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尼泊尔旅游文献研究综述
旅游线路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旅游线路设计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旅行社、旅游方式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随着业内竞争的加剧,好的旅游线路就成为了吸引消费者,制胜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在旅游线路的设计方面,我国旅行社设计的线路多是大同小异,长年以来,各种旅行社针对整个国内外市场提供相似的旅游线路,导致竞争恶化,游客投诉不断。
就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旅游线路来看,很少有真正能够使游客满意的旅游线路。
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打出特色品牌,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了我国旅游线路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旅游线路设计调整和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
这些文献在目前旅游线路越来越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下,为今后旅游线路设计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使设计出的旅游线路更加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研究主要成果1、在旅游线路设计流程方面研究成果王燕,张燕燕在《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剖析》中讲到:在西方市场,旅游线路的设计和生产任务主要是旅游经营商负责,他们有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流程:市场调研,产品计划,谈判与定价,宣传手册的制定。
国内的旅游线路设计过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有多种常见的旅游线路设计的流程:①确定目的地—选择地接社—确定价格—市场营销;②创意阶段—选择阶段—产品研制阶段—产品试销阶段;③产品设计方案的拟定和选择—试产和试销—投入市场—检查与评价。
2、在国内旅游线路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陈志辉在《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创新设计的思考》一文中讲到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的现状:①旅游线路同质化强;②团队观光游线路为主;③主题旅游线路逐渐增多;④缺乏专利保护。
王燕,张燕燕在《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剖析》中讲到我国旅游线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①旅游线路设计流程不规范;②对旅游线路的开发不慎重;③旅游线路设计重点虚调整。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对于自然观光旅游发展研究较多。
研究遍布了整个旅游的各个环节,研究资料较为翔实。
本次对于文献收集中,发现有以下内容:(1)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贺万荣(2019)[1]从全域旅游为视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中贺首先对于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
同时贺也指出,目前乡镇旅游中乡村性特色不突出、商业化色彩浓重导致了游客旅游体验较差,旅游经济难以得到发展。
周慧丽(2020)[2]等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周首先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背景,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性。
其次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中所存在的“产业化”、“认知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三大问题。
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发展认知化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
周以“农家乐”为例子,认为其农家乐可以看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人们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错误思想。
王樱萱(2020)[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
在研究中王首先对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于生态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宣传模式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及资金支持的问题。
而其中,王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是目前生态旅游中最大的问题。
(2)旅游及产业发展赵佳琳(2020)[4]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通过对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民宿进行了实地调查。
然后从产业布局出发,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2周慧丽,陆晓雨.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141-142.3王樱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0):103-105.4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提出其民宿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旅游资源,融入当地旅游特色。
民宿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民宿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宿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民宿旅游起源于欧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宿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民宿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
二、国外民宿旅游研究欧洲是民宿旅游的发源地,其研究起步较早,涉及面广。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宿的定义、分类、特征等方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宿旅游的影响因素、经营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例如,一些学者研究了民宿的地理位置、设施条件、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发现这些因素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另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民宿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
三、国内民宿旅游研究中国民宿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宿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二是民宿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三是民宿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一些学者分析了中国民宿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建议。
另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民宿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
四、总结与展望总体来说,国内外关于民宿旅游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数据来源单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缺乏对民宿旅游的长期跟踪研究;研究视角不够广泛,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民宿的比较研究等。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民宿的异同点;二是加强实证研究,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游客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三是加强长期跟踪研究,探究民宿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综述早期的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学者Jon和Stephen (2005)认为,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重要关系上,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导向者。
