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默写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和答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默写稿纸

《论语》十二章默写1、(《学而》)子曰:“学而?”2、(《学而》)曾子曰:“吾?”3、(《为政》)子曰:“吾十。
”4、(《为政》)子曰:“温。
”5、(《为政》)子曰:“学而。
”6、(《雍也》)子曰:“贤。
”7、(《雍也》)子曰:“知。
”8、(《述而》)子曰:“饭。
”9、(《述而》)子曰:“三。
”10、(《子罕》)子在。
”11、(《子罕》)子曰:“。
”12、(《子张》)子夏曰:“。
”《论语》十二章默写1、(《学而》)子曰:“学而?”2、(《学而》)曾子曰:“吾?”3、(《为政》)子曰:“吾十。
”4、(《为政》)子曰:“温。
”5、(《为政》)子曰:“学而。
”6、(《雍也》)子曰:“贤。
”7、(《雍也》)子曰:“知。
”8、(《述而》)子曰:“饭。
”9、(《述而》)子曰:“三。
”10、(《子罕》)子在。
”11、(《子罕》)子曰:“。
”12、(《子张》)子夏曰:“。
《论语》十二章译文默写1、(《学而》)子曰:“?”2、(《学而》)曾子曰:“?”3、(《为政》)子曰:“。
”4、(《为政》)子曰:“。
”5、(《为政》)子曰:“。
”6、(《雍也》)子曰:“。
”7、(《雍也》)子曰:“。
”8、(《述而》)子曰:“。
”9、(《述而》)子曰:“。
”10、(《子罕》)。
”11、(《子罕》)子曰:“。
”12、(《子张》)子夏曰:“。
”《论语》十二章译文默写1、(《学而》)子曰:“?”2、(《学而》)曾子曰:“?”3、(《为政》)子曰:“。
”4、(《为政》)子曰:“。
”5、(《为政》)子曰:“。
”6、(《雍也》)子曰:“。
”7、(《雍也》)子曰:“。
”8、(《述而》)子曰:“。
”9、(《述而》)子曰:“。
”10、(《子罕》)。
”11、(《子罕》)子曰:“。
”12、(《子张》)子夏曰:“。
”。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附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
3、《论语•卫灵公》中,“,”句子是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
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
5、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
7、《<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短处并改正的句子是:“,”。
8、《<论语>为师矣。
9、在《<论语>十二章》中, “,”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论语>十二章》答案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而不仁,如乐何。
5、朝闻道,夕死可矣。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政之。
8、温故而知新,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在《论语·学而》中,孔子阐述君子应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并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的句子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在《论语·学而》中,孔子阐述好学的具体表现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在《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假设和疑问句,阐述礼应以仁为基础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5.在《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假设和疑问句,阐述乐应以仁为基础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
6.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用“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表明自己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人生态度。
7.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句阐释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8.孔子《论语‧述而》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他《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所讲的道理类似。
9.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两句阐释文与质的关系。
10.在《论语·雍也》中,孔子阐述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方可成为君子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领导人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在《论语·泰伯》中,曾子用反问句和否定句论述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意义重大的两句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13.在《论语·泰伯》中,曾子用反问句和否定句论述奋斗终生,路程遥远的两句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4.在《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强调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的句子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题

《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题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6、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8、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9、《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10、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吾往也”。
论语十二章默写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而:时:习:之:亦:“说”朋友:知:而:愠(yùn):君子:第一则: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故:而:新:可以:以:为:矣:第二则: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吾:日:三:省:为:谋:而:信:传:习: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十有(yòu)五:有: 于:立:惑:知:天命:顺:逾矩:逾: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ă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则:罔:殆:第五则: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贤:箪(dān):饮:不堪:堪:也:其:乐: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知:好:者:乐: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饭:疏:饮:水:曲肱(gōng):曲:肱:枕:乐:义:于: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三:师:焉:善者:从:不善者:第九则: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川:逝:者:斯:夫:舍: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三军:匹夫:夺志: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3.译:博:笃:切:仁:《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宋代把它与《》《》《》合为“四书”。
课文有《(论语)八则》。
《五经》:《》《》《》《》《》。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二)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7、在《<论语>十二章》中提出的儒家接物待人之道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其恕乎”。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42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42题,含答案)1.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论语>十二章》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不是很愉快吗?②_____________: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③_____________: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
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④_____________: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
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⑤_____________: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⑥_____________:不改变自有的快乐。
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⑦_____________: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⑧_____________:日夜不停。
⑨_____________: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
⑩_____________: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6.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时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学:而:时:习:
之:亦:“说”朋友:
知:而:愠(yùn):君子:
第一则: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
故:而:新:
可以:以:为:矣:
第二则: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
吾:日:三:省:为:谋:而:信:传:习: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
十有(yòu)五:有: 于:立:
惑:知:天命:顺:
逾矩:逾: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ă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
译:则:罔:殆:
第五则: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译:
贤:箪(dān):饮:
不堪:堪:也:其:乐: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
知:好:者:乐: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译:
饭:疏:饮:
水:曲肱(gōng):曲:肱:
枕:乐:义:于: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
三:师:
焉:善者:从:不善者:
第九则: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译:
川:逝:者:斯:夫:舍: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译:
三军:匹夫:夺志: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译:
博:笃:切:仁: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宋代把它与《》《》《》合为“四书”。
课文有《(论语)八则》。
《五经》:《》《》《》《》《》。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