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宋)刘辰翁《社仓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屋舍.(shè)间.隔(jiān)便要.还家(yāo)豁.然(huò)B. 阡陌.(mò)平旷.(kuàng)垂髫.(tiáo)俨.然(yǎn)C. 叹惋.(wǎn)缤.纷(bīn)怡.然(yǐ)及郡.下(jùn)D. 刘子骥.(jì)邑.人(yì)诣.太守(yí)问津.(jīn)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武陵人/捕鱼为业B. 问/今是何世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 后遂无问/津者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诗言志.(名词,志向)B.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C.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动词,可以,能够)D.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承)乃记之而.去(连词,表修饰)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A. 闻水声,如鸣珮环(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B. 青树翠蔓(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C. 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D.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像蛇一样,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6.文言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引起“,。

”的美好联想(4)《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是,。

(5)《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八年级第三单元文言文语文复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桃花源记(一)解释括号前的字或词:1、仿佛()若有光2、才()通人3、豁然开朗()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便要()还家7、皆叹惋()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12、使扶向()路13、遂()迷14、规()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具答之(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六)理解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一、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16分)1、小生:古义: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020年永安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永安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永安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话剧诞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

《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

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举例言之,京剧《秋江》“行船”一场,老艄翁摇桨渡陈妙常追赶赴考远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时而急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

同样表现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可谓极尽逼真之能事: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

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话剧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

焦菊隐先生说:“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

”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

《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

语文初二下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至。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白居易《游大林寺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不可久居________时节绝晚________既而周览屋壁________(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三处)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宿大林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大林穷远,人迹罕至。

(4)[甲]文中描写小石潭的清澈主要用了________的手法,柳宗元游览完后对小石潭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十五、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完成1~4题。

(15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 )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

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

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D.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皆叹惋”这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忧叹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第八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第八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八单元单元群文阅读责任与担当主题解说自古以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众多有志之士的毕生追求,他们心怀天下,坚守道义,履行使命,敢于担当,兴利除弊,激昂慷慨,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国家的发展兴衰之中,在青史上书写出灿烂的一笔,以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诠释着“铁肩担道义,热血铸忠诚”的真谛。

单篇研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论贵粟疏[西汉]晁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小河头联校2019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小河头联校2019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小河头联校2019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泥斑马肖复兴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

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

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

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

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

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

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

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

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

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

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

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你说做一个什么好?”我随口说了句:“做只小马吧。

”他点点头。

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

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黑的!”“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

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

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

“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8.(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社仓记(宋)刘辰翁巽翁先生无位而一食三叹,无食而急人朝饥,他日怀编书示予,独欣然如有饱色。