政府工作内容有三部分重点:一是,保障能够提供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各类组织;二是,负责组织区域间的各项旅游合作的活动;三是,统筹协调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关系。
Joope (1996)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关系中,为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应该从地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其旅游资源区域合作中经济需要。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和统一的合作安排,促使各个层级主体在合作中,就经济和自然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最终形成一致意向。
但是,也可能会由于行政区域类似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利益冲突。
Gary (1999)认为:制订旅游相关政策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程序:首先是,制定政策导向目标;然后是,制定政策具体内容;最后是,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防控预案Peter W (1998)阐述了美国保护遗产地环境的背景、行政管理措施、立法、保护运动方式等方面,并对遗产地交易过程中滥用的行为实施限制计划。
比如,城市的发展权可以转让,但是必须要以合理的规划作为重要前提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行政手段,如制定相关法律、投入足量的规划资金、将权利授权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公众积极参与选举从而产生的地方行政支持。
Viera Dvorakova (2005)认为:在进行古迹遗址管理时,必须要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为基本原则。
他还指出,要持续分析古迹遗址文化和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2国内研究综述张艳玲(2007)认为陕西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
当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他指出了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将新短板效应理论运用到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研究和讨论中,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评价,从而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焦点;概况一、国内研究综述XX、XX(2002)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一文中,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指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
”而农户正是营造乡村性的最基本群体。
XX(2004)指出,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农村和农户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但相关研究却十分欠缺,尤其是旅游业为农村和农户创造了多少收入这一基本性问题,也不能从当前的旅游统计和研究中得到答案2。
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是围绕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等课题展开,很少将目光注焦在农户身上。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在贫困的偏远地区脱贫减困、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户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并不对等,而且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户收益少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农户在乡村旅游中作用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农户本身的技能不完备,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自发地展开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科学决策,尹振华(2006)著有“对乡村旅游地农民进行产业教育很有必要”一文指出,对旅游地农民进行跨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文化能力教育,就是要农民“知己知彼”,了解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区别所(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Sino-Nepal中国与尼泊尔

Economic Geography ----Sino-NepalContents1.………………………Brief Introduction to Nepal 1.1………………………General Situation1.2………………………Natural Resources1.3………………………Industry1.4 ………………………Agriculture1.5 ………………………Tourism1.6 ………………………Transportation1.7 ………………………Foreign Trade2. ………………………Nepal-China Trade Relations 2.1 ………………………Political Relations2.2 ………………………Economic Relations2.3 ………………………Import and Export2.4 ………………………China’s Foreign Aid to Nepal 2.5 ………………………Investment2.6 ………………………Tourism3.………………………Conclusion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pal1.1General SituationNepal, officially 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 is a landlocked sovereign state located in South Asia. It is located in the Himalayas and bordered to the north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o the south, east, and west by the Republic of India. With an area of 147,181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approximately 30 million, Nepal is the world's 93rd largest country by land mass and the 41st most populous country. Kathmandu is the nation's capital and the country's largest metropolis.Table 1 Population StructureNepal'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for 2008 was estimated at over $12 billion, making it the 115th-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Agriculture accounts for about 40%of Nepal's GDP, services comprise 41% and industry 22%. Agriculture employs 76% of the workforce, services 18% and manufacturing/craft-based industry 6%.Nepal is an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ally backward country, and als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ts workforce of about 10 million suffers from a severe shortage of skilled labor. About 25% of the populations live below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of $1.25 a d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Nepal began to implement market-oriented liberal economic policy, but due to the change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weak infrastructure, the policy was not actually effective. Nepal heavily relies on foreign aid; one third of its budget spending is from foreign donation and loan. The country receives foreign aid from India, Japan, the UK, the US, the EU, and China, Switzerland, and Scandinavian countries.1.2 Natural ResourcesNepal’s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e copper, iron, aluminum, zinc, phosphorus, cobalt, quartz, sulfur, lignite, mica, marble, limestone, magnetite, wood, etc. But all of these resources are only get a small amount of exploitation. Water resources are rich; reserve for hydropower is 83 million kilowatts, accounts for about 2.3% of the worlds’ reserves.