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宏观经济数据:4-8 全省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龄构成指数(1990-2018)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辽宁省统计局2011年5月11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
年平均增长率为0.3 2%。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9 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辽宁人口数据

1990年-2005年辽宁省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龄构成指数单位:%2005年辽宁省各地区分年龄人口数单位:万人注:本表为公安户籍统计数。
2005年全国及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本表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325%。
地区人口数(人)总抚养比(%)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全国 16985766 3321029 12123681 1541056 40.10 27.39北京203582 20932 160636 22014 26.74 13.03 天津138060 17488 107195 13377 28.79 16.31 河北906856 160282 672457 74117 34.86 23.84 山西444096 94573 315280 34244 40.86 30.00 内蒙古315884 53884 236945 25056 33.32 22.74辽宁558727 79560 424584 54583 31.59 18.74 吉林359512 52084 279851 27577 28.47 18.61 黑龙江505647 74876 392334 38437 28.88 19.08上海235351 21182 186010 28159 26.53 11.39 江苏989454 153721 728207 107525 35.88 21.11 浙江648340 103086 476673 68581 36.01 21.63 安徽810095 187067 541274 81754 49.66 34.56 福建467922 86487 340481 40954 37.43 25.40 江西570672 143226 379303 48143 50.45 37.76 山东1224142 194922 907427 121794 34.90 21.48河南1241616 262380 876943 102292 41.58 29.92 湖北755824 142736 543773 69314 39.00 26.25 湖南837363 156693 595873 84797 40.53 26.30 广东1217005 260401 866533 90071 40.45 30.05 广西616837 146466 411440 58931 49.92 35.60 海南109601 25964 74277 9360 47.56 34.96重庆370367 76551 253202 40614 46.27 30.23 四川1087009 237516 730821 118672 48.74 32.50 贵州493715 139899 313312 40504 57.58 44.65 云南589039 142052 402662 44325 46.29 35.28 西藏36666 10010 24397 2259 50.29 41.03陕西492410 96302 353629 42480 39.25 27.23 甘肃343364 80364 238196 24804 44.15 33.74 青海71903 17307 50254 4341 43.08 34.44宁夏78892 20438 53701 4753 46.91 38.06 新疆265815 62580 186012 17223 42.90 33.64市区年末总人口注:1996年以前全省总计中包括市辖县数据。
历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段信息及分析

历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段信息及分析1、本表数据均来源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偶然的原因,发现如果将这些资料几个普查同一年份人口放在一起,之间会有冲突因此怀疑这每次普查均对上次普查进行过修正,特别是2000年,2010年普查。
这种修正可能不是客观的,而是先有人口总数,再将多出来的人为分到各个年份,对普查实际数据进行因此将1982,1990,20010,2010全国第三至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年龄分组人口数找出来,放在一起3、分析的方法如下:(1)、1982年普查人,尚未将人口与户籍等持钩,因些主观上统计者、被统计者都不存在瞒报故意,2000年普查时国家鼓励未上户口的无条件上,因此大量瞒报均已纳入普查,基本可认为学齿((2)、考虑意外死亡率,在生长过程中,交通事故、溺水、自杀、意外跌落、凶杀等会造成人口总数由于没有权威数据,且各年龄段不同,暂估为十万分之五十(3)、考虑非老年人的疾病死亡率(4)、上述(2)和(3)构成的人口减员率估计有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七意味着每过十年,同一年龄至下人口下除3%以上当然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生老病死不好分析,所以集中在1960以后出生的人口可能更好对比(5)、人口瞒报情况,由于80年代,计生政策强制,受罚款、不上户口影响,人口普查时可能有一定但一般来说,超过20岁还瞒报的很少,其影响可忽略大量的瞒报是1-10岁,一般在上学阶段已经进入正常的人口统计。
会导致下一次普查时人口数4、考虑上述情况后,将同一年份出生人数放在《同一年份人口对比表》,可发现以下不合逻辑问题(1)、2000年普查时清出上次不满10岁(1981-1989以后)瞒报数据784万人,2010年则清出不满10岁不合逻辑,按道理2000年应是清出瞒报人最多的一次。
因为当时政策最宽松,普查就上户口,(2)、1980组,2000年普查时1839万,2010时1892万,多出53万在2000年时,1980组的已满20岁,在当时普查政策下,满报率基本竺于0,十年过去了,考虑死亡人数约在57万至132万间,但2010普查数据不减反增,相关100多万(3)、关于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在82-88组都可以看到,在2010普查中,与2000普查对比,都有一定在1989组是,2010普查比2000普查增加了141万,考虑到2000年1989组年龄为11岁,可解释了那1981年普查人口增加44万,1973-1979年增加247万,又怎么解释?按正常,这8个年龄组每个非正常死亡应在60万-140万,8个组合计差780万--1420万(4)、至于其他年龄组,也有些存在疑问,比如1971,1972组,1969组,1959-1962组,大家有兴趣可以用四次普查数据自己对比一下比如说1962组,1990普查1592万,1982普查1562万,2000竟然变成了2092万,2010是2007万,也就是说,1982,1990两次都是错了,不考虑非正常死亡率,2000年普查查多了499万,应当相应的,1962组2010年普查少了85万,非正常死亡率4.06%,这个数字极有可能是根据实际普至于超过50岁的1960年以前,年龄大一些,由于死亡率增加,分析起来就不容易了,这里不做5性别比国际公认,出生性别比女:男108以内属正常范围,随之年龄增长,每十年男孩大约比女孩多损1982年组四次普查分别为105.45,107.77,104.13,102,在合理范围内.即男性非但1990组三次分别为111.75,111.39,102.71,数字就不大正常,为什么四五普性别比无变化,六可推测2000年五普数1990年组有问题,可能人为增加了女孩数,而六普1990组总人数比五普增加单位(万人)总人数女男性别比女比一次增加1990年普查2322.11225.51096.6111.392000年普查2621.01381.11239.9111.75155.62010年普查2802.71420.11382.6102.7139.02010年普查多查出142.7万男孩(还不包括非正常死亡的),女孩却只有38万,显然不合逻辑,因为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五普按1990普查性别比人为调增人口,六普实际比102.71,但虚增的人口另外,从性别比来看,自从90年代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推,政策收紧后,性别比急剧恶化,2001-2010年均性别比, 年份四普五普六普五六普变化2001-2010118-1212000117.79118.2-0.41999122.65117.3 5.41998122.07116.6 5.51997120.44115.5 4.91996118.52113.9 4.61995117.77112.1 5.71994116.59108.97.71993115.21107.57.81992114.61107.37.31991113.48105.97.61990111.75111.39102.78.71989111.59109.01101.27.81988110.11108.33100.77.61987109.12107.55100.57.1从以上数据可见,在1986年以前,性别比还基本正常.计生政策大大破坏了性别比,对这个性别比还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六五普对比,性别比降得这么快,从1987--1999,每个组基这是不符合性别比下降的统计规律的,让人怀疑2000年普查这几个年龄组数据的真实性.6结论1982三普数据基本准确,因为无人为因素在里面,加之当时流动人口少,有差异也在统计误差1990四普可能有罚款等因素瞒报的情况,但对1982前年出生人口的普查应认为可信,瞒报部分2000五普公布的数据与实际普查可能存在人为调整,而且调整规模应在2000万-5000万2010年六普应是在实际普查人口加上五普调整数上调整后得出的。
辽宁省人口发展现状及就业问题建议

