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心理障碍_附件

合集下载

睡眠心理障碍治疗方案

睡眠心理障碍治疗方案

摘要:睡眠心理障碍是指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如失眠、嗜睡、睡眠呼吸暂停等。

这类障碍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针对睡眠心理障碍的特点,提出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辅助技术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一、引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睡眠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睡眠心理障碍不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因此,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方案1.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治疗睡眠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识别和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具体包括:a. 认知重建:引导患者识别和改变导致睡眠障碍的负面思维。

b. 睡眠卫生教育:教授患者正确的睡眠知识和技巧,提高睡眠质量。

c. 睡眠限制疗法:限制患者卧床时间,逐步提高睡眠效率。

d. 生物反馈训练: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善睡眠。

(2)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2. 药物治疗(1)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等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抗抑郁药可帮助患者改善睡眠。

(2)苯二氮䓬类药物:适用于短期治疗失眠,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和耐受性。

(3)褪黑素: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

3. 生活方式调整(1)规律作息:保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2)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咖啡因和酒精可干扰睡眠,应尽量避免在睡前摄入。

(3)适度运动: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但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4)晚餐不宜过饱:过饱的晚餐可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睡眠。

4. 辅助技术(1)睡眠监测器:监测睡眠质量,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

(2)睡眠呼吸机:适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呼吸障碍。

(3)心理放松软件:提供冥想、呼吸训练等心理放松功能,帮助患者改善睡眠。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附件业界精制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附件业界精制

优选知识
22
为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的几种做法:
• (1) 进行自信心的训练 • (2) 端正考试态度 • (3) 放松训练 • (4) 强化复习记忆 • (5)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 (6) 提高应试技能 • (7) 系统脱敏法
优选知识
23
学习技能测试
优选知识
24
标准:
• 总分低于50分,说明该生的学习技能很差; • 总分在50至65之间,说明该生的学习技能较差需改进; • 总分在65至80之间,说明该生的学习技能一般; • 总分在80至100分之间,说明该生的学习技能良好; • 总分在100分以上,说明该生的学习技能优秀。
• 4、抑郁质:敏感;怯懦、情绪体验深刻而稳定,不 易表露,动作缓慢,多愁善感、孤僻、压抑,善于观 察细小的事物。
优选知识
13
(二)《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
• 理论依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学说
• 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均衡、灵活型 强、平衡、不灵活型 弱型
◆抑郁质的人:能够兢兢业业于工作,适合从事持久细
致的工作,如技术员、化验员、机要秘书、保管员等, 而不适合做要求反应灵敏、处事果断的工作。
优选知识
33
谢谢大家!
优选知识
34
优选知识
30
适用对象:
• 大、中学生 • 社会上的一般人员 • 管理人员
优选知识
31
气质类型与职业的关系 :
◆胆汁质的人:较适合做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
强、危险性较大、难度较高的工作。这类人可以成为 出色的导游员、营销员、节目主持人、外事接待人员 等,但不适宜从事稳重、细致的工作。
◆多血质的人:较适合做社交性、文艺性、多样化、要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易醒、早醒等。

睡眠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对睡眠障碍进行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入睡困难。

患者需要在上床后30分钟内入睡,如果持续困难超过30分钟,则可被诊断为入睡困难。

二、睡眠不深。

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出现频繁的浅睡眠,易醒,或者睡眠质量明显下降,表现为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三、多梦。

患者在睡眠中出现频繁的梦境,或者梦境内容过于真实、深刻,影响睡眠质量。

四、易醒。

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出现频繁的醒来,难以重新入睡,导致整夜睡眠质量下降。

五、早醒。

患者在凌晨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导致早晨醒来时间明显提前,影响睡眠质量。

六、诊断标准。

根据以上症状,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主诉、睡眠日记、睡眠监测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睡眠障碍。

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或药物因素对睡眠的影响,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七、治疗建议。

针对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医生会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改善睡眠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压力,以提高睡眠质量。

八、预防措施。

睡眠障碍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预防睡眠障碍的发生。

总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预防。

患者在发现自己存在睡眠问题时,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在近年发生率明显提高,且对应群体年龄跨度不断增大,睡眠障碍可对患者机体状态、精神状态等均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人们生理、心理状态又对其睡眠质量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出行安全、学习与工作效率等。

因此,本文将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睡眠障碍等知识全面科普,旨在促使人们提高对其了解度、对自身健康重视度并及时进行不良行为、习惯、认知等改善。