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exploiting hydropower.1.3Industry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y is weak, the scale is small, and the level of mechanizations is low. Main industries of Nepal are sugar, textile, leather, shoe, food processing, cigarettes and plastic products. The output value accounts for about 10% of GDP.1.4A gricultureThe main crops are wheat, corn and rice; economic crops are cane, oil, tobacco, etc.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about 8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s 3.251 million hectares.1.5TourismNepal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Himalayas, and has natural scenery and pleasant climate. Nepal also processes ric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eritage, elegant classical architecture for pilgrimage. The government is heavily encouraging to tourism investment.1.6TransportationNepal mainly depends on highway and the air. By the end of 2006 mid-march, highway is covering a total length of 17297 kilometers; and 45 airports of all kinds, 120 heliports.1.7Foreign TradeDuring the fiscal year 2004/2005, the foreign trade volume is 190.42 billion rupees (about $2.63 billion), making a 0.12% year-on-year growth. Its main trade partners are Ind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etc. Main imports are coal, oil products, wool,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machinery, electric appliance, chemicals, and fertilizer; the main exports are vegetable oil, copper wire, cashmere carpet, garment, leather, handicrafts, etc2. Nepal-China Trade Relations2.1 Political RelationsNepal-China relations have always remained good and cordial. These relations have been marked by friendliness, mutual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each other's aspirations and sensitivities. Our two countries are abiding by the ideals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2.2 Economic RelationsChina has been assisting Nepal in its efforts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mid-50s. The first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Nepal on Economic Aid' (20 million Indian Rupees in cash and 40 million rupees for aided projects) was signed in October 1956. Ever since, China has been providing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Nepal, which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Nepal'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e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ealth, sports, etc.In the early years, Chinese assistance was pledged in terms of projects and no financial involvement therein was mentioned. From mid-9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pledging grant assistance to Gover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programme in order to implement mutually acceptable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volume of such assistance is to the tune of 80 million Yuan every year. Following is the list of such assistance.2.3 Import and ExportAccording to the statics of China custom, the tot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Nepal was 6774million dollars in 1997, which only accounted for 0.02%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Nepal is relly small since china’s commodities have a low market share. Generally speaking, Nepal is an import country with China. Here is a chart showing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Nepal between 1999 and 2004.Table 2 Nepal-China tradeRs. in thousand2.4 China’s Foreign Aid to NepalRoad and transport:●Arniko highway●Kathmandu Bhaktapur Road●Prithvi highway and surface pitch paving●Narayanghat-Mugling Road●Gorkha narayanghat Road●Kajhuwa-Gorkha-Road●Kathmandu-Bhaktapur Trolly Bus●Kathmandu Ring Road●Pokhara-Baglung Road●Sti River Bridge At PokharaIndustries:●Bansbari Leather and Shoes Factory●Hetauta Cotton Textile Mills●Harisidhi Brick Factory●Industrial Gloves and Apron Manufacturing at Basbari●Bhrikuti Paper Mills●Lumbini Suger MillsDuring the official visit to China by HRH the Crown Prince in August 2004, Government of Nepal/N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xchanged Letters on the following projects:●Installation of Optical Fibre along the Araniko Highway●National Ayurved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An Outer Ring Road in the Kathmandu ValleyIn addi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so agreed to send a team for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Centre for King Mahendra Trust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Government of Nepal/N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exchanged letters on this matter during the official visit of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H. E. Mr. Li Zhaoxing to Nepal from 31 March to 