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病的防治
罗氏沼虾常见病的防治

罗氏沼虾常见病的防治1.黑斑病病原:该病主要由于池底淤泥过多,水质变坏,一些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食物引起假单胞杆菌、极毛杆菌大量繁殖,侵害虾体所致。
病状:早期患病处呈较小的褐斑,逐渐溃烂,最后由于细菌腐蚀破坏甲壳下面的组织变成黑色,患处通常在鳃、腹部。
防治:主要是保持池水水质良好,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水质改良剂,适当施用生石灰,或用0.3-0.4克/米3富氯全池泼洒。
2.幼体沉池病病原:病因未明,可能与水质有关。
也有可能由于亲虾带菌,在水质环境恶化时而诱发疾病。
病状:在幼体后期或幼体脱不了壳,在短时间内大量沉池或浮于池面呈昏迷状,体色由淡红色变成淡蓝,黑身、烂身,出现大批死亡,此现象多发生于培苗期培育到10-15天。
防治:(l)对亲虾检疫,减少亲虾带菌传染的机会。
(2)注意水质情况,控制好pH值和温差,不要变动太大。
(3)注意保持水中适宜的钙离子含量,以免由于钙离子的不足影响脱壳。
3.虾苗白浊病病原:未明。
病状:该病最早发现于由泰国进口的虾苗。
初期只是头胸甲表皮失去色素,外壳逐渐变软,中胸腺发生萎缩。
病虾肌肉变乳白色或呈棉絮状。
多发生于放养1个月左右的幼虾,具传染性。
防治:尚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有些养殖场试用过虾康、虾健康2号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
建议投喂全价优质饵料,改善养殖环境。
定期内服虾健康2号、虾康,外用活性酵素、底净调控水质,有一定的疗效。
4.烂尾病病原:未明。
病状:感染初期病虾的尾扇有水泡(充满液体隆起)导致尾扇边缘溃烂、坏死、残缺不全,严重时整个尾扇被蚀掉,还表现断须、断足,体表面有黑色斑点。
该病常发现。
防治:(l)将茶粕浸泡小时,用15-20克/米3(立方米)茶粕浸液全池泼洒。
(2)用5-6千克/亩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
(3)用0.2克/米3富氯全池泼洒。
(4)内服虾健康1号,以1.5%比例,拌料投喂1周。
5.黑鳃病病原:未明。
病状:病虾的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虾体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夏季养殖青虾病虫害防治的五个技术措施

夏季养殖青虾病虫害防治的五个技术措施
青虾夏季发病较频繁,为降低养殖风险,需做好以下工作:
1.虾塘水体消毒。
先用二溴海茵0.25ppm全池泼洒进行灭菌,间隔半个月再泼一次,一直持续到七月上旬,连续使用3次以上,也可与其它药物交替使用。
2.药物预防。
用配合料拌药投喂。
用氟苯尼考粉剂水溶液浓度3%,每50公斤饲料加溶剂15—18斤拌合,进行投饲,这样能够有效防止虾病从口入,5—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2—3个疗程。
3.虾病防治:对红腿、烂鳃、肠炎等细菌性疾病,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0.2%)、氟苯尼考(0.2%)、免疫多糖(0.5%)拌入50kg饲料中连喂7天。
结合使用0.3ppm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消毒,3天后用浓度为1ppmEM原露或枯草芽孢杆菌改良水质,一般病情可得到控制。
4.及时投入有机肥,培育水中有机动植物。
由于虾池水体经常使用药物,水体中有机物大量的被消耗,不利于虾类正常生长需要,所以要投入有机肥。
将发酵过的鸡粪肥沿池四周均匀施入,施入后立即开动增氧机,提高水体中氧气含量,以防止青虾浮头。
5.及时做好巡查工作,发现苗头,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故发生。
例如,雷暴雨前投放维生素,减半投料或停料,以防泛塘;雷暴雨期间不使用消毒制剂;雷暴雨后多开增氧机,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及时追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用新活菌王拌沸石粉干撒,及时补充塘底和水体中的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滋生。
预防虾的疾病措施

