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续3
3.成熟化阶段(1998-2010年) 。1998年11月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 式颁布实施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之“试行法”有突破性 的进展:1)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 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 “海选”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指派”和“派选”等人 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2)实行差额 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选举 程序上的一大突破。3)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 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 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4)增加了对“破 坏选举”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 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5)设定罢免程 序、罢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 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 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 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 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使罢免要求变得可 以操作。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续3
3.成熟化阶段(1998-2010年) 。1998年11月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 式颁布实施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之“试行法”有突破性 的进展:1)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 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 “海选”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指派”和“派选”等人 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2)实行差额 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选举 程序上的一大突破。3)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 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 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4)增加了对“破 坏选举”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 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5)设定罢免程 序、罢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 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 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 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 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使罢免要求变得可 以操作。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整治图文PPT课件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人民的名义”大讨论
壹 “学思讲堂”,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壹 “学思讲堂”,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 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 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课件(PPT31张)

(二)关注乡村民生的现实针对性 1.民生问题是我国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民生问题离不开 衣食住行,以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多数 农民衣食无忧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 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复杂。 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 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2.民生问题有拉美现象可供借鉴 拉美现象是指拉丁美洲 国家在上个世纪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只注重增长,不重视 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结果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城乡发展失衡,国内社会矛盾、社会伦理不断爆发,社会 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物质危机。说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当中不注意均衡发展,不 进入和谐社会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构成对未来发展的破坏。 与此类似的还有印度城市的边缘人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创新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 全保障的行为、机制与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1)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3) 社会救助;(4)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安全阀) (1)稳定功能;(2)调解功能;(3) 补偿功能;(4)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功能。
目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四、壮大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2)资金投向 ①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 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②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③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 加强农村饮水、能源、乡村道路交 通和农业信息等农民最急需的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 居环境治理。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二、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演变
中国村级治理经历了政权组织治理、精英治理、民主治理 三种村级治理模式。其演变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 区实行不同制度。 土改后至改革前,实施“支部建在村上”制度,使行政村 实行政权组织治理模式。因为该制度使政党下乡,村党 支部取得执掌治村权力,农村形成政权组织治理格局。 1978-1994年,实施土地承包制,为敢想敢干、有胆识、 有能力的经济能人成为村里的万元户和众人羡慕的对象, 这些万元户或经济能人带领大家做生意,成为村里的精 英人物。农村形成精英治理格局。 1996-至今,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村民推上自 主创业、自由发展的社会运行轨道,为村民创造了经济 民主环境,农村进入民主治理格局。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这三种治理模式在农村治理过程都在 发挥作用,甚至发生矛盾。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续2
