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地》看杜拉斯小说中爱情三要素的描写

合集下载

杜拉斯《情人》赏析杜拉斯情人

杜拉斯《情人》赏析杜拉斯情人

杜拉斯《情人》赏析杜拉斯情人杜拉斯《情人》赏析-文学评论如果我不,我会屠杀全世界。

——杜拉斯这句话是我在看杜拉斯《情人》时摘抄下来的,还有其余两句,我记得她写:当我越写,我就越不存在。

我不能走出来,我迷失在文里。

以及: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

今天,我不谈《情人》,不谈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不谈那个故事里的白人姑娘,更不谈你那个中国男子。

我只想谈谈,她的直率而尖锐的一句:如果我不写作,我会屠杀全世界。

很年早的时候,我听有人说写字的孩子会一辈子孤独。

我吓着了。

而孤独的人是的,可是我不要。

疼痛带给我真实感,但如果可以选,我希望开心就好。

就像我妈问当年的我:“宣兰,你要糖果,还是珍珠?”我说我要糖果。

只不过那时我是六岁。

快乐,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减过我对它的钟爱。

而今我已经二十有余,如果我妈再次问我那样的问题,我想我的回答依然是糖果。

但我会加多一句:我仍然要写字。

我想写字,即便会孤独。

当我看到杜拉斯这一句:我不写作,我会屠杀全世界的。

其实我一下子生出毁灭性的感动来。

文学更似一种伤口,是那些疼痛着的心灵独白。

我身边就总有这么一群孩子。

他们可是毫无遮拦地袒露自己:我经常欺骗自己。

我得承认。

同时,我有很多的遗憾。

我非常矛盾。

而且我容易嫉妒,而且坦白说,我充满欲望。

诸如此类的表述并非异数。

我也曾试写过近乎绝望的句子,尤其是在夜里,失眠的夜里,人不可能不会想到死,或者毁灭。

多么可怕。

显然,我是抵触这样的情绪的,抵触这种竭斯底里的忧伤。

最终,我得出结论,我喜欢快乐的用语。

于是,最后我还是以光明的一面来卷席了前面的暗涌。

我有个文友,可以说是一个对文字有着极强的驾驭力的女孩,我欣赏她,似一种孤绝的清美,同时,我敬畏。

很多个夜晚,她都是失眠的,很多个夜晚,她都想写作,写着写着,她就哭了。

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她确信自己又失眠了。

然后深呼吸,告诉自己不要慌不要慌。

有的时候,或许除了写作,她真的别无选择。

杜拉斯的情人经典句子

杜拉斯的情人经典句子

杜拉斯的情人经典句子
《杜拉斯的情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曾获得1983年普利策文学奖。

该小说以爱情为中心,描绘了一段深沉而又瞬息万变的人性之爱。

在这部作品中,书中有许多经典句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最美丽的爱情不是拥抱时的宁静,而是在吵架时仍然相互依偎的力量。

”这句话描绘出爱情的真谛,即真爱是在吵架中仍然无私的对待对方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拥抱时的宁静。

第二,“永远不要依靠一个人,因为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会离去。

”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太过依赖任何一个人,因为人生中没有真正永恒的东西,就算是最亲近的朋友,有一天也会离开你。

第三,“懂得爱人的人,必须牢记,在爱的一方总有一天就会失去一份爱的感觉。

”这句话警示人们,爱情是没有永恒的,爱情的一方总有一天会失去一份爱的感觉。

因此,人们要学会珍惜并传承爱的感情,否则爱的美好就会消失。

第四,“真正的爱情不需要相同,只需要拥有足够的爱去互相接纳和包容”。

这句话说明,真正的爱情并不需要情人总是完全同意对方的观点,只要两个人能够拥有充足的爱,就可以互相接纳和包容,这样才能长久地维持爱情。

第五,“爱人,只需要放开爱就够了。

”这句话说明,只要愿意放开心中的爱,就可以去爱一个人,无需太多的条件,爱情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所以只要去放开心中的爱,就可以找到快乐。

