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面食文化差异——以中式拉面和日式拉面为例

合集下载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文章将从中日餐桌礼仪、餐具使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历史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体系。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这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例如,日本的海鲜料理就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代表。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日两国在哲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和”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文化。

而日本的茶道、武道等传统文化也对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也对双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多,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

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众所周知,中日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基本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交流活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筷子的使用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连日本的岁时食俗、调味方法都与中国节俗的传播分不开。

日本人不太重视饮食。

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认为谈及饮食是低下、污秽的,在日本的神话中,有关饮食的部分很多都与身体部位有关,从千年前更产生了“女体盛”这一典型男尊女卑的餐宴形式,至今依然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会所出现,所以日本人从深植于根的文化中认为过多的关注饮食是不洁的。

加之在中国思想传入日本时,也接受了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思想,使得饮食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味道更加浓郁。

而中国对于饮食却是有着很深的执着。

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君子为腹不为目”,中国的菜肴每一顿都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烹调的,特别是在宴客的时候,菜色更是体现主人家境和身份的一大象征。

在节日之中,传统食物的准备有时比传统庆祝活动更为人所注意,没有特定食物的节庆是不能展现出气氛的。

比如端午节,在划龙舟之余,分粽子是绝对免不了的,即使是在大学里生活的学生,没有留意龙舟比赛,也会购买粽子“应节”。

其他节日也有相应的食品。

这与日本人在节庆期间更多的关注庆典的活动举行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饮食文化,还特意举办很多不同的比赛,在菜色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还有专属的菜系名称,如粤菜、川菜、上海菜系等八大菜系。

还有“食在广州,味在四川”等俗语。

中日在烹调菜肴时所用的食材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已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是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

处于亚洲的人们,或者比较关注中日文化的西方人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是属于中方的,而何种属于日方。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相关书籍推荐:
《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
《日本料理点菜高手》
おわる
传统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饭,然后再
配上其他菜肴——鱼,肉,蔬菜,酱 菜,以及汤。料理的名称则是用这些 菜肴的数目来命名。举例来说,最简
日 本
饮 单的日本餐是“单菜餐” ,一汁一菜), 食 内容是一碟酱菜(通常是醃黄萝卜),一
碗饭,以及一碗汤;例如传统的日本早
简 餐,通常是味噌汤,米饭,和一碟酱
菜。

研究感悟
• 在历史的洗礼下,中日两国的文化随着时代的步 伐进行着不断的变迁。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昂着 头,顶着灿烂的文化,站在世界的顶点,日本臣 服于中国伟大文化资产之下,但日本人并没有低 头,而是大规模的吸收中国文化,并不断改进壮 大,一千年过后,日本变成了经济大国。因中日 两国历史发展不同,其文化必然会产生许多异同 点。最后还有一句话:文化是不分国界的,没有 站在顶点的文化,只有不断革新的文化。
17
3.山东菜系
• 流派: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 成
• 特点: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 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 名菜:油爆大哈、红烧海螺、糖酥鲤鱼
2020/6/13
18
2020/6/13
油 爆 大 哈
19
红烧海螺
2020/6/13
20
4.江苏菜系
• 流派: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 而成。
• 在江户时代,商人们在大年夜忙里偷闲 吃着荞麦面,这种习惯被传开形成了后 来流传至今的除夕夜吃「年越しそば」 (过年荞麦面)的习惯,其中包含着祈 求来年幸福,希望能想长长的荞麦面一 样长寿的意思。另外,刚搬进的新居时 给邻居送荞麦面,也是日本人的一个习 惯。

文档关于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的论文范文

文档关于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的论文范文

饮食文化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作文

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作文

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作文
说到日本的饮食文化,那可真是讲究得很!日本人超级尊重自然和季节,吃东西都得看时节。

春天的竹笋嫩得能掐出水来,夏天的冷面凉得透心,秋天的红叶寿司,看着就美,冬天的火锅更是暖心暖胃。

他们对食材的珍视程度,简直让人佩服。

再来看看咱中国的餐桌文化,那可真叫一个热闹!吃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大家围坐一桌,敬酒、夹菜,聊天笑声不断,气氛特别融洽。

相比日本那种一板一眼的餐桌礼仪,我们这儿可是随和多了。

口味方面,中日两国也是大不相同。

日本料理嘛,就是清淡、原汁原味,简单中透着精致。

而咱们中国菜,那就复杂多了,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各种烹饪手法、调料,都是为了把食材的味道发挥到极致,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引言: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饮食文化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两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餐桌礼仪非常重视,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要谦虚有礼,尊重长辈,注重分寸,面碗要对准嘴巴等等。

