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

合集下载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引言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然而,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常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病害和虫害,并探讨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主要病害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由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引起,是小麦生产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病害之一。

它主要影响小麦的穗部,导致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是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制度、适时施用化学防治剂等。

此外,合理管理田间水分、合理施肥等措施也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2.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小麦上常见的真菌病害,由白粉菌属(Erysiphe)真菌引起。

它主要在小麦叶片上形成灰白色的菌斑,影响光合作用和水分蒸腾,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施药、加强通风等。

此外,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3. 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Stripe rust)是由条锈菌属(Puccinia)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

它主要在小麦叶片上形成狭长的橙黄色细纹,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和营养输送。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是选择抗病品种、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适时的化学防治措施。

此外,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田间管理也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手段。

二、小麦主要虫害1.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为长管蚜和普通蚜。

它们以寄生在小麦植株上,吸取植物体内的汁液,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叶片弯曲等。

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包括预防为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控制昆虫繁殖和发展。

此外,引入天敌如瓢虫、捕蝇草等对防治小麦蚜虫也有一定的帮助。

2. 小麦象甲小麦象甲是小麦上的一种昆虫害虫,主要以小麦的种子为食。

它们会对小麦种子造成损伤,导致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质量下降。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小麦的三大病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全蚀病。

1、小麦赤霉病:在发病初期,小穗以及颖片上会有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小穗会枯黄。

2、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靠近地表或在地表的叶鞘上会有椭圆形或梭形的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一、小麦三大病害1、小麦赤霉病(1)小麦赤霉病一般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易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

(2)以穗腐的症状为例,在发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会有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在发病后期会密生小黑点,导致病部枯褐。

2、小麦纹枯病(1)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以及茎杆上,在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叶鞘上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形状为椭圆形或梭形。

(2)随后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3、小麦全蚀病(1)在抽穗灌浆期发病后,病株会变矮、褪色,生长不齐,叶色以及穗色深浅不一,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旱枯。

(2)在苗期,初生根以及地下茎的颜色会变成灰褐色,发病严重时,次生根的局部会变黑。

二、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1、防治小麦赤霉病(1)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将田园清理干净,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来源途径。

(2)按照1:500的比例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防治;可用50%福美双,按照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在小麦抽穗期,亩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ml进行防治,亩用水量50-60kg。

2、防治小麦纹枯病(1)播种时间不能过早并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掌握合适的播种量,针对重病田需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按照种子重量的0.2%,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3、防治小麦全蚀病(1)选择耐病品种,比如烟农15号,并增施腐熟有机肥。

(2)在播种小麦后的20-30天,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进行喷洒,在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的常见病害以及防治和治疗措施

小麦的常见病害以及防治和治疗措施
小麦病害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化学药剂
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小麦病害的常见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 害的蔓延。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等 ,使用时需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 说明进行操作。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环保、安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方法,利用天 然存在的生物资源制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常用 的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使用时需注意 安全间隔期和储存条件。
穗部病害
黑穗、散黑穗、腥黑穗等 ,影响结实和籽粒品质, 造成严重减产。
病害发生的原因
气候因素
降雨、温差、湿度等气象 条件适宜病害发生和传播 。
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酸碱度、水分 含量等影响病原菌的存活 和繁殖。
品种抗性
不同小麦品种对不同病害 的抗性有差异,抗性较差 的品种易感病。
病害的பைடு நூலகம்播途径
风雨传播
病原菌可通过风雨传播,从发病中心 扩散到周围植株。
农机具传播
农机具在田间的操作可携带病原菌, 传播病害。
灌溉水传播
病原菌可随灌溉水传播,从发病田块 传播到邻近田块。
02
小麦常见病害种类
锈病
症状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 秆锈病三种,主要表现在叶片上 出现黄色或绿色长条纹,后期出
现铁锈色粉状物。
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通风,降低湿度,合理 施肥,药剂防治可用烯唑醇、氟
环唑等。
赤霉病
症状
小麦赤霉病主要表现在穗部,出现水浸状褐色斑 点,后期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病因
由真菌引起,在小麦扬花期雨水多、湿度大等条 件下容易发生。
防治措施
在小麦扬花期及时排水降湿,药剂防治可用多菌 灵、甲基硫菌灵等。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因此,小麦的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小麦病害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又称麦枯病,是小麦茎秆、叶片及穗部的一种真菌病,病原菌主要为赤霉菌。