以上,就是《杜拉斯的情人》中的一些经典句子,它们深刻描述了爱情的真谛,激励着我们去珍惜爱情,学会接纳和包容,以及去放开自己的爱。

最后,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找到爱情带给我们的美好,有天真而又充满活力的爱情,也能够有真挚而又深切的爱情。

浅析杜拉斯的情爱世界

浅析杜拉斯的情爱世界

浅析杜拉斯的情爱世界作者:崔凤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爱情对杜拉斯而言,就像生活中的空气一样不可缺少。

肉体可以衰老,但灵魂却可以永远年轻。

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在追求爱情,无论是红颜还是枯骨,灵魂始终未改少女时代的本色与天性。

关键词:杜拉斯;情人;情爱作者简介:崔凤玲,女,四川德昌人,本科,助教,成都师范学院传媒艺术系,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和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0-01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16岁的杜拉斯在越南湄公河的轮渡上认识了一个中国富家子弟,叫李云泰,是中国抚顺人。

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两年,成就了一段超越国界的恋情。

两年以后,杜拉斯回到法国,二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

但他们的爱情并未结束,他们彼此怀念终生。

一、未成年的爱那时的杜拉斯:形体纤弱修长,胸部平得像孩子的前胸一样,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高跟鞋。

奇特而又略带一点成熟。

此刻,她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目光望着远方,就这样伫立成一道风景——一个许多年后一直叠印在无数人心中永不褪色的镜头。

日复一日,直到她终将也成为“他”眼中的风景。

一个家道中落的白人少女,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富家公子。

从她坐上他的那辆黑色汽车,从他哆嗦着牵她的手的时候起,就注定了他们之间必将有故事发生。

十五岁半的法国少女就这样走进了她中国情人的住所。

一个生活在冷酷和沉闷家庭的小女孩,哪里知道什么是爱?她只是幻想着想爱一个陌生人,而那个在故乡已经许下了亲事的男人知道他离开了父亲的金钱他什么也不是。

他们都知道长相厮守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他们对未来都轻描淡写,没有期望和承诺。

所能把握的只剩下在嘈杂的唐人街中那间小屋子里的短暂的欢娱了!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

等青春的激情从他们身上涌过,一切又回到了现实,忧戚悲伤弥漫在情人之间,她哭,他也哭。

杜拉斯-与情人-我-与-他者-从形象学出发浅谈杜拉斯的三部小说

杜拉斯-与情人-我-与-他者-从形象学出发浅谈杜拉斯的三部小说

东方殖民地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终生难忘的地方,《杜拉斯传》写道,“印度支那殖民地,这已经成了她生命的底片”[1]。

然而,杜拉斯看待这一“底片”的眼光却是复杂而暧昧的,这根源于作者双重社会身份之间的矛盾。

“她的家庭既不属于法国资产阶级,也不属于那些确实难以想象真能与之混杂在一处的越南人。

”[2]她是穷人,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在生死线上顽强挣扎的越南底层人民,并对他们的苦难极为同情;但她又是白人殖民者,可以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注视那些挣扎在第三世界里的人们,并有意无意地赋予被殖民者特定的本质。

杜拉斯既处于西方权力分配的弱势地位,又在东方场域占有白种女性的优越位置。

“这种双重性,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殖民的背景下,欧洲女人身陷种族、性别、阶级的模式中。

作为女人,……她们在社会、政治地位上从属于男性,男性是她们理所当然依赖的人。

作为白人妇女,……她们是殖民地世界的一部分,她们从这个世界获得了相当的特权。

”在和东方交往的漫长历史中,欧洲人“有一种认识几乎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世界上泾渭分明地存在着一个‘我们’和‘他们’,每一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容置疑地摆在那里。

