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原则
中药炮制学课件 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14.糯饭米制润燥而泽土
糯米:性味甘平,补中益脾,除烦止渴,止泻痢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反制” 姜汁制栀子苦寒之性 以热制寒 盐水制巴戟天缓和辛温 以寒制热
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2、使药物的性味增强——“从制”“相资为制”
胆汁制黄连,增强苦寒之性 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温肾壮阳作用 辛热的酒制当归,增强辛散温通作用
“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性悍而味重, 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味轻,其攻也缓,其性 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里,则药之利人害人判然明 矣……殊不知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一、生熟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神农本草经 金匮玉函经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珍珠囊 汤液本草 审视瑶函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 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
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
五、炮制对中药补泻的影响
何首乌 甘草 地黄
[卷一] 用药生熟各宜论 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
性悍而味重,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 味轻,其攻也缓,其性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 里,则药之人害人判然明矣。如补药之用制熟者,欲得其 醇浓,所以成其资助之功,泻药制熟者,欲 去其悍烈,
盐水(咸寒)制知母、黄柏(苦寒):增强滋阴降火
酒炙仙茅、阳起石: 增强温肾助阳
蜜炙百合:
增强其润肺止咳
蜜炙甘草:
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煅炉甘石: 增强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能 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相畏为制:
生姜炮制半夏、南星:杀半夏、南星毒 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 蜂蜜、童便、黑大豆制川乌 豆腐、甘草制马钱子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一、背景介绍1.1 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指的是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原有性味归经特性,以增强药性、降低毒性、增加稳定性、提高药效、改善质地和外观,使之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的过程。
1.2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主持编制的,记载中药品种、性状、质量要求的专业性标准性大医书籍。
炮制通则是中国药典中关于炮制加工的标准规范和操作程序。
二、炮制的基本原则2.1 保持性味归经特性炮制中药的目的在于增强其药性,但同时也要尽量保持其性味归经特性,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临床应用的稳定性。
2.2 保证质量和安全在炮制过程中,需要保证药材和炮制辅料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加工后的药物符合药典标准。
2.3 注意炮制方法和工艺炮制的方法和工艺应当严格遵循药典规定,以确保药物的炮制效果和质量稳定性。
也需要注意炮制过程中温度、时间、火候等因素的控制。
三、炮制的具体操作3.1 炮制辅料的选择炮制辅料的选择应当符合药典规定,同时也要考虑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的要求,如炮制温度、时间等。
3.2 炮制的方法和工艺根据中药品种的不同,炮制的方法和工艺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包括灯炙、炒、焙、制等多种炮制方法,需要根据药典规定进行操作。
3.3 质量控制和检验炮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包括药材外观、性状、有无异物等方面的检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四、我对中药炮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质地,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炮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药典规定进行,且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符合规范,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并了解了炮制的基本原则、具体操作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中药炮制方法及要求

中药炮制方法及要求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
本版药典规定的各饮片规格,系指临床配方使用的饮片规格。
制剂中使用的饮片规格,应符合相应制剂品种实际工艺的要求。
炮制用水,应为饮用水。
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以达到净度要求。
二、切制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进行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
亦可使用回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式润药箱等软化设备。
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其规格厚度通常为: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块8~12mm的方块;丝细丝2~3mm,宽丝5~10mm其他不宜切制者,一般应捣碎或碾碎使用。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炒制分单炒(清炒)和加辅料炒。
需炒制者应为干燥品,且大小分档;炒时火力应均匀,不断翻动。
应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单炒(清炒)取待炮炙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焦黄色为度,取出,放凉;炒焦时易燃者,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
麩炒先将炒制容器加热,至撒入麸皮即刻烟起,随即投入待炮炙品,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麸皮10~15kg。
砂炒取洁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时,投入待炮炙品,不断翻动,炒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
中药炮制标准

