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特训14吾心安处是故乡含解析31
江苏专用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散文阅读群文通练二故土家园__吾心安处是吾乡含解析

群文通练二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微导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柔软之地。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起它。
那里的一井一泉,一石一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早已溶成生活的血肉,难舍难离,这就是乡土情结。
而今,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早已不为故土所累,鹏举鸿飞,鱼游濠水,各自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心若没有归处,到哪里都是流浪。
”吾心安处是吾乡,如今,故土家园已成为现代人安放心灵的归宿,支撑忙碌、空虚的心灵长出骨架,走向安宁,走向伟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抒情散文+为面目全非的故乡而哭泣夜哭吴佳俊①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②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③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
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
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
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
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④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为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
我一定要找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
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
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
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解析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笃守本色与时俱进向洪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莎翁并没有创造一千个哈姆雷特,他只创造了一个哈姆雷特,因为他笃守着创作本色。
金庸塑造了多位英雄,但他没有让一个英雄独霸所有作品,因为他深谙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英雄。
由此可见,作家创作作品,既要笃守本色,又要与时俱进,让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同理,我们创造生活作品时,也应这样。
创造生活时,“作家”需要笃守本色,彰显品质。
双腿截肢的史铁生,曾经想过多种自戕的方法,当他对生与死想通透后终于明白,“生和死都是一个伟大的节日”。
从此,史铁生不再颓废,不再抱怨,而是努力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道路,他找到了。
在地坛,从如雾的蜜蜂那里,从猛然回头的甲虫那里,从寂寞的蝉蜕那里,他找到了生的勇气、活的希望,并开始用笔来闯开一条血路。
史铁生创造这些生活的作品时,并没有考虑读者需要什么,而只是用文字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录下来,把自己对母亲的同情、思念与愧疚录下来,供自己在夜深人静时咀嚼,字里行间全是朴质的生命本色,没有华丽的渲染,有的只是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生活的本真,发现活着的意义。
即使盛名于文坛后,其创作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没有为读者所左右。
“读者”之所以敬佩史铁生,因为他用“作品”彰显了人生的本色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创造生活时,笃守本色,“作家”还需与时俱进。
任何一部作品,当它不能与世推移,注定要被扔进故纸堆。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富有与时俱进的因子,尤其是那能够滋润千百代的精神营养,永不失效。
江苏省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江苏省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调研考试1.依次填入文中棋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把中国科技吹上天的“震惊体”和把中国科技贬入地的“神话体”,看似______,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由于无知和懒惰,对世界做出一种最省力、最简单的解释。
省力的结果就是像______一样,把现实照得______。
实际上,这些人的目的不是对世界获得深入的理解,而只是情绪的发泄。
最滑稽的是,这两种文章还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好像______。
A. 针锋相对放大镜妍媸毕露众人皆醉我独醒B. 短兵相接放大镜面目全非醉翁之意不在酒C. 针锋相对哈哈镜面目全非众人皆醉我独醒D. 短兵相接哈哈镜妍媸毕露醉翁之意不在酒【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对立。
短兵相接:比输面对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针锋相对”,强调对立;“短兵相接”,强调面对面。
结合语境“把中国科技吹上……入地的‘神话体’”,此处选用“针锋相对”。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哈哈镜:用凹凸不平的玻璃做成的镜子,照起来奇形怪状的引人发笑,从语境来看,此处要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真实是无知的、不客观的、歪曲的所以应该用“哈哈镜”。
妍媸毕露: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比的事情真相大白。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所以此处选用“面目全非”。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众人都己经醉倒,只有我一个人清醒。
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根据前后语境,此处选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特训14吾心安处是故乡含解析31

吾心安处是故乡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