01 April 2005.Table 3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2.5 InvestmentChinese investment in Nepal is growing, and has potential to further growth. Chinese investors are found interested in making investment in hotels and restaurants, electronics, radio paging services, readymade garments (pashmina), nursing home, hydropower, civil construction, etc. As of Baishakh 2060, there were 25 industries operating under Chinese investment, 6 under construction and 13 licensed. Improved law and order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and enhanced publicity in China could further increase Chinese investment in Nepal. FNCCI, especiall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epal-China Non-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Forum, is also working towards attracting Chinese investment.2.6 Tourism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has designated Nepal as one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s for its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Nepal has made the following arrangements to attract tourists from China:Nepal-China Tibet trade fairThe 13th Nepal-China Tibet Economic and Trade Fair concluded at the Bhrikuti Mandap Exhibition Hall on Sunday, recording transactions worth more than Rs 50 million.The five-day fair became successful in promoting trade and commerce between Nepal and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ers.“We found Tibeta n exhibitors interested in paper crafts as well as herbal products from Nepal. They’ve shown keen interest to import these products from Nepal,” said Manoj Dhungana of Trade Export and Promotion Centre (TEPC) - the coordinator of the event.Stalls of Tibetan traders dealing with sanitary wares, handicraft items and meat products drew hordes of local buyers. Similarly, Nepali buy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toward paper crafts and herbal products put on display by local traders. The fair saw footfall of more than 400,000.According to officials of TEPC, Wu Yingjie, executive vice-chairman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AR) of China, termed the exhibition a grand success and added that it has opened up wider possibilities for Nepal and Tibet to promote trade and commerce.The event, which was organized at a time when Nepal is facing burgeoning tradedeficit with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had on display Nepali wooden products, handicrafts, metal crafts, carpets, herbs and thanka paintings, among others. Chinese entrepreneurs on the other hand had exhibited wide range of Tibetan carpets, incenses, garments, shoes, medicines and medical equipments. Drinking water companies, brewing companies and Bank of China too had demonstrated their products. The fair showcased a total of 80 stalls -- 40 each from Nepal and China.Chinese entrepreneurs said the event provided them a good platform to promote their business and explore opportunities to establish business partnership in Nepal. According to TEPC, almost all the goods exhibited by the Chinese traders were sold out.Nepal has been facing huge trade deficit with the northern neighbor. Nepal exported goods worth Rs 746 million to China during 2020/11 fiscal year, a sharp drop from Rs 1 billion of exports recorded a year earlier. Likewise Nepal imported goods worth Rs 45.63 billion from the northern neighbor during the period, up from Rs 39.21 billion recorded a year earlier.3. ConclusionThe Sino-Nepal relation is obviously important.To China, We have learned about that China has been helping Nepal develop rapidly from many aspects. And China can als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ource of energy of Nepal. Nepal stands by China in the political position all the time. They will keep this friendly relationship all the time.To Nepal,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ids are essential and helpful. And Nepal canEconomic Geography ----Sino-NepalPage 11 of 11als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relationship. At last, it would not be a long time that Nepal can develop rapidly and become stronger, at least, it can resolve the basic problem of grain and ensure it’s every citizen has food to eat and has access to go to school.。
边境旅游研究综述

边境旅游研究综述时雨晴摘要:随着我国沿边开放城市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确立、边境口岸的 相继开放,边境旅游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初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边境旅游在边境发展中的作用日益上升。
本文从边境旅游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入 手,对国内外边境旅游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边境旅游研究作者简介:时雨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1.概念界定虽然国外对边境地区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06年 Sofield才第一次提出边境旅游(border tourism)的概念,Ioannides则用 “tourism in borderlands”表示边境旅游,不过他们均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从不同的方面对边境旅游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根据现有 文献归纳,把边境旅游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1)狭义的边境旅游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边境口岸出人境,在双方政府 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跨境旅游活动,此定义中边境旅游为跨境旅游。
