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边边场
土家族人文历史

土家族人文历史张家界是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区;总人口160.12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111.79万人,其中,土家族97.87万人、白族10.98万人、苗族2.78万人。
土家族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湘西宗教文化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
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张家界少数民族节日土家三过年: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
“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土家人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过“六月年”的习俗。
“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互相拜年,共庆“十月年”。
哭嫁歌《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
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到姑娘的声音哭嘶哑为止。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浅议湘西苗族传统婚姻伦理

浅议湘西苗族传统婚姻伦理作者:杨黎红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本文为吉首大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d12017)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湘西苗族通过婚前伦理教育、缔结伦理教育、存续伦理教育、离婚与再婚伦理教育等维度,使民族传统婚姻伦理教育得到了有效实施与积极传承,对维系湘西苗族的家庭稳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湘西苗族;伦理教育;婚前伦理;缔结伦理;存续伦理;离婚与再婚伦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湘西苗族由于其特别的地理环境及特殊的历史背景,缔造了其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婚姻伦理,它们主要包括:婚前伦理、缔结伦理、存续伦理、离婚与再婚伦理等。
通过上述婚姻伦理的宣传教育与有效传承,对湘西苗族的家庭稳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婚前伦理:崇尚自由恋爱在湘西,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是开放自由的。
苗族青年男女在婚前一般都是以一种以歌传情、以歌择偶的自由社交活动,苗族称之为“跳月”或“跳花”来进行的。
一般男孩到了十七、八岁,女孩到了十六、七岁,便有了物色对象,择偶恋爱的心机。
到了恋爱的年龄父母不但不会阻止自己的子女恋爱,相反还主动担任自己子女的恋爱“教师”,教他(她)们怎样去恋爱。
譬如《中华风物志·湖南志》载:“湘西苗族,每逢佳节良宵,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纷至森林山巅,唱歌跳舞,此唱彼和,虽不相识,可相约订婚。
”清代陆次平《洞溪阡志》载:“跳月者,乃春月而跳舞求偶也。
”“其父母各率子女,择佳地而为跳月之令。
父母群处平原之上,子与子左,女与女右,分别于荫之下,原之上,相宴乐,……是时也,有男近女而女去之者,有女近男而男去之者,有数女竞争一男而男不知所择者,有数男竞争一女而女不知所避者,有相近复相舍,有相舍仍相盼者。
……彼负而去矣,渡涧越溪,选幽而合,解锦带而互系焉。
相携以还于跳月之所。
各随父母以还,而后议聘。
”苗族这种不禁男女交往的良好风气,不只在古代盛行,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还完好地保存。
墨戎苗寨

历史沿革
墨戎苗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长江与黄河中下游一带广大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 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 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徒,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 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银饰银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普遍
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在远古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逐步认识到了银子的神奇功效,银子具有物理许性质上 的消炎杀菌的作用,慢慢的苗族人就喜爱上了银饰品,认为佩戴它可以除病消灾。具体的有银冠、银珈、项圈、 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 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 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 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 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
巫傩绝技湘西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内涵。苗族人从大迁徙开始 到定居湘西,长期生活在民族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交织在一 起,听不见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赐,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 他们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象成有感觉、有意志、有思维的生命体,能像人那样进行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具有 人一样的社会关系,使自然人格化,与人平等相处,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安慰。墨戎一带的巫术,就是这种信仰 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
2013年,湘西古丈墨戎苗寨四方鼓队在全国鼓舞邀请赛中喜获铜奖。
苗族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介绍

