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合集下载

三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三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三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一、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每克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4千卡的能量。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然后将其氧化为能量供给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2. 维持大脑功能:脑组织主要依赖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而葡萄糖又是由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的。

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以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3. 促进消化运动:膳食中的纤维素是一种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它在人体内不被消化吸收,但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和软度,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的发生。

4. 保存蛋白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以防止蛋白质被分解为能量供给,从而保存蛋白质用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修复组织。

二、脂肪的生理功能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和构建材料,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能量:脂肪是人体储备的主要能源,每克脂肪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脂肪组织会释放出脂肪酸,经过氧化代谢产生能量供给身体使用。

2. 保护内脏器官:脂肪组织可以作为内脏器官的保护层,减少外部冲击对内脏器官的伤害。

3. 维护体温:脂肪组织可以提供一定的隔热作用,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帮助维持体温稳定。

4.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可以帮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在脂肪中溶解,需要脂肪的参与才能被有效吸收和利用。

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物质,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组织结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骨骼、肌肉、皮肤和内脏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身体的结构和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2. 参与代谢反应:蛋白质作为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节和催化身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如酶促反应、激素合成等。

3. 调节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体,参与免疫应答,维护身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案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案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认识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内容:1. 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营养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2. 介绍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

作业:1. 列举出你认为重要的营养物质。

2. 了解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2. 认识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教学内容:1. 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作用。

2.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2. 讨论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作业:1. 描述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2. 列举出五种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第三章:蛋白质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作用。

2. 认识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定义和作用。

2.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蛋白质的作用。

2. 讨论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作业:1. 描述蛋白质的作用。

2. 列举出五种含有蛋白质的食物。

第四章:脂肪教学目标:1. 了解脂肪的作用。

2. 认识脂肪的食物来源。

教学内容:1. 脂肪的定义和作用。

2. 脂肪的食物来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脂肪的作用。

2. 讨论脂肪的食物来源。

作业:1. 描述脂肪的作用。

2. 列举出五种含有脂肪的食物。

第五章:维生素和矿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

2. 认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来源。

教学内容:1.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定义和作用。

2.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来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

2. 讨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来源。

作业:1. 描述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

2. 列举出五种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第六章:水教学目标:1. 理解水对人体的作用。

2. 认识到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水。

教学内容:1. 水对人体的必要性。

《基础营养学》预习笔记

《基础营养学》预习笔记

《基础营养学》预习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

2. 核心概念:- 营养素:指食物中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

- 膳食: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摄入的所有食物和饮料。

- 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两种情况,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营养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代文明中,如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已有关于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载。

- “药食同源”的观念在古代就已形成,食物被视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2. 近代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实验研究食物的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发现。

- 1900年,发现了第一种维生素——维生素B1,随后其他维生素相继被发现。

3. 现代阶段:- 20世纪中叶,营养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 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4. 我国营养学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系统研究营养学。

- 1989年,我国发布了第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三、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和评价。

- 营养素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生理功能。

- 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 营养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 营养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2.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等,用于研究营养素的生物学效应。

- 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人群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状况,探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 营养干预研究: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营养干预,观察其对健康的影响。

- 营养评价:使用膳食调查、人体测量、生化指标等方法评估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

运动营养学重要知识:碳水化合物

运动营养学重要知识:碳水化合物

运动营养学重要知识:碳水化合物运动营养学重要知识:碳水化合物导语: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它供能不仅有许多优点,而且在膳食中的比例对肌糖原含量有影响,因而影响运动能力。

1. 是机体主要、快速的能源物质,约提供机体60%的能量。

2. 是大强度短时间运动主要的供能物质;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首先利用的供能物质。

3. 供能迅速。

4. 有氧条件下代谢完全,终产物为二氧化碳,不增加体液的酸度。

5. 无氧条件下分解代谢的产物是乳酸,可供机体再合成糖元或重新被氧化。

6. 产生相同的热量,耗氧量比脂肪少;耗氧量相同时,产能效率比脂肪高4~5%。

人体内的糖储备1.肌糖原和肝糖原人体内的糖储备包括肌糖原约250克,肝糖原75~90克,血糖5~6克,总量约300-400克。

除极短时间的大强度运动外,各项运动都首先以糖原作为能源。

2. 糖储备是影响耐久力的重要因素运动时热能消耗很大,碳水化合物在提供热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人体内的糖储备是影响耐久力的重要因素。