而在日本,餐桌礼仪也十分注重,包括使用筷子,鞠躬行礼,按照规定的顺序用餐等等。

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更注重用膳时的安静和专注,而中国人更强调餐桌上的热闹气氛。

二、食材的选择中日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米饭、面食、豆制品等是主食,而日本的主食是米饭以及各种面食。

此外,鱼类在日本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人喜欢生鱼片、寿司等生鱼食品。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煎、炒、烩等烹调方式来烹饪鱼类。

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也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中国南方气候较炎热,因此喜好清淡、凉菜为主,而日本气候相对较凉,因此喜好热食。

三、烹饪方式中日两国的烹饪方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烹饪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炒、煮、烧、蒸、炖等等,每一种烹饪技法都能将食材烹煮出独特的味道。

而日本的烹饪方式更注重原汁原味,追求食材本身的鲜美。

日本料理的特点之一是烹饪时间短、调味少,希望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保持原材料的原味,使食物更加清新和原汁原味。

四、餐饮习惯中日两国的餐饮习惯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餐饮习惯较为丰富,有早餐、午餐和晚餐,各个餐段都有特定的食物搭配和套餐。

日本人则非常讲究餐饮的节奏感,他们强调三餐均衡,早餐一般会吃米饭、鱼或者豆腐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结论:通过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餐饮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热热闹闹的餐桌氛围,喜欢使用多种烹饪方式展现食材的味道。

而日本饮食文化更注重用膳的安静和专注,强调食材本身的原味。

中日餐桌文化的差异与禁忌

中日餐桌文化的差异与禁忌

中日餐桌文化的差异与禁忌作者:汪文忠来源:《烹调知识》 2017年第10期由于中日之间有着一定的隔阂,所以很多人提到日本就会出现反感的态度,甚至排斥所有日货和日本文化。

实际上即便是国家之间有着政治上的分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餐桌文化就是其中一点。

日本的餐桌文化和中国的餐桌文化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所以只有相互了解和学习,才能够在未来的交往过程中更加顺畅。

因此本文重点针对中日餐桌文化的差别和相同之处进行分析,以此找到相互之间值得学习的地方,为跨国文化交流提供便捷。

一、中日两国料理上的差异(一)料理的食材中国北方的主要食材是小麦和高粱,面食一般就是馒头、花卷和清蒸的食物,还有油条等油炸食物。

南方则是以米为主。

烧麦和饺子不分南北,人们都比较喜欢。

中国人在春节还有吃饺子的习俗,主要是由于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所以人们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

人们经常把不同的食材作为馅料放在饺子中,以此寄托希望。

中国人也比较喜欢吃肉,动物内脏和软骨都可以作为主要的食材。

在日本,人们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就是米饭、汤和咸菜,很多家庭在早上也比较喜欢吃面包。

日本人喜欢海产品,这和他们的地理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生鱼片是很多日本人家非常喜欢的食物。

日本人还比较喜欢吃面条,除夕夜或者是立春的时候日本人会吃荞麦面,意味着寿命延长和家运吉利。

日本人很少食肉,特别是动物内脏,他们觉得比较肮脏。

(二)烹饪的方法在烹饪方法上,中国有八大菜系,还有东北菜,所以在烹饪的过程中煎炒烹炸样样要用,一个好的厨师需要掌握的做饭技巧非常多,同时中国在烹饪的过程中还喜欢使用调料。

但是日本在做菜的过程中则没有这么复杂,很多时候是生吃,并且在调料方面也仅仅有简单的酱油、醋和糖。

(三)用餐的工具在用餐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都喜欢使用筷子,却各有千秋。

中国的筷子是平头的,日本的筷子是尖头的,中国人一般是筷子和勺子同时使用,但是日本人却只使用筷子。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科技信息2007年第34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梁爱露(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本文通过列举中日饮食文化中的几个具体实例,分析阐述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一差异给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独有的魅力,也揭示了日本文化独有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结合,崇尚自然。

【关键词】饮食文化习惯;饮食文化差异正像人各有所好一样,各个民族也拥有其风采各异、自我推崇的饮食文化。

而跨越国界的人际交流往往会因双方的饮食文化及价值观之不同产生所谓的“饮食文化摩擦”。

日中交流了数千年,“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东方世界中,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

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地吸取精华。

但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在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形成了洋溢着大和民族的日本文化。

而“饮食文化”就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中日两国饮食习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但在不同的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也不尽相同。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聚食制,也就是现在说的“大锅饭”。

日本人则以稻米为主食,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鱼、大豆和少量的肉。

此外,日本人还大量摄取应季的蔬菜水果以及海藻、野菜和菌类。

日本传统的烹调方式以生拌、清蒸为主,用油量非常少。

在饮食方式上,日本人通常采用“分餐制”。

清澈丰富的水源孕育了日本的饮食文化。

中国料理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而日本料理更注重色、形,可以说日本料理是用眼睛吃的。