曰:“此喻邑西溪刘氏社仓约也。

人人有此心,亦人人能之而不为,盖吾与子之所共愧也。

彼将蕲予记其仓,予欲传其约予乡。

”自是常慨然为来客诵之,而未及记而先生卒。

然其邑彭君幼远犹望焉,为是记来也。

义哉彭君!来庐陵盖三数,既恨不可得,则委先生诺责于予。

予澘然受之,曰:“此先生志也。

前年吾乡旱,既甚,大家逆劝分,闭余粟,冬春无所得籴。

乡人之携持叩关者,累累不能归,则徘徊浮桥间中江赴焉;市而夺饼饵盘飧以饱者,起责之金,则含哺而走桥,亦中江赴焉。

盖桥者告余,曰‘夜夫妇相泣,既而水声如投石者不绝,常数人,及旦,来者乃已,殆不可数也。

’于是巽翁流涕解衣易米,更相为粥,以食饿者,游手四望取餍,而颓檐曲巷,衣冠困敝,阴雨连月不能出者,又未有省焉。

暨乡都转致,强者干没伪占,弱者择轻受少,独区区藉虚声出藏粟耳。

此无他,无社仓之故也。

使庐陵所在有社仓者何得后时展转望于天上亦或及或不及乃知政术不存仓卒补救虽仁心仁闻无益。

”今世訾无能为者必曰士,士亦妄自菲薄。

如西溪刘氏才二三十人,人贷谷二三十石或百石二百石止。

然既得千七百余石,贷之三谷,岁收息,视乡人杀其一,再岁杀其二,三岁则谷本可偿矣。

又三岁十岁以至于无穷,子子孙孙,与是仓终始,而谷亦不可胜用矣,此社仓法也。

夫数石之谷,节于口腹,岂人所不能哉。

士皆若此,何事不可为。

喻西无富家,刘固士族仅足尔。

闻社仓者,不暇自量,沛然各修其可愿。

吾庐陵其独无西溪刘哉!顾其力有十西溪者,乃亦与吾等无异,可叹耳。

天下之重,未必一人所能任也。

人为其所可能,而不可能者从是举矣。

而人以善小不足为,诞曰濡煦而已,孰知斗升之水有大于西江者哉!以吾庐陵之所睹,故知西溪活者众也。

嗟乎!人命亦大矣。

西溪有社仓,西溪之人未病也。

天地能生,而不能使其无饥;父母能生,而不能使其无困。

于天地之不能而能之者,是仓也。

是仓名堂曰集义,翼以两廊六仓;其积可万石。

为是仓者,奉新监酒刘梦麟少游。

彭君名程,其父子屡贡其乡,亦佳士。

(选自《刘辰翁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委先生诺责于予责:要求B.又未有省焉省:减少C.视乡人杀其一杀:取出D.其父子屡贡其乡贡:(被)推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其邑彭君幼远犹望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B.乡人之携持叩关者风之积也不厚C.市而夺饼饵盘飧以饱者焉用亡郑以陪邻D.吾庐陵其独无西溪刘哉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回忆了庐陵大旱后因无社仓而导致的社会混乱,进而指出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为道的,顺其自然地引出社仓之法在应对灾难中的重要作用。

B.社仓是宋朝以民间为主导的,为防荒灾而设置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粮仓。

一些士族拿出谷物贮存于社仓,如遇荒年,则以谷赈济灾民以缓解灾情。

C.巽翁先生是一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爱民之士。

乡人受灾,他卖衣换米救助灾民,即使自己生活困窘,依然内心满足,真正称得上是位“义士”。

D.全文围绕社仓而展开,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在叙述饥民投水自尽的惨状时,时时流露出同情,同时批判了当地官员救灾措施的不得当。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庐陵所在有社仓者何得后时展转望于天上亦或及或不及乃知政术不存仓卒补救虽仁心仁闻无益(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年吾乡旱,既甚,大家逆劝分,闭余粟,冬春无所得籴。

②人为其所可能,而不可能者从是举矣。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8.【解答】(1)B.省:探望、问候。

译文:又无人过问。

(2)A.“焉”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代词,他;句末语气词,不译。

B.“之”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以”的意义和用法均是:连词,表示目的。

D.“其”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故选C。

(3)A.“进而指出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为道的”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而人以善小不足为,诞曰濡煦而已,孰知斗升之水有大于西江者哉”可知,作者是委婉地劝诫人们不能存在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并不否认个人力量的重要。

(4)根据文意及语法,“何”表反问,一般用在句首,不能与前文的“者”连在一起,宜断开;“亦或及或不及”构成并列关系,前后及之间都要断开;“乃”“虽”常用于句首,表示发语或假设、转折关系。

故应该断句为:使庐陵所在有社仓者/何得后时展转/望于天上/亦或及/或不及/乃知政术不存/仓卒补救/虽仁心仁闻无益。

译文:假使庐陵这地方有社仓,怎么会出现后来的辗转反复?盼望上天,也许到,也许不到,于是知道政治方略不存在,仓猝补救,即使有仁慈的心肠、仁爱的声誉,也没有用处。

(5)①大家,大户人家;逆,违背;劝分,关于有无相济的劝导;闭,隐藏;籴,买入粮食。

译文:前年我们乡大旱,非常严重,大户人家违背让大家有无相济的劝导,纷纷隐藏余下的粮食,导致百姓们从冬天到春天都没有地方买米。

②为,做;所可能,所能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举,举动,行为。

译文:人们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跟着正确的举动。

答案:(1)B(2)C(3)A(4)使庐陵所在有社仓者/何得后时展转/望于天上/亦或及/或不及/乃知政术不存/仓卒补救/虽仁心仁闻无益(5)①前年我们乡大旱,非常严重,大户人家违背让大家有无相济的劝导,纷纷隐藏余下的粮食,导致百姓们从冬天到春天都没有地方买米。