一、睡眠障碍基础介绍睡眠障碍主要是指患者睡眠量失常、睡眠中行为异常,睡眠量失常包含睡眠量明显增加、不足,睡眠量增加指嗜睡、昏睡、病症发作性睡眠等,睡眠量不足主要是指患者睡眠时间不足5h,通常有早醒、晚睡、入睡困难、浅睡等特征。

睡眠中行为异常主要是指患者在睡眠状态中表现出说梦话、梦游、梦魇、磨牙、夜惊等各项症状,其均为睡眠障碍症状表现,对患者睡眠质量及后续精神状态等均产生影响。

日常中部分人们认为失眠与睡眠障碍为同一种症状不同称呼,其实睡眠障碍中包含失眠,失眠仅为睡眠障碍中具体一种症状。

二、心理健康与睡眠障碍关联性人们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间具有密切关联性,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强迫症、躁狂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患者群体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较高,其睡眠障碍严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类精神疾病促使患者心理常产生一定扭曲、失落等,促使中枢神经抑制与兴奋功能产生严重不协调现象,进而患者生物钟也随之紊乱,产生不同类型睡眠障碍症状。

而患者长期睡眠障碍易促使其大脑负荷量显著增加,神经细胞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更新与修复,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功能产生失调现象,易促使患者产生神经系统、心理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与睡眠障碍二者间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易形成恶性循环,加剧对患者不良影响。

三、睡眠障碍病症心理治疗1、睡眠障碍症状认知治疗长时间睡眠障碍对患者身、心状态均产生严重影响,促使其精神压力明显加大,进而产生相应不合理信念或认知,譬如对失眠危害性过分夸大、基于现状设定不合理睡眠时间、意图控制自身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及时间、错误分析导致自身睡眠的原因、严重缺乏睡眠感等,不合理信念或认知不仅对患者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效果,同时对其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日常行为等也产生不良影响。

睡眠心理障碍不可忽视

睡眠心理障碍不可忽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睡眠心理障碍不可忽视
导语:严格地配合医生正规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早醒的先决条件。

早醒是心身健康的大问题,是抑郁的一个信号,切莫掉以轻心,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睡眠心理障碍不可忽视
睡眠心理障碍不可忽视
早醒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又可以是抑郁的一种伴随症状,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悲观消沉、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抑郁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需要到医院去请心理医生进一步诊治。

有早醒体验的人都有相似的感受,即在睡着一段时间后就莫名其妙地突然醒来,显得很清醒,想再入睡却没有睡意。

随后便是浮想联翩,有的是回忆,有的是推测,有的是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

总之是脑子里胡思乱想,乱哄哄一片,越想人越发热,越想心越烦躁,然后苦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睡眠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

睡眠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

睡眠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睡眠对于人体的健康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人面临睡眠障碍的问题,如失眠、噩梦、过度入睡等,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睡眠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生活习惯调整。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它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改善睡眠问题。

这种疗法主要关注于解决睡眠过程中的负性思维和行为,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睡眠态度。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失眠时,他们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担心自己无法入睡并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将帮助个体识别和调整这种负性思维,通过自我暗示和积极思考来降低焦虑和紧张感,进而提升睡眠质量。

放松训练是另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放松身心来改善睡眠问题。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技巧。

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放松技巧,个体可以通过缓慢地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逐渐放松身体和思维。

渐进性肌肉松弛技巧要求个体有意识地逐个放松身体的肌肉群,从而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

冥想是一种注重注意力集中的方法,通过培养个体专注于当下感觉和思考,帮助其排除杂念,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调整生活习惯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

个体的睡眠环境和生活规律对于睡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以及避免过度刺激性的饮食和饮品,如咖啡、酒精和辛辣食物,都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此外,适度的运动和减轻日常压力也是促进良好睡眠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是改善睡眠障碍的重要方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调整生活习惯,个体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方法来解决睡眠障碍,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儿童睡眠障碍心理案例

儿童睡眠障碍心理案例

儿童睡眠障碍心理案例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8岁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自从他开始上学以来,他就经常晚上失眠,难以入睡。

他的母亲总是很忙,不能够经常陪伴他入睡,这可能是他失眠的原因之一。

1. 睡眠障碍的症状小明每晚都很难入睡,即使他非常疲惫。

他常常辗转反侧,反复躺在床上,哭泣,抱怨自己无法入睡。

当他醒来时,他经常感到疲惫不堪,难以集中精力上课。

他的母亲告诉医生,她注意到小明在晚上有时会强迫自己保持清醒状态,因为他害怕被鬼魂或恶鬼伤害。

2. 睡眠障碍的原因小明的母亲认为,小明失眠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状况不稳定,单亲家庭的压力可能会影响他的情绪状况。