2.发展创新和完备阶段(1987-1997年)。 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法律形式确定村民自治。1988 年民政部在全国组织乡村选举,村民自治进入制度运作阶段。 1992年底各省实行农村基层选举。到1997年底全国60%以上村建 立自治制度并有制度创新:1)用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 村党支部主持村民代表会议。在运作中,弱村民会议、强村民代 表会议,弱权力机构、强工作机构。2)1997年山东日照市涛雒 镇农民创造村民公决模式。3)吉林梨树县农民创造海选确定正 式候选人选举模式。4)山西河曲县创造“两票制”选举模式。 第一阶段由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提名候选人,组织提名 和村民提名具有同等权利。然后由有选举权的村民进行预选,投 票确定正式候选人。第二阶段开选举大会,无记名投票,直接选 举村委会成员。该办法被河曲县委移植于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上。 5)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农民创造“三上三下三公布”确定正式候 选人的方式。即选民自下而上地提名候选人(一上);村选举领导 小组公布所有提名人选(一下);然后,各村民小组再就候选人名 单进行讨论,重新提出一份名单(二上);接着,村选举领导小组 邀请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协商会议,而后再自上而下地 公布协商后的名单(二下);同样的协商程序再重复一次(三上三 下)。这样三榜定案,确定候选人。此方式为选民提供了更多的 发表意见和参与机会,具有民主性。
乡村治理PPT课件

第22页/共106页
孩简 子陋 专的 注教 的室 神, 情残
破 的 座 椅 ,
习惯明亮教室的我们 是否可以想象 贫困地区孩子们在这样的学堂……
第23页/共106页
一块大石头成了唯一的课桌 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多么触人心弦
第24页/共106页
第25页/共106页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差距
• 3.城乡医疗差距惊人 •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
图1:2002年和2006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变化
第37页/共106页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人均基金收入几乎 是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人均基金收入的 26倍,人均支出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基金人均支出的23 倍 (见图)。
图2:城镇职工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基金收支比较(元)
第38页/共106页
表4 2002~2006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户数、标准和支出水平
第4页/共106页
一、何谓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义 • 背景: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发展差距 • 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 目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5页/共106页
•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差别 • (二)三农问题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第6页/共106页
2005年,医保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还有5000万 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而80%以上的 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农村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治 疗的比例高达25%。
第27页/共106页
城乡差距
• 城市人口住院平均花费7000元/人,农村人口住院2000元/人 • 农民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200元(河北承德:全市人均400多元,农村216元) • 1/3的农村妇女在家生孩子,80%的农村人病死在家里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16—13
观点二、从乡村改造走向社区重建
1、社区含义:是“基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 的纽带联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当下乡村社区现状: 一是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维系传统社区认同的纽带联系逐 渐失去作用,市场机制日益成为现代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利益也 已成为维系个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二是传统的村庄共同体逐步趋于瓦解,构成社区认同的传统 要素逐步消失,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机制逐步瓦解,社区凝聚力 及认同感进一步弱化。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步弱化。 三是乡村社区已呈现出生活面向的城市化、人际关系的理性 化、社会关联的“非共同体化”、村庄公共权威的衰弱化
16—8
• • • • •
5、协调作为一种策略 6.目标任务的落实 7.自查 8.迎检 如此,植树造林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作为中 心工作的植树造林算是基本结束。通过上述的 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运动式的治理策略成为 当前乡镇政权治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治理方 式。
16—9
总结
• 在这一治理实践中,其延续了“总体性 社会”时期的准军事化的组织构架,运 用政治化动员的方式使得政治与行政混 合运作,同时配以制度性的资源协调术, 进而使得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过运 动式治理,地方的基层政权表现出了有 效地社会动员能力,并能基本完成上级 政权所确立的任务与目标。
16—12
简县:精简机构与建立责任政府 • -----机构的设置应该主要着眼于提供必要和必须的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县级机构可以减到20个左右即可,行政人口也可随之减 少。简县不仅仅是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构造一个责任政府,防 范苛政,建立良政。 • -----可从县级党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度改革入手。县级党代会设 立常任代表,由党代会直接选举,对全体党员负责。县人大设立 常任委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条件成熟后,县 长也可实行选民直接选举。 ------从长远看,随着条件成熟,可将县变为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 方自治单位。中央可以通过党务、司法、资源分配控制县,县在 有限的范围实行自治,向地方民众负责。
乡村治理 PPT

建立选派第一书记的长效工作机制 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晋升机制
书记与主任一肩挑 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新乡贤的作用
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强化法律的权威地位 增强基层法治观念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机制 加大农村普法力度 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大
选人用人
A
捉襟见肘
发展党员
B
程序违规
基层组织
C
软弱涣散
乡村自治落实难度大
乡村干部治 理权威减弱
乡村治理缺 少法治思维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01
乡土文化流失 严重
02
不良社会风气 仍有保留
03
乡风文明建 设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时代背景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03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 能力弱化大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现实困境
乡村公共服务需求大 乡村自治实施难度大
04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路径
01
科学路径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建设法治乡村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建设平安乡村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部分乡村 已有 “空 巢”特征
A
部分居民 成为“两 栖人”
B
乡村发展 不确定性
增强
C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国家与乡村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干部与群众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乡村设施和乡 村面貌发生巨
大变化
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
国家法律力量已经渗透到基层乡村 01 02 礼俗力量在基层乡村仍发挥作用
