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或为其所 爱——则是困难的。
2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三个误区 ◆ 爱=最初体验(而不是永久状态) ◆ 人们常常把“堕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