赤霉病的症状主要为小麦叶片和秆部呈现黄褐色、干枯、易折断,受病势较重的秆节数目增多,严重时可导致整株小麦倒伏,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在种植小麦时要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及时清除小麦田内麦秆等秸秆垃圾,减少病害菌的存活;适时喷洒防治药剂,以预防和控制。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白粉菌。

病害主要表现为在小麦叶片和穗部上出现白粉状斑块,并伴有病斑组织干枯脱落等现象。

重度感染导致叶片枯死,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在种植小麦时,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田间秸秆垃圾,增加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当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白粉现象时,及时采取化学或生物治疗,并对小麦进行掩膜防治,减少重复感染。

小麦扁豆病是小麦一种病毒性病害,主要通过虫媒传播,病原体为小麦扁豆病毒。

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化、弯曲和萎缩,干生重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将严重受损。

防治措施:在种植小麦时,首选抗病品种,适时开展病毒病虫害监测,并采取生物、化学或物理控制措施,以降低病毒和虫媒的数量;加强田间管理,建议施用病媒昆虫防治药剂,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1. 车轮虫车轮虫属于小麦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地下部分。

受害植株叶片出现黄化、干枯,叶片和茎部中断、死亡,导致小麦植株不能正常生长。

防治措施: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常规是在种植小麦时混加有机无机复合肥,夏季注意清理小麦田内杂草和垃圾,增加害虫自然天敌,在施肥时注意根部松土,增强农田通风性,缓解车轮虫的侵袭。

2. 麦蚜麦蚜是小麦的一种害虫,以吸取小麦组织汁液为生,受害植株主要表现为叶停、叶面色浅、叶缘乾燥,黄化等症状,并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收量。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的产量受到了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对小麦的影响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病害1. 黄瘟病黄瘟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主要通过麦根腐病菌引起。

黄瘟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出现黄斑,加重的话会出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受黄瘟病侵害的小麦产量也会明显下降。

防治措施:为防治黄瘟病,可以预防措施与治理结合,例如提前把握好播期,及时除草、松土;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良好的状态,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2.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赤霉病病菌主要在小麦上形成并传播。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穗部出现霉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麦穗部的枯死。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赤霉病,可以适当提前播种,采用抗病品种,定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3. 灰霉病灰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受害部位出现灰色霉层,观察到植株受害部位还会发现一些细白色的中生菌丝。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死,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1. 假单胞菌假单胞菌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虫害,主要通过假单胞菌引起。

假单胞菌危害小麦叶片、苗床和穗部,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假单胞菌还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2. 绿飞虱绿飞虱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小麦。

绿飞虱主要吸食小麦植株的汁液,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枯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绿飞虱,可以采用混播、灭虫灯、物理防治,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微生物农药防治
要点一
微生物制剂
针对小麦病虫害,可以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如苏云 杆菌、白僵菌等,这些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使害虫 感染后死亡。
要点二
使用方法
微生物农药一般采用喷雾方式施用,需要注意用药时 机和用药量,确保微生物在田间存活并发挥防治作用 。
性诱剂防治
性诱剂
针对小麦害虫如玉米螟、黏虫等,可以使用性诱剂进行 防治。性诱剂可以吸引雄虫并使其失去交配能力,从而 降低繁殖率。
金针虫
物理防治
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使用敌百虫、辛硫磷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蛴螬
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期使用黑光灯诱杀成 虫。
化学防治
使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杀虫 剂进行土壤处理。
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避免连作, 减少蛴螬的繁殖场所。
03
农业防治措施
在选择抗病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 壤环境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抗 病性强的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 之一。合理的栽培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肥力, 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并 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栽培管理包括合理密植、及时浇水施肥、清 除杂草等措施。此外,定期进行田间检查,
提高作物品质
熏蒸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
05
生物防治措施
天敌防治
天敌昆虫
小麦病虫害的天敌昆虫主要有瓢虫、草蛉虫 等,这些昆虫以蚜虫、红蜘蛛等为食,可以 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保护和利用天敌
通过增加天敌数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更 好地发挥天敌的防治作用。例如,在田间设 置人工巢箱或投放天敌昆虫,提供良好的生 存环境。

小麦常见的8种病害

小麦常见的8种病害

小麦常见的8种病害哎呀,说起小麦,那可是咱们餐桌上的常客,金黄诱人,香气扑鼻,简直是面食爱好者的心头好!可你知道吗?小麦也有它的烦恼,那就是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小捣蛋”——病害。