他不喜欢独自待在家里,缺乏安全感。

他也经常看恐怖电影或阅读恐怖小说,并因此而感到害怕。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的失眠和强迫清醒的行为。

3.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小明说服他的母亲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帮助他学会了放松技巧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他还听了一些安静的音乐,因此很快就睡着了。

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周,小明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放松身体,并且成功地解决了他的失眠问题。

4. 家庭支持和监护小明的母亲认为,她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该更多地专注于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她决定每晚陪伴小明入睡,并告诉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告诉她他的感受。

她还考虑到了小明看电视和阅读材料的内容,确保他不会再暴露于不适当的内容的影响中。

总结小明的失眠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家庭状况不稳定、单亲家庭压力、恐怖内容的暴露等等。

通过心理治疗和家庭支持,他成功地解决了他的睡眠问题,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放松自己的身体。

心理学的失眠揭秘失眠与睡眠障碍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的失眠揭秘失眠与睡眠障碍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的失眠揭秘失眠与睡眠障碍的心理原因心理学的失眠揭秘:失眠与睡眠障碍的心理原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的情况,它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

在心理学领域,对失眠的研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发现与揭示。

本文将探讨失眠与睡眠障碍的心理原因,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失眠问题。

一、焦虑与失眠许多研究表明,焦虑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焦虑主要包括一种强烈的紧张和担忧感,常常伴随身心的紧绷和不安。

具有焦虑症状的人往往难以安静下来,思绪纷乱,导致入睡困难或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

此外,焦虑还会引起夜间的噩梦和恶劣的睡眠质量,进一步加重失眠问题。

二、抑郁与失眠抑郁情绪与失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抑郁是一种情绪低落、乏力以及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动力的心理状态。

抑郁症状的人常常在晚上体验到失眠的问题,他们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入睡,而且容易在凌晨醒来并难以再次入睡。

失眠和抑郁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抑郁症状加重了失眠问题,而失眠又进一步增加了抑郁情绪,这使得治疗失眠变得更加复杂。

三、压力与失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和各种挑战常常成为导致失眠的心理原因之一。

人们在面对高强度的压力时,往往会出现过度担忧、紧张和思虑过多的情绪,从而导致入睡困难和睡眠不稳定。

压力还可能导致失眠持续时间的延长,让人难以达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进而对身心健康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四、心理创伤与失眠对于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来说,失眠常常成为一种后遗症。

心理创伤如性侵、虐待、事故或其他严重的创伤事件,往往会对个体产生持续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这些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恶梦以及再现性记忆可能影响个体的入睡和睡眠质量。

心理创伤与失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复杂而深远的关系,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五、个体差异与失眠除了上述心理原因外,个体差异也会对失眠产生影响。

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睡眠困扰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和应对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失眠症失眠经常和精神病、酒精、药物滥用、疾病或其它睡眠紊乱相联系。

失眠病人中的35%~44%伴有精神紊乱,最常见的是情绪和情感的紊乱,还有其它很多疾病状态也能造成失眠,包括一些潜在的病理生理性的干扰,如睡眠动腿综合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

白天睡眠太多或不适当的使用安眠药也可造成失眠。

不管失眠症的起始原因是什么,行为的和环境的因素时常是调节变量。

失眠症的发生可概括为:①失眠症病人具有特定的易感因素;②导致失眠发生的促成因素;③使失眠症得以持续的长期因素。

个体易感因素构成了失眠发生的内在基础,促成因素则出现在失眠发作时,大多数情况下又随时间而消失。

长期因素(如条件反射性的对环境的唤醒或对安眠药物的耐受)则随时间延伸变得日益重要并发挥作用。

相应地,大多数认知行为治疗集中于改变这些导致失眠维持的长期因素,对某些诱发因素(如职业紧张)也需要进行问题解决和支持治疗。

但是,认知—行为治疗对由精神病、酒精、药物滥用、躯体疾病导致的失眠效果不好。

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症,主要致力于治疗导致失眠的长期性因素。

这些方法寻求改变非适应性的睡眠习惯,减少自主的或认知上的唤醒,改变关于睡眠的不良的信念和态度,进行健康睡眠实践的教育。

1.刺激限制治疗:此方法认为失眠是一种对与睡眠相关的时间(床上时间)和环境线索(床和卧室)的条件反应。

按照这一前提假设,这种方法就是训练病人把入睡与床、卧室等重新建立联系。

这种联系的建立是通过缩短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包括外显的和内隐的)和强制执行一个睡眠-觉醒时间表来完成。