这些话语引人关注:①我喜欢上海,她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②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③我哥在国外,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了,父母一直念叨。
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愿景。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1答案:参考作文一:【考场优秀作文】于繁华处诗意栖居观京华烟云,赏开封古都,城市的繁华大气让人心生向往。
泛舟秦淮,西子湖畔,平凡的烟火气却更贴近人心。
以人为本养都市之气,让人文与发展齐飞,繁华共优雅一色。
大城市犹如时代明镜,既见证着个体的逐梦之旅,也折射着时代发展的弊病。
城市,以国际视野包容人才,以规则秩序塑造格局,以都市气息点亮万千梦想。
让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乘风前行。
但,原子化的城市人际疏解了温情,空巢青年的孤独亦是时代痛点。
快节奏与压力蚕食着个体的幸福感,繁华的幻景与生活困境如影随形,难道城市只是资本与建筑的集聚?非也!城市的竞争高压与生活成本固然严峻,但以人为本的设计亦能让都市洋溢人文气息。
纽约的中央公园以四时美景与都市同呼吸,市民于摩天大楼间也可采撷一份盎然绿意;翡冷翠的古建筑壁画保存至今,走近艺术殿堂便可一览灵心慧意;杭州西湖享誉千年,现代便捷的基础设施又可给予市民舒心之旅……时间沾染了人的呼吸便成了历史。
建筑熏染了人间烟火便成了文明,当城市吸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繁重的压力也可得到释放,快节奏也挡不住诗意的绽放。
作为千禧之年出生的新一代,青年对城市的期盼、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已有新的理解。
周国平笔下“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早茶品尝出原野的新绿”,王开岭笔下“蛙声消亡,荷塘寂寥”的古典之殇不是我们的愿景。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岳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最近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
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
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
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
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
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
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
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
高考语文——“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主题作文细评

“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主题作文精批细评一、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点评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题目鲜亮,先声夺人。
对仗工整的题目既揭示了本文主旨,又展现出作者厚实的语文素养。
)敬爱的鲁迅先生:您好!(信件格式正确,用语得体,切合写作任务要求。
)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
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
(首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语言精炼,形成凤头之势。
“弹指间”一句,运用比喻,回顾故乡百年风雨历程,将文章带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间流里,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有对如今旧貌换新颜的欣慰,起笔可谓气势不凡。
紧接着,以“作为您的后辈”表明作者身份,以“眼见‘鲁镇’新生活”作为提笔写信的缘由,开启下文,话题转换自然。
)犹记少时习文,子瞻语歌女:“试问岭南应不好。
”歌女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之处即为故乡。
再习你旧作,我从您笔下窥见血脉深处故乡的轮廓,虽有山清水秀之貌,却俱封建旧礼之锢,麻木愚昧之蔽。
但今日重游,我见山清水秀如故,却有文明代蛮俗,有温情替等级,那道“可悲的厚厚的屏障”已经消弥,时代新风已照亮“鲁镇”的每一处角落。
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包含答案).doc

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按工具栏的“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v现代文阅读0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
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
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
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
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 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
高考作文-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精品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曾在其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曾这样写到: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所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这句话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而这一意向刚好可以很好地诠释年上海高考卷的作文材料。
我们首先按照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可能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提取关键词坚硬;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提取关键词柔软;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早就和谐的自我--提取关键词和谐和自我。
根据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句子--想要造就和谐的自我,需要我们处理好自己的坚硬和柔软。
显然,这些关键词具有其象征意义。
和谐的自我代表什么?--自身价值的实现,可以引申为成功。
找出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但接下来就需要我们还原坚硬和柔软这两个象征词的本义了。
