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分课时)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科学》总复习资料五年级上册1、种子发芽需要的必须条件:一定的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2、食物链中,生产者一般指________,消费者一般指________。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肉食动物终止。

3、生态系统指自然界中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4、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际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5、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________之间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近,影子越大;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而影子的形状则与________的角度有关。

6、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倍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也叫反光,它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7、科学家利用光反射的远离精确测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384430 千米。

8、利用反射原理:汽车反光镜、医用额镜、潜望镜、________、________等。

9、在野外可以利用________聚光生火。

10、吸热与物体表面的颜色深浅有关。

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______。

吸热还与光线对物体照射的角度有关。

11、太阳透过________可以扩展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

1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1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是会产生一种与喷出方向相反的力,叫________。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漆大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4、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____,要使物体运动地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____。

15、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五年级下册1、浮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重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

2、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________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________发现的。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2、有的晶体是立方体,如:白糖、食盐、黄铜矿;有的是柱状的,如:味精、水晶;有的像一簇簇针,如:维生素C;雪花、石英、长石、云母、钻石等都是晶体,3、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如:将海水风干能够等到食盐晶体,将水蒸气骤然降温能够得到雪花。

四.怎样放得更大?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最早的能够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2、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能够组合起来,能够将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是因为第二个放大镜将第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图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放大镜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是由镜座、镜臂、镜筒、载物台、卡夹、反光镜、通光孔、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目镜、物镜、载玻片、盖玻片等组成。

4、光学显微镜是最大放大效果为1500倍,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为0.1纳米×0.01纳米。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调光装片调焦观察。

2、洋葱内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五个部分。

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3、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细胞都来自于其他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发表)。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状、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器官上的细胞其形状、结构也是不同的。

比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叶表皮的细胞形状是不规则的。

叶肉细胞中有大量的叶绿体)3;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来共同完成的。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三)1、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动物。

2、微生物是生物,因为微生物有生物的生命特征:A、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B、能吃食物或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C、能呼吸;D、对外界刺激有反应;E、有生殖现象。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简述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凸起的水平)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水平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水晶。

非晶体: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沥青、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学变化)。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图像,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薄。

我们可以用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物品来自制放大镜。

需要注意的是,放大镜只能横向放大,纵向不会放大。

3、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也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例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而像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则不是晶体。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些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些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7、英国科学家XXX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8、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9、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1、XXX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

例如,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1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抵抗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处理垃圾和污水。

15、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则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精选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精选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盒也自曲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6、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7、在亿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俭—8、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ft 曾。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0、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镣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问问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12、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镣下观察官的精细结构。

13、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

—14、大量的研穷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牛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教科版)一、微小世界、通过观察可知布满的彩色小鲮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2、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微生物是1632年出生在荷兰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8、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不是很大。

9、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0、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1、霍乱、肺结石、伤寒等可怕的疾病并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列文•虎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3、载玻片移动的方向跟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不是一致的。

4、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我们可以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是无限的。

7、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8、培根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

9、光学显微镜的镜片两块都是凸透镜2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物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上传: 晏承仁更新时间:2013-1-4 7:56:43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1/5毫米的细小物体,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2、有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A;公安人员观察案发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或者观察现场照片;B: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来修理仪器。

C:农业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种子和土壤结构D;在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老花镜上都用到放大镜。

3、什么是放大镜?答: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水珠、玻璃珠、装满水的瓶子都是凸透镜,可将物体放大。

4、怎样使用放大镜?答: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象大而清楚;方法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5、放大镜有什么作用?答:放大镜能将细小物体放大,还有聚光、聚热、成像等作用。

6、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更大?在放大镜直径相同的情况下,越厚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7、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1、昆虫都是由头、胸、腹组成,有一对触角,三对足。

2、昆虫的复眼对于移动物体反应十分敏感,便于捕食。

3、蟋蟀的听觉器长在足的内侧。

4、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是一层扁平的细毛,有很好的反光作用;5、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嗅觉器官。

蟋蟀蚂蚁蝴蝶蚕蛾天牛丝状膝状棒状羽毛状鞭状6、草蛉虫是怎样吸食蚜虫的?答;草蛉的幼虫用嘴前那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刺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只用了二十几秒钟,草蛉的幼虫就把蚜虫吸的只剩一具空壳。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自然界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都有很规则的几何形状。

2、有的晶体是立方体,如:白糖、食盐、黄铜矿;有的是柱状的,如:味精、水晶;有的像一簇簇针,如:维生素C;雪花、石英、长石、云母、钻石等都是晶体,3、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如:将海水风干可以等到食盐晶体,将水蒸气骤然降温可以得到雪花。

四.怎样放得更大?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最早的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2、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可以组合起来,可以将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是因为第二个放大镜将第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图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放大镜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是由镜座、镜臂、镜筒、载物台、卡夹、反光镜、通光孔、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目镜、物镜、载玻片、盖玻片等组成。

4、光学显微镜是最大放大效果为1500倍,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为0.1纳米×0.01纳米。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调光装片调焦观察。

2、洋葱内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五个部分。

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3、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细胞都来自于其他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发表)。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状、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器官上的细胞其形状、结构也是不同的。

