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合集下载

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1.50
0.99 1.00
0.95
0.97
0.97
1.00
0.97
FEV1 (L)
0.50
导入期
安慰剂
800μg 布地奈德
0.00
0
2
6
10
时间(周)
洗脱期
14
16
•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纳入14例稳定期慢性气流受限的受试者(平均年龄66)接受安慰剂治疗4周, 随后接受布地奈德400μg吸入治疗8周,评估布地奈德对FEV1的影响。
从新共识看 雾化吸入疗法的合理应用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目录
01 新版共识更新背景 02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 03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04 从新共识看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选择 05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治疗的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在慢性气道疾病治疗中, 雾化吸入疗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沙丁胺醇7.5mg和2.5mg均显著改善急性哮 沙 丁 胺 醇 5mg 和 2.5mg 相 比 , 使 患 者 恢 复
喘患者FEV1,但两者疗效之间无差异
PEFR所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7.5mg 2.5mg
P>0.05
6.0
P=0.684
4
4.0
3.32
2.0
FEV1 (%预计值)
恢复PEFR所需时间
推荐药物
• 特布他林 • 沙丁胺醇
中国已上市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医药导报.2019.38(2):135-146.
药学特性
特布他林雾化溶液:在数分钟 内起效,1h达到峰值,疗效持 续 4-6h 沙丁胺醇:数分钟内起效,11.5h,达到峰值,疗效持续 4-6h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 (草案)2014
王竞军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 组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 组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
• 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
• 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 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 2.药物剂量:由于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的 效率不及普通患者自主吸入,因此机械通 气时应适当增加吸入药物的剂量。支气管 舒张剂是雾化吸人最为常用的药物,以沙 丁胺醇为例,吸入剂量增加一倍即可达到 支气管扩张效果。再增加剂量,疗效无明 显增加而不良反应明显增大,严重气道阻 塞的患者除外[1]。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吸入 沙丁胺醇疗效的维持时间(2~3 h)明显短于普 通慢阻肺患者(4~6 h)。因此,机械通气时应 缩短雾化吸入间隔时间,增加治疗次数。
• 推荐意见5:在呼吸机送气初摁压pMDI,两 喷之间间隔15 s;使用前上下摇动pMDI即可, 两喷之间无需再次摇动(推荐级别:D级)。
• 推荐意见6:机械通气应用pMDI时,宜选择 腔体状储雾罐连接(推荐级别:C级)。 • 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pMDI需用储雾罐连接, 而储雾罐形状多样。研究结果显示,腔体 状储雾罐的肺内沉积量最高,直角弯头状 装置最低[13-14]。
• 推荐意见7:将pMDI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管 路Y型管处(推荐级别:D级)。 • 体外研究结果显示,pMDI连接腔体状储雾 罐放置于不同位置,气溶胶的肺内沉积量 有所差异。置于吸气肢管路Y型管处最多, 加热湿化器前15 cm处最少[6]。临床研究也 证实,将pMDI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Y型管处 疗效好[15]。

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治疗操作规范(xu)

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治疗操作规范(xu)

概述
雾化吸入疗法的优点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雾化吸入疗法相比口服、肌注和静脉注射有多种优点
起效迅速
给药量小 疗效佳
全身不良 反应少
雾化吸入
无需患者 刻意配合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
概述
雾化吸入疗法常见不良反应
感染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
吸入装置 小容量雾化吸入装置优缺点
类型
优点
缺点
• •
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临床应用 广泛
• •
叠加震荡波的鼻-鼻窦喷射雾化器 可使药物震荡扩散,有效沉积鼻

窦腔,还可湿化鼻窦粘膜,即使
儿童也同样适用
有噪音 需有压缩气体或电源(多为交流电 源)驱动 鼻-鼻窦喷射雾化器在治疗时需关 闭软腭,屏住呼吸,较难掌握,因 此患者掌握吸入方法之前,应有医 务人员进行指导
• 短效胆碱受体拮抗 剂 ( SAMA ) , 包 括异丙托溴铵
祛痰药
包括N-乙酰半胱胺酸 和盐酸氨溴索,但盐 酸氨溴索雾化剂型国 内尚未上市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
概述
不推荐雾化使用的药物
传统“呼三联”药物(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 酶)——不适合雾化使用
• 地塞米松:需经肝脏转化,副作用大;脂溶性低、水溶性高,与气 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受体的亲 和力低,在气道内滞留时间也短,疗效相对较差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吸入装置
喷射雾化器
缺点: 外接气流大,影响呼吸机供气 增加基础气流,造成触发不良 持续雾化,造成气溶胶浪费 氧气雾化时使吸入氧浓度较高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引言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