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计划——缩短与睡眠无关的活动,调整睡或醒的计划。

因为对于大多失眠病人,在床上的时间、卧室环境已经变成了一个强烈的消极暗示,要睡觉但难以入睡,还有挫折感,易激发。

具体程序为:①只有当困倦时才上床;②如果不能在15~20分钟以内入睡或重新入睡,离开床到另一间屋子,只有当再感到困倦时才回到卧室;③每天晚上可以经常重复①、②过程;④每天早晨按时起床(有规律)不要计算一晚上共睡了几个小时;⑤不要在床上进行与睡眠不适应的活动,如在卧室内看电视、小说等,但可保留与睡眠有关的活动如性活动等;⑥白天的小睡时间不宜太长;⑦仅仅为了睡眠和性才使用床和卧室。

怎样睡个安稳觉——世界睡眠日关注失眠症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姜长青通常,人们习惯地认为成人每天应该有8小时的睡眠,但实际个体差异相当大。

有的人可能睡够4~6个小时就能满足生理需要,健康人群中大约有10%属于这种情况,15%的人睡眠超过8个小时甚至更多,总人口的平均睡眠时间大约为7.5个小时。

有些人睡眠时间不长,但一觉醒来感到舒适满足,另一些人睡眠时间虽然不短,但不是多梦,就是易醒,睡了一夜总觉得没有睡醒,困倦异常。

所以临床上在判断一个人睡眠的好坏时,应同时考虑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睡眠分期与节律睡眠共分5期,每晚8小时的睡眠中,每90分钟左右各个睡眠期循环一次。

其中前四期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或称慢波睡眠(SWS),最后一期为快速眼动睡眠(REM)。

SWS是从朦胧入睡开始,随后睡眠逐渐加深,一直到熟睡的整个过程。

此期脑电呈慢波,眼球没有活动,故称非快速眼动睡眠。

按睡眠时的脑电图模式,此期又分为4期。

入睡期:是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转换期,人很容易醒来,约占睡眠总时间的10%。

浅睡期:此期容易觉醒,入睡困难者,常自行惊醒,约占整个睡眠期的50%。

中睡期:此期意识消失,不易觉醒,在每个睡眠周期约延续1小时左右。

深睡期:此期睡眠深,觉醒相当困难,在每个睡眠周期中约持续30分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在整个睡眠周期中,SWS与REM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两种不同时相睡眠各出现一次为一个睡眠期。

每个周期历时70~90分钟,入睡后必须先经过SWS阶段,才能进入REM。

睡眠剥夺实验睡眠剥夺实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人为失眠。

了解睡眠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机能紊乱,有助于临床上认识睡眠不足的后果。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国外有一位生物学家,因为一向睡得比较少,所以他认为睡眠并非人体的生理需要,只是人的一种习惯。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自己为研究对象,让几位助手严密地监视他,不让他睡觉,也不让他打盹。

他想睡的时候就立即提醒他。

实验进行了10个昼夜。

这位生物学家坚持了240个小时不睡觉。

在体验中,虽然没有发现身体出现什么疾病,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注意力变得很难集中,脾气变得非常暴躁。

实验结果有力地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睡眠,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

进一步的实验是选择性睡眠剥夺。

观察者只要发现睡眠中的受试者出现眼动或脑电变化时,立即将其唤醒,就可以选择性地终止REM。

剥夺REM在短期内并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受试者或许会出现轻微的焦虑不安、急躁、易激惹等表现,但当剥夺时间较长时,有出现幻觉和恐怖感的报道。

怎样判断失眠症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在失眠者中,以入睡困难最为常见,其次是睡眠表浅和早醒,有些表现为睡眠感觉缺乏,通常以上情况并存。

失眠持续的时间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仅仅几天的短暂失眠是一种正常现象,诊断不宜扩大化。

以下是确诊失眠症的具体标准,供参考: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5.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失眠症与安眠药安眠药的使用是极为广泛和随便的,目前这种倾向有增加的趋势。

