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第三讲 《广韵》简介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第六章 《广韵》《韵镜》以后的几种韵书和韵图

第六章 《广韵》《韵镜》以后的几种韵书和韵图

三十陷(鉴梵) 入声十七韵 二沃(烛) 六月(没) 十药(铎) 十四缉
支韵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牛渚西江夜, 登舟望秋月, 余亦能高咏, 明朝挂帆去,
青天无片云。(文) 空忆谢将军。(文) 斯人不可闻。(文) 枫叶落纷纷。(文)
文韵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Nhomakorabea望君烟水阔, 飞鸟没何处? 长江一帆远, 谁见汀洲上,
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六章 《广韵》 《韵镜》以后的几种韵书和韵图
第一节 《广韵》以后的几种韵书
一、 《集韵》 《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 《广韵》颁行三十一年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 1037 年),太常博士宋祁、太常丞郑戬上书指出《广韵》 “多用旧文,繁略失当” ,皇帝遂诏宋祁、 郑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共同对《广韵》进行修订,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礼部员外郎 李淑主持其事。修订的宗旨是“务从该广” 。修订本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 1039 年)纂成刊 行,皇帝赐名《集韵》《集韵》的分韵也是二○六,但其余内容与《广韵》多有不同,主要 。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广韵》共分五卷。 《集韵》则分为十卷,其中一二卷为上平声,三四卷为下平声, 五六卷为上声,七八卷为去声,九十卷为入声。 2. 《集韵》的韵目用字、目次及韵目下所注的独用、同用(《集韵》作“与„„通”) 与《广韵》有所不同。例如《广韵》的“肴”“添”二韵目, 、 《集韵》分别作“爻”“沾” 、 ; 《广韵》 “业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韵》作“业第三十一”《广韵》 独用”《集韵》作“问与焮 , ; “问 , ” 。 通 3. 《广韵》收字 26194 个, 《集韵》收字 53525 个,比《广韵》多出 27331 个。这些多 出来的字,有许多是古体、异体或俗体。例如: 穅 糠 粇 4. 《广韵》的注释较繁, 《集韵》的注释较略。例如东韵“忠”字, 《广韵》注: “无私 也,敬也,直也,厚也。亦州名,本汉临江县,属巴郡,后魏置临州,贞观为忠州。《集韵》 ” 注:《说文》‘敬也。 “ : ’亦州名。 ” 5. 《集韵》对一些字的归韵与《广韵》不同,例如“因、堇、寅、银、俊、囷”等字, 《广韵》归在真韵, 《集韵》则归入谆韵。 6.对于多音字, 《广韵》将其字同时归入有关韵中,在字下互注“又音”《集韵》则未 ; 注。例如“涷”字, 《广韵》收入东韵,注“德红切” “又都贡切” ;同时收入去声送韵,注 “多贡切,又音东”《集韵》收入东韵,注“都笼切” 。 ,同时收入送韵,注“多贡切” 。 7. 《集韵》改变了《广韵》的一些切反切用字,例如“6”中所举的涷字, 《广韵》作“德 红切”《集韵》作“都笼切” , 。 8. 《集韵》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这些新增的音可能是古音,也可能是方音或为区别词 义而增加的新音。

广韵

广韵

试论《广韵》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学号:0904010117 姓名:章良芳 专业:09小教语文(专升本)【摘要】 《广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它完整而详细的记录了中古时期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音系统,这部韵书对于现今学者研究中古音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情况都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成为了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典籍,本文通过《广韵》的成书过程、编写体例和作用揭示其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广韵》 重要地位一、《广韵》的成书过程古人发音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音值,当时没有科学仪器记录,加上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所以,难以窥其真貌,那么,我们靠什么考察古代的音韵系统呢?主要靠语音的相关文献,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其中文艺作品、形声字、通假字。

声训等都与语音有关,而中古时期所出现的韵书是经过编者对当时的音韵作了调查和整理而得出的结果,它一开始就语音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安排,把声韵调系统整理的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能掌握,其他材料是没有这么便利的。

韵书的形成是在反切的基础上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文人志士盛解音律,梁代沈约发现了汉语音节中的四声,此后出现了以反切注音。

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的韵书。

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言,早期的韵书当以魏李登的《声类》为最早,封书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1]接着,又有晋吕静的《韵集》出现,从那以后,韵书就日渐多了,不过这些早已散佚,它们的内容现在已无从知道。

说起《广韵》的成书过程,有一本书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隋陆法言的《切韵》。

这部韵书出世后,前此的各韵书就很快湮没无闻了。

《切韵》到唐朝被指定为科场用韵标准之后,它的地位就格外增高,在它以后出现的韵书,莫不以它为底本,其影响之大也可以想见了。

但正因为受到重视的缘故,所以屡经增订、重修之后,原本反而逐渐失传,甚至连一部分经增订、重修的本子也都散佚了。

《广韵》注文所含直音注音释读

《广韵》注文所含直音注音释读

銳音夺 。




銳 “

皆非字 头

而出
注音


类音 注数量 少 但 既然 是非 常规 之注 其注必 有 原 因 。


目 前 , 对 此类音 注 鲜 见关 注 。
反 切注 音和 直音 注音 是传统 上最 主要 的 两 种 注音 方法 。 两种 方 法 的 出 现 时 间 、 流 行
时间
4 ?