”[3] 杜拉斯的文本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个西方注视下的东方。

在她的作品中,东方、东方人和西方、西方人有本质的区别,形成一个二元对立结构。

她的许多作品均以东方为背景,构建了一个西方游子经验中的东方镜像。

杜拉斯文本中存在着“中介型”的异国(东方)男人形象。

“男人在这种探险中完全是些异乡人……欲望是男人的本性,然而它总是被女人们那碰伤和险恶的被动状态所包围。

男人们感情丰富,同时又深奥莫测,被一种害怕侵蚀着,而他们的激情又永远不能驾驭这种害怕。

”[4]和白种男人比,东方男人更被动,更软弱,更体贴,也更依恋白种女人。

他们被塑造人为有着自卑情结的人,他们都坠入爱的深渊但却没有反叛的灵魂。

而且那些被西方女看上的东方男人都依照西方标准加以再塑造。

然而,被殖民者只能是仿照品,永远不会得到西方的认同。

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

我理解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每个人从初生到死去总会走过几段路程。

初生时,妈妈对我们的爱就是那甘甜的母乳;幼年时,父母对我们的爱就是我们跌倒时扶起我们的臂膀;少年时,老师对我们的爱就是满足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青年时,这时我们已开始有了懵懂爱情,但这段时间却是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但我们依然憧憬着爱情。

我以为,爱情就如初生时我们对母乳的渴望;幼年时,我们对父母的依赖;少年时,我们对老师的敬重。

只是我们早已不是那个纯粹的自己,我们早就把我们自己忘在了行进的路上。

所以,我们忘了自己想要的那份爱情到底是什么……。

杜拉斯作品的情爱叙述研究

杜拉斯作品的情爱叙述研究

杜拉斯作品的情爱表达研究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今世有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1984 年以小说《情人》获取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近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批作品,其作品大多被拍摄成电影。

爱情是杜拉斯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缘于此情爱表达也成为杜拉斯作品的独具的鲜亮特点。

杜拉斯的情爱表达不单丰富地表现于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层面,并且透过详细的情爱的境遇,将爱情中男女两性的波折心理和思想矛盾赐予了深入的揭露。

本论文主要从情爱表达的角度商讨杜拉斯作品中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情爱表达及其价值内涵,借此折射今世人的生计困难及对情爱的生命探究与决断。

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

绪论概括杜拉斯的创作及杜拉斯作品研究的现状,提出论题研究的企图和意义。

第一章论述杜拉斯自己的情爱生活与作品中情爱表达的内在关系,经过其自己的情爱体验显示其作品中的情爱体验的深度与独到性。

第二章议论杜拉斯对情爱主体的表达,揭露杜拉斯作品中两性之间的情爱矛盾与交融。

经过对情爱主体表达的剖析,阐释杜拉斯怎样展现男女两性的情爱矛盾与价值交融的复杂性。

杜拉斯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视角加强了女性在情爱中的窘境与挣扎。

第三章对其作品中的情爱境遇的表达赐予论述和剖析,以为开放和关闭的情爱境遇,致使杜拉斯作品生成不一样的情爱内涵。

男女两性在不一样的境遇中的对话、交流与找寻,既是两性各自处境与情爱努力的表达,同时也是杜拉斯情爱表达富裕独到魅力的一种展现。

总之,杜拉斯作品的情爱表达拥有丰富的阐释价值。

文章力争经过对杜拉斯作品情爱表达的解读,揭露杜拉斯作品情爱表达的独到价值和意义,以推进杜拉斯作品的深入研究,对更正确、完好地理解杜拉斯的作品有所裨益。

时空中穿行——杜拉斯两部“情人”文本的爱欲言说

时空中穿行——杜拉斯两部“情人”文本的爱欲言说

时空中穿行——杜拉斯两部“情人”文本的爱欲言说作者:林懿来源:《法国研究》 2014年第1期林懿【摘要】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互文性,这一特点在《情人》(1984)与《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中尤为突出。