机械通气患者常常需要雾化治疗以改善气道湿化、黏液排出和药物吸入效果。

本文旨在提供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的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这类患者。

一、机械通气患者的雾化治疗适应症1.1 气道湿化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往往因为气道湿化不足而引发气道黏液积聚、阻塞甚至感染。

因此,气道湿化治疗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基本需求之一。

1.2 黏液排出机械通气患者常常产生大量黏液,使气道内黏稠,影响气道通畅。

雾化治疗可以通过湿化黏液,使其变得更易于排出。

1.3 药物吸入机械通气患者往往需要吸入各种药物,如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等。

通过雾化治疗,药物可以更好地被吸收并达到目标部位。

二、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的方法2.1 雾化器的选择机械通气患者的雾化治疗可以选择口腔雾化器、鼻腔雾化器或面罩雾化器。

选择合适的雾化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

2.2 雾化液的选择雾化液可以选择生理盐水、药物溶液或其他合适的液体。

选择合适的雾化液应考虑患者的病情、既往病史和药物治疗方案等因素。

2.3 雾化治疗的时间和频率雾化治疗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每次雾化治疗的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2-4次。

2.4 雾化治疗的技术要点(1)合适的呼气门压:雾化液进入呼吸机气道时,必须调整呼气门压以避免雾化液反流。

(2)雾化速率和气流:雾化速率和气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以确保雾化液能达到目标部位。

(3)适当的呼气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时,要避免在呼气相进行雾化,以免影响机械通气的质量和效果。

三、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的注意事项3.1 患者的观察在雾化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氧饱和度和症状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予以处理。

3.2 雾化器的清洁和维护雾化器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以保持其功能和卫生状态。

3.3 药物吸入和雾化治疗的时间间隔如果机械通气患者需要同时进行雾化治疗和药物吸入,应避免两者之间时间间隔过短,以免影响雾化液的吸入效果。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PPT课件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PPT课件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疗效佳
吸入疗法 全身不良反应少
雾化吸入 优势
起效迅速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4): 2696-27081.
潮式呼吸既有效,无需患者配合
使用简便,无需特别学习 可使用高剂量药物 可同时辅助供氧
12.06 11.8
城市
12.0211.24
11.5710.92
10
5
0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7年农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2017年城市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19.45
1呼疾1吸病.57 11.57%
22.73
23.18 23.07
3. 苏楠等, 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8): 第601-606页 4.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形式严峻
➢ 2018年王辰院士团队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首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 威杂志《柳叶刀》上,研究结果显示
Zhu Z, et al. J Aerosol Med Pulm Drug Deliv. 2014 Oct;27(5)386-91
普及雾化治疗药物规范管理与合理应用的需求迫切
知识缺乏是开展率低的重要原因
迫切需要雾化相关知识培训
未能展雾化治疗的原因
0% 药物不足
50%
100%
76.2%
设备不足
75.7%

机械通气时雾化治疗的临床应用-(1)

机械通气时雾化治疗的临床应用-(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2014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11):812-815.
Contents
目 录
一.共识制定的背景和概况 二.雾化治疗概述 三.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雾化要点 四.雾化疗效的影响因素和评价 五.常用的雾化治疗药物
雾化器置于不同位置及湿化对药物沉积率的影响
位置1:气管内管和Y型管之间
喷射 网孔 超声 压力定量
位置3: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
喷射 网孔 超声 压力定量
吸入药物质量(%)
吸入药物质量(%)
吸入药物质量(%)
无湿化
加热/湿化
位置2:吸气肢管路距Y型管15cm处
喷射 网孔 超声 压力定量
无湿化
加热/湿化
无湿化
呼吸机送气后1-1.5秒摁压pMDI, 输送进入下呼吸道的气溶胶量可
忽略不计
Diot P,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2:1391-1394
应用pMDI时连接储雾罐的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6: 机械通气应用pMDI时,宜选择腔体状储雾罐连接
(推荐级别:C级)
推荐意见8: 雾化吸入时,可不用关闭加热湿化器;如应用小容量雾 化器需适当增加药量;如应用pMDI需连接干燥的储雾 罐,使用完毕后立即取下
(推荐级别:D级)
推荐意见9: 如果使用人工鼻,雾化吸入时需将其暂时取下
(推荐级别:D级)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2014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11):812-815.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2019年版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19年版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给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伴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在这种形式下加强雾化吸入药物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尤为重要!基于此 , 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牵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于 2018 年 6 月 23 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 2018 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研讨会”正式启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撰写项目 , 在会议上确定编写专家组成员 ,并对共识大纲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