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节目单:
1、序:《火》;2、舞蹈:《沸腾的苗山》;3、敬酒歌:《祝您健康长寿》;4、群舞: 《打糍粑》;5、绝技:《呷火》;6、苗服展示:《靓起来》;7、来宾参与:《试苗 装》;8、民间舞蹈:《赶尸》;9、苗语演唱:《北京的金山上》;10、文茶灯:《闹 春》;11、绝技:《上刀梯》;12、溜包:《花落谁家》;13、花鼓:《长城颂歌》; 14、民俗系列婚嫁:《哭嫁》、《湘女萧萧》、《猜新娘》、《筛新娘》;15、民族团 圆舞:《踩花鞋》 里面包含了婚假习俗,巫傩文化和苗族的歌舞。
苗族民族艺术和民族活动
民间艺术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创造蓝白相间的永恒 印染离不开靛蓝
花版制作与图案雕刻
一件蓝花布印染质量的优劣,最大限度取决于先期的花纹 图案的绘制和雕刻。制作花版时,匠师选用色质优良的皮纸, 用浆糊装裱成5层厚的模版,晒干后再在模版上涂上一层光油, 光油晾干后,即成较为坚硬的模型花版。花版图案雕刻是极其 复杂而又细致的工艺程序,首先要设计好各种花纹图案,然后 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绘制在模型花版上面。在模型花版上面绘 制的各种花纹图案都是流传在民间最喜爱的传统图案纹样,一 洗,才能将布上残留蓝靛与原来刷在布面上的甜浆洗净,呈现 出古朴典雅的白色花纹图案。洗净后的布料必须立即晾干。为 此,在染匠铺的平坝里,常常竖立有一排排高高的木架,一匹 匹的布料挂在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 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 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 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 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 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 冠、银角、银梳、银耳环、银耳柱、银耳缀、银项圈、银项链、银亚 领、银手镯、银戒指、银脚环等等。其锻制技艺也是苗族民间独有的 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 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 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 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 位。
传奇吕洞山

传奇吕洞山有位饱学之士曾吟出“岿然高岭扫蛮烟,万仞山寻吕洞前”的诗句来形容吕洞山,被保靖人收进了《保靖县志》的诗辑里;著名作家谭谈在雄奇的吕洞山前,也挥笔题写“神秘的传奇”。
这些,牵引着我走进那传奇的吕洞山,走进那神秘的百里苗乡。
吕洞山,位于湘西保靖县东南部一条东西向的山脉上,前拉花垣左扯吉首,三地交界,尽收眼底。
主峰有一大一小两个天眼,并列穿通石崖,呈一个半倒的“吕”字,吕洞山因此而得名。
不过,这不是苗族人的称呼,苗语称吕洞山为“苟剖”(即先祖父山)。
吕洞山依偎着另一座比它还高的山,苗语称其为“苟娘”(即先祖母山)。
这两座山口称“阿公山”、“阿婆山”。
由此而来,吕洞山是苗族的“圣山”。
吕洞山,高昂雄峻,冠绝群山。
登峰纵览,峰峦、山岭、壑谷、深涧,错落跌宕,起伏连绵,顺眼铺开,连绵无尽,直接云边。
雄奇的吕洞山,是天地间一盆峰峻瀑壮、云飞霞流的绝美盆景。
神话、传说在苗族人的话里歌里,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吕洞山的神话、传说,在苗族人的茶余饭后的话里歌里,聊着唱着就飞了出来。
相传很久以前,苗区有两名男子因爱情纠葛发生了一场残酷的决斗。
吉洞和吉舍是苗区两个英勇健壮的汉子,莲姑和玲翠是苗区两个青春美丽的姑娘。
莲姑喜欢吉洞,玲翠喜欢吉舍。
然而,吉洞和吉舍都喜欢莲姑。
情迷心窍的吉舍为得到莲姑,约吉洞决斗。
决斗场上,刀光剑影,三天三夜难分胜负。
看不能取胜,吉舍诈败佯逃,吉洞不知是计,紧追不舍。
吉舍悄悄掏出两支箭,一个鹞子翻身,朝吉洞面门射去,吉洞望箭飞至,叫声不好,飞刀削去。
结果,吉洞头穿两箭,血流不止,吉舍脖中飞刀,头抛远方。
莲姑、玲翠悲天恸地,茫然无助地奔到心上人身边。
莲姑唤来坐骑鸵鸟,将奄奄一息的吉洞驮走。
吉洞躺在莲姑的怀里死去,化为吕洞山,头上的两个洞就是吉舍射穿的两箭。
莲姑看到心上人死了,不吃不喝抱着吉洞,化作阿婆山,她的泪流成了夯沙河。
鸵鸟看到主人死去,昂着头久久悲鸣,在阿婆山下化成雄伟的鸵鸟峰。
玲翠朝着吉舍头飞的方向追去,半路伤心而死,化成玲翠山(位于吉首市己略乡境内),泪水变成了己略河。
构建湘西地区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的调查与思考

