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3
实践教学教案植物生产与环境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
实践教学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
专业:种植
班级:
教师:张婷
学年:2012——2013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NO:1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六、田间验墒技术:
华北旱作土壤墒性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干土面。
五、实验小结:
总结学生实验情况,考察学生技术操作是否规范,实验内容是否掌握。
课后分析
教研组主任审核签名累计
学时
14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注意:在采用离体称重法时,必须防止植株上所吸附着的尘土对叶片质量的影响。
所以在剪取材料前,应轻轻掸掉植株上所附着的浮土。
四、实验报告:
根据测定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五、实验小结:
总结学生实验情况,需注意操作小心、细心,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掌握情况。
课后分析
教研组主任审核签名累计
学时
20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农九师职业技术学校实践教学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植物生产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植物生产对环境的重要性。
(2)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展示图片的方式,呈现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讨论。
2.植物生产对环境的重要性(20分钟)(1)植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说明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
(2)植物的功能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功能对环境的重要性。
3.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30分钟)(1)植物种植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植物种植对水资源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3)植物种植对大气的影响。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4.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20分钟)(1)介绍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文献资料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植物生产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植物生产中实现环境保护。
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等方式深入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教学计划一、讲授的主要内容讲授植物基础知识、植物生产与光、植物生产与温度、植物生产与水、植物生产与土壤、植物生产与营养、植物生产与气候等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二、教学安排理论授课150学时,其中集中面授辅导20学时,自学130学时。
技能60学时,由学员在工作中进行,教师在网上答疑或电话答疑。
三、授课计划讲义目录第一章植物基础知识...............................2第二章植物生产与光...............................6第三章植物生产与温度.............................8第四章植物生产与水...............................11第五章植物生产与土壤.............................13第六章植物生产与营养.............................15第七章植物生产与气候.............................18讲义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生产发育和遗传变异基础知识;光、温、水、土、肥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与现实农业可持续发展。
讲授以够用为原则,力求通俗易懂,深浅适宜。
培养学员的实践与技能。
第一章植物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的形态与功能教学重点:◆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植物上的表现和差异。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一)根的形态1.根的发生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便形成根。
2.根的种类主根、侧根、不定根。
主根和侧根为定根。
3.根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
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主根明显发达,较各级侧根粗壮,能明显区别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茎的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4.根系分布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很深很广。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教案(单元一任务2)授课题目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及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对植物生产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熟悉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2.熟悉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重点)。
2.土壤剖面(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一]导入新课任务一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相关性,植物成花等知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同时也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其生长发育吗?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大家说说自己家中或当地农户中植物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哪些?[二] 新课讲解植物生产两大要素: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
(1)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
微生物的影响: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植物的影响:是农业要素的本体;杂草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2)光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
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同时光也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和地理分布。
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
(3)热热量是指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
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
(4)水分细胞吸水:细胞主要靠吸收水分来增加体积。
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的变化而起作用的。
(5)空气空气中某些成分量的变化(如二氧化碳和氧等浓度的增减)和质的改变(如有毒气体、挥发性物质的增多和水气的增减等)都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生育。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三(——绿色种植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三(1)——绿色种植教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中心区域的绿化覆盖率逐步下降,大量的水泥混凝土取代了绿荫与鲜花,带来了严峻的生态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保意识,我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三(1)——绿色种植教案”活动,旨在通过种植活动,使学生感受生态的珍贵和自然的美好,学习如何发挥个人的力量为环境作出贡献。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种植盆栽植物。
在活动前,我们为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盆芝兰,它们长得茂密又高大,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可以净化空气的植物,非常适合在室内养护。
在活动现场,我们介绍了盆栽植物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技巧。
学生在助手的指导下,按照操作要求,选好盆栽土壤、培养底水、适量施肥等。
操作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边操作边讨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同时也养成了对植物的细致关注和爱护心态。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还邀请了环保专家为同学们讲解了盆栽植物的生态功能。
芝兰之能净化空气,是因为它能吸收二氧化碳和甲醛等有害物质,同时释放氧气,调节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和改善人体健康的作用。
这篇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植物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种植活动结束后,我们还组织了“绿色种植作品展示”环节,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创作的主题花坛。
这是一项锻炼孩子气质和创意的活动,孩子们可以从花卉或植物的颜色、花型、形态、组合等方面入手,自由创作,展示个性。
展示结束后,教师们评选出了优秀的花坛,表彰了得奖学生。
整个活动,我们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种植技巧,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对植物的热爱和感悟。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享受到园艺带来的乐趣,也能够培养出珍爱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正是我们推广这样的活动,积极推进校内校外绿色种植事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第一节: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2.掌握植物对光、温度、水分等因素的适应机制;3.认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教学内容:1.植物对光线的适应性;2.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3.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4.植物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讨论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3.知识讲解:讲解植物对光、温度、水分等因素的适应机制,并给出实例;4.实验展示: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植物对光线的反应;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并汇报讨论结果;6.总结:总结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7.提问: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并整理成报告。
第二节: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2.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植物生产的危害;3.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生产的重要性;2.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3.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危害;4.保护环境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植物生产情况,引起学生对植物生产的重视;2.知识讲解:讲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包括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土地开垦等;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5.总结:总结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并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6.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环境保护活动;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第三节:植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3.强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第一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1.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1.2 分析不同植物对生长条件的适应性和需求。