—288—边境旅游研究综述采用此定义的学者有张广瑞®、姚素英®、罗明义®、田欣@等;熊礼明@扩 大了边境旅游的参数范围,允许第三国和地区的旅游者参加边境旅游。
(2)广义的边境旅游去除了必须跨越边境口岸的限制,扩大了边境旅 游的范围,包含本国边境地区游和跨口岸边境地区旅游两方面。
®2.相关理论基础(1)边界效应。
国家间权力、国内行政区的存在使边界对跨境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这种 影响称之为“边界效应”®,边界效应可分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两种类型。
屏蔽效应是指阻碍空间相互作用的效用,边界天然的封闭属性,扭曲并分割 了市场,增加了边界两侧经济联系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以及交易成本,并对边 界地区相关企业的市场潜力与盈利水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市场空间 的障碍。
中介效应属于边界天然的开放属性,是指边界作为两国、两地之间 的中介面,总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物质、信息的交流,有可能成为资源、劳动力、产品、资金技术、市场相互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我国出境旅游研究综述与展望

我国出境旅游研究综述与展望杨莹莹;陈瑛【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出境旅游迅猛发展,其现象和影响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与讨论.面对出境旅游蓬勃发展的现状,梳理我国旅游情境下的出境旅游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参考性.采用知网可视化计量分析和文献梳理法对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出境旅游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新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出境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旅游者行为、旅游流、旅游效应五个方面,未来可在旅游业对外直接投资、出境旅游的空间分布、出境旅游的政治与文化效应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推动我国出境旅游研究的发展.【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8(034)007【总页数】6页(P977-981,1025)【关键词】中国出境旅游;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展望【作者】杨莹莹;陈瑛【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71广义的出境旅游,是指一国(地区)公民跨越国境到另外一个国家(地区)进行的旅游消费活动[1]。
我国的出境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2,3],旅游范围由港澳向边境线至国外延伸[4]。
我国于1984年允许大陆地区居民赴港澳旅游。
1987年11月,我国批准边境城市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进行的“一日游”是我国边境游的开端。
1990年,我国出台了《关于组织我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出境游正式开始发展。
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中国公民出境人次数。
短短三十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发展迅猛,表现为以下方面:①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多。
截至2016年底,我国旅游签证(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ADS)开放国家和地区已达117个,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②出境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尼泊尔旅游研究摘要:长期以来,中国与尼泊尔保持了良好政治关系,经济和文化活动往来也逐渐趋于频繁,这无疑有利于两国之间旅游合作的开展。
除此之外,中国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还具有优越的地缘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而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等多种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中国应该充分考虑这些优势和不利因素,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加强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旅游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尼泊尔旅游合作一、中尼旅游合作优越的现实基础(一)优越的地缘条件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与我国山水相连,是古代亚洲的交通要道,也是商旅和朝圣者来往印度和中国的必经之地。
在中国西藏与南亚之间的高原、大山中,有许多可以通行的山口与河谷,形成了西藏通往南亚地区的自然通道。
据统计,西藏有通往南亚国家的通道312条,其中,通往尼泊尔的有184条。
在这些通道地区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边贸市场、口岸和边贸点。
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互辟边境贸易的主要有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樟木、普兰、吉隆和日屋等5个边境口岸,这些口岸从西藏自治区辐射到内地省区,成为中国面向尼泊尔的窗口。
①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通车、中尼公路大规模道路改造工程的完工以及中国与尼泊尔增开新航运线,均为中国通向尼泊尔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为进一步实现中国与尼泊尔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有着上千年交往的悠久历史,在交往过程中,佛教成了两国人民紧密的联系纽带。
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
唐朝时,尼泊尔公主尺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并修建了大昭寺。
元朝时,尼著名工艺家阿尼哥曾来华监造北京白塔寺。
传说中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是来自中国的高僧文殊菩萨在这片谷地上修建的城池。
除了宗教上的联系之外,中国和尼泊尔之间还存在着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是中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主要路线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丽江,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萨等地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
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凉山,交汇云南丽江,再经迪庆、西藏等地后,进入尼泊尔。
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源远流长的经贸往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三)丰富且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与尼泊尔长达1, 414公里边界上,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罕见的自然景观。
边界地区不同地段的气候及地形条件差别很大,既有海拔8, 000米以上的高山———世界14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8座在尼泊尔,也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丛林。
从海拔8, 000多米的高山到低于海平面的河谷等多种地形,地貌景观与植物分布极具变化,使尼泊尔成为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
这里集中了全球4. 2%的蝴蝶种类, 2. 7%的花卉品种, 2. 2%的淡水鱼种类, 9. 3%的鸟类种类, 4. 5%的哺乳类动物,1. 6%的爬虫类动物和1%的两栖类动物。
这里是生物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宗教文化和历史遗迹是尼泊尔的又一特色。
尼泊尔全民信教,印度庙和佛塔是这个国度的标志,数量众多,可谓是“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
在寺庙之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世界文化遗产就多达7处。
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拥有雪山、湖泊和高原的青藏地区,以巴蜀文明、天府之国、民族风情为主的西南地区,还有沙漠、草原、绿洲和丝路胜迹的西北内蒙地区,皇城、古都的京津冀地区等等。
另外,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北麓,其风景差异明显,中国西藏境内多为冰川、湖泊类冷峻景观,很多旅游资源都是世界级的,而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另一边则草木葱茏、风景秀丽。
尼泊尔的旅游黄金季节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而西藏的旅游黄金季节是每年的4月至11月。
