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1苏教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环境特点。
2.借助资料,分析观察,了解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的密切关系。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2. 通过探究研讨一些常见树木的过冬方法。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常青树是否落叶的方案。
3.了解植物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研讨一些常见的树木的过冬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冬青树叶,杨树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通过歌曲、观察日记猜常见植物。
师:每猜出一种植物,问:它长在哪呢?(1)歌曲:小小()花呀!开满竹篱笆呀!一朵连一朵呀!吹起小喇叭,吹奏一曲农家乐呀!山村富了千万家!生:牵牛花(2)观察日记:它是碧绿的,由几十片细小的叶片组成,它的每根枝条上都带有小刺,手不留意碰到它,会刺出血来。
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沿着叶柄合拢了。
生:含羞草(3)图片师:这些植物长在不同的环境里,下面我们来学习《不同环境里的植物》2.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牵牛花和含羞草的形态,以及它生长环境,引发学生探索植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1.师:植物王国里的植物形态各异,下面让我们进入植物王国旅游攻略,开始一场植物旅游。
我们一个选择不同的馆室,去认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师:通过旅游攻略图,一个一个植物的带领学生从茎干和叶子等方面仔细观察,把握植物形态特征)生:观察回答(水瓶树:少树叶,大肚皮;巨人柱:棱形柱状有刺和毛;椰子:羽状叶,簇生;芭蕉树:叶片宽大,主叶脉粗厚;松树:树叶针状,束生。
)2.游戏穿过时空隧道,帮植物找家。
师: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那么上面的那些植物从里来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为他们找家。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1苏教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
它们长什么样的?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第⼆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单元《不同环境⾥的植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基于学⽣⽇常⽣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知识⽅⾯,对应课标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对于本学段学⽣提出的学习⽬标是:举例说出⽣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存的作⽤。
在科学探究⽅⾯,涉及到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探究环节。
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兴趣驱动、实事求是等态度⽅⾯的培养。
本节课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植物,植物的⽣长地点固定,短时间内变化较⼩,便于学⽣观察、研究。
在本单元中,本课处于总领位置,为本单元后续⼏课的具体研究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的⽣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环境。
植物长什么样?它们为什么会长在这⾥?如果长在别的地⽅,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学⽣渴望得到回应或解答的问题。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或多或少观察过植物,也了解⼀些常见环境中⽣存的典型植物,这些都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
植物本⾝的形态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学⽣与教师⼀起经过观察、⽐较、推理、分析,之后做出解释的。
三、学习⽬标1、观察⼏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探索活动,观察⽐较⼤叶黄杨和杨树树叶的形态特点,联系其⽣长的具体环境,分析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3、通过分析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植物顽强的⽣命⼒。
培养科学探究能⼒和爱科学的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点:探索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不同的树叶、课件、记录单学⽣材料:杨树和冬青叶⼦六、教学过程(⼀)、导⼊新课课件出⽰⽩荷花和仙⼈掌的图⽚我们的⽣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的形态何种各样。
平静的池塘中盛开着⽩荷花。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节《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单元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先整体介绍植物具有多样性且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再详细介绍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节课教材通过三部分来实施。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图片,分析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第一部分图片植物的生长环境,讨论、猜想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认识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分析比较它们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树立植物形态适应生活环境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学生通过以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已经初步树立了植物的多样性这一概念。
但对于植物的形态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未多加思考。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图片,再对应出现这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猜测出植物形态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最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观察它们冬天的样子,来判断叶子的形态和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三、学习重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四、学习难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实验记录单1、2。
六、学习过程:。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特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水生植物、旱生植物、阴生植物、阳性植物等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分析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操作和实践环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特点,掌握水生植物、旱生植物、阴生植物、阳性植物等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特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水生植物、旱生植物、阴生植物、阳性植物等的基本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特点。
2.探究活动一:观察水生植物。
让学生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分析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
3.探究活动二:观察旱生植物。
让学生观察旱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分析旱生植物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
4.探究活动三:观察阴生植物。
让学生观察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分析阴生植物适应阴生环境的特征。
5.探究活动四:观察阳性植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本单元共包含4课,分别是《水中的植物》、《沙漠里的植物》、《高山上的植物》和《城市里的植物》。
本单元通过介绍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不同环境中植物的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环境中植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合作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植物就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环境中植物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验和报告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课堂讲解:讲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实践环节: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实验,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5.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6.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5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水生环境、陆地环境和阴湿环境中的植物,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对这些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环境中的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同环境中植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水生环境、陆地环境和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生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水生环境、陆地环境和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并讨论植物对这些环境的适应能力。
3.分享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强调环保意识。
5.拓展延伸: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环境里的植物的特点,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202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

202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与环境》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植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实验材料,如植物、土壤、水等;3.布置教室,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实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水中的植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如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与环境问题,如校园绿化、家庭养花等,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
它们长什么样的?