运动时,肌糖原最先分解,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做功,肌糖原的储备量直接影响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供应,从而影响运动能力。

肌糖原储备多,可以提高有氧和无氧的工作能力,即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

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肌糖原的储备量。

当肌糖原消耗较多时,肝糖原就会分解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肌糖原的消耗。

肝糖原的储备量也可通过运动训练而增加。

3. 长时间运动可使糖储备消耗殆尽如果由于长时间的肌肉工作,血糖下降低于正常值时,说明肝糖原已被动用得差不多了,能量供应受到影响,此时会导致肌肉和大脑的工作能力降低。

因此,肝、肌糖原储备量以及血糖的`数量和运动者的耐力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大脑细胞主要靠血糖供能。

糖储备耗竭后,极易引起中枢性疲劳,甚至发生低血糖。

碳水化合物的推荐摄入量基于上述,运动人群合理选择食物,摄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是增加运动前体内糖原储存的最有效手段,如平时多吃含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面食、米饭、土豆、红薯等,比赛前4~7 天进行糖原充填(具体方法视赛程而定)。

营养基础-碳水化合物

营养基础-碳水化合物
• 如:甘薯、马铃薯、甜玉米、洋葱、葡萄、蜂蜜中 含量丰富。
双糖类
由2-10个单糖分子结合所形成的糖称为低聚 糖。大部分低聚糖是由多糖分子部分水解产生的, 具有重要营养意义的低聚糖都是双糖。
双糖类:双糖有三种,即蔗糖、麦芽糖和乳 糖。蔗糖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水果蔬菜中。麦芽糖存 在于发芽的植物中,淀粉经消化道分解后可产生麦 芽糖,乳汁中乳糖含量丰富。
琼脂的主要成分就是多缩半乳糖;半乳糖的醛酸为植物果胶和半纤维素
。 成分之一,软骨蛋白中也含有半乳糖的化合物
广泛用于制造粒粒橙及各种饮料,果冻,冰淇淋,糕点,软糖,罐头, 肉制品,八宝粥,银耳燕窝,羹类食品,凉拌食品等等.琼脂在化学工业,医 学科研,可作培养基,药膏基及其他用途。
• 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广泛存在于大多数水果和蔬 菜中。
(2)果糖
机体内的果糖是由蔗糖水解为一分子的果 糖和一分子的葡萄糖而得。吸收时部分果糖进 一步被肠粘膜细胞转变成葡萄糖和乳酸。人体 的肝脏是实际利用果糖唯一的器官,它可以将 果糖迅速转化,其他部位果糖含量极低。
果糖的代谢不受胰岛素影响,故糖尿病人 可适量食用果糖。果糖甜度很高,是常用糖类 中最甜的物质。若以蔗糖的甜度为100,葡萄 糖的甜度为74,而果糖的甜度为173。
自学:血糖负荷(GL)相关知识以及它对 日常生活的意义。
思考题: 1.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2.碳水化合物营养不足与过剩对人体有哪些 影响? 3.碳水化合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谢 谢!
• 红糖是用机制甘蔗糖的糖液浓缩结晶而制得 。其蔗糖含量在89%以上,其余为糖蜜、还 原糖和杂质等。杂质包括胡萝卜素、钙、铁 质等。每1kg约有450mg钙和20mg铁。因而 红糖的营养价值大大高于白糖。

5碳水化合物营养

5碳水化合物营养

发酵过程存在碳水化合物的损失。宿主 动物体内代谢需要的大部分葡萄糖,由 发酵产品经糖原异生供给,使碳水化合 物供给葡萄糖的效率显著比非反刍动物 低。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019/10/6
21
二、CF对反刍动物的营养意义
(1)维持瘤胃正常功能和动物健康 (2)持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 适宜的CF
水平是维持产奶牛较高的乳脂率和产 奶量所必须的 (3)提供动物以大量的能源。
10
§5.2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 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019/10/6
11
一、消化、吸收
淀粉 淀粉酶 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
蔗糖 蔗糖酶 葡萄糖 + 果糖
乳糖 乳糖酶 葡萄糖 + 半乳糖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019/10/6
12
单糖的吸收
单糖主要在十二指肠经主动载体转 运吸收,随食糜向回肠移动,吸收 率逐渐下降。
§5 碳水化合物营养
2019/10/6
1
§5.1 动植物体内的碳水化 合物及其作用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019/10/6
2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的名称来源 于法语 hydrate (氢氧化物) de carbone 。
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大元素遵 循 C:H:O 为 1:2:1 的结构规律构成基本 糖单位。可用通式[(CH2O)n]描述不同碳 水化合物分子的组成结构。但少数碳水化 合物并不遵循这一结构规律。
15
单胃草食动物(马属动物、兔等)具有 十分发达的盲肠和结肠,对饲料CF有 较强的消化能力。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临床营养学》: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及其来源和参考摄入量