预防虾的疾病措施引言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但由于其易受病原体侵袭,养殖过程中常常出现疾病的问题。
为了保障虾的健康生长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预防疾病的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虾的疾病措施。
1. 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它们需要适宜的水质、温度和光照条件来保证其健康。
首先,水质应保持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控制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保持酸碱度和氧气含量在适宜范围内。
其次,虾要求水温稳定,养殖者可以采取加温或降温的方式来调节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此外,提供适当的光照也有助于虾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的提升。
2. 健康种苗选择和防疫选择优质的种苗是预防虾疾病的关键。
养殖者应选用经过健康筛选、无病无虫的种苗,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在引种过程中,加强检疫措施,确保无病种苗的引入。
同时,在虾苗后期养殖过程中,要进行养殖密度的控制,避免过度密集引发疾病的流行。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虾苗的检查,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合理的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预防虾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频次,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体污染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选用高质量、适宜营养的饲料,并根据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科学配合。
此外,养殖者还要注意定时清理饲料残渣,保持水质清洁。
4. 健康养殖管理养殖管理的细节也影响着虾的健康。
养殖池应使用整洁的设备和器具,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养殖者要做好养殖记录,监测虾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防疫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5. 养殖方式改进采用合理的养殖方式也有助于预防虾的疾病。
传统的养殖方式如溯溪养殖和池塘养殖存在一定的疾病风险,而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如循环水养殖、高密度养殖则能够更好地控制水质和环境因素,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此外,采用筛网等生物安全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外界病原体的侵入。
雨后如何防治虾病及注意事项

雨后如何防治虾病及注意事项对虾养殖过程中,虾病一般都在天气变化后暴发,特别是雨后最易发生虾病。
因此,如何防治雨后虾病是养殖对虾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
现将雨后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虾病的种类、症状、防治方法等简述如下,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对广大虾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雨后虾病发生的原因雨后特别是台风加暴雨天气,长时间连绵阴雨,养殖水体牛各理化因子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①水温,对虾属于变温低等无脊椎动物,雨后淡水冲入养殖水域会引起水温变化,必然导致对虾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一方面消化道分泌消化酶减少,对虾不摄食,消化吸收不良,很有可能出现空胃、空肠以及肝脏变坏等现象;另一方面对虾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差,易发病。
②pH,雨后养殖水体PH往往降低(因为雨水是酸性的),加上水体中的藻类大量死亡,有时PH会降低达到7.3左右,而对虾不能立即适应,容易发病。
③溶解氧,它是对虾养殖所需的主要环境条件,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一般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对虾才能生活正常;雨后淡水冲入养殖水域导致养殖水体上下层交换,溶解氧含量低的底层水交换到表层水面,而溶解氧含量高的表面水交换到底层,容易引起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过低而不能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也易引起对虾发病。
④盐度,雨后淡水冲入养殖水域往往会引起养殖水体盐度的变化过大,对对虾的渗透生理功能有较大影响,对虾短时间内不能适应也易发病。
⑤氨态氮与亚硝酸盐,由于雨后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较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质无法正常进行氧化分解,会产生更多的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且氨态氮、亚硝酸盐的毒性较强,当其含量超标也会引起对虾发病。
二、雨后发生虾病的处理方法为较好地控制雨后虾病的发生,建议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打开增氧机械进行溶解氧补充与虾水层交换。
2、少量多次地泼洒生石灰水,调节养殖水体的PH稳定。
3、连用2次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消毒前可适量施用增氧剂和微生态制剂。
4、内服维生素C、虾用多维、免疫多糖、水产酵母的合剂,每天2次,连用7天。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浅谈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浅谈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青虾是我国经济水产养殖中的一种重要品种,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由于病害的影响,青虾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介绍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青虾养殖过程。
一、青虾常见病害1. 白斑病白斑病是青虾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虾体出现白色小点,后期会逐渐扩散,形成白色斑块,严重影响虾体健康。
此病的发生主要与虾体抵抗力低下有关,当水质差、养殖密度过高等情况下,容易引发此病害。
2. 黄头病黄头病又称为受虫病,主要表现为虾体颜色转为暗黄色,虾眼也会变得不清晰。
此病害特别容易发生在冬春交替季节,当水中的偏硫酸盐、镁离子、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浓度过高时,会诱发此病。
白底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虾身体表面逐渐形成白色粉末状颗粒,随着病情加重,会导致虾体器官坏死,从而造成虾体死亡。
此病的发生与虾体免疫力低下、水质差、物种密度过高等因素有关。
1. 加强水质管理青虾生长发育需要好的水质作为保障,养殖中应该加强水质管理。
定期排污、清理虾池、控制养殖密度、注意水温、pH值、氧气含量等参数的调控,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虾病害。
2.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对于养殖户而言,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也是预防和控制青虾病害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加强饲料管理、增加投喂次数、使用优质饲料、控制养殖密度等方式提高青虾养殖质量。
3. 防止饵料污染饵料是青虾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来源,但是如果饵料污染,则会对青虾生长发育带来很大的危害。
因此,应该选择优质饵料,确保饵料的质量及安全卫生。
4. 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养殖过程中,遇到青虾病害时,应该及时进行处置,进行隔离治疗、按照医生指导进行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病害的扩散。
同时,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控意识,将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风险降至最低。
总结:青虾病害是养殖户常遇到的问题,但只要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认真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就可以降低青虾病害的发生概率,确保青虾养殖过程的安全稳定。
小龙虾常见疾病的防治

