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适当的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互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牧童和舟过安仁的联想和印象。
4.2 诗歌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牧童或舟过安仁为主题的诗。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词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
5.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中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5.3 创作与拓展: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古代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牧童》通过图片或简短介绍,引出牧童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朗读《牧童》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6.2 第二步:解析《牧童》分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一1、《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其一)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其二)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9、《幼女词》明·毛铉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
10、《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二1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13、《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4、《幼女词》唐·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15、《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描绘,发挥想象,感知画面;(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启发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 发挥想象,感知古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翻译、赏析等;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3.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卢纶和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感受诗人情感;(2)学生评价两首古诗的优缺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学生模仿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3)教师组织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牧童、舟过安仁》诗意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古诗舟过安仁翻译赏析

古诗舟过安仁翻译赏析《舟过安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前言】《舟过安仁》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桌: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⑥使风: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翻译】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赏析】《牧童》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b/944htm,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五年级必备古诗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梅花落
(唐)杨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曲池荷
(唐)卢照龄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仲春郊外
(唐)王勃
东园垂柳经,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转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忆蜀地佳人
(唐)骆宾王
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2.《舟过安仁》

5
古诗词三首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舟过安仁
读 准 字 音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Βιβλιοθήκη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zhē 不是遮头是使风。
•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 淘气、可爱和天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 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 对两个小孩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 的赞赏。
《舟过安仁》是 代诗人 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 者的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 的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
gāo zhào
舟过安仁
读 出 节 奏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遮头 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 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 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 杨万 里 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 的是作者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 是作者的 所悟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小池》
关于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关于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1、《池上》唐·白居易小娃牵小艇,开田白莲回去。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幼女词》唐·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明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小儿泛舟》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所见到》清·袁枚牧童骑著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在棹乘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7、《稚子搬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8、《寓居初夏午休起至》宋·杨万里(其一)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斜阳清泉淋蕉叶,儿童误认为雨声去。
(其二)梅子领食欲不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9、《夜书所见到》宋·叶绍翁萧萧榕叶送来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0、《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倚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1、《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高大,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钩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2、《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搬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3、《幼女词》明·毛铉痛到着新装,初学小姑仁。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
14、《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晓月,隐脉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5、《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八十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小儿泛舟》——胡令能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一篇课文呀?(《古诗两首》)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首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主要意思。
板书: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谁来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铺”“蓑”;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评价:读通顺,流利;不要读得太快,读出诗的节奏)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都是写有关儿童的诗。
)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一)学习《牧童》
我们先来学习《牧童》这首诗,看一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
读诗要吟,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
1、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读懂了吗?同位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样理解的?
2、诗的意思搞清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不要紧,老师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证明真读懂了。
第一个问题:作者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草原)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草铺横野六七里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草原?从哪个词读懂的?(铺:组词理解,铺开、平铺、铺天盖地。
)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六七里”:原野的宽阔)
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刚才抓住一个“铺”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板书:抓重点字体会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第二个问题:读了这首诗,眼前是一片茫茫大草原,你的耳畔似乎又听到了什么?(笛声)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清脆悦耳、时断时续)你是从哪个词中读懂的?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边吹笛边嬉戏)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顽皮、可爱)三、四声(时断时续)。
(表扬学以致用)
如果说第一句诗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的是宽阔,那么这句诗在听觉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寂静)指导朗读。
(指名读、合作读)
第三个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牧童,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几个?板书:饱卧理解字义,牧童在干什么?(牧童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就躺在了月光下的草地上)3、同学们,蓑衣是什么意思?“蓑”字在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练习书写。
蓑衣可不是一件舒服的衣服,可是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呢?假如你就是这个牧童,此时可能会怎样想?在牧童看来,谁能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子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哪!从这一个“卧”字你感受到了?(无忧无虑)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情感吗?指读。
刚才大家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性格,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
板书: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多么可爱、无忧无虑的牧童。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练习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朗读。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5、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了,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二)学习《舟过安仁》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
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
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我们继续学习《舟过安仁》。
题目什么意思?
1、请同学们运用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思考:
(1)作者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2)从这首诗中你感受了这是一对怎样的儿童?
2、交流。
3、感情朗读。
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被这两个孩子给吸引逗乐的。
诗人看到后,不但没有去呵斥责骂他们,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呢。
指名扮演诗人,欣赏的语气朗读诗歌。
看着看着,此情此景不禁勾起了自己无限美妙的童年回忆。
可惜自己的童年一去不返了,他是多么羡慕这两个小孩呀!把这种情感送进诗中,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谁能背一背?
三、比较共同点、积累古诗。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首古诗,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读诗要比较,同一个诗人写的是要比较,不同诗人写的同一题材的诗也要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诗的特点。
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古代,还有很多诗词都写到了儿童,你还知道哪些?
交流后,齐读下列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
四、作业
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写成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