对于应用安眠药引起药物性睡眠的脑电研究证明,药物睡眠不同于生理睡眠,其中突出的是REM的比例显著减少。

安眠药引起的药物性睡眠表面上似乎满足了睡眠时间,实际上却使患者长期处于较大失眠时还严重的REM剥夺状态,而REM对人体来说是SWS所不能取代的。

安眠药使用者的自我感觉也表明了这种情况,服药后虽然整夜入睡,但REM严重不足,因而早晨醒来仍然昏昏沉沉,好像没有睡够。

对于通常的失眠症患者来说,安眠药虽有助于睡眠,但不应常规使用,使用期最好不要超过21~28天,并选择半衰期较短的药或间断给药(每周2~4次),以减轻白天的镇静作用。

长期使用安眠药会使机体产生依赖性。

药物依赖者一旦得不到引起药物依赖的药品,就会产生戒断症状,在安眠药物中以速可眠、眠尔通、安眠酮等产生的药物依赖性较为严重,尤其是安眠酮的滥用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后果。

为此,临床医生和失眠者必须重新认识睡眠和失眠症,重新评价安眠药的作用,慎重使用安眠药。

失眠症的心理与行为干预治疗失眠症首先应强调睡眠卫生,特别是一次性或短暂失眠可望通过这些措施得到解决,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1.保持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准时上床和起床,白天不午睡(包括节假日)。

2.睡在床上的时间不要超过睡眠障碍之前的时间。

3.停止饮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的物质,如咖啡、浓茶、酒精等。

4.定时进食,晚餐不宜过饱。

5.避免入睡前阅读带刺激性书刊。

6.在入睡前做放松活动,如按摩、推拿、静坐等。

7.卧室内环境要舒适,温度适宜,避免噪音、亮光。

8.如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等想睡时再睡。

9.早晨起床后要坚持体育锻炼。

失眠症病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极易对睡眠产生恐惧,当夜晚来临时费尽心机地思考如何尽快入睡,同时害怕失眠,造成内心冲突,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一种办法是顺其自然,采取能睡多少就睡多少的态度。

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还包括放松疗法、生物反馈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等疗法,具体实施可在临床医生和心理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克服失眠的心理调适方法:一、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

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二、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保持人的正常睡—醒节律。

三、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

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等,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

四、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的入睡。

五、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等;避免睡觉前喝茶、饮酒等。

六、自我调节、自我暗示。

可玩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七、限制白天睡眠时间,除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外,应避免午睡或打盹,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另外,对于部分较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

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

失眠怎么办,下面给你介绍几个小敲门,试试看。

1.三茶匙苹果汁加一杯蜜糖(小心胖)2.将自己的手指一根一根仔细揉揉拉拉,有安稳情绪的作用3.吃少许面包(小心胖)4.一汤匙醋加一杯冷开水5.睡前一个半小时泡热水浴(小心安全)6.喝一杯热牛奶(小心胖)7...烦噪不易入睡时,可把一汤匙莴笋浆液汁溶于一杯水服下。

8...喝一杯糖水,使体内生成大量血清素,可抑制大脑皮层,产生困倦感。

9...吃点面包,体内胰腺会分泌胰岛素,对面包所含氨基酸进行代谢,从而镇静神经。

10...握紧拳头,然后慢慢松开,使心神在一握一松间松驰下来。

11...临睡前用热、冷水轮换洗脚,疏通血液。

12...切不可强迫大脑去想各种事,否则会更紧张。

失眠者皆有夜晚睡不着而白天却感到精神不振的体会。

这样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很不利于健康。

因此,失眠者切不可依赖于安眠药物,而应加强自我调理。

首先,要了解自身的睡眠周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睡眠周期,选择最合适的睡眠时间及方式,以养成规律性的生理时钟。

其次,每天做中等量的运动,但勿在晚上做。

适度的运动可以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

再次,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

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

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每晚临睡前洗个热水澡,以帮助自己建立规律的睡眠周期。

按摩也可以促进睡眠。

失眠者可躺在床上,放松身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失眠有一定的疗效,现介绍几种如下:1. 保健疗法: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

2. 饮食疗法:取大枣,小麦,冰糖,先取大枣、小麦水煎去渣取汁,纳入冰糖烊化顿服,每晚1次。

3. 药粥疗法:取大枣,元肉,大米,砂糖适量。

先取大米煮粥,待沸时加入大枣、元肉,煮至粥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4. 填脐疗法:取酸枣仁,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日1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