一、坚硬可以代表内心的坚守,柔软象征变通的处理方式。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年湖北卷作文题目的意象水,即上善若水任方圆--有时我们做人要像孔方兄一样,内心方正,有坚守的底线,但是处理问题时则要讲究方式方法,更加懂得变通,即所谓取像于钱,外圆内方。
二、坚硬可以代表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柔软象征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体会。
考察我们的人生,自然需要树立目标和方向,并坚持朝此方向努力;但对事业和成功的追求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对生活细节的体味与感受,这包括对情感的珍视,与家人的相处,愉悦的阅读体验或者偶尔出游的收获等等,正是这些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三、坚硬可以代表对错误的批判态度,柔软象征我们积极的心态。
面对社会的不良风气,我们要怒目而视,绝不随波逐流,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冷漠之心去面对所有的陌生人。
我们同样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以积极之心去面对生活。
总体而言,年的上海高考卷的作文题目,难度低于往年,但仍然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来审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心安处是故乡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
这些话语引人关注:①我喜欢上海,她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②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③我哥在国外,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了,父母一直念叨。
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愿景。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1答案:参考作文一:【考场优秀作文】于繁华处诗意栖居观京华烟云,赏开封古都,城市的繁华大气让人心生向往。
泛舟秦淮,西子湖畔,平凡的烟火气却更贴近人心。
以人为本养都市之气,让人文与发展齐飞,繁华共优雅一色。
大城市犹如时代明镜,既见证着个体的逐梦之旅,也折射着时代发展的弊病。
城市,以国际视野包容人才,以规则秩序塑造格局,以都市气息点亮万千梦想。
让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乘风前行。
但,原子化的城市人际疏解了温情,空巢青年的孤独亦是时代痛点。
快节奏与压力蚕食着个体的幸福感,繁华的幻景与生活困境如影随形,难道城市只是资本与建筑的集聚?非也!城市的竞争高压与生活成本固然严峻,但以人为本的设计亦能让都市洋溢人文气息。
纽约的中央公园以四时美景与都市同呼吸,市民于摩天大楼间也可采撷一份盎然绿意;翡冷翠的古建筑壁画保存至今,走近艺术殿堂便可一览灵心慧意;杭州西湖享誉千年,现代便捷的基础设施又可给予市民舒心之旅……时间沾染了人的呼吸便成了历史。
建筑熏染了人间烟火便成了文明,当城市吸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繁重的压力也可得到释放,快节奏也挡不住诗意的绽放。
作为千禧之年出生的新一代,青年对城市的期盼、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已有新的理解。
周国平笔下“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早茶品尝出原野的新绿”,王开岭笔下“蛙声消亡,荷塘寂寥”的古典之殇不是我们的愿景。
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对人类需求的精准分级,青年人对城市空间的愿景也正转向升级——城市,要有快的便捷,也要有慢的优雅;既是奋斗拼搏的新起点,也是安身立命的港湾。
大都市需要有人文关怀、精准管理呵护新一代的获得感。
城市以人为本的精准设计与管理固然成本高昂,但又何尝不会反作用于城市的深度发展呢?成都建立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的云栖小镇,吸纳人才扬起西南创新潮流;北京工业旧址化身艺术工厂,减排除霾的同时亦捕捉到文化产业的生机。
其实,城市与人并非简单的依附、容纳关系,二者实为共生共荣的一体。
城市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一直与居民的幸福感并肩前行。
新一代青年的胸怀与心态,始终与城市的人文气息密不可分。
参考作文二:吾心安处是故乡物质发展激荡的当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让许多农村青年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谋求广阔的前程。
然而,在城市弱联系势不可挡的当下,有多少人的意气被漂泊的孤寂鲸吞蚕食?农村空洞化,城市太拥挤,一边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一边是身心俱疲的“蜗居青年”,这样的情形还要折磨我们多久?诚然,诸如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具有国际视野和大城市气息。
年轻的生命不甘受缚,可以在此更广阔的物质舞台与精神高地,开眼界,长见识,非但无可厚非,相反这恰恰是一个人有所追求的体现。
但漂泊不是常态,人是群居动物,源其内心有着对归属感的渴求,兜兜转转,浪迹天涯,最终还是要回到温暖的家,将疲惫的灵魂安放。
因此笔者认为,吾心安处是故乡。
更何况,大城市未必都繁花似锦,不见泥泞。
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许多人都跟不上。
朝九晚五的生活,磨平了大部分人的棱角和锐气,忙碌也庸碌。
碌碌的人生,存在着麻木的灵魂,或许一开始你确实心驰神往,乐在其中。
但日复一日的枯燥终会让你厌弃,厌弃环境,甚至厌弃自我。
因而正如金一南先生所言:“越是喧闹,越是孤寂;越是寂静,越是丰富。
”城市是历练的好去处,却并非就是可以扎根的沃土,家乡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再者,选择故乡也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新时代新政策迭出,不少人选择回乡创业,因为政府正大力支持,国家让利丰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可以如海外学子一样求学归来仍为祖国效力。
异乡浪者,回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这其实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是人之为人所应有的大境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对大城市趋之若鹜,不如不遗余力建设家乡,带着父老乡亲们富起来、强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人最可贵的是初心不改。
社会浪打浪的热潮,对年轻人未尝都是好事。
诸如笔者等“00后”更是被推搡着前进。
人最怕对物欲的追求遮蔽了生命的星空,然后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嗟叹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是漂泊的无奈,还是少年意气的丧失?是能力的缺乏,还是对时代的妥协?我想这一个个问题将如晨钟暮鼓,跟随我一生,一路行走,一路叩问:求什么?为何求?初心仍在否?意气未丧否?一言以蔽之:笔者愿同所有的“00后”一样向往繁华,笔者亦希望同所有的“00后”一起守住初心。