中药炮制标准
一、炮制工艺
1.1中药炮制应按照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进行。
1.2中药炮制必须选用质量优良、道地纯正的中药材,并符合药品标准的规定。
1.3中药炮制应注重工艺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炮制质量和效率。
二、净制要求
2.1中药净制应除去泥沙、杂质、非药用部位及残留农药和重金属等,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
2.2中药净制应合理控制水处理、洗涤、切片、干燥等环节,保持药材的天然品质和有效成分。
三、水分及干燥要求
3.1中药炮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材的水分,防止霉变和虫蛀,保证药品质量。
3.2中药炮制过程中应采用适宜的干燥方法,如晒干、烘干、烤干等,保证药材的干燥度和质量。
四、切制要求
4.1中药切制应按照不同药材的特性和药品标准要求进行,掌握正确的切制方法和刀工技巧,保证药材的形状和大小均匀一致。
4.2中药切制后应进行筛选和分级,确保药品的纯净度和质量。
五、辅料要求
5.1中药炮制过程中使用的辅料应当符合药品标准和国家有关质量安全的规定。
5.2中药炮制过程中应选用适当的辅料,如液体辅料、固体辅料等,并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以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
六、卫生及安全要求
6.1中药炮制场所应符合卫生标准和规定,确保药品不受污染。
6.2中药炮制人员应经过健康检查和培训,具备必要的药品知识和技能。
6.3中药炮制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如使用化学药品或加热等操作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二章 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八、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1)矫味 甘草水炙远志。 (2)矫臭 紫河车、乌贼骨、乌梢蛇等。
九、产生新功效,扩大用药范围 1、地黄、何首乌、干馏 等方法,产生新的药物。
第四节
一、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辛、甘(淡)性温热,属阳――趋向升浮, 作用向上、向外――发汗、解表、透疹、祛 风、催吐等。 苦、酸、咸性寒凉,属阴――趋向沉降,作 用向下、向内――潜阳、收敛、清热、降逆、 渗利、泻下等。 如生升熟降理论,黄连酒炒、莱菔子清炒等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醋制-归肝经、蜜制-归脾经、盐制
1.饮片是物质基础 2.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3.改变药性,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如某些药物,特别是毒剧药,比如乌头属植物 的应用。
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净制与临床疗效 ①杂质或混入的非药用部位 ②混药 2.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①饮片厚薄大小影响汤剂疗效 “质坚宜薄”、“质松宜厚”
5、其他方法制,减毒增效,满足用药需
求。 如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法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大黄生品――苦寒泻下 大黄熟品――苦寒偏于平和 蒲黄生品――性滑,活血行瘀止痛 蒲黄炭――性涩,止血
三、增强药物疗效 (1)增强煎出,提高疗效 如延胡索 (2)减少损失,保存药效 某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杏仁等。 (3)辅料协同,增强疗效 黄芪-生品-补中益气 蜜制-补气作用 (4)制备新药,扩大药效 如人发、棕榈、黑豆等。
相喜为制: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紫
河车等到药材的炮制。
相畏(或相杀)为制: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米泔水制苍术 制其形:外形、药用部位 制其性:性能 制其味:五味或劣味 制其质:性质或质地。
中药制法制则

中药制法制则一、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医疗、调制、制剂等不同的需求,对采集来的原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1. 修制:主要是对药材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加工,如洗净、干燥、切制等。
2. 水制:利用水或其它液体对药材进行处理的方法,如漂洗、浸泡、闷润等。
3. 火制:通过加热的方法对药材进行处理,如炒、炙、煅等。
4. 水火共制:既包含水制又包含火制的方法,如蒸、煮、烊等。
二、炮制程度炮制程度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材的处理程度,不同的药材和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炮制程度。
炮制程度主要通过时间和温度来控制。
1. 时间:炮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药材的成分和药效,需要根据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药材种类来确定。
2. 温度:炮制过程中的温度会影响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效,需要根据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药材种类来确定。
三、炮制标准炮制标准是指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每种具体的炮制方法所设定的标准操作程序和参数。
炮制标准需要遵循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规定和相关的行业标准。
四、药材贮存药材贮存是指对已经炮制好的药材进行保存和管理。
为了保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贮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2. 贮存容器:应选择密封性好、不易变形的容器,避免与异味物品接触。
3. 定期检查:应定期检查贮存的药材是否有虫蛀、霉变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五、炮制环境炮制环境是指炮制过程中所处的工作环境,为了保障炮制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清洁卫生:应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药材。
2. 安全操作: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中药炮制规范

中药炮制规范中药炮制规范是确保中药质量和疗效的重要环节,下面将介绍中药炮制规范的要点,包括选择、清洗、破碎、浸泡、煎煮等步骤。
一、选择选择中药材时应根据其外观、气味、质地等进行鉴别,避免选用有虫蛀、霉变、变质等问题的中药材。
同时,应选择产地正规、质量可靠、无污染的中药材。
二、清洗清洗是中药炮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除去杂质、泥沙、灰尘等,保证中药煎剂的干净卫生。
在清洗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漂洗法:将中药材放入盆中,用清水反复漂洗,直到洗净为止。
2. 牙刷法:对硬质中药材可以用软毛牙刷进行轻轻刷洗,以去除表面的污物和泥沙。
3. 管道冲洗法:对有管道构成的中药材(如乌药、大黄等)可用水冲洗,将管道中的杂质冲洗干净。
三、破碎破碎是将整个或部分中药材破碎成适当大小的颗粒,以利于溶解和煎煮。
破碎方法多样,如手工研磨、机械碾砂等。
在破碎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粉碎均匀:中药材的破碎程度应至少达到颗粒度均匀,避免出现过大或过小的颗粒。
2. 防止污染:使用破碎设备时,应注意设备的卫生状况,避免破碎机设备本身对中药材造成污染。
四、浸泡浸泡是将破碎后的中药材置于水中浸泡,以便提取药效成分。
在浸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浸泡时间:浸泡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具体的中药材来确定,一般为30分钟至数小时。
2. 用水量:一般来说,水量要比材料多,保证足够的水量可以充分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3. 水质要求:使用优质的水源,避免使用含杂质较多的水源。
五、煎煮中药材煎煮的目的是提取中药材中所需的有效成分。
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煎煮时间:煎煮时间根据中药材的不同而异,一般为20分钟至数小时。
2. 火候掌握:火候的掌握要根据中药材的特性和要求,一般来说,起初火候热,后期温凉。
3. 提液法:根据具体中药材的要求选择提液法,如反复煎煮、炖煮、渗漉等。
六、炮制后处理中药炮制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包括滤液、压干、烘干等步骤,以便制成药材粉末或制剂。
中药炮制学第二、三章