②人们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跟着正确的举动。

参考译文:巽翁先生没有职位却吃一顿饭叹息三次,没有充足的食物却为别人早晨的饥饿而着急。

有一天,他从怀中取出一本书来给我看,很开心的样子,好像吃饱了饭一样。

他说:“这是喻县西溪刘氏有关社仓的条约。

人人有这份心,也人人能做这件事却不去做,这是我和你都感到惭愧的。

有人请我为这个社仓写记,我想把这个条约传到我的家乡。

”从此,他经常激昂地向客人诵读这份条约,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写记就去世了。

但是,喻邑的彭幼远还盼着它,为了这篇记来到庐陵。

有义气呀,彭君!他来庐陵的机会大概不多,遗憾不能得到它,就把先生的诺言委托给了我,要求我来完成这篇记。

我流着眼泪接受了这一任务,说:“这是先生的志向。

前年我们乡大旱,非常严重,大户人家违背让大家有无相济的劝导,纷纷隐藏余下的粮食,导致百姓们从冬天到春天都没有地方买米。

相携扶持着走向城门的乡里人,憔悴颓丧,无法还家,就徘徊在浮桥间,投水自尽;市集上抢夺大饼和盘中的食物来吃的人,店家向他们索要钱财,他们于是口衔食物,跑向浮桥,也投到江流中。

守桥人告诉我说,‘夜里夫妻相对哭泣,不久投水声不断,就像将石头投入水中一样,经常是好几个人,等到早上,来投水的人才停止,一个晚上投水的人大概不能计算。

’在这时,巽翁先生流着眼泪,用衣裳换米,相继做成粥,来喂养饥饿的人,空手四望,内心满足,但是他自己住在偏僻的巷子中倒塌的房子里,生活困窘,阴雨连月,不能出门,又无人过问。

到了农村地区辗转收到粮食,豪强投机图利、非法占有,弱势者得到少量,只有少数人借着虚假的声势拿出收藏的粮食。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没有社仓的缘故。

假使庐陵这地方有社仓,怎么会出现后来的辗转反复?盼望上天,也许到,也许不到,于是知道政治方略不存在,仓猝补救,即使有仁慈的心肠、仁爱的声誉,也没有用处。

”现在世上称无能为力的人为士人,士人自己也妄自菲薄。

像西溪刘氏才二三十人,每人借出谷物二三十石或者一百石二百石。

这样有了一千七百多石谷物之后,借给社仓三年,第一年视乡人收成,取出十分之一,第二年再取出十分之二,三年的时间,谷本可以偿还了。

又三年十年以至于无穷,子子孙孙,始终和这个社仓相伴,谷物也不能用完,这就是社仓法。

几石的谷物,从口中节省出来,哪里是人不能做到的?每个士人都这样,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喻西没有富有之家,刘家固然是士族,也仅仅自足而已。

听到社仓,无暇自我估量,尽力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我们庐陵难道独独没有西溪刘氏吗?看他们的力量有十倍于西溪的,却也和我们寻常人没有不同,可叹啊!天下这份重担,未必是一个人所能承受的。

人们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跟着正确的举动。

但是有人却认为小善不值得做,妄说只是微力罢了,哪里知道一升水比西江力量更大?凭我在庐陵看到的,就知道西溪人口多的原因了。

唉!人命是件大事呀。

西溪有社仓,西溪的人就不认为难。

田地能孕育生命,却不能使他们免于饥饿;父母能孕育生命,却不能使他们免于困顿。

对于天地不能做的却能做到,这就是社仓。

这个社仓叫集义堂,两边是两条过道六个仓库,可以容纳粮食万石。

建这座社仓的人,是奉新县监酒刘梦麟,字少游。

彭君名程,他们父子多次被乡里推荐,也是品行出众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