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分析

合集下载

雷电灾害防护工作的实践及发展思考

雷电灾害防护工作的实践及发展思考

雷电灾害防护工作的实践及发展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新型的高层建筑,常常受到雷电的威胁,发生雷电灾害的概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防护工作受到了广泛重视,防雷减灾的需求迫切。

本文总结了在雷电灾害防护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对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发展的几点思考,以供相关单位及个人参考。

关键词:雷电灾害;雷电灾害防护;思考引言:通常在短短的一个夏季,一个雷鸣电闪,一瞬间人们的生命被剥夺,人民的财产被吞噬。

只一个电闪雷鸣足以摧毁在其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物体。

尽管我国的雷电灾害防护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雷电一直是夏季自然灾害较大的一种。

在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防雷减灾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减少雷电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是雷电灾害防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雷电灾害防护工作的实践(一)雷电的成因夏季地面热气上升形成积雨云,空气对流使云中产生电荷。

正负电荷在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形成电位差[1]。

当压差达到一定程度产生放电,这就是肉眼可见的闪电;闪电的温度瞬间使空气灼热,使水滴急剧气化膨胀,产生强烈冲击波形成了雷声。

(二)雷电灾害的形成雷电产生的交变磁场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雷电容易直击在空旷潮湿地带的建筑物及树木上;直击在炊烟渺渺的烟囱上;高大的建筑物、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都是雷击目标;尤其是带有无线电装置的建筑物上更是雷击的首选。

(三)雷电灾害防护工作现状上个世纪,我国颁布实施相关防雷的法律法规,防雷减灾工作得到一定的有效落实,城市的高层建筑虽然日益增多,但多数都安装了防雷直击系统。

直接雷击造成的灾害概率未见增加。

但随着科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电力工业、微波通信站、电脑中枢系统中心等设备没有良好的避雷装置,在雷电多发时节容易造成跳闸至供电中断,部分设施容易受到电磁脉冲产生的二次雷击,使电器、电子设备损失严重、甚至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等严重后果。

雷电灾害形成、发生及防御分析

雷电灾害形成、发生及防御分析

雷电灾害形成、发生及防御分析摘要:雷电灾害是我国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轻则毁坏财务,重则造成森林山火,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高楼拔地而起,电子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城市区域受到雷电灾害的几率不断攀升,一旦造成电子信息系统的损坏,会使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本文深入研究雷电灾害的形成原理,避免雷电灾害发生的途径,易发生灾害地区该进行怎样的防御措施。

关键字:雷电灾害;雷电形成;雷电灾害防御措施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伴有闪电和雷鸣,主要由雷雨云的积累成型。

雷电天气下,雷云会对大地产生放电现象,特点是电压高、电流大的,一旦触碰到物体,就会造成物体的损坏,人员的伤亡、电气设备的损毁等等,甚至非常有可能引燃树木,引起林火山火。

因此,探究雷电现象的形成原理,对雷电多发地区进行灾害预防,能够有效地减少雷电灾害的损失,本文将深入探讨雷电灾害形成、发生及防御分析等问题。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云层内、云层与云层、云层与大地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1]。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表温度增高,近底层的空气温度也随之增高,继而密度降低,不断做上升运动,高空的温度是逐渐降低趋于寒冷的,所以空气中的水气在低温下不断冷却凝结,成型了小水滴或者冰晶粒子,最后构成了云团。

随着贴近地面的空气因密度降低做上升运动,而高空空气则因密度较大做下沉运动,两种空气形成了上下运动状态,进而产生对流,在对流过程中,小水滴和冰晶粒子产生了激烈的碰撞,附着在空气种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上,通常状况下,正电荷在上,负电荷在下,当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电位差,而当电位差积蓄到一定量时,就会释放出雷电,产生放电现象。

雷电电荷在释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十分强烈的雷电电流,电流击穿空气,与空气的反应形成了闪电,而空气因为放电的瞬时高温导致体积膨胀发生爆炸,这,就是雷声。

综上所述,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发生雷电天气较多,而冬天几乎绝迹的原因。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导语: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雷电灾害不仅给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建筑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并采用防雷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一、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环境原因雷电灾害常常发生在夏季的多雨天气中。