比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叶表皮的细胞形状是不规则的。

叶肉细胞中有大量的叶绿体)3;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来共同完成的。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三)1、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动物。

2、微生物是生物,因为微生物有生物的生命特征:A、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B、能吃食物或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C、能呼吸;D、对外界刺激有反应;E、有生殖现象。

3、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

4、水域中生活着人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在水中随水流动,所以叫浮游生物八.微小世界和我们1、观察工具的改进,观察视野不断变化。

肉眼:细小昆虫放大镜:放大几倍到十倍,观察晶体和昆虫的器官。

光学显微镜:放大1500倍,观察生物的细胞、原生动物和极少细菌。

电子显微镜:放大200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和物质的极小颗粒—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本领为百分之几纳米,直接操纵原子和分子。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成果。

医学方面:A、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

B、费莱发明青霉素,使每年4万人免死于肺炎。

食品工业: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酱油,酶豆腐,泡菜,奶品,面包,腊肉等。

农林业方面:袁隆平培养出杂交水稻。

环保方面:1、利用微生物分解生物的尸体,2、能处理污水和垃圾。

克隆技术:1996年,名叫“多莉”的绵羊在苏格兰诞生;培养人体器官,用以替换病人的器官。

微电子技术:制成0.07X0.25毫米的微小马达。

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

2、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都在不停的变化,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是指改变物体大小、形状、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中咀嚼后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淀粉与碘酒反应会产生一种蓝色包合物,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检测食物中是否存在淀粉。

甘薯、马铃薯、大米,小麦、高粱、玉米等都含有淀粉。

四.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为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二氧化碳和醋酸钠。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五.铁生锈了1、铁片和铁锈对比记录表。

物质颜色质地韧性导电性导热性是否与磁铁相吸铁片银白色细密强强强是铁锈黄褐色疏松脆弱弱否2、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铁钉能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变化,在变化中蓝色硫酸铜溶液会变成红褐色,产生红铜并伏着在铁钉表面。

2、化学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例如:米饭和碘酒的变化,改变颜色;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小苏打与白醋变化,产生气体;铁钉与硫酸铜的变化,改变颜色,产生沉淀。

七.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铁生锈与空气、水有关系,把铁器与空气、水隔开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2、生活中控制铁生锈的方法有:刷油漆、镀锌、放入油瓶、放入干燥箱中等。

八.物质变化和我们1、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宇宙一.地球的卫星----月亮1、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印上了第一个脚印。

2、月球绕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二.月相变化1、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的部分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2、月相变化是有周期的,和月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绕地球公转有关。

3、月相变化规律:农历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三.我们来造环形山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环形山。

2、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或陨石撞击形成的。

3、造环形山摸拟实验。

喷水法:喷口大小决定坑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决定坑的深浅。

撞击法:撞击球的大小决定坑的大小,撞击速度决定坑的深浅。

四.日食与月食1、日食发生在农历月初或月末,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时右边先被吃。

2、日食形成原因: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当月球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大概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3、日食形成图:4、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包括月偏食、月全食。

月食发生时左边先被吃。

5、月食形成原因;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当月球绕到与太阳相背的一面,三者大概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地球便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地球上的人就看不到月球的反光,便发生了月食6、月食形成图:五.太阳系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绕它公转的大行星(包括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

)组成的天体系统。

2、太阳直径140万千米,能发光、发热,是恒星,地球等围绕恒星太阳公转是行星,月球围绕行星地球公转是卫星。

3、8大行星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六.在星空中(一)1、星座是一些远近各不相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排列图象,从不同方位看形状不同。

2、北极星是小熊座的标志,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标志,我们可以借助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七.在星空中(二)1、夏季大三角为:天津四(天鹅座)、牛郎星(天鹰座)、织女星(天琴座)。

2、天蝎座的主星心宿二是一颗红色巨星。

3、斗转星移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4、活动观星图的圆心是北极星。

八.探索宇宙1、宇宙结构宇宙河外星系9100多亿)银河系其他恒星(1000-2000亿颗)太阳系其他行星地月系2、恒星的一生,原恒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超巨星) 超新星中子星黑洞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A、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太空望远镜;B、人造地球卫星---太空探测器---载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C、我国是火箭的发源地;。

D、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5号、6号、7号载人宇宙飞船---嫦娥一号探测卫星。

E、神州8号、9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环境与我们一.一天的垃圾1、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丢弃的垃圾会危害环境2、垃圾的分类方法:A、按材料分:金属,塑料,玻璃,纸……B、按原来用途分:食品、包装、衣物、家电、一次性用品;C、按是否有毒分:有害垃圾、一般垃圾。

D、按是否易腐烂分:易腐烂垃圾、不易腐烂垃圾。

E、按是否可回收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

二.垃圾的处理1、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有填埋、焚烧、堆肥,这些方法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二次污染。

2、现代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的减少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但不能根除对环境的污染,潜在的危害仍然存在。

例如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不能用来修建房屋和种植庄稼。

3、焚烧垃圾的优点:占地少,避免垃圾污染地下水,产出的热量可用来发电。

缺点:耗废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