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L III 信用风险管理实施 最佳实践
Basel III要点介绍

目录
Basel III 简述 新的全球资本标准及过渡期安排 对现有Basel II的补充和完善
8
理念变化
Basel Ⅲ反映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理念的最新变化。 一方面,经过此次金融危机,在银行监管的核心价值观选择上,安全已经超越了效率,加强资 本监管成为国际共识
- BaselⅢ要求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对普通股的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7%,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加强资本监管 的共识和决心
Basel III 建议的资本构成 一级资本
其他持续经营下的资本 不计入一级资本 不计入一级资本 二级资本 简化二级资本,只有一套二级 资本的合格标准,其它子类别 将被取消
- 少数股东权益将不能被计入核心资本的普通股部分 。某些具有创新特征的资本工具,如股利递增机制 ,会不断腐蚀一级资本的质量,因此将逐步被取消 - 除普通股之外,满足一定标准的资本可计入其他持 续经营下的资本
巴塞尔委员会将最低普通股要求从2%提升至4.5% 此外,银行还需要计提2.5 %的资本留存超额资本来抵御未来可能存在的经济下行压力,这便使得对普通股的总体要 求达到了7%
风险加权资 产的百分比 最低 要求 Basel II Basel III 2% 4.5%
资本要求 普通股 资本留存 超额资本 2.5% 总资本 要求 7.0% 一级资本 最低 要求 4% 6% 8.5% 总资本 要求 总资本 最低 要求 8% 8% 10.5% 总资本 要求
信贷过快增长时需要计提反周期超额资本
- 它是指普通股或其他能完全吸收亏损的资本,资本要求设定为0-2.5%,将根据各国情况具体执行 -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目的是达到更加广义的宏观审慎性,即在经济扩张时期加强对银行部门的保护,避 免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13
BASELIII信用风险管理实施最佳实践

BASELIII信用风险管理实施最佳实践
目录
1. 简介 2. 模型建置前工作流程 3.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4. 评级体系验证流程 5. 信用风险控制及监督
PPT文档演模板
BASELIII信用风险管理实施最佳实践
巴塞尔新协议框架下信用风险测量概括
•内部评级系统
•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
•内部评级
•报告董事会
•√
•目的(WHY)
•√
•范围(WHAT)
•√
•团队(WHO)
•√
•方法(HOW)
•√
PPT文档演模板
•时间(WHEN)
•确保内部评级法步骤及系统的完整性 •确实PD, LGD, EAD的预测能力 •审核IRB达标 •所有内部评级法成分 •模型 •输入(数据)&输出(估算) •(独立的)评级步骤 •控制和监督机制(如,内部审计,使用) •独立的验证团队 •信用和/或模型专家 •定量和定性技术 •文件审核 •和各部 门访 谈 (如风 险部及审计部门) •决定模型类型和评级理念 •检查模型(程序)背后的逻辑 •审核样本数据 •标杆比较(如与外部资源对比) •返回测试(如比较估算和实际数值)
全面了解监管期望 全面了解企业为达到这些期望所提出的建议 全面掌握内部评级法风险估算在资金管理中的使用 深入了解内部评级系统的设计和运用
委派
▪ 对不同部门指定代表 ▪ 明确代表者相关任务的职责和责任
PPT文档演模板
BASELIII信用风险管理实施最佳实践
金融机构必须具有稳健的体系来验证评级系统及评级过程,以及评级成分相关评估 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同时金融机构必须向监管机构显示,其内部验证步骤能够使它 对内部评级及风险测量体系的表现进行一致的、有意义的评估。
证券公司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金公司)

证券公司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管理理论和实践
中金公司 陈磊
2012年12月
总目录
一、 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和挑战 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 三、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
2 6 31
1
一、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和挑战
2
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基础
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有关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的深刻教训。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 发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各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充分认识到美国次级按揭的 风险,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
风险敞口为托管行资产余额
风险控制
按名义交收金额和客户信用 等级设立交易限额,且每日 监控结算情况,对交易所质 押回购业务进行质押券和放 大倍数管理 设立交易对手限额;每日计 算交易对手风险敞口;收取 对手履约保障品;签订交易 主协议
设立包销限额,及时处置包 销余券
基于巴塞尔协议III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_厉蔡