这些病害可是让农民伯伯们头疼不已,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一场小麦病害大揭秘,看看那些家伙到底是啥来头!一、锈病:小麦的“锈迹斑斑”“你看,这小麦叶子上怎么这么多黄点点,像生锈了一样?”李大爷在田里嘀咕着。

没错,这就是锈病!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小麦叶子上乱涂乱画,留下斑驳的痕迹。

锈病爱湿热,一到梅雨季节就特别猖狂。

咱们得赶紧给小麦喷点药,让它恢复那光滑油亮的模样!二、白粉病:小麦的“面粉妆”“咦,这小麦怎么自己先抹上了面粉?”小王打趣道。

哈哈,这可不是小麦爱美,而是白粉病在作祟!这病害喜欢干燥,一不留神就让小麦叶子穿上了“白纱裙”。

别担心,咱们用些杀菌剂,就能轻松帮小麦“卸妆”!三、纹枯病:小麦的“隐形杀手”“这小麦看着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蔫了呢?”张婶儿一脸疑惑。

哎,这都是纹枯病在暗中搞鬼!它悄无声息地侵蚀小麦的根部,让小麦失去活力。

咱们得细心观察,一旦发现苗头,立马用药,给小麦来个“根部SPA”!四、赤霉病:小麦的“红色警报”“快看,这小麦穗子上怎么长了这么多红点点?”小李惊呼。

哎呀,这可是赤霉病的警告信号!这病害一发作,小麦穗子就像被火烧了一样,红彤彤的。

咱们得赶紧行动,用些特效药,给小麦降降温!五、全蚀病:小麦的“致命一击”“这小麦怎么整株都枯黄了,像被抽干了似的?”赵叔儿心疼地说。

唉,这都是全蚀病的杰作!它可是个狠角色,能让小麦整株枯死。

咱们得提前预防,给小麦用点“营养液”,增强它的抵抗力!六、黑穗病:小麦的“黑色幽默”“哈哈,这小麦穗子怎么变成黑色的了,像开了个黑色玩笑?”小刘笑道。

哎,这可不是玩笑,是黑穗病在捣乱!它让小麦穗子变黑变脆,严重影响产量。

咱们得用些“美白产品”,让小麦穗子重拾光彩!七、根腐病:小麦的“地下危机”“这小麦怎么突然倒伏了,根部怎么烂成这样?”孙姐惊讶地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雪霉叶枯病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

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

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

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

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

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

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

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

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

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

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

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

后期多数病叶枯死。

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

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

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

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

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

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

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

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

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

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

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

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

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植株生长茂密,天气潮湿或田间湿度大易发病,基部接近地面叶片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发病重地区避免在低洼处种植小麦。

(2)合理密植。

(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

大麦斑点病大麦斑点病又称根腐病或黑点病。

东北、华北、西北、浙江均有发生。

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发病,病菌主要为害大麦、小麦、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杂草。

大麦斑点病症状幼苗出土后,幼叶、叶鞘近地面处产生褐色病斑,渐向茎基部及茎部扩展,引致根及茎基腐烂,病苗矮小、分蘖增多。

叶片染病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中部呈深褐色,边缘不规则,色浅,故称斑点病。

叶鞘染病病斑较大,长形,灰色,其中杂有褐色斑点,边缘不明显。

穗部染病几个小穗梗和颖片呈褐色。

病原Cochliobolussativus(ItoetKurib.)Drechsl.称禾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该菌为异宗配合种,雌雄同株。

自交不孕。

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pH6-65,以透析袋为培养物,24℃培养7天,移至20℃培养14天可形成子囊座。

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从寄主表皮间生出,褐色,具隔膜。

分生孢子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一般为圆筒形,直或弯曲,两端略细,褐色,大小60-120×150-30(μm),具隔膜3-10个。

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有的生理小种对幼苗为害严重,有的为害大麦成株。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病残组织内越冬或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以上部位越冬。

种子成为主要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率很高,其内菌丝能直接为害幼苗。

病菌从幼苗芽鞘侵入,然后蔓延到幼叶及根冠。

机械伤、虫伤利于病菌侵入。

当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成株叶、茎及穗发病。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连作、遭受冻害易诱发该病。

土壤瘠薄、施肥不足、麦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小麦糜疯病小麦糜疯病别名:拐节病,中文名字小麦条点花叶病毒,主要为害部位:叶片、茎。