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刚才的集中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3.师:热带草原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除了热带草原,水瓶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4.师:巨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师: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沙漠,巨人柱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6.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7.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椰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8.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9.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芭蕉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10.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11.师:高山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松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师:你能试着将它们连一连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
三、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将植物的局部特征与适应环境变化建立联系。
1.师: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瞧,这是前几天老师外出游玩时在美丽的杨树林和冬青
树边拍的照片。
2.师:这些树林真漂亮啊!杨树为什么会这么漂亮?
3.师:老师决定,等放寒假的时候也带着我的女儿一起去拍照,还能拍到这么美的杨树林吗?
为什么?
生:这些杨树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掉光叶子了。
4.师:那杨树林拍不到了,我拍冬青树合影能拍到好看的照片吗?为什么?
生:冬青树不会掉叶子。
5.师:为什么杨树叶子会发黄,掉光?
生:冬天到了有的植物会掉光叶子来保护自己。
6.师:冬青树就不需要保护自己,掉光叶子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这两种植物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
7.师:看来,冬青树很可能用别的好办法帮助自己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了。
它的秘密就藏在树叶里。
8.师:老师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冬青树的叶子和杨树的叶子,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观察仔细,发现就越多。
学生汇报交流时,注意引导观察叶的薄厚、叶正反面的表皮,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叶表有蜡纸对冬青树过冬有什么帮助?叶片变厚对冬青树过冬有什么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的对比、观察,帮助学生从局部的观察和思考中,发现植物形态与适应环境的联系。
]
9.师:看来,千姿百态的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冬青树的叶子变厚、表面有蜡质的表皮,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帮助冬青树顺利地过冬;杨树把自己的叶子都掉光,减少营养的消耗和水分的流失,来让自己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
10.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些冬天常绿的植物香樟树、桂花的叶子,它们的叶子也和冬青树这样吗?老师还准备了冬天会落叶的桑树、梧桐的叶子,它们也和杨树的叶子那样吗?11.师:寒冷的冬天过去,春暖花开时,冬青树和杨树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12.师:看动图杨树的四季、冬青树的四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多样本观察、对比,发现常绿植物的共同特征和落叶植物的共同特征。
]
13.师:冬青树、香樟树、桂花的叶子变厚、表面有蜡质的表皮,帮助它们顺利地过冬,那么这些树就再也不会掉叶子了,是吗?
13.师:它们是一片叶子都不会掉,还是会掉叶,只不过不会一下子全部掉光叶子?14.师:你能从常青树、或者香樟树、桂花中选择一种,设计一个这种树是否会落叶的研究方案。
15.学生设计、交流。
[设计意图:在认识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实验设计,了解常绿植物的路也规律和落叶植物的落叶规律,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
四、拓展了解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1.师:今天,我们了解的是我们身边的两种常见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情况,其实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环境中的植物都有着适应环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师: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3.师:课后,同学们到校园里,选择一种冬天不掉叶的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有发现及时记录,并将观察、发现、记录拍照上传到班级QQ群“研究常绿植物是否掉叶”的相册夹中。
4.师:你还可以留心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有怎样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下次上课可以分享给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对更多环境中的植物形态适应环境的实例中,体会植物适应环境现象的普遍性,并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参与探究活动,体会植物的多样性。
]
【板书设计】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形态适应环境
水瓶树热带草原
巨人柱沙漠
椰树热带沿海
芭蕉树热带沿海
松树高山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