一、引言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 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当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产品不 断出现、银行营业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加剧了银行业经营风险。 在此背景下《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以下文中出现的新协议也 指巴III)于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 国内外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总结如 下:(1)国外学者综合运用多种微观经济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很多度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模型,如基于VaR 的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模型和基于Black-Scholes期权定价 模型的KMV模型等。国外在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方面的技术发展十 分迅速,已然成为现代银行管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 步,缺乏充分的历史数据,因此定量研究相对比较缺乏。研究的重点 是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或是对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的综合 阐述,没有把这些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考察。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存在监管起步 较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巴塞尔协议III》所包含的重 要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影响,通过 借鉴国际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选定KMV模型作为对商业银行信用 风险度量的模型,通过选取了沪深8家绩优股公司和8家ST股公司为样 本,得到KMV模型的两个指标:违约距离DD和预期违约率EDF,并 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与建议。 二、巴塞尔协议III及KMV模型简介 1.《巴塞尔协议III》简介。《巴塞尔协议III》于2010年11月在韩 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这一新的改革方案相对于之 前的版本来说,新协议更关注银行的资本质量和抗周期性风险的能 力。由于巴塞尔协议III的产生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其作用不仅 体现在对全球银行业的更严格的监管指标上,更是把安全性放到首 位,让正确的监管核心价值观重新回归,对安全性的重视远远超过效 益性。 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内容包括:1、大幅提高银行的资本监管要 求。新协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上调其资本金比率以加强抵御金融风 险的能力,此外,至2015年为止,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 从之前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 产的下限将从之前的2%提升至4.5%。2、突出强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监管。商业银行的高杠杆化运作,使得其在经营活动中存在较大的流 动性风险。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各国监管部门认识到,银行的流动 性监管应该成为银行业监管中最需要强化的领域之一。 2.KMV模型简介。KMV模型是由美国旧金山风险管理公司KMV 公司开发的一种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 当借款公司的市场价值大于其债务价值时,借款人就不会违约;2、 借款公司的资本结构较简单,根据借款公司的债务水平,将公司的短 期债务加上长期债务的一半称为违约临界点,则违约距离即为借款公 司未来资产价值的期望值与违约临界点之间的标准差的距离;3、借
巴塞尔Ⅲ下市场风险资本框架的改革及中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巴塞尔Ⅲ下市场风险资本框架的改革及中国商业银行的应用作者:巴曙松金玲玲朱元倩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欧美大型银行因市场风险控制不力而遭受巨大损失。
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对原有的市场风险监管框架做出修订,并以此构成了巴塞尔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对巴塞尔市场风险监管框架发展的思路和脉络分析,研究和评价了金融危机后巴塞尔Ⅲ下市场风险资本框架的改革。
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践,分析了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的发展及对巴塞尔市场风险监管框架的应用。
关键词:巴塞尔Ⅲ;风险资本;资本协议;改革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1-0003-06经历了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后,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
此后,伴随着商业银行从事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及竞争的复杂性与波动性的日益增大,对商业银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思路逐渐体现在从巴塞尔I到巴塞尔III 的演变过程中。
特别是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传统的市场风险管理理念暴露出的缺陷,促使巴塞尔委员会对原有市场风险框架进行了大幅修订和改进,并构成了巴塞尔协议III的重要组成内容。
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的认识和管控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基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本土化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因此,清晰地把握巴塞尔市场风险监管框架发展的思路和脉络,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提升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适合自身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极具意义。
一、巴塞尔Ⅰ和巴塞尔Ⅱ下市场风险监管框架的演进从1988年旨在防范信用风险的巴塞尔协议,到1996年巴塞尔银行业全面监管原则的提出,这一过程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程度的日益增加,市场风险逐步得到国际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视。
(一)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协议I,从资本的构成和资产的风险权重系统方面强调资本与资产的关系,并且重点强化信用风险的管理,其意义在于形成银行业衡量资本和风险资产比率关系的国际标准,但其不足之处是未对市场风险做出资本补偿的规定。
新巴塞尔协议和银行风险管理知识

新巴塞尔协议和银行风险管理知识新巴塞尔协议(Basel III)是国际金融监管委员会(BCBS)于2010年推出的一套全球银行监管准则,旨在强化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管理,以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该协议的最新修订版本于2017年公布,自2022年开始实施。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关注的是银行的风险管理。
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银行风险管理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一环。
新巴塞尔协议强调了银行资本的重要性。
通过增加银行的资本要求,协议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和压力,提高其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此外,协议提出了更具体的流动性要求,以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流动性来应对市场的突发冲击。
另外,新巴塞尔协议还引入了计量银行风险的新标准。
协议规定了一系列风险权重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对银行进行分类,并要求银行根据相关方法计算其风险加权资产。
这样一来,银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风险暴露,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银行风险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信用风险是最常见的银行风险之一,指的是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风险。
银行通过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抵押品价值等因素来评估和管理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的风险。
为了降低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确保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并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来评估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波动引起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银行通过利率和汇率对冲以及场外衍生品交易等方式来管理市场风险。
综上所述,新巴塞尔协议强调了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并引入了计量银行风险的新标准。
银行风险管理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因素,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管理。
通过遵循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可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自身的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新巴塞尔协议(Basel III)旨在加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监管,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资本和流动性来应对风险和压力。
Basel协议简介及信用风险的度量