2018 年 7 月 10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确定共识大纲内容。

2018 年 11 月 3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进行共识中期审稿 , 委员及学组专家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逐条修订 , 并提出近 50 条专业修改建议 , 对共识内容的准确性与药学特色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经过多次专家审稿和修订 , 2018 年 12 月 8 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 , 对“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的内容进行最后修订 , 得到编委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而最终定稿。

本共识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专家 , 以及游一中教授为代表的专家顾问组共同努力下完成编写 , 旨在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 , 造福广大患者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 , 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 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雾化吸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或戴上面罩,开开启 力装置
氧气驱动,调整大小 6-8l/分
连续雾化吸入1520min,检测不良反
应并及时处理
治疗结束后,漱口, 口腔护理、拍背
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 按需调整方案
注意事项
雾化器、呼吸管道及雾化面罩等应专人专用,推荐一 次性装置;
提议指导患者采用正确旳呼吸方式;
治疗前若患者涂有油性面膏需清除,嘱咐患者勿让药 液或气溶胶进入眼中以降低刺激;
注意:剧烈震荡可使药 液加温,可能影响药物 稳定性
超声振动膜剧烈 震动,使药液经 过固定直径旳细 小筛孔挤出,形 成细小颗粒
吸入装置与药物选择
一、常用雾化装置类型
吸入装置与药物选择
二、常用雾化吸入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国内已上市雾化剂型ICS涉 及 布 地 奈 德 ( BUD) 和 丙 酸倍氯米松(BDP)
单词
单字
不能讲话
精神状态
可有焦急尚平 时有焦急或烦 有焦急、烦躁 嗜睡或意识模