两部小说互为镜像,讲述相同一个故事也表现相同的关于爱欲的主题。

然而在行文风貌上,这两部作品鲜见重复之处,而是自成一风,各自表现出爱欲主题的不同切面。

《情人》重在时间维度的描写;《中国北方的情人》则长于空间维度的刻画。

【关键词】《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爱欲镜像[Résumé]L’intertextualité est un phénomène évident chez Marguerite Duras dont L’Amant et L’Amant de la Chine du Nord constituent un modèle incontournable. Les deux oeuvres se mirent en racontant la même histoire et présentant le seul thème de l’amour. Ce qui diffère se trouve dans le style et l’écrit pour montrer chacun sa propre facette du cristal amoureux. Alors que L’Amant se caractérise par la description au niveau de la dimension du temps, l’autre se fait remarquer pa r la dimension de l’espace.与英美文学相比,法国文学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特点,是它对爱欲的崇拜式的自甘沉迷的言说。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情人》是法国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品,通过女主角和年轻中国情人的禁忌爱情,展
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的情感。

小说以简洁的文字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揭
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性。

读完《情人》,我深受其情感的震撼。

小说中描述的爱情充满痛苦和无法逾越的障碍,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强烈、深刻和无法抗拒的力量。

女主角与情人之间的感情,既纯
粹又禁忌,让人不由得为他们的命运感到心痛。

同时,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

小说虽
然简短,却不乏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和反思自己对爱情、忠诚
和生活的理解。

总的来说,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充满深情和悲伤的小说,通过其细腻的描写和深
刻的内心独白,让人深受感动和思考。