日本料理被称为“水料理”,而中国料理则被称为“油料理”。

中国人吃菜是无油不欢,而日本人的餐桌上,雪白的米饭、碧绿的生菜、红色的鱼片、橘色的胡萝卜,无一不是清爽可口而且尽量保持了食物本来的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面食文化差异——以中式拉面和日式拉面为例发表时间:2019-08-23T16:17:52.10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作者:郭宇航[导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产业蕴含着日本独特的文化。

近些年来,日本的饮食文化紧随动漫之后,在世界各地推广日本的美食,主要是寿司和拉面。

日本拉面源自中国,但是在日本得以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拉面经济与拉面文化,(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市 350001)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产业蕴含着日本独特的文化。

近些年来,日本的饮食文化紧随动漫之后,在世界各地推广日本的美食,主要是寿司和拉面。

日本拉面源自中国,但是在日本得以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拉面经济与拉面文化,从简单的一碗清汤面逐渐发展成为了各式各样的面条,并且得到了日本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了日本广大人民群众日常饭桌上一种常见的食物。

并进一步以此为例探讨日本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同样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对面食的制作及食用有着自己的见解,以西北的拉面这种极具地方性特色与族群性特色的食物为例,中式拉面在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宗教人文环境中自然生成,并成为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面食之一。

本文尝试通过列举出中式拉面与日式拉面的差异来对中日面食文化进行比较。

面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面食文化层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文化内涵层面的差异。

中国与日本都属于亚洲国家。

从整体上来看,两国的面食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其面食文化的具体体现细节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日面食文化进行比较,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促进两国在饮食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更加高效的互动。

关键词:中日面食文化;中式拉面;日式拉面第一章中日拉面在起源与发展上的差异1.1起源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提起拉面首先就会想到西北的兰州拉面,中式拉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我国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文献记载,兰州拉面开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人马六七传入兰州后经马保子等人统一了拉面的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有了兰州拉面。

而日式的拉面,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起源于中国,在日本成为代表性的大众面食。

日文为“ラーメン(拉面,ramen)”、“そば(soba)、“中华そば”等。

日本最早关于中国面条的记载是明朝遗臣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后,用面条来款待日本江户时代的大名——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

而后经明治时代早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近代等年代的流传及改进,拉面在日本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带有浓重日本色彩和风味的面食代表。

1.2发展上的差异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且面食发展的历史也历经了很长时间,面食的种类十分多样,口味丰富,其历史可以追朔到春秋战国时代使用青铜炊具油炸、蒸制、烤烙的面食。

中式面食经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食品加工器具日益先进,面食工艺技术日新月异;依各地民俗风情及饮食习惯的不同,涌现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式风味面食,对满足就餐者的需要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以兰州拉面为主要的西北面食代表,更是以贴合现在所需以及当前整个消费市场来进行规划和发展的。

兰州拉面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四种方式进行即:(一)市场化、规模化“民以食为天”―― 饮食必须走大众化道路,以解决大众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作为一种商品,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于消费者对食品的基本要求(譬如营养、卫生、美观等)来考虑其发展前途。

现如今,中国的拉面以市场性及经济性发展为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形式发展。

在当前的中国,以拉面为主的民族特色快餐业在传统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又以连锁经营模式开始在全国各个城市及地区规模化追求更高的效益。

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规模经营与消费分散之间的矛盾。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借鉴西方快餐成功经验来发展民族传统快餐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多元化、科技化。

中式拉面的品种及产品较为单一,多是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材料又以传统配菜为标准进行菜品研究,缺乏创新性。

因此中式拉面在继承传统发展的基础上要推陈出新进行菜品材料的改良。

比如:拉面可以把传统的汤和面的形式进行改良,结合煎、炒等制作方式来增加拉面的菜品的种类。

同时在原材料上,可以采用荞麦粉、玉米粉、豆粉等材料进行制作。

科技化可以运用新技术及新设备来进行发展。

传统的拉面多是以人工揉面、抻面制作为主机器制作为辅这样的方式对人工的损耗是非常大的,而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可以提高传统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

如上面所说的发展趋势使中式拉面逐渐的有了一定的大众知名度。

与兰州拉面发展较为不同的日本豚骨拉面拉面,日本的豚骨拉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横滨地区的中国人聚集地,初时只是普通的中国面条,随着日本人在制作面条时加入特有的碱水让其在口感上与乌冬面和荞麦面区分开来,同时加上用豚骨熬制的骨汤进行煮制再配上煮熟的猪肉片,由此就有了日本特色的豚骨制拉面。