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是山区或者平原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高低不一,容易形成地面和云层之间的静电场,产生放电现象,引发雷电灾害。

2.建筑结构原因由于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大多是砖瓦房或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的保护性能相对较差,容易受到雷电的损害。

一些农村地区的建筑物缺乏合理的接地措施,也增加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破坏性强雷电放电的瞬间能量是非常大的,可以引起爆炸、火灾、电器烧坏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旦遭受到雷电灾害,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雷技术探讨1.建筑物防雷技术针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较为简单的特点,可以采用直接针对建筑物的防雷技术来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

一方面是要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和保温性,以减少雷电放电时建筑物受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接地处理,提高建筑物的防护性能。

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增加避雷针等设备,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

2.农村电力线路防雷技术农村地区的电力线路大多是露天的,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

对农村电力线路进行防雷技术的改造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增加避雷针、断路器等设备,合理设置接地装置等措施,提高电力线路的防雷性能。

对已经损坏的电力线路进行及时的修复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居民个人防雷技术农村居民在雷电天气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户外高大物体周围逗留。

在室内时,要避免接触金属物质,尽量不使用电器设备。

要加强对雷电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环境、建筑和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防范。

雷电灾害防御情况汇报

雷电灾害防御情况汇报

雷电灾害防御情况汇报雷电灾害防御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作为负责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责任人,现向大家汇报我单位最近一段时间来的防御情况。

自今年以来,我单位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高度重视,加强了组织管理,提高了防御能力。

首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防雷计划和工作方案。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和现场考察,我们明确了各类建筑、设备和人员所处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域,制定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应急预案。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各个部门的宣传教育,提高了防御意识和自防能力。

其次,我们加强了设备的防雷措施。

我们对重要设备和电气线路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对于风险较高的设备,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如安装避雷针、接地装置等,有效减少了雷击和停电事故的发生。

除了设备的防护,我们还注重人员的安全教育。

我们组织了针对不同岗位的雷电灾害应急演练,提高了员工的安全应变能力。

在这些演练中,我们模拟了各种常见的雷电灾害情境,让员工学会正确的避难姿势和应急处理方法。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防范意识的培训,提高了每个人对雷电灾害风险的认识和警觉性。

另外,我们加强了与气象部门的合作。

我们与气象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并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分析和研判。

一旦发现有雷电灾害可能发生,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总的来说,我们在雷电灾害防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我们的努力,雷电灾害的发生率显著下降,造成的损失也大幅减少。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设备的防护还不够完善,人员对雷电灾害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将更加努力地改进和提高,确保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最后,我谨代表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组,向各位领导、同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连云港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连云港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援力 量 、 应 急避难 场所 等应 急救 援 资源分 散 在各 重点
作 者简 介: 陈素琴( 1 9 8 1 一) , 女, 江 苏连云港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社会 学理论与方法研 究
连 云港 市位 于华 北地 震 区长 江下 游 至 黄海 地 震
存 在不 少 隐患 , 很多 不够 完善 的消 防设施 存 在重 大安
全 隐患 。
带 内, 其 震灾 主要 由区 内地 震 引起 , 其 次 受 到 郯庐 断 裂带 南段地 震 和南黄 海 近海地 震影 响 ,小震 不 断 , 尤 其是 2 0 1 5年上 半年 微震 不断 。连 云港市 地 震 的特点 如下 : 第一 , 震 级小 , 震源 浅 , 烈 度低 , 灾 害影 响多 数不 大, 历史 上发 生 6 . 0级 以上地 震 均发 生 在黄 海 ; 第二 , 局 部 地 质条 件 不利 ; 第三 , 地震 破 裂 带 附近 伴 有毁 灭 性灾害 ; 第 四, 次生灾 害 相对较 重 , 小震 级地 震也 会成 灾。 连 云港市 正在 进行 快速 的城 市化 发展 和工业 信 息 化建 设 , 建 有 一些 化 工 园 区 和重 大项 目, 因此 对 次 生 灾害 的预 防任 务较 重 。随着 连云 港城 市化 的推 进 , 工 业快 速 发 展 , 人 口高 度 集 中 , 城 市 的安 全 与 防灾 不 得 不 引起人 们 的高度 重视 。
除了将城市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设用地安全性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列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外对生命线系统及消防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也要合理对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有明确的要求并且充分考虑人员高度密集区大型社区和大型住宅小区的避难中心的设置三整合资源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推行包区包干责任制度并构建队伍平台