阅读完《情人》,使我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8-005.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描写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深厚的修辞学渊源。法国文学批评家让-米歇尔・亚当认为. 描写在文学史上出现过三个高峰:描写型诗歌、自然主义小 说、新小说。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小说更强调主 观性,主张“通过人物的心理、感觉、情欲、想象,甚至通过一个 既没有名字也不加以任何交代的入物的错乱思想行为来描写 事物”.而人物总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阃之中,他的视角必 然受时空的限制及其内心情感的支配。因此,新小说中的描 写往往放弃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解构了人物和情节.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文学史上向来是一个难以归类的作 家,但不可否认,她独特的风格和手法具备了某些新小说的特 质.她在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处理和叙事台q策略上别具一格, 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曲折的情节以及对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 细致刻画,而是力求用一种平淡的风格去挖掘人物内心的变 化.她的小说中很难看到故事的产生、发展、高潮与结局,情 节往往是无序的、破碎的,人物往往是模糊的、多变的,仅仅 立足于描写一些细小的局部和片断。我们与其去还原她笔下 的故事情节,不如从这些描写片段中寻找乐趣。杜拉斯虽然 在写作手法上匠心独运,却似乎并不热衷于题材和情节的创 新,她更习惯于就她所擅长和偏爱的主题孜孜不倦地挖掘下 去,这就使得作家在描写上难以避免地出现某种重复.纵观 她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某些相似的描写片段和成分:一 个男人、一个女人、另一个男人或另一个女人、酷暑、假期、大 海、酒、情杀或致命的事故。她那些以假期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如‘直布罗陀水手》、‘塔吉尼亚的小马》,‘夏夜十点半》等)描 写的大都是夫妻感情生活的危机,或是在地中海的酷暑中展 开的新恋情。 她的中篇小说‘工地》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小说的主人 公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年轻女孩,作者没有表明他们的身份,甚 至连姓名也末提及.他们在同一个地方度假,下榻在同一家 旅店。旅店附近有一处工地,工人们正在修建围墙.故事始 于男女主人公在工地前的邂逅,女孩坦言这个奇怪的工地让 她感到恐惧,她甚至因此想要离开旅店。此后的十几天中,男 人默默地观察着女孩,却从不与她攀谈,直到再次在工地前相 遇。他们又就此交换了一些看法.几天后,工程结束了,男人 和女孩在工地附近的湖边第三次邂逅,仿佛也完成了爱情的 酝酿过程。爱情的产生、困难、威胁是杜拉斯作品永恒的主 题,这部小说中。作家同样描绘了爱情的几个要素;三次邂逅、 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工地这个爱情的象征物.
过建立“湖边——小水湾一芦苇一黄花”的空间关系引出 黄花这种植物;然后采用同化的方法,将它与芦苇的大小,与
紫花的形状进行比照:继而对其进行体态化操作。分别描绘 “散发出淡黄的光”的花朵和“又硬又直”、风吹不动的茎;最后 又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它清醒和顽强的品质。细细品来,这段 描写的功能不完全是为人物的邂逅提供环境指示,其中不乏 隐喻之意。要到达小湾的另一头,男人必须“踩着折断的芦 苇”。在芦苇丛中“踏出一条小路”,不免令人联想到主人公的 爱情道路上也阻碍重重,充满了顾虑和威胁:那又硬又直、时 刻保持警惕、永不屈服的黄花正是男性的象征,而那较弱柔 韧、随风轻摆的紫花。正如文中所言,是女性的象征。花与花 的相配,象征了男女主人公的结合,于是出现了默契的最后一 幕. 这三段描写各有特点,或侧重对话,或侧重神态动作,或 侧重环境,分别对应着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各个 阶段,这就不得不谈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 二、心理描写 传统的爱情小说往往十分注重对心理动机的描写,描写 人物的对话,表白、优缺点的发现、感情的进展、暂时的冷漠. 