1.3 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优化植物生长。
第二章:土壤的类型与性质2.1 介绍土壤的类型,包括砂土、壤土、黏土等。
2.2 分析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
2.3 探讨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改良土壤的方法。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1 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2 探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3.3 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4.1 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4.2 探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4.3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5.1 介绍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包括病菌、害虫等。
5.2 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症状及其识别方法。
5.3 探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第六章:植物的繁殖方式6.1 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6.2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6.3 探讨人工繁殖方法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第七章:农业生产技术7.1 解释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7.2 探讨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
7.3 分析农业生产技术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8.1 介绍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包括旱灾、洪灾、冻害等。
8.2 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8.3 探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及其应用。
第九章: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9.1 了解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9.2 分析农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9.3 探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解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掌握土壤、水分、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因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植物生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土壤、水分、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植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具体适应策略;(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植物生长环境的相关资料;(2)实验器材及实验用品。
2. 学生准备:(1)预习植物生长环境的相关知识;(2)分组准备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教师点评并补充。
3. 课堂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土壤、水分、光照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举例说明;(2)学生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及观察记录的准确性;3. 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运用。
六、教学内容1.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2.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掌握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过程,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理解: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土壤基本性质及对肥力的影响。
◆了解:土壤退化、污染和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学会: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技术。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质地的类型及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1.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
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
土壤质地可划分为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一)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土壤动物种类: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蠕虫、螨类等。
作用:粉碎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粪便排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和蚂蚁在形成团粒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
但有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2.土壤微生物种类: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
作用: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
②分解矿物养分,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
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的释放;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二)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此外,土壤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一些生物制品的废弃物、工业废水、废渣及污泥等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
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是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释放养分和消耗有机质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复杂的腐殖质,是积累有机质、贮存养分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作用: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
②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
⑤其他作用。
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起到净化土壤作用。
腐殖质中某些物质如胡敏酸、维生素、激素等还可刺激植物生长。
管理:增施厩肥、堆肥、种植绿肥、水田放养绿藻、秸秆还田等措施来进行。
同时结合耕作、排灌等措施,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
四、土壤水分和空气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者彼此消长,即水多气少,水少气多。
(一)土壤水分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
具体内容第五章有详细阐述。
(二)土壤空气1.组成特点: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概念: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形式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通气性。
作用:①影响种子萌发。
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
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调节: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复习思考:1.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2. 各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特性如何?3. 土壤生物有哪些作用?4.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5. 什么叫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重要作用?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3 或tm -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3 或tm -3。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 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 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1—块状结构2—柱状结构3—棱柱状结构4—团粒结构5—微团粒结构6—核状结构7—片状结构(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
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
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
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
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
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一)土壤耕性的含义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它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特别是物理机械性在耕作时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土壤耕性的表现1.耕作的难易程度。
群众常将省工省劲易耕的土壤称为“土轻”、“口松”、“绵软”,而将费工费劲难耕土壤称为“土重”、“口紧”、“僵硬”。
2.耕作质量的好坏。
耕性良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疏松、细碎、平整,有利于作物的出苗和根系的发育。
3.宜耕期的长短。
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如沙质土宜耕期长,表现为“干好耕,湿好耕,不干不湿更好耕”;黏质土则相反,宜耕期很短,表现为“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三)宜耕期的选择1.看土验墒。
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外白(干)、里灰(湿),外黄里黑,半干半湿,水分正相当,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
用手抓起二指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
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宜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为犁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改良耕性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料。
因为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②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③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④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三、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一)土壤胶体1.概念土壤胶体是指1~1000 nm之间(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
2.种类根据微粒核的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将土壤胶体分为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土壤胶体特性(1)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2)带有一定的电荷,根据电荷产生机制不同,可将土壤胶体产生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