锦屏山雷击案件的剖析与思考

锦屏山雷击案件的剖析与思考

锦屏山雷击案件的剖析与思考摘要:针对2019年4月7日雷击案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和认识在确认雷击案件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的困扰,提出亟待面临解决的问题与建议,以便更好地应对雷电灾害事件发生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切实提高评估雷击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雷电灾害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引言雷电灾害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威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案例发生于2019年4月7日早晨,连云港市出现雷雨天气过程,市属海州区内发生一次比较确切的雷击灾害事件。

1 雷击地点和实况雷击事件发生地在锦屏山区(即桃花涧风景区,其主峰海拔高度为427.7m),山中大致南北向的道路附近,图1箭头标注位置。

具体位置为半山腰较浅沟壑的半坡上,道路西侧。

树木比较稀少,发生雷击的电线杆的线下有低矮的树木林草。

图2标注的路边不远处的电线杆就是闪电雷击的具体对象,地处山林。

据亲历现场的线路巡察人员描述,7日上午10kV丁庄线115开关进行重合闸成功,许可带电巡查线路;9:17巡线人员发现故障点,观察到损毁现场状况;9:48开关拉开(38-27#),断开故障点线路后展开抢修工作。

事件造成山区内的10kV丁庄线电视台支线32#杆出现杆顶部断裂、线路毁坏、跳闸断电现象。

图2为远处所见雷击电线杆的状况,抵近处可观察到水泥电线杆中的钢筋被劈裂出来。

图1 雷击点地图上的位置图2 远视遭受雷击的电线杆2 调查分析受高空一股弱冷空气影响,4月7日北京时间5:50时从连云港市云台山天气雷达站实时传回来的雷达回波图上显示,雷达图回波中心的西南方向约18Km的位置(即处于锦屏山区),可见有一小片较强的雷雨回波,强度达到55dBZ。

这个较强回波是由西向东经过了锦屏山区。

雷达回波图3表明出现了较强的雷阵雨天气。

图3 雷达回波图江苏省防雷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的闪电类型3D的资料显示:在5:10-6:10时段内的锦屏山及其附近,出现了一次雷电云闪负闪,云闪负闪时间5:15:20,强度-17.419;由西向东、由远及近的出现三次雷电地闪正闪,地闪正闪分别为:第一次(A):时间5:39:46雷电,经纬度119.05°E/34.56°N,强度96.696kA。

连云港市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连云港市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连云港市防雷技术服务状况调查报告连云港市气象局杨庆宁一、引言雷电灾害是世界公认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防雷减灾工作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目前,随着我市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防雷减灾的关注也更加密切,对防雷减灾服务的需求也愈来愈大。

为全面了解我市防雷减灾工作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全市防雷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市局相关业务处室及防雷安全管理中心相关人员,按照省局相关文件要求,采取座谈讨论,走访检查相关单位等形式,对全市各级防雷技术服务部门的工作科技水平、管理情况、人员素质、履行社会管理能力以及其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并形成一些初步思考。

二、基本情况1、目前全市防雷技术相关服务都在气象部门,市县各气象局都有防雷安全管理中心和防雷工程公司。

各防雷安全管理中心,主要开展防雷检测、图纸审核、竣工验收、雷灾调查鉴定和风险评估等业务;防雷工程公司则主要开展专业防雷设计施工等业务,除市局具有设计施工乙级资质外,四县局均为丙级资质。

从时间上来说,全市防雷工程和防雷检测开展较早,防雷图审和竣工验收在2005年才逐步开展起来,并纳入当地行政审批中心行政审批项目,而雷击风险评估服务则是从2009年下半年逐步开展,2010年在四县全面开展这项工作。

