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小故事_孔子的小故事介绍

合集下载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故事1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孔子的故事2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3众所周知,孔5261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4102乐家,既会唱歌,又会1653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故事一:孔子的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系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孔子的智慧。

以下是一些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梦想之路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许多艰难和困苦。

有一次,他的家境非常贫困,连饭都吃不饱。

然而,孔子坚持学习,努力追求知识。

他曾经说过:“年轻时,我身无分文,面对贫困,但我从未放弃学习和追求我内心的梦想。

”孔子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故事二:孔子对待学生的教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孔子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子回答说:“学习,不断地学习。

”他告诉学生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永不止步。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三:孔子的和谐家庭观念孔子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和家庭和谐。

有一次,他被问到家庭的重要性。

孔子回答说:“家庭是社会基础的核心,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有道德的社会成员。

”他强调了家庭在培养品德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努力维护和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

故事四: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是他对人生的具体指导。

他强调个人应该努力修身,保持品德的完美,并将这种完美的品德贯彻到家庭、政治和社会中。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内心和家庭和谐了,才能将这种和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揭示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规范仍然对今天的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追求和谐和追求自我完善。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能从中受益,并把这些智慧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言行举止、故事和教诲至今仍然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希望能够给读者们带来一点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学生们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他十分勤奋,而且善于思考和研究。

一天,他正在庭院中讲述课程,学生们围坐在他身边认真倾听。

就在这时,天开始下雨了。

大家本以为孔子会停止教诲,不想孔子却没有理会,仍然继续讲课。

雨越来越大,而孔子的声音却异常洪亮,直到最后一名学生也听得清清楚楚。

学生们惊讶地问孔子:“为什么你不停下来?大家都听得不清楚了。

”孔子微笑着说:“人类之所以要学习,是为了能够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雨声再大,我们也要坚持去学习。

”故事二:孔子与匡衡的故事孔子一次到一个城市去教书,他请来了一位有名的学者匡衡向自己请教问题。

孔子对匡衡说:“你能给我一个诚实的答案吗?”匡衡郑重地说:“当然可以。

”孔子便问道:“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匡衡思索片刻,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

”孔子再一次提问:“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匡衡这次更加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再次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

”孔子微笑着拍了拍匡衡的肩膀,他对匡衡说:“诚实是一种美德,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100%的诚实,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更加真实。

”故事三:孔子与公输般的故事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了尊重和敬畏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叫做公输般的年轻人,他自称是个人才出众、无所不能的天才。

孔子听了他的自夸后,决定给他一个教训。

孔子问公输般:“你愿意和我一起栽种菜吗?”公输般自信地说:“没问题,栽种菜很简单,我很快就能学会。

”于是,他们一起去菜园。

孔子拿起一把锄头,开始耐心地锄草、整理土壤,然后小心地种下了一颗颗蔬菜种子。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1、孔子周遊列國多年,遭遇過許多事,包括在陳、蔡絕糧,在匡地遇襲「因為孔子與陽虎長得很像,被誤認為陽虎。

而陽虎曾傷害匡人,所以他們要報仇。

」在蒲國受到威脅「當時公孫氏在蒲國掀起叛亂,蒲人威脅孔子從此不去衛國,才可離開,孔子答應了。

但孔子仍是去了衛國。

子貢質疑老師不守信。

孔子表示威脅性的話可暫時允諾,而不必認真實行。

」他也遇到許多隱者對他批評,但他依然堅持理想,不斷地尋找能夠實行大道的君王。

2、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3、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4、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

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5、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

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

”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

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1.孔子与项橐论道:孔子东游时遇到一位名叫项橐的七岁孩童挡道,项橐以其聪明才智向孔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孔子对其智慧深感惊奇,并尊称其为“小老师”。

2.孔鲤过庭闻训: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当时正在弹琴,见状便对孔鲤进行教育,告诫他要学习《诗》、《礼》,这一典故后来被称为“过庭之训”,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严格教育。

3.颜回好学: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简朴却专心致志于学问,孔子曾多次赞扬他的勤学不倦和德行高尚,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杏坛设教:孔子在鲁国讲学的地方相传是在一棵大杏树下,后世将此地称为“杏坛”,象征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翻阅次数太多,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6.诲人不倦:孔子对待弟子的教学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弟子资质如何,都能耐心教导。

冉求曾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但孔子鼓励他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7.子见南子:南子是卫国的夫人,名声不佳。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并应南子之邀相见。

此事引起弟子们的非议,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发誓说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天厌之!天厌之!"。

8.割不正不食:孔子主张饮食礼仪,有一次他的弟子发现祭祀用的肉切割得不够方正,于是孔子拒绝食用,以示对礼制的尊重和坚守。

9.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在参观周公庙时,看到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当它空的时候会倾斜,水装到一半就直立起来,满了就会倾覆。

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人要谦虚自省,不能骄傲自满。

10.孔子论志向: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其中颜渊表示愿意安贫乐道,而子路则表示愿能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使其百姓勇武善战。

孔子赞扬了他们不同的志向,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_孔子的小故事介绍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
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
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
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

”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
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

”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
‘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
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
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
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
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
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
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
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
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
是有害的。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
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
也就很简单了。

"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
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