辽宁省人口发展现状及就业问题建议作者:胡啸鹏贾锦玉刘田广李冀宁贾紫茹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8期一、辽宁省人口发展及就业情况存在的问题( 一) 人口总量下降,自然增长率波动我省人口总量从2012 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呈现着负增长的趋势。
这两种趋势是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与辽宁省经济低迷的协同表现。
( 二) 第二产业凋敝,第三产业稳健上升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总数分析,我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自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上升态势,而且增长量越来越高,但是在2014 年出现转折初步呈现下降迹象;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总量十分稳定,没有出现波动;第二产业略有上升在2004 年同时出现了下降迹象。
按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分析,我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一直保持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而且数据显示2013 年之后这两个产业出现替代现象。
( 三) 生产总值下降,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出现变化辽宁省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从2009 年开始,生产总值的增速开始不断下降,曲线越来越平滑。
在三次产业方面,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开始出现下降迹象,而第三产业则在保持上升的情况下,增速不断升高,曲线越来越陡峭。
我省的人均生产总值则伴随生产总值曲线出现平滑迹象,增速降低。
从三次产业在辽宁省生产总值的占比中可以发现,第一产业辽宁省生产总值影响不大,不仅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维持稳定,其在省总产值中依旧占比不高。
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产业占比明显下降,相应的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图线明显对称,表明二者在生产总值之中存在着替代效应。
( 四) 就业人口总数增长受阻分行业就业人口总数显示,辽宁省就业总人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出现下降苗头。
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显示,辽宁省在岗职工人数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近十五年来波动最大的行业是建筑业,而且这两个产业的变化趋势相同,二者近乎同时急剧增长又同时在2013 年开始断层式下滑。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作者:王萍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背景,在分析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对居民储蓄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经济增长率进行协整分析,探究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程度,并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居民储蓄率影响显著且两者正相关的结论。
本文最终提出将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市场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政府的引导下推进老龄产业中竞争性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以及坚定不移地实行扩大就业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居民储蓄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3205一、引言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老龄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将在未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在总体上影响居民储蓄率,最终将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近1.20亿,约占人口总数的8.90%,面对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如果应对策略选择不当,不仅会使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稳运行,而且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准确把握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深入研究人口年龄变动的储蓄效应,进而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是人口年龄快速老化这一客观形势提出的迫切要求。
为了探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研究。
国际上最早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影响的研究是Modigliani和Brumberg[1]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指出人在退休之前更倾向于储蓄,而在退休之后停止储蓄或进行负储蓄,根据该假说,人口老龄化将使储蓄率下降。
Clark和Spengler[2]认为,对于个人来说,进入老龄阶段后收入的来源和数量的变化将减少个人储蓄,但从总体人口上看,如果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处于稳定和上升的阶段,则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是有利的。
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文章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状况,并阐述了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一、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状况(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时点和地区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构成人口结构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研究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利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服务计划。
如图1所示,1990-2011年,辽宁省0-14岁人口比重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15-64岁人口比重呈逐渐上升,65岁及以上人口平稳上升。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通常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就可视为进入老龄社会。
1995年辽宁省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7.02%,已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进入老龄化的初期阶段,2011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0.31%。
(二)抚养系数变化人口抚养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和社会负担的重要指标。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辽宁省人口抚养系数也发生了变化。
如图2所示,少儿抚养系数处于不断下降,老年抚养系数却不断上升,人口总系数呈下降趋势。
人口总负担系数的降低,减轻了劳动年龄人口的供养负担和社会负担,有助于增加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持。
(三)辽宁省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状况2011年,辽宁省0-18岁人口平均比重为14.177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个,本溪市最低为10.5670。
18-60岁人口全省平均比重为68.64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6个,本溪市最高为71.4270。
60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比重为17.1970,老年人口比重在17.1970以上的有8个,锦州市最高为18.8570,而且都高于1070,即辽宁省所有地区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二、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1)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辽宁省人口预测与危机分析-V2(1).doc