书记与主任一肩挑 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新乡贤的作用
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强化法律的权威地位 增强基层法治观念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机制 加大农村普法力度 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大
选人用人
A
捉襟见肘
发展党员
B
程序违规
基层组织
C
软弱涣散
乡村自治落实难度大
乡村干部治 理权威减弱
乡村治理缺 少法治思维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01
乡土文化流失 严重
02
不良社会风气 仍有保留
03
乡风文明建 设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时代背景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03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 能力弱化大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现实困境
乡村公共服务需求大 乡村自治实施难度大
04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路径
01
科学路径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建设法治乡村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建设平安乡村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部分乡村 已有 “空 巢”特征
A
部分居民 成为“两 栖人”
B
乡村发展 不确定性
增强
C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国家与乡村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干部与群众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乡村设施和乡 村面貌发生巨
大变化
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
国家法律力量已经渗透到基层乡村 01 02 礼俗力量在基层乡村仍发挥作用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5、税费改革以来的乡村治理
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直接导致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政 府财政严重不足——乱收费、乱摊派加剧——“三农”问 题凸现,乡村关系日益紧张,乡村治理也陷入了涣散甚至 瘫痪与半瘫痪状态。
为了改变现状和解决三农问题,国家进行了税费改革,之 后又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推动了乡村关系的转 型,乡村关系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着眼于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两个方面,一方 面要以制度来规范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方式、 权限;另一方面,要发展和培育乡村社会力量, 提高村庄的自主性,通过培育具有自主性的乡村 社会组织,加强乡村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 督,维护乡村利益,最终形成“强国家—强社会” 的乡村关系。
(一)理顺乡村关系
20世纪初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试图将国家的行 政权力向下延伸,以重新整合日益涣散的乡村社会。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 法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直接综合体,其目的是 强化皇权,开启了以官方名义接受和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 和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后来的选择。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受其影响继承了这一理念,于1914 年12月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1919年9月颁布了 《地方自治条例》,1921年7月,公布了《乡自治制》等 规则。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后,国家权力逐步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 治理中行政化倾向逐渐压倒了自治化倾向,国家 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机构设置和委托,变地方权威 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分支机构,使地方权威服务于 国家目标的组织机构,并进入国家官制的控制范 围。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僚帝国遭遇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
科举制度的衰弱及最终废除,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丧 失了重要的制度化联系方式。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乡村治理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创举。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 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 果。
(1)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 一些农村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自发成立了村民委员 会。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第三章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 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国家政治力量从农村社会许多 领域退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出现涣散状态。
农民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村民委 员会,以取代日益衰落的生产大队组织和弥补生产大队解体后造 成的治理真空。
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互不干扰的秩序中心:一 个是官制领域,以国家为权威中心,对于具体社 会而言,它的整合意义多是文化象征性的;而另 一个则是更具实质性,因为它承担着实际的管辖 权力,这就是地方体中的权威。
传统乡村社会的自治,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士绅 自治。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对于乡村社会而 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对乡村社会大规模的改造, 农业集体化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打破了乡村社会固有的 结构,清除了乡村社会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种崭 新的社会控制和治理模式,这就是以生产队——生产大队—— 公社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
强制性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产方式取代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存方式被彻底改变,农民直接处在国家政 权的严密监控之中。通过支配每个农民的日常生活而将农民整 合到自上而下的集权体系之中,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及家族 组织被进一步摧毁,宗教组织也停止了活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 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状态。
二、乡村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组织制度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5、税费改革以来的乡村治理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周。中国从周朝开始, 以乡作为农村地方最高行政组织。
比: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闾: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族:四闾为族,使之相葬; 党: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州:五党为州,使之相赒; 乡: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村民委员会组织演变为村民自治组织,村 民自治逐步展开。由此,中国基层社会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 理格局。
治理?统治?