出汗


大汗淋漓
辅助呼吸肌活 常无 动及三凹征
可有
常有
矛盾呼吸
哮鸣音
散在,呼吸末 响亮、弥散 响亮、弥散 无 期
二、A级
呼吸频率
20-30次/min
II级 >30次/min
III级 >30次/min
• 异丙托溴铵为常用旳SAMA吸 入制剂
• 需注意:复方异丙托溴铵不能 与其他药物混在同一雾化器中 使用
药物
特布他林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铵
常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比较
起效时间 达峰时间 连续作用
(min)
(h) 时间(h)
5~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814・
主堡结挞塑哩吸苤查!!!!堡!!旦筮!!鲞箜!!塑£!也』!!!!竺垦!!P生旦亟堕!!!里!坚!!!!:!!!:j!:盟!:!! 1.肺内沉积率:利用放射性物质吸人以计算不同条件 下肺内沉积率。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由于药物吸人过 程中不经过消化道吸收,因此也可通过检测血或尿的药物浓 度来反映进入肺内的药量。2。1。 2.药物疗效:支气管舒张剂的雾化吸入可迅速有效地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评价指标包括胸闷、喘息等症状, 肺部干哕音等体征,以及呼吸力学指标的改善率。在机械通 气的患者,可通过气道阻力、肺顺应性以及内源性呼气末正 压(PEEPi)等进行评价。3…,计算公式:Raw=(Ppeak—Pplat)/ Flow,其中Raw为气道阻力,Ppeak为气道峰压,Pplat为平台 压,Flow为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方波送气时的气体流量。然 而,气道阻力改善多少判定为阳性,目前尚无定论。 此外,前列环素吸人前后肺动脉压的变化,抗生素吸入 前后肺部病原体的定植率等都是药物吸入疗效的评价 指标‘3I。 推荐意见14:机械通气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可通过 监测使用前后呼吸力学的变化来反映其疗效(推荐级别: E级)。 五、无创通气时雾化吸入 无创正压通气时,漏气量越大,气溶胶吸入越少。当使 用带呼气阀的面罩时,小容量雾化器的气溶胶输送效率较普 通面罩低,但对pMDI无明显影响。2…。雾化器的位置也会影 响气溶胶的输送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将雾化器置于呼气阀与 面罩之间,较之置于管路与呼气阀之间,可提高气溶胶输送 效率‘3…。 推荐意见15:无创通气患者接受雾化吸人时管路和面 罩应尽可能地密闭;雾化器宜置于呼气阀与面罩之间(推荐 级别:D级)。 编写组成员:李洁,孙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一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葛慧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 夫医院呼吸治疗科);梁宗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 重症医学科);王辰(中日友好医院);段均(重庆医科大学附 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杜美莲(台湾高雄长庚 表2机械通气时使用pMDI和喷射雾化器的优化操作方法。24
一、小容量雾化器 小容量雾化器主要用于雾化吸入药液,如支气管舒张 剂、激素、抗生素、表面活性物质、黏液溶解剂等,使用范围 广,包括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以及震动筛er、伽利略 等,配备了雾化功能,雾化器的驱动气源由呼吸机吸气相气 流中的一个分支提供,是呼吸机给患者输送潮气量的一部 分,因此不会影响呼吸机工作;由于只在患者吸气时产生气 溶胶,故不会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但多数呼吸机向雾 化器提供的驱动压力<15 psi(1
psi=6.895
kPa),比压缩空
气或医院常用的氧气(50 psi)小;驱动压力的减小,降低了 喷射雾化器的效率,产生的气溶胶直径增大,从而减少其到 达下呼吸道的总量旧J。有的呼吸机如PB840、Simens
Serv01
等,未配备雾化功能,只能应用额外的压缩气源驱动,外接气 流增大了潮气量,影响呼吸机供气;增加了基础气流,容易造 成患者触发不良∞…;持续雾化也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因此,使用额外气源驱动雾化器时,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 表1
1.5
813・
推荐意见7:将pMDI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管路Y型管 处(推荐级别:D级)。 三、机械通气时特有的影响因素 1.加热湿化:体外研究。”1和临床研究151结果显示,与 不使用加热湿化器相比,使用加热湿化器后雾化吸人时气溶 胶在肺内的沉积量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气溶胶在温暖湿润 的环境中吸附水分后直径增大所致。如果为避免上述情况 而关闭加热湿化器,则需要一定时间使管路完全干燥,长时 间的干燥气体吸人会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旧。。 权衡利弊,建议在雾化治疗时不关闭加热湿化器,可适当增 加药量卫…。另有学者发现,在加热湿化的管路中使用pMDI 肺内沉积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气体中水分子与助推剂或药 物的表面活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助推剂不易挥发。在应用储 雾罐使助推剂充分挥发后,气溶胶的肺内沉积量得以提 高。…1。但是,若将储雾罐长时间(1 h以上)连接于应用加热 湿化器的呼吸机管路中,再连接pMDI雾化吸入,气溶胶在 肺内的沉积量下降一半以上u“。 当使用人工鼻进行温湿化时,由于人工鼻可吸附大量气 溶胶,雾化吸入时需要将人工鼻暂时取下。 推荐意见8:雾化吸人时,可不用关闭加热湿化器;如应 用小容量雾化器需适当增加药量;如应用pMDI需连接干燥 的储雾罐,使用完毕后立即取下(推荐级别:D级)。 推荐意见9:如果使用人工鼻,雾化吸人时需将其暂时 取下(推荐级别:D级)。 2.药物剂量:由于机械通气时雾化吸人的效率不及普 通患者自主吸入,因此机械通气时应适当增加吸入药物的剂 量。支气管舒张剂是雾化吸人最为常用的药物,以沙丁胺醇 为例,吸入剂量增加一倍即可达到支气管扩张效果。1“”1。 再增加剂量,疗效无明显增加而不良反应明显增大¨“,严重 气道阻塞的患者除外…。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吸人沙丁胺 醇疗效的维持时间(2—3 h)明显短于普通慢阻肺患者(4~
15
h)。”。2…。因此,机械通气时应缩短雾化吸人间隔时间,增
加治疗次数。 推荐意见10: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的药量及次数较 普通患者适当增加(推荐级别:C级)。 3.输送气体的密度:机械通气时由于送气流量过高,容 易在气道狭窄处形成湍流,导致气溶胶在呼吸机管路和人工 气道内发生撞击。氦-氧混合气体因密度低,在气道内多形 成层流,可减少气溶胶撞击而增加其在肺内的沉积量。2…。 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与应用纯氧输送气溶胶相比,80/20的 氦一氧混合气体可提高肺内沉积量达50%;而且气体密度越 低,气溶胶输送效率越高。2“。然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 析,氦一氧混合气体成本较高,不宜常规使用。当气道狭窄难 以输送气溶胶如重症哮喘发作时,或者需要雾化吸入昂贵药 物时,可考虑应用。 如果用氦一氧混合气体驱动喷射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由 于密度较低,产生气溶胶的效率降低,因此其驱动的气流量 需要增大,一般是应用氧气驱动气流量的1.5~2倍以上。