7 ?
《 广 韵 》 注 文 所 含直 音注 音释 读 #
赵 庸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系 )
提 要 : 《 广 韵 》 注 文 中 有 94 处 对 注 文 用 字 进 行 直 音 注 音 。 这 些 注 音 或 可 补 《 广 韵 》 正
切 收 音 之 缺 , 或 可 补 《 广 韵 》 字 头 收 字 之 缺 , 或 可 提 示 中 古 字 形 关 系 , 或 可 反 映 混 韵 现 象 。
出 注反 切 , 如 某字 另 有 读 音 , 有 时 会 将 又 音 示 明 在 注 文 中 , 通 常居 于注 文 最 末 。 如 阳 韵
“ 央 鸯殃 袂鋏 秧 II 腴 泱 ” 九 字 同 小 韵

央 “

下注“ 於 良 切”


秧”
字注 :
莳 秧 “ 。
又於 丈
切 。 ” 治 韵书 者 , 通 常关 注 的 就是 这些小 韵 反 切 和 注 中 又音 。
疾 兹 ,
之切。
龟兹 国名 。 ,
龟 音丘 。
广 韵 之 韵 ( 《

》 )
按 音 丘 即 音溪 母尤 韵 。 :

第三节《广韵》的声母

第三节《广韵》的声母

《广韵》声母与韵母的拼合在等第上的表现(宋洪民据参李荣《切韵音系》 、李荣、丁 声树《汉语音韵讲义》 、严学宭《广韵导读》等编辑) :
1
半齿半舌 音 音 来 来 来 来
喉 音 匣晓影 匣晓影 喻 晓影 喻匣晓影
:
齿 音 心从清精 审床穿照 禅审床穿照 邪心从清精
牙 音 疑 溪见 疑 溪见 疑群溪见 疑群溪见
声类是根据系联法或统计法对反切上字归纳的结果,声类的不同,并不意味 着声母也一定不同, 因为表示同一声母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或统计可能会分成两 类,例如代表来纽[l]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统计被分成了卢、力两类。 根据前人的研究, 《广韵》五十一声类所含的声母只有三十六个(唐作藩先 生认为是 35 个,泥、娘合一) ,此外李荣先生在他的《切韵音系》中又考出一个 9 “俟”母,又称作“禅二” ,现在已得到学术界不少人的承认。如果加上俟母,
陈澧《切韵考》将《广韵》452 个切上字归纳为四十类。这四十类和唐末宋 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审、喻五纽中各多出一类,微纽并入明纽,又 少了一类,故成了四十类。陈澧认为这四十类即反映了《切韵》的声纽状况,但是 后来的学者认为陈澧没有严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则。 有时他用补充条例将基本条 例无法系联的两类系联为一类, 例如将“文、美、望、无、巫、明、弥、亡、眉、 1 绵、武、靡”同“莫、慕、模、谟、摸、母”归为一类的情况就是这样 。有时 他却没有使用补充条例将那些可以系联在一起的两类归为一类,例如“博”类与 2 “方”类的情况就是这样 。他对补充条例的使用随意性很强,正像罗常培先生指 出的那样:“以今考之,其为例犹未能尽纯也。盖因变例以求其合,则为类当不满 四十;舍变例而求其分,则为类当逾乎四十。 陈氏于其所欲合者,则用变例以联之, 3 于其所欲分者, 则用正例以别之,未免自乱其例矣! ” 因此, 陈澧的四十类没有反 4 映出《广韵》声类的真实面貌。 继陈澧之后,张煊、黄侃、钱玄同、高本汉 、 白涤洲、黄粹伯、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学者先后对《广韵》的声类进行了 5 考察。张煊同时使用基本条例和补充条例进行系联,得出的结果是三十三类 。黄 6 侃、钱玄同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一类 。高本汉、白涤洲、黄粹伯考察的结果是四 7 8 十七类 。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察的结果是五十一类 。