《临床营养学》: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及其来源和参考摄入量

《临床营养学》:碳⽔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及其来源和参考摄⼊量碳⽔化合物是⼈体⽣命活动必需的六⼤类营养素之⼀,是⼈体⽣命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质,主要有调节细胞活动的重要功能。

碳⽔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的营养学意义?它的来源及参考摄⼊量⼜是怎样规定的?碳⽔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碳⽔化合物是⽣命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质,并且有调节细胞活动的重要功能。

供给能量膳⾷碳⽔化合物是⼈类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最经济的来源。

碳⽔化合物在体内被消化后,能够迅速氧化给机体提供能量,每克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可以产⽣4lkcal的能量,氧化的最终产物是⼆氧化碳和⽔。

碳⽔化合物消化吸收后转变成的葡萄糖除了被机体直接利⽤,还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中,⼀旦机体需要,⽉⼲脏中的糖原即被分解成葡萄糖以提供能量。

碳⽔化合物释放能量较快,是⽕脑神经系统和肌⾁的主要能源,对维持其⽣理功能有着⾮常重要的作⽤。

中枢神经系统只能利⽤葡萄糖提供能量,婴⼉时期缺少碳⽔化合物会影响脑细胞的⽣长发育。

构成机体重要⽣命物质碳⽔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物质,并参与多种⽣理活动。

细胞中的碳⽔化合物含量约为2%~10%,主要以糖脂、糖和蛋⽩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细胞器、细胞质和细胞间质中。

核糖和脱氧核酸参与构成⽣命遗传物质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维持机体正常⽣理功能的⼀些重要物质,如抗体、酶和激素也需碳⽔化合物参与构成。

节氮作⽤当碳⽔化合物摄⼈不⾜,能量供给不能满⾜机体需要时,膳⾷蛋⽩中会有⼀部分通过糖原异⽣分解成葡萄糖以满⾜机体对能量的需要,⽽不能参与构成机体需要的重要物质。

摄⼊充⾜的碳⽔化合物则可以节约这⼀部分蛋⽩质的消耗,不需要动⽤蛋⽩质来供能,增加体内氮的潴留,这⼀作⽤被称为碳⽔化合物对蛋⽩质的节约作⽤或者节氮作⽤(sparing proteinaction)。