目前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都建立有内控机制,如实行统一产品招标采购、审批减免程序,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等,确保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目前全市从事防雷相关工作共有32人,其中在编人员21名;市局共有15人,12人在编。

全市防雷工作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7人(第一学历本科3人),工程师职称8人,无高级职称人员,50岁以上工作人员7名。

总体存在人员少、年轻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太少的状况。

3、各单位防雷技术装备主要有接地电阻测试仪,SPD检测仪等,部分单位配臵有等电位测试仪、静电电位测量仪、表面阻抗测试仪、静电电位测量仪等等,各单位均配备有防防静电作业工具、安全帽、安全带等安全防护用品,基本能满足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需要。

连云港市暴雨特征分析及防涝减灾措施

连云港市暴雨特征分析及防涝减灾措施

连云港市暴雨特征分析及防涝减灾措施连云港市是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我国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连云港市也频繁受到暴雨的侵袭,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和经济损失。

对连云港市暴雨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涝减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来看一下连云港市暴雨的特征。

连云港地处沿海地区,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润,降水较为充沛。

在这样的气候影响下,暴雨频发成为了连云港的一大特点。

暴雨通常伴随着强风、雷电和大面积的降水,导致城市内涝严重,交通中断,农田水浸,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城市的基础设施往往难以抵御暴雨的侵袭,加剧了水灾的严重程度。

那么,针对连云港市暴雨特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防涝减灾措施呢?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是首要之义。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化,很多地方暴雨发生后排水不畅,导致内涝现象严重。

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改善,提高排水能力,增加雨水的收集和排放设施,尽可能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连云港市地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洪涝风险。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洪水的影响,在关键地区设置防洪设施,加强河道清淤和排涝设施建设,以应对暴雨引发的洪水。

还需要进行灾前防治工作,通过提前预警和疏散,减少因暴雨引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城市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

铺设足够的绿化带和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暴雨引发的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的压力。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也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要加强暴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及时准确地监测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城市管理和居民提供预警提示,这对减少暴雨灾害的影响非常重要。

要通过提高气象监测技术水平,建设更加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提前对暴雨危险性进行预测和警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连云港市暴雨特征分析,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涝减灾工作,保障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分析
摘要:本文在连云港雷电活动特征上结合气象部门城市气象服务及雷电防护工作实践,阐述了建筑工程防雷、网络工程防雷和防雷装置年检在防雷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有关防雷法规在城市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提出应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和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雷电灾害防雷装置防护监测
1 连云港市雷电的分布规律
1.1 连云港地区闪击次数分布规律
我们可以用闪电频发率取代雷暴日这种说法,就连云港地区而言,通常在三月份其闪电的频次就开始增加,六月份进入多发期,在八月是高峰期。

夏天是连云港地区发生闪击现象最多的季节。

据观测连云港在2010年某天闪电频次达到了近800次,所以夏季是连云港地区闪电频发的季节。

1.2 雷电流强度和分布特征
据相关观测数据显示,雷电流在1-10kA的占全年雷击频率的70%左右,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雷击电流在10kA以下,大于10kA的只有约2.4%的比例。

不过尽管其比例比较小,但是它却在夏季的八九月高度
集中发生,这个时期大于10KA的雷击电流几乎占到全年的70%,并且从三月份以来到九月份,每个月都会发生。

因此连云港的强雷击电流有着时间跨度长、特定时期发生频率集中等特点。

1.3 雷暴发生地域分布特征
雷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一些低山丘陵区、河岸、山坡和水田接壤的地段以及地下水的出口处等,这些区域均有着土壤电阻率极低的特点。

发生雷电时这些区域所产生的感应电荷要远远高于其它地方,从而电场强度也随之升高,雷云的下行先导就会被吸引到此处,相应的这些区域的建筑或者结构体等就容易到雷电的侵袭。

此外,在进行防雷等级的设计时,不可以年均雷暴日作为主要依据,因此一些雷暴多发地段会由于依据的标准过低导致设施受到雷灾的损坏;而对于雷暴灾害较少的地区,则会由于标准过高而导致资源浪费。