这便是笔者的人生愿景:吾心安处是故乡!眷恋家乡时光如流水,一年的时光悄无声息地从指间溜走了。
一转眼,就要过年了!去年大年三十我在医院值班,因此,今年主任特批我回老家过年。
一想到回家,心里就特别兴奋。
我是比较恋家的人,每次只要有机会回老家过年,我都尽量回去。
不管过年的车票有多难买,车有多挤,回家的旅途有多辛苦,只要一踏上故土,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被稀释得无影无踪了!故土难离啊!毕竟,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虽然我中学以后的日子就一直在外面漂泊,在家的日子就聚少离多,但是,对家乡的眷恋已深深的溶进了我的骨髓,一生难以释怀!是啊,家乡让我牵挂留恋之处太多了!家乡的小水库,是我小时候天然的游泳池,在那碧波荡漾的水里有我多少童年的快乐和欢笑!即使是如今,只要暑假能回去,我还要去那里游泳。
置身于那碧绿的水中,欣赏着远处的青山及倒映在水中的倩影,观赏着悬挂在天际的绚丽晚霞及“飞鸟相与还”的幻灯片,享受着鱼儿在身边尽情追逐的乐趣,自然就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名利的追逐的劳累,内心获得久违的平静!此情、此景,可待成追击!家乡的小山,长满了茶树。
每到茶花盛开的时候,遍山的茶花,把一座座小山装扮的妖艳多姿;走在乡间的小道,花香扑鼻,醉人心肺!这时,放学的我和小伙伴们,就在这花间尽情嬉戏追逐,如同那枝头一只只快乐飞翔的小鸟!茶花的花蕊深处有很甜的计,我和小伙伴们玩累了就吸食茶花里面的甜汁;吃饱了,又接着玩。
那是多么醉人的日子啊!美丽芳香的山茶花啊,给予了我多少童年欢笑!可惜,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花开过后,结成茶子,采摘下来,榨成油。
这种茶油,可是油中极品,营养丰富且低脂,真正的绿色食品,在当地都很抢手。
每年回家,母亲总要让我带一些茶油回来。
我知道,茶油珍贵,但更值得珍惜的是溶在其中的深深的亲情和乡情!解析:材料中给出了五条话语,牵涉的面较宽,反映的问题较为复杂。
既有明确的关涉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的意涵,也有尚待发现和确定的关涉政策与创业、机遇与挑战、亲情与事业、城乡教育、生活习惯、环境融入等诸多问题,它们的内部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
“以其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的任务型要求,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欲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学生而言,“选择两三条话语”相对容易,这保证了“人人有话可说”,而关联这两三条话语并就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形成立意,则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体现了“有一定的区分度”测试要求。
面对“表达你的人生愿景”,学生可写的很多;但材料列出了五条话语,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抓手”。
这些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回乡青年的一些感触、看法和心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的生活状态与理想追求,也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必须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高中生在不久的将来需要面对的,它容易引发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思考。
可以说,本题立意空间十分广阔,力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空间,不仅考虑到不同层次和生活地域的学生,也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写作优势,有利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查。
五条“话语”是写作立意的基础,不同的选择可以体现不同的思考。
如由“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都市气息”和“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可以谈如何面对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也可以谈能力与追求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景。
由“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都市气息”和“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可以谈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考虑,可以谈生活的幸福感问题,可以谈城乡的文化差异问题,还可以将城市文化所代表科技、潮流和时尚与农村文化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状态进行关照,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景。
由“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都市气息”和“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太想来”,可以谈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可以谈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问题,还可以谈城市生活的融入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景。
由“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我哥在国外,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了,父母一直念叨”和“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太想来”,可以谈事业与亲情问题,也可谈人生志向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景。
如由“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都市气息”“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太想来”和“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可以对“理想与现实”这一主题作为思考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景……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让相关的话语进行有机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能在话语关联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表达真实而积极的人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