抗⽣酮作⽤脂肪在体内代谢也需要碳⽔化合物参与,因为脂肪代谢所产⽣的⼄酚基需要与草酰⼄酸结合进⼊三羧酸循环,才能最终被彻底氧化。

《动物营养学》考试中重点中的重点

《动物营养学》考试中重点中的重点

ANIMAL NUTRITION EXAMINATION绪论: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常用饲料干物质的化学成分?(课本P7)3.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4.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纤维素含量约占20%-40%,可高达60%;半 纤维素含量约占10%-40%;果胶约占1%-10 %。
谷物籽实中NSP的组成
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在谷物中的含量(%DM)
二、性质
(四)寡糖
定义:由2~10个糖单位构成的低聚糖。动物分泌的酶不 能消化。
作用:①可以选择性地作为有益菌生长的底物,主要有: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而有害菌则不能利用。 ②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防止有害菌在 动物肠粘膜上定殖,调整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微 生态平衡(益生素)。
一、非反刍动物(杂食动物)
• 非反刍动物不能分泌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 • 饲料纤维物质主要依靠消化道后段盲肠、大肠中的微
生物消化。 • 但大肠微生物对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很低; • 因此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消化道前
段对无N浸出物(淀粉和糖)的消化,而且主要是淀 粉。
一、非反刍动物
一、组成及分类
2、分类 植物体内:粗纤维与NFE
粗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 NFE:淀粉、糖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动物体内:无粗纤维,主要糖原,其次葡萄糖。
二、性质
(一)无N浸出物(NFE)
有机物质中的无N物质除去粗脂肪及粗纤维外称作无N 浸出物,也称作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单糖、 双糖、多糖类(淀粉)和果胶质、脂肪以外的有机酸。 计算公式为:
总结: 单胃杂食动物:
消化:主要是淀粉和糖,粗纤维次之。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吸收形式:以G为主,VFA为辅。 动物体内G的来源:以肠壁吸收的G为主,而以糖异生作用生成的糖为
辅(主要是由丙酸异生形成的糖)。 单胃草食动物:
对粗纤维有较强的消化利用能力。 消化部位:淀粉主要主要在小肠,纤维在盲肠 消化吸收形式:以粗纤维形成的VFA为主,淀粉形成的 G为辅。 动物体内G的来源:以糖异生作用生成的糖为主,以肠壁吸收的G为 辅。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1.供能和贮能
直接氧化供能。 转化为糖元(肝脏、肌肉)-短期存在形式。 转化为脂肪-长期贮备能源。
2.构成体组织
•戊糖构成核酸; •粘多糖,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 •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糖脂、几丁质、硫酸软骨素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3.作为前体物质:
成)。 血糖来源: (1)从食物消化的葡糖经肠壁吸收入血;
(2)体内合成:主要在肝脏
前体物有AA、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 于第(1)途径;
一、非反刍动物
血糖去路:
(1)合成糖原、乳糖; (2)合成脂肪; (3)转化为AA,葡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为非EAA C骨架 (4)作为能源:氧化分解供能。葡糖是红细胞的唯
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利用NPN合成菌体蛋白或重组 合成菌体蛋白和动物体内合成NEAA提供C架。
4.合成体脂的原料 5.形成产品的原料:
乳脂、乳糖等奶、肉、蛋
6.其他作用:
寡糖、糖苷、糖蛋白、糖脂、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粘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的作用
第三节 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吸收和代谢
二、反刍动物
消化部位:主要在瘤胃(无论淀粉,还是粗纤维),尤其是粗纤维消
化的主要器官,其次为小肠、盲肠、结肠。
(一)瘤胃中的消化(Digestion in Rumen) 1、粗纤维的消化
在瘤胃中形成VFA,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 VFA被瘤网胃壁迅速吸收,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VFA比例视日粮种类不同而异。 正常情况下应为:乙酸70%、丙酸20%、丁酸10%。 例如:反刍动物采食干草组成的日粮时,瘤胃VFA中乙酸65%、丙酸20%、 丁酸12%,其余为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等。
四、测定
1、粗纤维的测定:不准确。因经过酸碱处理, 纤维素、半纤维素部分溶解于酸或碱中,使测 得的粗纤维含量低于实际含量,而加大了NEF 含量。
四、测定
2、中性洗涤纤维系统 Van soest(1976)提出了用中性洗涤纤维
(NDF)、酸性洗涤纤维(ADF, )、酸性洗 涤木质素(ADL, )作为评定饲料中纤维性物 质的指标。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性质、含量 及测定方法
一、组成及分类 二、性质 三、含量 四、测定
一、组成及分类
1、组成 通式:(CH2O)n表示,H:O一般为2:
1,与水的组成比例相同。 有些含N、P、S。
一、组成及分类
2、分类 (1)单糖 (2)低聚糖或寡糖(2-10个糖单位) (3)多聚糖 (4)其它化合物