主人公的过去,对感情的需求、相互的吸引等等这些因素是如 何在爱情的产生、发展、成功或失败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这 是传统小说的特点。当然,‘工地》中也有大量心理层面的描 写.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之后的几天中,他们虽然没有交谈, 但男人总是利用旅客们共同用餐的时机来仔细观察女孩,而 晚上则思考他所发现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理活动有 一个发展过程:他起先觉得女孩的实际形象与他想象中的形 象存在差距,后来却欣喜地发现女孩越来越接近他想象中的 形象,一步步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有些“刻意为 之”的心理描写在杜拉斯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可以见到,与传 统小说不同的是,它的功能并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相反,是为 了延缓情节发展的节奏。在杜拉斯的小说世界中,人物相互 接近的过程必须遵循一种缓慢的节奏,一种必然等待.这是 对将要投入的感情的一种不确定性:是明知某些事情必将发 生,却故意延缓其进程的一种乐趣:更是建立在明智的基础之 上的一种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笔下的心理描写是与 时间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是在时空中展开的,主人公的每一段 心理活动几乎都有明确的时问标志.如初次邂逅之后的几天 内男人的心理变化: 他们相遇后的第一天夜晚,男人以为她也许会因为发现 附近有个工地而离开旅店.这种担心,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 一种期待.要是她脾气真那么怪,只是因为附件有个工地就 要离开旅店,他似乎觉得还挺有趣. 在他们相遇的第二天,在餐桌上又看到她肘,就算他有些 失望的话,这种失望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他思忖,她不大可能 没想到,不论她在什么别的地方,在随便哪个安静点的角落。 她都会碰到工地这一类的东西.
一、邂逅的描写 “邂逅”这一情节颁给人以陈词滥调之感,几乎所有的爱 情小说都不会放弃对邂逅的描写.在这个人类感到孤独的时 代,杜拉斯也乐此不疲地描写人和人的相遇,她的作品想要表 现的首先是一种相遇的奇迹,或者说是相遇的可能性:<直布 罗陀水手》中叙述者与游艇女主人安娜的邂逅,‘广场》中女佣 与小贩的邂逅,‘琴声如诉》中安娜?戴巴莱斯德与肖万的邂逅 ……虽然杜拉斯对这一类型的题材青眼有加,但她笔下的邂 逅却绝非传统的一见钟情。相反,她塑造的人物从相识,相 知,到相爱,是一个逐步的,缓慢的.有意识的过程。伊夫?勃 泰认为,小说中的描写有四种主要功能:模仿功能、资料功能、 叙事功能和美学功能。其中,叙事功能是指描写在小说中起 环境指示、参与评价、延缓节奏、设置标志等作用。‘工地》中 男人与女孩的三次邂逅,都是在工地或工她附近这一特殊空 间发生的。从描写的叙事功能上看,它们标志着人物的爱情从 萌生,酝酿,到成熟的过程. 主人公的第一次邂逅是偶然的开始。女孩不断徘徊于工 地和树林之间,这一奇异的举动引起了男人的注意: 他们分别站在工地的一端.他转向她,不再往前走。她 转身向着工地,浅色的裙子映衬在深色的树丛上.天几乎全 黑了.他只能模糊地看到她立在工地前的侧影.此时,尽管 他只知道她是旅店的客人,可他从看见她的那一刻起,看到她 仿佛被工地迷住了,天色这么晚,还独自在那儿呆着,他便意 识别。自己在无意中发现了她最隐秘的生活瞬间,意识到即使 对她有更多的了解,也不可能再发现什么秘密了. 她显得既不惊恐也不拘谨,上前和他交谈起来.她似乎 觉得还挺自然. “以前您注意过这工地吗?”他问. “第一次看到.”她说,“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它是工地. 这想法太奇怪了……” “想法奇怪?” “挺可怕的,”她说,。离旅店那么近.” “旅店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工地。”男人说. 他们一起走到栅栏前.在旅店门廊的路灯下,他稍微清 楚地看到了她的脸。 “这很平常。”他说,笑得更深. 女孩也笑了.
走去.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里有一大段环境描写。并综合运用 了多种操作方法.让-米歇尔・亚当在‘描写》一书中指出。描 写的操作方法各异:或建立空间关系,以借喻的方式使用某一 特定空间的连续链:或采用同化方法,通过比较和隐喻运用事 物的类似之处进行描写:或进行体态化操作,将事物的某些主 要特征和组成部分呈现出来.这段环境描写中,作家首先通
由《工地》看杜拉斯小说中爱情三要素的描写