“ 蚩尤没后 ,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
帝挂 “ 蚩 尤旗 ”平 战事 稳社 稷 看 ,扯 的是 “ 武 ”字
考 ,发现湘西州花垣县排料乡金龙村及其周边苗族 下 。 天下威谓蚩尤不死 , 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 从 黄 故提出了 “ 构建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 ,建设 旗 ,足见 蚩尤 影 响力 之 大 ,被 黄帝 征服 的蚩尤后 裔 湘西新 的乡村旅游生态长廊”的思路 ,供有关部门 被称为 “ 黎民” , 未被征服者散居各地成为 “ 百姓” 。 决 策参 考 。 从秦始皇登基 自称 “ 天子”前封蚩尤为战神和刘邦
构建 湘西地 区武陵蚩尤大 峡谷 文化旅游 圈的调查与 思考
高英伦
【 花垣县 民族 中学 ,湖南 花垣 4 1 6 4 0 0 )
摘 要 :在厘清武陵与武陵 山、蚩尤 山的 关系以及 武陵与蚩 尤以及 武陵蚩尤大峡谷 的关 系的基础上 ,通过 实
地考察 ,界 定 了武陵蚩尤大峡谷 的狭义与广 义的位 置范围 ,分析 了其 作为旅 游文化的资源禀赋 ,并提 出了构建 湘
西 地 区武 陵 蚩 尤 大峡 谷 文化 旅 游 圈 的设 想及 其 相 关 对 策 。
关键词 :构建 ;武 陵;蚩 尤大峡谷 ;文化旅 游 圈 中图分类号 :F 5 9 2 .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1 3 3 2( 2 0 1 3)0 6 — 0 0 3 1 — 0 6
— —
形成的中山峡谷地貌 。域内山峰陡峻险要 ,大小峡 海 、吞竹筷 、吃火炭、踩铧 口、咬铧 口拉车、火烧 谷彼此相连 ,远近山崖奇形怪状 ,地下暗河发育若 金刚等 ) 、苗族 民间体育活动 ( 蚩尤拳 、苗族棍术 、 隐若现 ,有众多 尚未开发的隐秘洞穴群 ,瀑布溪涧 牯牛戏、骑高脚马打架等 ) 、 苗族工艺、学苗画 、 苗 点缀 ,植被茂密 ,原生态 自然风光引人人胜 。山势 族剪纸、学苗鼓 、吹芦笙、吹唢呐、推磨 、荡秋千 、 跌宕 , 危岩耸立 , 峰林重叠 , 形成许多断崖 、 石壁 、 碾米 、舂米 、木叶情歌 、苗家做客 、拦 门对歌 、敬 峰林 、石柱 、瀑布 、原始森林。溪河交错 ,涧崖密 酒 、歌舞会 、苗族鼓舞 、火把送客 。苗族特色美食 布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冷夏凉 ,动植 有苗家酒 、 桃花虫 、螺丝鱼 、 腊 肉、酸肉、酸腌鱼 、 物资源丰富。 特别是举世无双的 “ 武陵——蚩尤陵” 酸汤鱼 、酸菜、糍粑 、糯米饭 、油炸粑粑 、苗族灌 天然 陵墓 ,独具 神韵 的金 龙 云海 ,充 满 阳刚之气 的 肠粑 、苗家三蒸 、苗家竹筒鸡杂 、苗家野菜等。
湖南湘西文化手抄报内容