➢ 数据重复处理:
匹配重复记录方法 专家系统方法 数据挖掘方法
样本选择方法(1/2)
选样方法: 当样本数据量充足时,直接划分为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 当样本数据量不足时,采用重复抽样方法(bootstrap method,resampling)
信用评级的检验
提纲
BASEL总体框架简介 Basel Ⅱ资本要求与评级相关 内部评级模型理论
内部评级模型理论
内部评级流程概述 数据清洗 样本选择方法 建模方法 模型检验
内部评级流程概述
原始数据
数据清洗
数据反欺诈
数据仓库
专家调整
数据挖掘
内部评级模型
内部评 级结果
数据清洗(1/2)
内部评级法(2/6)
四个关键的风险因子
➢ 违约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由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 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
➢ 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未来一段时间借款人不能 按照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一般与财务因 素、非财务因素、现金流量、股价等有关。
突出特点
➢ 倡导使用内部评级法 ➢ 监管重点转向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 增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 扩大资本充足率的覆盖范围 ➢ 强化市场约束和信息披露
解读Basel新资本协议(2/2)
五大目标:
➢ 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 继续促进公平竞争 ➢ 更全面地反映风险 ➢ 更敏感地反映银行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度 ➢ 重点放在国际活跃银行,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银行
要素的估计值直接取自监管当局
从BaselI到BaselIII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第一讲)