每年4月至11月,大量游客通过尼泊尔来中国,使尼泊尔成为西藏入境游客集散地之一。
因此,两者恰好存在时间和资源上形成互补。
(四)良好的政治基础自1955年8月1日中国和尼泊尔建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在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1996年底,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尼泊尔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共同确立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将中尼友好关系推向一个新高潮。
2002年7月,贾南德拉国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9年12月26日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理马达夫·库马尔·尼帕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中尼关系发展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双方认为,经贸合作是中尼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方同意,将发挥两国地理相邻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两国陆路和航空联系,并通过改善中尼间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为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和经贸往来提供便利。
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增进双方人员接触,支持对方在本国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中方同意积极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开发尼泊尔旅游基础设施。
(五)政府对旅游合作的大力支持尼泊尔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近10多年来,中国和尼泊尔在旅游领域的合作逐步发展起来。
2001年,中尼签署“关于中国公民赴尼泊尔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
2002 年6月,中国公民赴尼旅游正式启动,尼成为第16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
近年来,中国公民赴尼泊尔旅游的人数不断上升,并成为东亚地区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2005 年,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人数为2. 9万人,中国公民首站赴尼游客为1. 98万人。
2006年双方人员往来为4. 448万人。
2007年双方人员往来为5. 9万人。
2009年约有1. 9万名中国游客入境尼泊尔,过去3年,中尼之间的旅游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到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增加了85. 97%。
尼泊尔政府希望2011年吸引10万中国游客来尼旅游。
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尼泊尔旅游部门加强了在北京、成都和厦门等地的市场促销,目前中国游客到尼泊尔可以获得落地签证;此外,他们还将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
由西藏旅游局等单位组成的代表团与尼泊尔旅游局、民航代表团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召开第三次旅游协调会,并签订了新的旅游协议,还就加强旅游合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西藏拉萨市目前正按照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积极与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家合作,共建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
拉萨举行的中国西藏与尼泊尔旅游双边推介会上,中国西藏自治区将加强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开发,双方将举行联合促销活动,并探讨在边境地区开通边境一日游。
二、中尼旅游合作存在的障碍旅游业是个很脆弱的行业,随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内部构成要素,如果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协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除此之外,各种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外在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旅游产生重要影响,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恐怖活动等。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发展中国尼泊尔旅游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障碍。
(一)尼泊尔国内政局不稳定近年来,尼泊尔在政治上进入历史转型期,政治体制不成熟,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导致政局动荡不安;经济起点低,贫困人口多,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安全方面处于矛盾多发区,固有的种族、宗教和领土等矛盾纠结,恐怖主义活动频发。
这些都对尼泊尔旅游的发展,对中尼旅游合作造成了很大影响。
例如在2006年4月24日,因尼泊尔局势持续动荡,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提示,告诫国内居民如无特殊需要,近期暂缓赴尼泊尔旅游。
(二)对对方旅游资源了解不够大多数中国人对尼泊尔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一个高山王国,气候严寒。
然而,尼泊尔在同一个季节可以完整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形态。
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海拔高度在4,877米至8, 844米之间,毫无疑问是世界的“脊梁”。
而中部是河谷区,多小山,南部则是平原较多。
在同一季节里,当南部平原上酷热异常的时候,首都加德满都和帕克拉谷地里则是百花吐艳,春意盎然,而北部山区却是雪花飞舞的寒冬。
同样,目前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者,或者是通过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者绝大多数是来中国西藏,而对中国的其他旅游资源了解不多。
(三)交通不够畅通发展旅游业,交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要使旅游者来得方便,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活动方便,同时也要在结束旅游活动后离去方便。
进入尼泊尔目前只有两条通道,一是航空,二是中尼公路。
目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开通昆明直达尼泊尔首都的直达航班,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通成都(经停西藏拉萨)直达尼泊尔首都的航班,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通广州直达尼泊尔首都的航班,香港的港九航空公司开通香港至加德满都的直航。
但是相对于其他航班来说,价格较贵,班次较少。
通过中国西藏到尼泊尔有些边境口岸开通了陆上交通。
2005年4月开通了从拉萨至加德满都的双向对开陆路班车,一周两班,全长955公里,大约需要三天两夜,或者从西藏出发到樟木口岸,然后换乘到加德满都的分段班车或者包车。
尼泊尔目前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高等级公路较少、铁路和机场设施陈旧,效率低下。
截至2006年3月中旬,公路总长17, 297公里,其中沥青路面4, 918公里,占28. 4%。
除首都有一国际机场外,其余为简易机场。
全国有一家国营的尼泊尔皇家航空公司, 6家私营航空公司和一家私营直升飞机公司。
高档次的宾馆和酒店也较少,电力资源仍然短缺。
在交通、通信、住宿及其他相关服务设施还需要大量投资,需要经历较大的建设过程。
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中尼旅游合作的主要措施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而且也需要给旅游者提供便捷的通达条件、方便的出入境条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优质的旅游服务等。
因此,要加强中国与尼泊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共拓,就必须消除中国与尼泊尔合作中的消极因素,积极推进双方全方位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一)加强交通便利通道的建设交通在旅游业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
地区的陆路交通联系。
(二)加强双方旅游资源的宣传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的旅游淡旺季正好相反,旅游资源互补。
每年的4月份至11月份,是西藏的旅游黄金季节,会有大量的国外游客通过尼泊尔来中国西藏旅游,而每年通过西藏到尼泊尔旅游的人数却比较有限。
尼泊尔方面希望中国大量游客在来西藏旅游的同时,也分流部分游客到尼泊尔旅游;而西藏也希望大量游客通过尼泊尔来西藏旅游,使西藏冬季旅游很快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