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本诗以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认识 和理解。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渡荆门送别 教学课件(共1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渡荆门送别 教学课件(共12张PPT)

读诗文
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 2、自由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绘画面
• 请同学们大胆联想和想象,来描绘文中 的写景句,用你擅长的方式,可以用语 言,也可以用图画来表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 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 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 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 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 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 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 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品语言
请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用这样的句式品味赏析。
我欣赏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古诗写景句方法: 1、品味关键词 即凝练的字 2、写作手法 动静 修辞 虚实 衬托等 3、观察角度 俯仰 远近等



背景
举例赏析
我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 句,因为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 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洞石门送杜
二甫》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本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7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7张PPT)
杜甫 <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课 外 拓 展
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 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 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任务:用诗歌翻译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我乘舟驶向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楚国的境内离家远游。
高山 随着平野渐渐消失
, 江水 在广阔的莽原上奔流

月影 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 彩云 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还是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流淌万里伴随着我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楚地,眼前是平阔的江面。而此 时我心里充满期待,即将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

(2)在景物前加修饰语(adj/adv/v……)

(3)加以想象并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
诗句品读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 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句品读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 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
•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 厚意载我远行。 •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手法探究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极具画面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

《渡荆门送别》PPT优秀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优秀课件
3、说说颈联所描绘的画面。并说说颈联 的表达效果。
4、赏析诗歌的尾联。从尾联来看,这首 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2021/5/26
11
内容分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说 说首联交代的内容及所用的表达方式。
答:首联主要交待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 缘由。 表达方式:记叙。
2021/5/26
12
【翻译】高山渐渐隐去,现出平原。浩荡
的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2021/5/26
6
2021/5/26
7
海市蜃楼。指江上云霞 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翻译】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 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凝聚,如同 绚丽的海市蜃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21/5/26
14
内容分析
4、赏析诗歌的尾联。从尾联来看,这首 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答:①尾联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一个“送” 字,生动形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不是,本诗尾联写的是故乡的水送 别作者,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021/5/26
15
全诗脉络:
首联:叙送别缘起 (叙事)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
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
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
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021/5/26
20
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恰当的
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送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 情。
文章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入荆沿 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 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朗读指导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从:往
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去楚 地游览。Βιβλιοθήκη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的田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 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时期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 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 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 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 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诗词赏析
3.赏析尾联的妙处。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 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译文: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 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合作探究 “仍怜故乡水”的“仍”怎么理解?
尽管诗人已经来到新异开阔的新天 地,兴奋激动,壮志满怀,但仍然有对 家乡的眷恋,仍然把这里的水当作“故 乡水”,情不能自已。
一个“仍”字,一江“故乡水”万 里相送,让我们看到了初出家门的年轻 的李白,他的心在一瞬间的湿润和纠结。 既有仗剑出行的豪情和对人生未来的憧 憬,又有每一次回望故乡的不舍,读来 令人动容。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
写角度有何不同?
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 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想象 大胆、奇特,表现出诗人洒脱的态度和 积极上向的人生态度。艺术效果十分强 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 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合作探究
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作探究
首联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交代了哪些 内容?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属于叙事。以明快的笔 法交代了诗人出行的行程、乘坐的交通 工具、游踪和出游的目的地。从蜀地出 发,路过荆门山,来到楚国。
首联点题,为下文奠定豪迈、喜 悦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这首诗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合作探究
本诗中的“送别”之意体现在哪里?
末句。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 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乡的 水,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喜悦兴奋开朗;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思乡)。
合作探究
李白的诗风以”浪漫飘逸”著称,这 首诗中最能体现李白浪漫风格的哪两 句?找出来加以赏析。
导入新课
李白写了很多赠别诗,提到姓名的赠别 诗就有400多首。 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来念友谊,用“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绘离别, 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叙 不舍,也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来 展旷达。此次,他告别家乡,“南穹苍梧, 东涉溟海”。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 别诗《渡荆门送别》,与他一起发青溪,向 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

《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你能说出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吗?
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 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 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 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江水以无限情意。
总结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 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 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 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潮澎湃,壮丽的山河因此 而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 奔流,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格调轻快,形象 奇伟,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 气象博大,气势飞腾。
首联:陈述诗人离开家乡,乘船过荆门要 去楚地漫游。
紧扣题目,交代出游目的地。
颔联:移步换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 地写出了整个行程中的景物变化。
颈联:比喻、想象。写坐在船上,低头看水 中明月,犹如飞下的天镜,抬头看飘荡在碧 空的朵朵云霞,由于光的折射,形成了非常 壮观的美景。
颔联和颈联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 取的精神,寻求理想的热情,抒发了对大好 河山的赞美之情。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 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 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 中,化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字里行间 种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结构图示
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 颔联:山尽、江流——写远景 颈联:明月、云霞——写近景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发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渡荆门送别》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件PPT

《渡荆门送别》(李白)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渡荆门送别》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件PPT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拓展延伸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润州:今江苏镇江。 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刘长卿 pí
一般指今江苏省南 万里辞家事鼓鼙,借指征战。 京市,但唐代时把 金陵驿路楚云西。古代楚地。
润州也称为金陵, 这里即指润州。
渡:水路; 远、来、外:有动态之感,写出了路途的遥远; 荆门、楚国:地点的变换。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①关注诗句中的独特之处; ②加入合理的想象; 地势险要的荆门山,漫长悠远的水路,“我” 此时的心情是充满期待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①关注诗句中的独特之处;渡、来、外
②加入合理的想象;漫长悠远、充满期待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近景
(比喻、对偶)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 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客云霞之美,想象大胆 奇特。
【转】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 宛如两幅图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和赞美之情。
“送”字点题
抒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
【合】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不说自已思念家乡,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说 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 乡之情。
一个“入”字,写出 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 接的开阔境界。
(化远静景为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 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 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承】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 丽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背 诵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 山 西 村
背 诵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 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试从这几首诗中任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