小龙虾常见疾病的防治1、软壳病病因:体内缺钙,另外,光照不足、pH值长期偏低,池底淤泥过厚、虾苗密度过大、长期投喂单一饵料也可导致本病。
症状:虾壳软薄、体色不红、活动力差、觅食不旺、生长缓慢、协调能力差。
预防:(1)冬季清淤;(2)用生石灰清塘,放苗后每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泼洒;(3)控制放养密度;(4)池内水草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30%;(5)投饵多样化,适当增加含钙饵料。
治疗:(1)20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2)用鱼骨粉拌新鲜豆渣或其他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7-10天以上。
2、烂壳病病因:由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黏细菌、弧菌或黄杆菌感染所致。
症状:病虾壳上有明显溃烂斑点,斑点呈灰白色,严重溃烂时呈黑色,斑点下陷,出现空洞,最后导致内部感染,甚至死亡。
预防:(1)运输投苗时操作要细致,伤残不入池,苗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消毒5分钟或3.2毫克/升青霉素浸泡15分钟;(2)平时操作小心,尽量不伤苗;(3)保持池水清洁;(4)投饵充足;(5)每15-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治疗:(1)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1次,3天后再用2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2)用15-20毫克/升茶饼浸泡后全池泼洒1次;(3)每千克饵料用3克磺胺甲基嘧啶拌饵,每天2次,连用7天后停药3天,再投喂3天。
3、黑鳃病病因:虾鳃受真菌感染所致。
症状:鳃部由肉色变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变黑,鳃组织萎缩坏死。
患病的幼虾活动无力,多数在池底缓慢爬行,停食。
患病的成虾常浮出水面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不进洞穴,行动缓慢,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
预防:(1)更换池水,及时清除残饵和池内腐败物;(2)用25毫克/升生石灰,定期消毒水体;(3)经常投喂青绿饲料;(4)在成虾养殖中后期,在池内放些蟾蜍。
治疗:(1)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次;(2)每千克饲料拌1克土霉素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3)10毫克/升亚甲基蓝全池泼洒1次;(4)0.1毫克/升强氯精全池泼洒1次;(5)0.3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1次,并迅速换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病的防治
(1)烂鳃病。
防治可按2mg/l漂白粉配制药液,全池泼洒。
另外应清除污物,保持环境卫
生。
(2)红体病。
多由投苗、除野、选捕等操作不善引起,主要以预防为主。
.
(3)虾壳病。
治疗可用0.9ppm孔雀石绿和2ppm福尔马林混合液浸洗病虾15~30分钟(4)纤毛虫病。
预防可采取经常灌注新水、保持水体清洁卫生等方法。
治疗通常用0.2ppm 孔雀石绿浸洗30分钟或0.4ppm硫酸铜浸洗6小时,每一疗程3~5天,也可用25~30ppm
福尔马林浸洗,24小时换水一次,连续2~2
(5)黑鳃病。
防治方法:把病虾放进2~3ppm呋喃唑酮中浸洗2~4次,每次5~10分钟,也可用3.3ppm孔雀石绿或10ppm亚甲基蓝全池泼洒,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6)白斑综合症'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病症:发病初期摄食减少,游动缓慢,虾壳变软,体色微红,蜕壳困难,有的易剥开虾壳,头胸甲有圆点状白斑,病虾体稍变红。
N防治方法:该病无有效方法治疗,以采取预防为主,常用一些预防病毒的药物泼洒,同时
投喂'病毒灵'、'解毒灵'之类的药物。
(
(7)肝胰脏细小病毒症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甲壳表面有大量蓝色斑点,腹部肌肉变白。
防治方法:同(6)
(8)黄鳃病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活力低下,水边缓游,摄食减少,鳃丝水肿,外观头胸甲两侧肿大,鳃和肝胰腺
呈淡黄色,体色苍白。
防治方法:同(6)
(9)红腿病病因:由弧菌和气单胞菌引起.病症: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
甲、鳃区多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水边缓游、厌食。
防治方法:
强氯精O.3mg/l;泼洒,一日一次连用2-3天。
2)澳氯海因或二溴海因2mg/l;一日一
次连用2天。
其他中成药按说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