白矾——燥湿、收敛作用增强 血余炭——产生止血作用
34
(二)湿热法
水火共制法,常用的方法有蒸法、煮法、燀法、提 净法等。
如:何首乌——蒸时间短——便溏、腹痛、腹泻等 桑螵鞘、天麻等——蒸时间太长——上水,难以干燥 川、草乌——煮时间短——难去毒 杏仁——时间短,水量少——不能杀酶保苷等
蒲黄
行血化瘀、利尿通淋
蒲黄炭 性涩,收敛,止血作用增强。
12
5.生升熟降、生降熟升 升降与药物的生、熟有关 与辅料关系更密切 与气味薄厚有关
一般气厚味薄者,生升熟降——砂仁、莱菔子; 气薄味厚者,生降熟升——大黄、黄连、黄芩。
莱菔子 以升为主,长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 以降为主,善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子 黄柏 苦寒沉降,清下焦湿热。
相畏(或相杀)为制: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 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例: 生姜制半夏/天南星
相恶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 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 气。
例: 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以改善中药 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利于服用, 增加商品价值。
37
二、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因药材来源不同、性状和质地各异, 通过切制, 可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 《伤寒论》: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 (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bāi )
31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有干热法和湿热法。 (一)干热法
对药物进行加热,不使用液体,如炒法、煅法、煨 法、干馏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原则
中药炮制原则
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一、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
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
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实践证实, 大黄生品苦寒, 易伤脾阳, 导致腹痛, 用辛甘大热酒制后可避免, 同时改沉降为上升之性, 以清上焦实热; 益智仁温燥, 久服易伤阴, 用咸寒之盐以制之可纠此偏。
二、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的意思。
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知母、黄柏本为苦寒之品,在清热泻火同时有一定清虚热之效, 用咸寒的盐水炮制可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仙茅、阳起石本为辛热壮阳之品,用辛热之酒炮制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己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
三、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
生姜炮制半夏、天南星其毒性降低, 不但被临床实践证实也被现在药效学证实。
四、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
即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煨木香无走散之性,能实大肠,
止泻痢。
药物的辛香温燥之性有时可能是治疗的需要, 有时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利用某种辅料炮制来抑制其副作用, 据药理实验证实苍术过量的挥发油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用麸炒后可抑其“酷性” 。
其具体方法为:
一、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形”,指形状、部位。
如白芍切薄片后, 由圆柱形变成薄片形; 茯苓个大体实, 切片后亦改变了外形, 种子类体质臌大, 矿石类、贝壳煅后捣碎等。
中药因形态各异,体积较大,不利于配方和煎熬,所以,在配方前都要加工成饮片,煎熬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的要求。
常常通过碾、捣或切片等处理方法来达到目的。
二、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
生甘草制成炙甘草; 生地制成熟地; 生大黄酒炙; 苍术麸炒; 莱菔子炒黄; 栀子炒焦等。
如通过炮制,抑制过偏之性,免伤正气;或改变药物寒、热、温、凉或升、降、浮,沉的性质,满足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
三、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偏胜或偏衰或矫正劣味。
乌梅、山楂有过酸损齿伤筋之虑, 炒焦可缓之; 黄连味苦恐伤胃, 酒或姜制可缓之; 麻黄辛味太甚恐发散太过, 蜜制可缓之等。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炮制,特别是用辅料炮制,能改变中药固有的味,使某些味得以增强或减弱,达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之目的。
四、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或制其毒性。
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板、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 川乌、草乌加水煮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或降低毒性。
毒剧药多以蒸、煮等法加热透心而有余味。
药物煨或制霜,既要求保留原有性质,又能纠偏。
加入它药共制,或发酵,或复制等,都是在无损或少损固有药效的前提下,增加新的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抑制其偏性,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