苗族“六月六”歌会“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
泛腊耳山苗区(铜仁、松桃、凤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皇帝查知刺客是苗疆的天灵,天灵被害,据说被害这天是六月六日。
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将军山下,吹哨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祷吉祥,祈祷未来和希望。
清晨,赶歌会的群众已成群结队,在山头、溪边、公路两旁攒动,许多身穿对襟开衫、头缠花黑条巾,手拿带钓小花布伞的年青小伙子,在一群群盛装俏丽的苗家姑娘中穿来游去。
如果男方看中女方,就用小花伞去钩对方手、腰,小小的花布伞成了沟通情愫的工具了,如果姑娘看中小伙,就频频传送秋波,使眼色。
苗族花鼓苗族花鼓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苗族花鼓,它是一种慢鼓,鼓声雄壮浑厚。
据收集,凤凰苗族花鼓的套路就有一百多种。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
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苗族求爱方式赶边边场苗族的“边边场”风俗,奇异精巧,别具风味。
苗族男青年,一旦长到十八九岁,就开始了谈情说爱,他们利用走亲访友的方式多方与姑娘接触,初步掌握了一些情况后,就可以进一步的试探。
试探的方式是利用赶场的机会主动去找姑娘,多是在地角场边,或者在行走的路途中,进行试探活动,故曰赶“边边场”。
试探的方式是奇巧的,男的与姑娘见面后,就以向姑娘讨东西的方式来试探姑娘愿不愿意相交。
比如在赶场的途中讨糖、讨果子,在山上相见讨菜、讨水。
一旦讨东西成功了,说明姑娘愿意和你相交。
苗家花带苗家花带,织花带,是苗家姑娘最盛行最喜爱的一种习俗。
在苗家,从女儿长到七八岁起,母亲就要教她做针线活,待到十岁左右就教她学织花带,如果母亲技艺不高,还要请寨子里花带技术最高的妇女来教。
湘西地区民俗文化在高速公路景观中的应用

旅游经济当代旅Tourism Today 人类在走向更高文明的过程中,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同物资资源同样重要。
已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珍贵遗产。
高速公路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文景观,同周围的景物共同构成一个四维的景观环境,它既有形、声、光、色等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也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场所特征、形象符号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研究如何保护延续这种环境,使之能很好的被利用欣赏。
目前,中国高速公路迅猛发展,虽然建设过程中也进行了景观环境设计,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仅仅囿于以粗浅的绿色覆盖裸露的工程缺陷。
往往是路修通了,资源开发了,经济发展了,地方特色却丢失了。
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设计出文化亲和力与艺术感染力并存的生态廊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民俗的概念及类型民俗是民间广泛稳定传袭并流传至今、具有一定形式、表现在人们行为上、口头语言上、心理上的文化事物及现象[1];或者简言之,是作为民众精神察赋的组成部分的一切事物[2]。
民俗是一个地区流行于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延续性的“活的”本质文化,它与记载于文献、书籍中以及由建筑艺术和日常用品等的外在形式所表现的“固化”表层文化一起,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整体。
民俗文化是地方特色创作的源泉,是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素材宝库。
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中,可提升品味,创作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景线。
深邃的文化内涵让具有经久不衰艺术魅力的环境与人产生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民俗是一种区域性极明显、渗透性极强、涵盖面极广、内容极为丰富的人文现象。
民俗范围的划分可以综合为六大类型[3]: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生活民俗、经济民俗、民间故事歌谣、游艺体育及消闲民俗。
表1民俗文化分类2.湘西民俗2.1湘西民俗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赶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
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苗族边边场
时欢
苗歌对唱成时尚,
月明星稀会情郎。
双双鸳鸯配成对,
芙蓉国里胜天堂。
小伙最爱发辫香,
抱住美人永不放。
以身相许两亲嘴,
不知人间日夜长。
如今打工人已去,
再也难找边边场。
注:1·赶边边场······雅扒会翠,青年男女苗歌对唱,自由恋爱的一种婚姻习俗。
由于现在流行外出打工,年轻人走完了,苗家边边场也基本上消失了。
2·现在的打工打出了留守老人,打出了留守儿童,也同时把我们湘西苗族的边边场打走了,频临消失了。
——戊戌年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