汉语音韵方言基础

汉语音韵方言基础
将206韵分为约3700个小韵 如上平声第一韵东韵就有东、同
等小韵。
【注】因平声字过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 这不同于普通话分阴平和阳平
《广韵》简介
『 广 韵 』 的 东 、 同 两 个 小 韵
《广韵》音系的性质
《广韵》简介
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观点:
《广韵》反映了一时一地的单一音系 代表人物:高本汉(1933)、周法高(1968)、陈寅恪(1949) 《广韵》反映了杂糅古音、今音及各地方音的综合音系 代表人物:章太炎(1910)、罗常培(1931) 《广韵》反映了吸收一定古音和方音成分的读书音系 代表人物:王显(1961)、邵荣芬(1961)
因为不同学者对系联法中的补充条例的把握尺度不一,因而归纳出的 反切上字类(声类)也不尽相同,从最少的40类(陈澧)到59类(李 新魁)不等。
而后,学者们又将几个互补的声类归并为一个声母,得到35至41个声 母。《汉语音韵讲义》认为《广韵》有40个声母。
声母部分
《广韵》声母数量众说
《广韵》的声母数量,各家说 法互有龃龉,常见的五种说法 是:
而现代方言的调类除了承袭古四声外,还有分有合。这主要 就与古声母的清浊有关。不过在不同的方言中,其调类分合 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下边举普通话和吴语绍兴话为例分析:
普通话的调类分合情况
声母部分
声母部分
绍兴话的调类分合情况
声母部分
声母清浊与声母送气情况《讲义》P5-6
北京话(北方官话区大都适用):
入声韵只有粤语保留得较完整,其次是客家话区和部分闽语区。有 些方言(如南昌话、潮州话)的部分入声韵尾转为喉塞尾。吴方言 区大部和晋语区则丢失所有塞音韵尾,合并为一个喉塞尾。还有的 方言(如长沙话)连喉塞尾也已丢失,但入声仍自成一类。

《广韵》音系

《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广韵

广韵
《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与他韵通用。 唐封演《闻见记》曾云:“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先、仙、删、山之类分别韵,属 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用之。”为此,有人认为之例的形成是由于韵窄,实 际并非如此。如支韵,400字左右,可谓大韵,却与脂、之韵同用;微韵才100多字,是小韵,却为独用。所以同 用、独用同用之例,应与当时实际语音有关。不过今本《广韵》同用、独用之例有所讹乱,戴震曾有《考定广韵 独用同用四声表》,较为可信,为音韵学家所遵用,所以现在一般音韵学著作所列《广韵》韵目表,与《广韵》 原书韵目表略有差异。
谢谢观看
作品影响
《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它在当时的文人学士心目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必须遵循的音读典范。在 语音上,它的影响力并非局限于当时,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和反切,而《切韵》《唐韵》 又已亡佚,所以在完整的《切韵》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陈澧作《切韵考》依据的是 《广韵》,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据的韵书也是《广韵》。不仅如此,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中 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较受肯定的是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
内容简介
《广韵》共5卷,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收字,较陆法言《切韵》 增加字,注文 字,也较陆书为详。全书分206韵,其中193韵从陆氏《切韵》而来,2韵(俨韵、酽韵)从《王韵》而来,11韵 (谆、准、稃、术、桓、缓、换、末、戈、果、过韵)采自天宝本《唐韵》。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 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和入声34韵。全书平、上、去、入韵数不等,是因为去声祭、泰、央、废四 韵没有平、上、入声相配,冬韵、臻韵的上声因字少而附入肿韵、隐韵,臻韵的去声仅1字,附入斌韵,痕韵的入 声因字少而附入没韵,没有单独列出韵目来。206韵韵目的排列次序,则采自李舟《切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唐代:長孫納言箋注本、王仁昫的 《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李 舟《切韻》 。
《廣韻》雖距《切韻》已有四百多年,但 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 《切韻》 (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 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
陸法言《切韻》分193韻,《廣韻》分韻 為二○六韻, 多出13韻:
二、《廣韻》的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廣韻》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 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 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 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 五卷。
平聲韻獨居兩卷是因為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 其他用意。第一卷28韻,稱作上平聲;第二 卷29韻,稱作下平聲。
(平) (上) (去)
(入)










過儼釅源自•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 韻》增添的,其餘11韻採用了《唐韻》的做法,將 《切韻》三個包含開、合韻母的韻分開獨立成韻,其 對應情形如下:
•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 唐人的增訂本都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 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 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孫愐的 《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 《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 《唐韻正》、陳澧《切韻考》等的定名就反映了 這個問題。
作業:
1、p.53第二、第四題。 2、抄寫《切韻序》一遍。(可參考汪壽明《
中國歷代音韻學文選》)
• 五、四聲相承 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平上去入四聲相承; 陰聲韻平上去三聲相承。 戴震《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
三、廣韻版本
一、詳本 張氏澤存堂本、古逸叢書本、巾箱本
二、略本 元泰定本和明內府本
朴現圭、朴貞玉《廣韻版本考》,臺灣學海 出版社出版。
魯國堯、吳葆勤 :《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合 刊影印本弁語》
•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 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
•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和介音的不同分別 排列。同音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同小韻所 含字聲、韻、調皆同。小韻與小韻之間用“○” 相隔。
• 四、小韻中的第一字稱之“首字”,首字下一般 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 該小韻所含字數。
第三講 《廣韻》簡介
一、《廣韻》的由來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之令, 在唐人增訂的各種《切韻》基礎上,再進 行修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年)以《大宋重修廣韻》之名刊佈, 簡稱《廣韻》。
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 重要的增訂本。
• 一、隋代:陸法言《切韻》,成於公元601 年,今亡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