。解薇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擅耍杜牡斯的中篇小说《工地》足其爱情小说的典型。其中对邂逅,人物心理和爱情象征物三大要素的描写,标志着主 人公的爱情从萌生。酝酿,到成熟的过程.同时.这三个要素也是杜拉斯多郝爱情小说共有的元素.本文将对这三类描写 避一进行分析,揭示其与人物内心情感及情节发展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杜缸斯描写邂逅心理象征物
20 0
9年第8期安徽文学
万 方数据
他们相遇后的第三天,他想见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当时,他已认定,她那份自制有好处。不然的话,他就没机会看 到她了.他对此感到满意。 “第一天夜晚”、“第二天”、“第三天”这些时间状语明确 显示了男人心理活动的时间顺序.短短三天之内,他先是对 女孩异常的举动和心态产生了兴趣,既希望她因害怕工地而 离开旅馆,以保持他的兴趣,又不想就此失去与她见面的机 会,因而陷入了矛盾之中:而后。他对女孩本身的兴趣战胜了 一时的好奇心,欣然认同了她留在旅店的决定。就像她敢于 接受工地那样,男人也敢于接受最初设想的幻灭。同时,他想 要接近她、结识她的渴望也与日俱增,使他寝食难安,甚至在 工地前足足等待了十几天. 经过第二次邂逅,男人焦躁的心理却奇迹般地平复了. 从女孩的态度中,他找到了信心.他故意不同她讲话,装出对 她毫不在意的样子,因为他确定两人的关系正朝着他所希望 的方向发展,无论他做什么,他们的最后一次邂逅都为期不远 了。那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他知道“这个时刻还没有到来,中断 事物的发展不会有什么用处。因为提前中断造成的失败”将比 一时的煎熬更为惨重.
2 00
9年第8期安徽文学
万 方数据
这段描写是从男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的。几乎没有涉及肖 像描写,只有“浅色的罐子”、“侧影”等模糊的轮廓,可以看出 女孩的外表并不出众,男人并未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侧重的 是女孩对工地的专注、“既不惊恐也不拘谨”、微笑等神态描写 以及简练的对话描写,短短几笔勾勒出女孩坦率自然的性格, 使男人从中窥探到她内心的隐秘,发觉她对工地的难以理解 的恐惧,从而对她产生兴趣,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渴望结识 她,甚至得到她. 第二次邂逅是等待的收获.从初次邂逅的第二天起,男 人每天都在工地旁等着女孩。他认为,那天晚上不管是谁遇 上她,都会问她同样的问题.她也会作出同样的回答,然而不 管是谁,都不可能像他那样在这儿等待,并且天天等待,因此, 他相信自己比别人更理解她,更适合她. 她朝他走过来时,他仍躺在长椅上. 这次,她在他面前停了下来。她看了看工人,不再往前 走。她好像在竭力克制自己,她的眼神已不再是那晚他们相 遇时的眼神,不那么专注,而是比较紧张,比较克制. 整个谷地洒满阻光。工人在阳光下干活.一些人脱掉衬 衣,光着上身,用大车运沙子。…… “他们还在继续.”女孩说。 女孩仿佛在竭力回亿着什么.他明白她已经把工地撇开 了。她力图记起他来,如同他那样记着她。男人含笑望着她. 她也嫣然一笑……有点夸张地继续注视着他…… 她离开了,朝旅店走去.她没有朝小径上走. 女孩的动作描写与前一次截然不同:从漫无目的地徘锯、 发呆转变为有目的地“在他面前停了下来”:最后离开时也没 有朝小径上走,而是直接回了旅店,说明她此行的目的是跟男 人碰面,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去林中散步。神态描写上也不同 于前次的坦率自然,面是带着“嚷张”与“克制”,她的注意力已 经从工地转移到男人身上,她对工地的专注转变为对男人的 “夸张的注视”.中间一段对工人劳动场景的描写则起到了延 缓叙事节奏的作用。似乎给了女孩一个缓解紧张心情和主动 发起谈话的契机。自此,两人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 们开始互相打招呼了,男人由单方面的渴望转为按兵不动、若 即若离,女孩由漫不经心转为频频试探、焦躁不安.他们都明 白,等待该结束了,只是不知道如何结束这种等待,如何选择 结束等待的时间与地点. 第三次邂逅是必然的结果.工地即将竣工,结束等待的 时机到来了.男人向湖边的草地走去,他确信会遇到女孩,因 为他们都知道该在什么地点邂逅. 在湖边,有一个几乎完全被芦苇遮住的小水湾.……要 去湖边,男人非得穿过芦苇地,踏出一条小路。因此,他只能 踩着折断的芦苇……在芦苇丛中。他看到两种不同的植物,开 着花。其中一种只有芦苇一半高,开黄花,与另一种植物开的 紫花相比,要饱满的多.墨绿色的芦苇开着极相配的墨色的 花・分布在芦苇周围的黄花散发出淡黄的光,和别的花刚好 相反,它们的茎又硬又直,在微风吹拂下并不晃动.它们仿佛 被赋予了一种令人担忧的清醒头脑,总是保持警惕,永远都不 能屈服于威胁它们的孱弱,这孱弱源于温柔的水,温柔的湖. 源于它们生长的水域.在它们旁边,有几朵紫花,很柔弱,根 部有毛-而且很柔韧。在微风下轻轻摇动,微微弯曲,那是雌性 的花. 走出芦苇地,他看到她站在小湾的另一边。正看着他向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