S摁压pMDI,气溶胶输送量会降低35%;而在送气后 S摁压pMDI,输送进入下呼吸道的气溶胶量可忽略
1—1.5
不计。故精确控制pMDI与呼吸机送气同步能有效提高气 溶胶输送。此外,与两喷间隔时间<15 S相比,>15 S时气 溶胶的输送量较高;使用常规剂量时,间隔1 rain与15 S无 显著差别’1…,而在剂量加倍时,间隔15 S的气溶胶输送量较 高。1“。两喷之间摇动pMDI相比不摇动,气溶胶输送量 降低-”一。 推荐意见5:在呼吸机送气初摁压pMDI,两喷之间间隔
Delphi分级标准
D01: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4.11.005
通信作者:李洁,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Emai|:cyhrt@sina.cn
万方数据
空堡缱堕塑哩哩苤盍!Q!!生!!旦笠!!鲞筮!!塑£ji!』!!!!塑堕!!巳生堕!:塑!!!婴!笪!!!兰:y!!:!!:塑!:U 化器置于距Y型管15 cm处,气溶胶输送量最大。6 o;当设置 基础气流后,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气溶胶输送 量最大。6 o。随着基础气流量增大,雾化器无论置于何处,气 溶胶输送量均降低‘5’“。然而,这种雾化器位置与气溶胶吸 人量的相关性在临床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9。。 推荐意见3:应用持续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时,建议关 闭或下调基础气流量;当基础气流关闭时,建议将雾化器置 于吸气肢管路距Y型管15 cm处;当基础气流存在时,建议 将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推荐级别:E级)。 小容量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量大、持续时间长,而气 溶胶黏附在一些精密部件(如流量传感器等)容易造成其 损坏,因此,雾化时应在呼气端连接一个过滤器以吸附气 溶胶‘41。过滤器需定期检测或更换,以防气溶胶的吸附造 成阻力增加,影响患者呼气,导致内源性PEEP产生或增 加等。 推荐意见4:使用小容量雾化器进行雾化吸人时,在呼 气端连接过滤器以吸附气溶胶,避免损坏呼吸机内部精密部 件;过滤器需定期检测或更换(推荐级别:E级)。 喷射雾化器通过T管连接于呼吸机管路中,药杯通常处 于低位,易积聚管路中冷凝水而造成污染,因此雾化前应清 空管路中积水,雾化结束后尽快卸除雾化器。震动筛孑L雾化 器的药杯置于管路上方,没有被冷凝水污染的风险,使用更 为安全[“。 雾化器应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完毕需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干净,置于通风处晾干保存。2一J。 二、加压定量吸入器 使用前需要上下摇动pMDI,雾化吸入时需注意在呼吸 机送气初同步摁压pMDI。Diot等_0。发现,在送气前1~
・812‘
史堡缱璧塑堕咝苤查!!!!生!!旦筮!!鲞箜!!塑垦!也』旦!!望垦!!P立堕!:堕!!!坐!壁;!!!:∑!!:!!:塑!:!!
.诊疗方案.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气溶胶输送的环境和方式。气 溶胶从雾化装置中产生,在呼吸机的正压作用下通过管路和 人工气道输送,最后进入下呼吸道,整个过程受到一系列复 杂因素的影响¨。J。 为规范我国机械通气时雾化吸人治疗,中华医学会呼吸 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 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 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 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 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的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
S;使用前上下摇动pMDI即可,两喷之间无需再次摇动
(推荐级别:D级)。 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pMDI需用储雾罐连接,而储雾罐 形状多样。研究结果显示,腔体状储雾罐的肺内沉积量最 高,直角弯头状装置最低。13-141。 推荐意见6:机械通气应用pMDI时,宜选择腔体状储雾 罐连接(推荐级别:C级)。 体外研究结果显示,pMDI连接腔体状储雾罐放置于不 同位置,气溶胶的肺内沉积量有所差异。置于吸气肢管路Y 型管处最多,加热湿化器前15 cm处最少旧1。临床研究也证 实,将pMDI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Y型管处疗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