因此在观测过程中要采用闪电定位仪获取相应的资料,针对雷暴多发地段要以原地区设计等级为基础,再加上相应的强防雷措施。

1.4 连云港地区的落雷密度
对于建筑物防雷设计而言,雷云对地放电的年均次料比较有实际的参考意义,而该参数的指标即为落雷密度,即每个雷暴日每平方公里的平均落雷次数。

其实具体的一个区域只能够应用一个地面落雷密度值,但是每个区域的落雷密度各不相同;对于连云港地区来说,在水边的地区为闪击多发区,其他的临江和临湖的区域发生频率也比较高。

因此在进行防雷设计时要对这些地方特别留意。

2 连云港雷击灾害分析
2.1 雷电活动的选择性
通常在连云港地区水边地区为闪击多发地段,这些地方的土壤电阻率比较低。

再加上城市所具有的热岛效应,当城市上空有雷云出现时,受到雷云静电感应,地面上的建筑物会积聚相反的电荷,因此地面和雷云之间就会形成强大的电场。

如果某个位置聚积了高密度的电荷,电场强度受到激发后达到空气游离的临界值,雷云就会向下进行阶梯式放电。

城市边缘的高层建筑周围的空间就会聚积高密度的电荷,最终引发直击雷,因此要对这些地区的建筑多做防范。

2.2 雷击灾害等级的划分
按照雷暴的破坏程度不同,雷击灾害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划分为几个等级:一级,破坏程度轻、损失不足一万元,社会影响范围小;二级,破坏程度较大,损失在一万到五万元范围内,有设备受损或人员受伤等情形,有一定社会影响;三级:破坏严重、时间长,损失在五万到十万元范围内,一些设备受损严重或才造成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大;四级:破坏非常严重,损失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大型的设备受损,有很大社会影响;五级,破坏极其严重,损失难以估计,大量设备受毁灭性损坏,社会影响非
常大。

2.3 雷击灾害的特点
连云港的雷击灾害几乎每年夏季县里会出现一至两起事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总结而言,客观上均会发生在土壤电阻率比较低,雷击频率比较高的地方。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主观原因是人员在发生闪电的时候没有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或进行一些违规操作。

近年来,雷暴日的首发日越来越早,很多化工厂房的防雷措施没有进行安全检测和整改,被雷击后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

3 连云港雷击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防雷需遵循的主要原则
首先要采取疏导的原则,使雷电流尽可能的通过低阻抗导电通道泄入大地,让大地将雷电的能量接纳消耗掉。

而对于防雷工程设计而言,除了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实施外,因为雷电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所以无法保证防雷工程的百分百有效。

因此在实际的防雷工程设计时,要遵循合理的统筹兼顾原则及经济性原则。

3.2 具体的雷灾防御方法
第一,接闪功能,包括接闪器的形式、连接接闪的效果、耐流抗压
的能力以及成本和接闪器和建筑的美学统一等各方面的设计内容。

第二,分流影响,引下线的粗细及数量会对分流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通过引下线的雷电流比较小引下线又多的情况下,感应范围就会相应的缩小,而建筑物比较高,引下线相对较长时,要在建筑中间部位增加均压环,从而降低引下线的电感电压降,不仅可以实现分流,还能够降低反击电压。

第三,均衡电位,即等电位,如果建筑物中的结构钢筋和各种金属设备、管线可以连接为统一的导电体,则建筑物内均为等电位,从而保证其中不会有反击及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从而可以有效防雷。

第四,屏蔽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将通信设施、电子设备及相关元器件进行屏蔽,以防受到雷电电磁脉冲的损害。

第五,良好接地,这也是预防雷灾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六,合理布线,充分考虑布线的位置及屏蔽,并在线路上设置相应的压敏电阻或者避雷器等浪涌保护装置。

4 结语
总之,要保证防雷工程设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减少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就要加强对地区雷击灾害的研究与了解,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

此外平时还要加强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防雷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防雷知识,以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
[1] 虞昊,减庚媛,张勋文,等.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照荣,陈添宇,康凤琴,等.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2004(4).
[3] 魏鸣,王成刚,李劲,等.一次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5).
[4] 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