我国学者俞可平给出这样的解释:治理虽然需 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 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 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 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 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伴随着乡村政权建设过程,曾经是有效联系国家与乡村社 会纽带的乡村精英,其来源和品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 精英无法也不愿承担这一职能,于是,企业型的、行政分 支型的“国家经纪人” 就应运而生,他们逐渐取代传统 的精英,成为地方上的新权威。这些“经纪人” 利用国 家的名义巧取豪夺、中饱私囊,使得乡村社会陷入国家和 政客的双重盘剥之中。
但秦汉以后,乡时废时立。至隋唐时,乡管地位大不如前。
宋以后,乡不再作为基层行政组织,不复设乡官。 县以下基层组织中的“长”、“首”,均以“役” 的形式由乡民充任。
我国古代的乡,作为基层组织,职能主要是劝导 乡里,掌民教化,以促民风,维护统治秩序。
从长官任命及职能可以看出,古代的乡不是国家 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而是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 类似于行政组织的社会组织,即所谓“皇权止于 县政”,县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县以下实行自 治。
20世纪初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试图将国家的行 政权力向下延伸,以重新整合日益涣散的乡村社会。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 法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直接综合体,其目的是 强化皇权,开启了以官方名义接受和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 和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后来的选择。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受其影响继承了这一理念,于1914 年12月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1919年9月颁布了 《地方自治条例》,1921年7月,公布了《乡自治制》等 规则。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 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一、乡村治理含义
乡村治理是乡村公共权威运用乡村治理权力,处理乡村社 会事务,借以调控和影响乡村社会。
在乡村治理的逻辑结构中,乡村治理权力是最为核心的概 念,它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自治权力,更不能将它直接与 国家权力划等号,它是国家公共权力和乡村社会自治权力 共同作用的产物。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僚帝国遭遇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
科举制度的衰弱及最终废除,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丧 失了重要的制度化联系方式。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乡村治理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创举。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 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 果。
(1)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 一些农村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自发成立了村民委员 会。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第三章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 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国家政治力量从农村社会许多 领域退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出现涣散状态。
农民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村民委 员会,以取代日益衰落的生产大队组织和弥补生产大队解体后造 成的治理真空。
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互不干扰的秩序中心:一 个是官制领域,以国家为权威中心,对于具体社 会而言,它的整合意义多是文化象征性的;而另 一个则是更具实质性,因为它承担着实际的管辖 权力,这就是地方体中的权威。
传统乡村社会的自治,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士绅 自治。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对于乡村社会而 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对乡村社会大规模的改造, 农业集体化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打破了乡村社会固有的 结构,清除了乡村社会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种崭 新的社会控制和治理模式,这就是以生产队——生产大队—— 公社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
强制性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产方式取代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存方式被彻底改变,农民直接处在国家政 权的严密监控之中。通过支配每个农民的日常生活而将农民整 合到自上而下的集权体系之中,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及家族 组织被进一步摧毁,宗教组织也停止了活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 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状态。
二、乡村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组织制度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5、税费改革以来的乡村治理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周。中国从周朝开始, 以乡作为农村地方最高行政组织。
比: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闾: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族:四闾为族,使之相葬; 党: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州:五党为州,使之相赒; 乡: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村民委员会组织演变为村民自治组织,村 民自治逐步展开。由此,中国基层社会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 理格局。
治理?统治?
我国学者俞可平给出这样的解释:治理虽然需 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 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 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 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 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伴随着乡村政权建设过程,曾经是有效联系国家与乡村社 会纽带的乡村精英,其来源和品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 精英无法也不愿承担这一职能,于是,企业型的、行政分 支型的“国家经纪人” 就应运而生,他们逐渐取代传统 的精英,成为地方上的新权威。这些“经纪人” 利用国 家的名义巧取豪夺、中饱私囊,使得乡村社会陷入国家和 政客的双重盘剥之中。
但秦汉以后,乡时废时立。至隋唐时,乡管地位大不如前。
宋以后,乡不再作为基层行政组织,不复设乡官。 县以下基层组织中的“长”、“首”,均以“役” 的形式由乡民充任。
我国古代的乡,作为基层组织,职能主要是劝导 乡里,掌民教化,以促民风,维护统治秩序。
从长官任命及职能可以看出,古代的乡不是国家 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而是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 类似于行政组织的社会组织,即所谓“皇权止于 县政”,县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县以下实行自 治。
20世纪初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试图将国家的行 政权力向下延伸,以重新整合日益涣散的乡村社会。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 法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直接综合体,其目的是 强化皇权,开启了以官方名义接受和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 和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后来的选择。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受其影响继承了这一理念,于1914 年12月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1919年9月颁布了 《地方自治条例》,1921年7月,公布了《乡自治制》等 规则。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 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一、乡村治理含义
乡村治理是乡村公共权威运用乡村治理权力,处理乡村社 会事务,借以调控和影响乡村社会。
在乡村治理的逻辑结构中,乡村治理权力是最为核心的概 念,它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自治权力,更不能将它直接与 国家权力划等号,它是国家公共权力和乡村社会自治权力 共同作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