下面介绍一下它的特点。

小麦糜疯病症状该病引起严重花叶或产生黄色斑点、长短线纹或褪绿斑驳,植株矮化,分蘖高低参差不齐,引起不同程度坏死。

有的分蘖死亡或茎叶扭曲,茎节上下拐折,造成植株散乱,故称糜疯或拐节病。

分布在西北麦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毒原由曲叶螨传播,若虫期获毒后,可终身传毒。

但不经卵传毒。

距糜田近的易发病,糜子收获前小麦出土早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糜疯病发生区,麦田宜远离糜子田。

(2)适期播种,不宜过早。

小麦雪腐病小麦雪腐病又称灰色雪腐病,它是伊犁冬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麦类及禾本科植物。

小麦雪腐病症状主要为害小麦幼苗的根及叶鞘和叶片,一般易发生在有雪覆盖或刚刚融化的麦田。

病株上初生浅绿色水渍状病斑,布满灰白色松软霉层,后产生大量黑褐色的菌核。

病部组织烂腐、病叶极易破碎。

此病新疆发生较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生活。

秋季土壤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根或根颈及叶和叶鞘处侵入,菌核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菌丝进行扩展。

病菌生长温限5—15℃,1—5℃时致病力最强。

冬季积雪时间长,土壤不结冻,土温0℃左右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轮作或与玉米、胡麻、瓜类等作物倒茬。

这里的轮作不是寄主作物和非寄主作物的轮作,而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轮作。

将冬小麦改为春小麦,可避开冬季积雪这个发病有利条件,而且好的春小麦品种产量并不低于冬小麦。

豆类作物可降低土壤中菌核的存活力,因此,倒茬尤其是与豆类作物倒茬有很好的减少菌源交梨。

(2)增施有机肥和磷、外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宜浇水后占,播种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注意适期播种。

冬灌时间不宜过迟,以防积雪后致土壤湿度过大。

积雪融化后要及时做好开沟排水和春靶工作。

收获后深翻。

(3)药剂拌种,用40%多菌灵超微可湿粉按种子重量0.3%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小麦细菌性条斑病称小麦黑颖病黄单胞菌,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

分布在北京、山东、新疆、西藏等地。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颖片和籽粒。

病部初现针尖大小的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半透明水浸状的条斑,后变深褐色,常出现小颗粒状细菌脓。

褐色条斑出现在叶片上,故称细菌性条斑病。

病斑出现在颖壳上的称黑颖。

分布在北京、山东、新疆、西藏等地。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在种子上越冬,翌春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经3—4天潜育即发病,在田间经暴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在新疆5—7月大的暴风雨次数多,造成叶片产生大量伤口,致细菌多次侵染,易流行成灾。

生产上冬麦较春麦易发病,冬麦中新冬2号、中引4号、75-149、74-56发病重,而新冬7号、4B-10-5发病轻。

春麦中白欧柔发病重,阿勃次之,赛洛斯发病轻。

一般土壤肥沃,播种量大,施肥多且集中,尤其是施氮肥较多,致植株密集,枝叶繁茂,通风透光不良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适时播种,冬麦不宜过早。

春麦要种植生长期适中或偏长的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3)用45℃水恒温浸种3小时,晾干后播种。

也可用1%生石灰水在30℃下浸种24小时,晾于后再用种子重量0.25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

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又称小麦蠕孢叶斑病、蠕孢根腐病,属世界性病害。

在我国各冬麦或春麦区均有发生,而春麦区流行频率最高。

发病症状小麦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阶段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

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

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是取普遍,为害最重。

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

发病轻的可萌发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

根腐、茎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的叶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1—3(mm),一般不深达茎节内部。

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一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

成株期下部1—2叶的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镒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

叶斑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面叶片上产生很多椭圆形、浅褐色至褐色小斑,大小1至几mm。

拔节后至成株期显症,产生典型的浅褐色、椭圆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0.5—1%(cm),周围多具黄色晕圈,病斑中间枯黄色,其上常生长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或其它第二寄生物,外围淡褐色,其上可见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扩展快时,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叶片部分或全叶干枯。

此外有些品种上可产生椭圆形深褐色小斑,长约1cm。

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病变,病斑多时常致大部分颖壳或穗轴变褐,严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

病颖上菌丝侵染种子后,胚部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胚粒,种了瘦秕。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次基部叶鞘等中位发病。

带菌种子是苗期叶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

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彻底分解腐烂之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麦拔节后至成株期,根腐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地面上的病残体和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