从BaselI到BaselIII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第一讲)栏目介绍:结合巴塞尔协议的框架内容,完善宏微观结合的审慎监管体系、加强系统性风险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是中国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什么是巴塞尔协议?为什么是8%?如何推进实施巴塞尔协议并加强风险管理?《蒙格斯报告》公众号推出“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讲堂”专栏,介绍杨军博士的《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十八讲》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巴塞尔协议,促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导言巴塞尔委员会对全球金融监管影响巨大。
为什么要监管银行,什么是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这些年如何演进?本文摘自中国金融出版社的《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十八讲》第一讲从Basel I到Basel III,有删改。
《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十八讲》杨军著中国金融出版社为什么要监管银行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中介机构,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涉及面非常广,一旦一家银行破产,会对整个网络、各行各业造成冲击。
银行的贷款行为或经营行为需要约束,否则很难防范银行失败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银行的经营有三个特点,也称三性,即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
随着人们对银行本质的再认识,银行还有另外三个特性,即风险性、脆弱性和外部性,因此,对银行进行严格监管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政策选择。
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的全称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于1974年底成立,其常设秘书处设在国际清算银行。
巴塞尔委员会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国际监管组织,没有任何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正式监管银行权力,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该委员会成员来自世界主要国家,一般各国会采取立法规定或其他措施,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逐步实施巴塞尔委员会所订的监管标准与指导原则,推进落实相关建议事项。
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2
目录
1. 简介 2. 模型建置前工作流程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3.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4. 评级体系验证流程 5. 信用风险控制及监督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3
巴塞尔新协议框架下信用风险测量概括
内部评级系统
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 内部评级 报告董事会
基础数据
信用质量转变矩阵 违约概率 风险成分 成分 违约损失率 压力测试
信用风险水平计算
组合监控 明文规定
(LGD)
预期损失(EL) 非预期损失(UL)
定价 利润管理 资本配置 内部应用
违约暴露 (EAD) 相关性
支柱一内部评级法任务概括
起始设置 1. 制定信用/验证政 策及程序手册 定义功能角色和责 任 成立独立验证部门 建立控制体系 2. 3. 持续及重复流程 审议内部评级法差异评估 审核政策文件 针对所有内部评级组成进行开发 和验证工作 评级体系 量化测量 数据
控制和监督
开发实证
内部 审计
持续监控
结果分析
- 分配评级?或设定信用限制?
3. 模型的执行方式:
-考虑之模型以量化的方式解答疑难(例如,预测违约) - 哪些参数将会被估算?
4. 模型类型:
- 哪类模型将会被估算?
5. 违约的定义: 违约的定义:
- 违约是如何定义?
6. 时间区域 时间区域:
-选择哪一时间区域?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8
The Basics : First Things First
模型建置前工作流程,需明确: 模型建置前工作流程,需明确: 1. 组合类型:
-模型是否适用于顾客,产品,行业或地理特点?
2. 模型的目的:
20
巴塞尔新协议验证工作期望
“Institutions must have a robust system in place to validate the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 of ratings systems and process, and estimation of all relevant risk components. An institution must demonstrate to its supervisor that the internal validation process enables it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l rating and risk estimation systems consistently and meaningfully”. 金融机构必须具有稳健的体系来验证评级系统及评级过程,以及评级成分相关评估 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同时金融机构必须向监管机构显示,其内部验证步骤能够使它 对内部评级及风险测量体系的表现进行一致的、有意义的评估。 [资料来源: BCBS, IC §500]
巴塞尔协议提示:数据收集与维护系统
金融公司必须具有收集数据,评估并管理数据质量与完整性的流程,同时必须满足 有关数据维护的主要监管标准: • 收集贷款的终身数据:为借贷人和贷款收集“从摇篮到坟墓”的数据 • 收集评级分配数据:收集有关借贷人和贷款之重要的定量和定性因素 • 支持内部评级法系统:数据收集要有足够的深度和范围,并要可靠地支持 • 开发和验证内部评级法系统步骤 • 开发和验证风险参数 • 精炼内部评级法系统 • 持续应用升级 • 计算资金比率 • 完成内部及公共报告 • 支持风险管理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11
评级体系之内部评级法最低要求
评级系统应当符合内部评级法的最低要求并对以下几方面进行 确认:
• 监管标准 • 设计规格 • 操作标准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14
目录
1. 简介 2. 模型建置前工作流程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3.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4. 评级体系验证流程 5. 信用风险控制及监督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19
目录
1. 简介 2. 模型建置前工作流程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3.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4. 评级体系验证流程 5. 信用风险控制及监督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测试”*:定价, 组合监控,信用风险量 化?
验证工作
* 使用测试:内部评级法明文规定有关评级,违约和损失的估算必须在银行信 用审批,风险管理,内部资金配置和公司管治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2005年九月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5
17
Data merge and exclusion (1) Step 1: Univariate analysis (3.1)
Data analysis and variable calculation (2)
Assessment of model input (3)
Step 2: Data Treatment (3.2)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18
数据基础结构:质量和完整性之管理
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需要以下的条件: 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需要以下的条件: • 文件: 文件: • 步骤程式化以确保数据完整性 • 将对数据仓库进行传输,保持,更新的要求表达清楚 • 定义: 定义: • 建立并归档综合性的数据字典 • 电子存储: 电子存储: • 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储数据,以方便满足分析,验证和披露要求 • 有规律地进行审查和更新: 有规律地进行审查和更新: • 至少每年进行数据质量的评估 • 就准确性(如及时性),完整性(如时间差异)和适当性审查内部评级法要求
•EAD评估为长期违约加权平均衡量 EAD评估为长期违约加权平均衡量 EAD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16
模型开发流程概述
Step 1: Correlation analysis (4.1) Step 2: Significance and predictive power (4.2) Step 3: Select first factor (4.3) Model Selection (4) Step 3: Monotonicity analysis (3.3) Step 1: Discriminatory power (5.1) Model validation (5) Sensitivity tests (5.3) Model calibration (6) Homogeneous Tests (7.1) Mapping to rating system (7) Benchmark Tests (7.2) Stress Test (8.1) On-going validation (8) Credit migration matrix & related stability tests (8.2)
巴塞尔新协议下信用风险管理实施之经验
2008年2月 PRMIA上海信用风险论坛 陈公越 惠誉集团Algorithmics公司 信用咨询部首席顾问
讲座目的
纵观巴塞尔新协议内部评级法支柱一框架下信用风 险管理的优秀实践 建立基于合理行业实践之模型开发和验证的框架 讨论符合监管原则和指导的内部信用风险控制之流 程
信用政策 风险量化 风险量化 信用审核和控制 信
维护部门 维护部门会计 Biblioteka T务用维护和
控
和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7
目录
1. 简介 2. 模型建置前工作流程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3. 内部评级法模型建置流程 4. 评级体系验证流程 5. 信用风险控制及监督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2005年九月
© 2007 Algorithmics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用风险之量化
4
支柱一内部评级法任务之简单回顾
内部评级系统之架构
定量评级模型 定性评估
风险组成之测量
内部使用
风险评估(如PD, LGD, EAD) 的可预测性和准确度?
15
量化之监管标准
为了内部评估PD,LGD和EAD,金融公司必须满足内部评级法风 为了内部评估PD,LGD和EAD,金融公司必须满足内部评级法风 评估PD 险量化的标准: 险量化的标准: •PD评估未来一年违约的可能性 PD评估未来一年违约的可能性 PD
•LGD评估反映经济低迷的条件 LGD评估反映经济低迷的条件 L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