辽宁省未来人口情况预测与危机分析(修订版)2013年5月1、预测的基础数据(1) 辽宁省每年新出生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人口统计数据计算出辽宁省1954-2010年新出生人口数,其中:1967年至1978年数据剔除了赤峰等地区(1967年划入、1979年划出)的人口影响,1980年2010年间的出生率考虑到超生多年后上户口的影响进行了等比例微调。
男女比例基本上等同同期全国比例,1985年后数据可考虑辽宁男女比相对合理一些,适度下调。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进行校对,表1中的数据误差比例不大,可用作基础数据。
(2)各年龄组数据根据表1中数据进行统计,得出0-54岁年龄区间,每五年为一个样本空间的数据,55-59岁、60-65岁年龄组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出来,65岁以上年龄组数据可根据全国2009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出来。
(3)预测用育龄妇女人数为了预测方便,把把每个孕妇自己的生育年龄进行平均折算,如果生两个孩子,就把两次的生育年龄进行平均。
这样的平均生育年龄基本落在20-35岁之间。
考虑人口男女比例失调,因此,预测需要2010年时0-34周岁各年龄组女性的数据如表3。
2、预测用模型(1)人口出生模型适龄生育率,考虑到绝大多数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0-39周岁之间,因此,根据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以20-39周岁妇女作为人口预测的基础。
考虑到孕妇平均生育年龄,一胎生育情况选取:20-24岁期间30%生育,25-29期间50%生育,30-34期间20%生育,二胎生育情况选取:20-24岁期间15%生育,25-29期间55%生育,30-34期间20%生育,35-35岁10%。
同时考虑到我国的不孕不育率10%的情况,我们假设不孕率为8%,则不孕调整系数为0.92进行计算。
N0-4=(30%*N20-24 +50%*N25-39+20%*N30-34) *R2/(1+R3) +(15%*N20-24+55%*N25-39+20%*N30-34+10%*N35-39) *(R1-1)*R2/(1+R3)N0-4:新出生女孩总数N20-24、N25-39、N30-34、:相应年龄组育龄妇女数R1:适龄生育率R2:不育调整系数R3:新生儿男女比例新出生人口总数为:N0-4* (1+R3)(2)人口死亡模型根据2001年-2009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与“五普”、“六普”人口数据进行模拟调整得到以下系数模型。
浅析辽宁人口形势特点及“十四五”时期促进长期均衡发展的思路建议

浅析辽宁人口形势特点及“十四五”时期促进长期均衡发展的思路建议作者:王千宗慧廉秋怡来源:《辽宁经济》2022年第10期〔内容提要〕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元素、关键要素,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辽宁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并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预期性目标,即2025年常住(含瞬时)人口数4430万人。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截至2021年年末,辽宁常住人口数已“十连降”,较2011年的峰值下降150万人,减少了3.4%,同时还面临着自然增长乏力与长期人口净流出并存、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等诸多问题,人口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本文在全面分析辽宁人口发展的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基础上,充分总结了国外先发地区的人口发展政策经验,进而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辽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路建议。
〔关键词〕辽宁人口特点;经验启示;思路建议注:本文受2020年度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辽宁人口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十四五’时期人口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921074)”资助。
一、辽宁人口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1.总人口下降,人口规模缩小人口总数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形态。
2010年以前,辽宁常住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红利源源不断,但随着拐点的到来,人口总数进入下降阶段,人口规模开始收缩。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辽宁常住人口规模、户籍人口规模分别在2011年、2009年达到峰值,分别为4379万人、4256万人,随后增长趋势扭转,人口规模转而缩减,至2021年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分别较各自峰值减少了150万人、104万人,年均减少15万人、8.7万人。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攀升,人口减少惯性持续积累。
2011年之前尽管自然增长率增速逐渐下降,但仍保持正增长,人口总量增加,但随着出生率不断下降,死亡率不断攀升,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跌为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