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一、非反刍动物
2、粗纤维 消化部位:盲肠和结肠 吸收形式:VFA为主 口腔、胃、小肠:基本无变化。 盲肠、结肠:经细菌发酵(分泌的纤维素酶、半纤维
素酶降解)分解为VFA和CO2, CO2可氢化为CH4。 部分VFA被肠壁吸收参与机体代动物
2、粗纤维 启示:
马担任繁重苦役时,需要较多的能量,应供给淀粉多的碳 水化合物饲料,产生较多G; 在休闲时,可供给较多的粗饲料,产生较多VFA。 家禽消化道存在的酶类与哺乳动物大致相同,但缺少乳糖 酶,不能水解乳糖。盲肠细菌也可少量消化纤维性物 质,与猪相似。
一、非反刍动物
1、淀粉
唾液淀粉酶
(1)口腔 部分淀粉
麦芽糖。
部分动物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如猪、兔、灵长目、人,
猪>反刍动物。鸡等禽类唾液分泌量少,淀粉酶作用甚微,产蛋鸡嗉囊中可出现 淀粉酶消化。
(2)无淀粉酶的唾液只起到物理性消化作用。
(3)胃 未分解的淀粉和麦芽糖一同进入胃,无大的变化。
(4)小肠 消化淀粉的主要部位,尤其是十二指肠。
豆科籽实 30~55%
糠麸
47~55%;
干草
32~46%
油饼
29~33%
三、含量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因植物种类、生长部位不同而 异,与植物生长阶段正相关,且增加的主要是 木质素。成熟植物>幼嫩植物;茎部>叶部; 干草、秸秆>籽实和块根茎,油饼。
秸杆、秕壳 26~48% 籽实 2~9% ;油饼 3~12% 干草 23~36% 青草 1~7% ; 块根块茎 1~2% 糖麸 10~29%
一、非反刍动物
2、粗纤维 草食动物如马、驴等与猪相似。 但草食动物的盲肠比较发达,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具有较强的
消化能力。 如猪对苜蓿干草中纤维性物质的消化率仅18%,而马39%。 因此饲料纤维性物质在草食单胃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消化大量粗饲料时,吸收的营养物质以VFA为主, G为辅。 消化大量淀粉多的精饲料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则以G为主,
二、反刍动物
分解的终产物及吸收形式:在胰淀粉酶、肠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产物 是葡萄糖(G),被肠壁吸收。
(5)盲肠、结肠 小肠内未被消化的淀粉、葡萄糖等加入盲肠、结肠
分解的终产物及吸收形式:VFA,经肠壁吸收
一、非反刍动物
未分解淀粉 胰淀粉酶
小肠 麦芽糖
麦芽糖 肠麦芽糖酶
未分解淀粉、麦芽糖、G
盲肠、大肠
Van Soest(1976)的方法
饲料样品
中性洗涤剂 pH=7.0
中性洗涤可溶物(NDS)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剂 1N H2SO4
酸性洗涤纤维(ADF) KMnO4处理,pH=3.0 或72%H2SO4处理
酸性洗涤可溶物(ADS) (半纤维素)
纤维素+矿物质 木质素被氧化 纤维素被溶解 木质素+矿物质
动物营养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第一篇 动物营养原理
Nutritional Principle of Animal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Carbohydrare Nutrition
本章主要目的: 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性质。掌握其营养生理作用 以及在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体内的代谢利用过程和 供能效率。掌握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及营养特性,反映 纤维物质的主要指标及其基本概念。
一般成熟植物中果胶消化率比未成熟者高。
可溶性NSP——具有抗营养作用 NSP
不溶性NSP
二、性质
①猪鸡消化道缺乏相应的内源酶,难以将其降解。 ②与水分子直接作用增加溶液粘度,且随多糖浓度
增加而增加。 ③多糖分子本身互相作用,缠绕成网状结构,这种
作用过程大大增加溶液的粘度,甚至形成凝胶。
二、性质
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其NSP 组成的 种类和含量不同。
三、含量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是植物性饲料中含量最多的一 种营养物质,通常可占到饲料干物质的 60~90%。
它分为两大类:NEF和粗纤维。有的饲料中含 NEF多粗纤维少,而有的饲料中正好相反,如 秕壳、秸杆。
三、含量
饲料中NEF含量也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籽实中
含量最多,糠麸和干草次之,油饼含量最少。
禾本科籽实 60~70%;
1、纤维素(Cellulose):属于同质多糖类,D-葡萄 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理化性质特别稳 定,在沸水和弱酸弱碱中不能分解。80%的硫酸作用 可水解。
2、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属杂多糖类,是木 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其它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 含大量β—糖苷键。
半纤维素在弱酸中可以水解,比纤维素易消化。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性质、含量及测定方法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第四节 纤维物质在动物饲养中的利用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Carbohydrare Nutrition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性质、含量及测定方法 第二节 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第四节 纤维物质在动物饲养中的利用
纤维素分解 灰分
木质素分解 灰分
四、测定
2、中性洗涤纤维系统 优点:Van Soest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纤维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