其拉面的形成是充分借鉴了我国拉面的制作方式再融入了本国的特色,从而有了具有日本民族色彩及风格的日式拉面。

日本的豚骨拉面相比于中国的兰州拉面,在很多方面都不太相同。

最主要的是口味方面,日本的豚骨拉面主要有三种口味:盐味、味噌和酱油味。

日本的拉面也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处。

其次,从发展的方向来看,日本在拉面的衍生品上比中国更具有先进性,在成熟的拉面技术或者拉面的文化下,日本人敢于创新研发出了一世界性的食物——方便面。

1958年日本的日清公司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即席拉面”这在食品文化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1961年“即席拉面”改名为快速面,因其方便、快捷、易于保存和口感相对美味的特点迅速风靡全日本,并且推向了全世界。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文字上有些相通,但由于民族不同,思维不同,饮食方式不同就自然会有所差异。

第2章中日拉面差异的形成原因2.1 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就是世界,在这一领域中很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茶文化是在中国人的努力下迈向了国际,而中国创造的面条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遍及世界。

从唐代起,中国人就通过遣唐使等将面条这一食品传到日本。

外来文化对日本的面食有很大影响,拉面就是其中之一,日本人将中国的面条融合了本国的饮食习惯创造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同时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拉面文化,在横滨建立了一座拉面博物馆,是真实还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街头场景;好莱坞电影《拉面女孩》讲述了美国人在日本学习制作拉面的生活过程;日本漫画《拉面王》由日本漫画家久部绿郎创作的以拉面为主题的漫画作品。

从日本拉面的发展和繁荣来看,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地制宜,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进而发展壮大本国文化的一个国家。

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的百姓影响深刻,大家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饮食习惯,同时也对中式餐饮有了一定的依赖性而外来饮食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短,很多消费者对其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以及口味方面还相对陌生。

兰州拉面以其传统制作方式,迎合消费者给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味觉空间和难忘的饮食体验,充分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饮食口味。

2.2地理环境的影响所有国家的饮食文化都会受到天气和地理条件的作用。

所以在研究中日饮食方面的差异时,可以从天气以地理条件上着手去认识中日面食文化的差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地理条件会显著影响到人们的饮食结构,兰州市的过渡特点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农业区位、天气条件和地理特点等方面,这些地理因素显著影响到了兰州拉面这种特色面食文化的形成。

兰州市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处于黄土高原的西部,兰州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27.8mm,年平均气温11.2℃,正是这种气候特点使兰州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同时制作拉面的主要原材料面粉可以从黄土高原得到供给,牛肉可以从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和甘南牧区得到供给,这些为兰州拉面的的形成及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式拉面即兰州拉面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及人文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历史的选择,其中拉面的饮食文化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相较于中国,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素来有“千岛之国”的称呼。

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具有海洋性的典型特征。

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得日本的面食结构相对单一,食材选择的局限性远远大于中国。

几乎所有的土地用来种植大米,所以导致大米是其主要食材。

日式拉面因为是从中国传入,再结合日本饮食习惯,同样也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拉面文化。

2.3 经济环境的影响面食习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的的象征,但其孕育和发展无疑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换言之有什么物质基础就有什么膳食结构和菜肴风格。

平民的生活水平高低影响了面食文化的发展速度以及面食文化的风格。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先人以饮食为基础推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上我国曾积极的对外交往文化激烈碰撞。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面食文化迅速成长,以中式拉面及兰州拉面为例,就是在传统拉面的食用习惯的基础上再融合了当前市场的需求更与各地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饮食,从而将中国的面食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大到一线城市小到地方街道,都会见到兰州拉面的身影,可以不夸张的说,拉面是面食文化的“极致表现”。

相比之下,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人民难以满足最基本的拉面原材料的供给,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日式拉面只能依靠进口原材料来维持拉面市场,但是日式拉面的发展历程是比较独特的,日式拉面在整个国家的餐饮行业中独占鳌头,日本也由产生了拉面经济。

日式豚骨拉面在本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走入了国际市场,让日本的食品被更多人知晓。

最近几年,日式豚骨拉面更是选择逆向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行业,蕴藏着无限生机。

结语通过中日拉面文化的差异分析中,进一步加强了中日两国在面食文化发展上的交流,也从两国的拉面文化的整体差异性的各方面特征中,更好地认识到,中日拉面文化的具体差异,并加以分析和更好的巩固两国饮食基础。

同时,在分析两国拉面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表现出两国文化差异原因的形成因素。

这是我们了解中日两国拉面文化差异的重要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1]高益群.兰州牛肉拉面:盛在碗里的文化符号[J].发展,2014,(9):34-35.[2]周琦.浅谈日本拉面文化:由日本拉面的起源发展与分类制作等来看日本外来文化[J].金田,2013,(1):269.[3]徐静波.日本“拉面”杂说[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