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

合集下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精选17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精选17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精选17篇)《孤独的牧羊人》篇1【教学目标】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教学过程】(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

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

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2、他在干什么?3、又有谁来了?(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2)老山兔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篇2活动目标: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与感悟、生字词学习、文章主题与写作特色分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孤独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注意到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但部分同学在表达情感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写作特色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举例:在分析文章主题时,重点讲解“孤独的牧羊人”如何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生字词运用:学生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课文深层含义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孤独的牧羊人形象所蕴含的哲理,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意义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孤独或自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歌词和主旋律;2.能够模仿教师的演唱,唱出整首歌曲;3.懂得用简单的身体语言配合歌曲的节奏;4.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教唱《孤独的牧羊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2.学习使用身体语言,配合歌曲的节奏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三、教学时长2课时,每课时40分钟四、教学内容1. 歌曲欣赏教师放歌曲,并让幼儿认真听歌,并引导幼儿发出听后的感受和想法。

之后,教师可以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所听到的内容和感觉。

经过听后感的引导,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情感。

2. 歌曲教唱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朗读歌词,模仿教师的节奏,找到歌曲的主旋律和节奏感。

接着,教师可以分小组教唱,同时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身体语言呈现歌曲的情感。

3. 活动和游戏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熟悉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可以使用歌曲名称接龙、抢答等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4. 结束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搞笑的歌曲或者小游戏来结束这节课,让整个课堂变得愉悦和轻松。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

在结束教学后,教师也可以请幼儿自我评估或互评,对幼儿进行全面评估,以支持后续的教学。

六、总结本次音乐教学活动参考了《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歌词文本和乐曲表演,通过灵活变化、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阶段变化,灵活地修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5则范文)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5则范文)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授课教师:曾凤焮华美实验学校教材简析: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

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

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

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

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

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

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教学目标: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教学用具:音乐播放器、电脑聆听《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基本要求: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

(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故事《孤独的牧羊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3)通过故事,使学生理解孤独的含义,并学会关爱他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

(3)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孤独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与人分享快乐与忧愁。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关系的理解。

3. 孤独感受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心理。

2. 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孤独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故事《孤独的牧羊人》文本。

3. 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故事《孤独的牧羊人》的封面。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基本情节。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故事分享(1)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故事中最感兴趣的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2)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

5.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孤独的感受。

(2)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故事主题,强调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复述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讨论中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是否表现出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音乐故事的魅力。

2. 通过聆听和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孤独牧羊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音乐故事《孤独的牧羊人》。

2. 聆听和演唱故事中的插曲。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讲述音乐故事《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学生聆听故事中的插曲,感受音乐与故事的融合。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插曲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音乐欣赏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对音乐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音乐欣赏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1.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插曲。

2. 分析插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教师播放《孤独的牧羊人》插曲,学生静心聆听。

2.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牧羊人的动作,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3. 学生分组,创作和表演自己的音乐故事。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的专注程度,评价其音乐感知能力。

2. 评价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创作能力。

第三章:音乐演唱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孤独的牧羊人》插曲的歌词。

2. 练习演唱插曲,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三、教学过程:1. 教师教唱《孤独的牧羊人》插曲,学生跟唱。

2. 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比赛,互相观摩和学习。

3.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和节奏感。

2. 关注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评价其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音乐创作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 提高学生对音乐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创作自己的音乐故事。

中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中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中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2. 能力目标:帮助幼儿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3.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认识牧羊人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2. 歌曲背景:歌曲讲述了一个牧羊人独自放牧的故事,描绘了牧羊人在草原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3. 歌曲歌词:牧羊人啊,孤独的牧羊人每天早晨,最早迎接太阳陪伴着他,只有那忠实的小狗在这广阔的草原,追逐着梦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掌握基本的节奏和旋律。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教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互动法:教师与幼儿互动,共同完成歌曲的学习。

3. 情境教学法:创设草原放牧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美妙。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欣赏草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牧羊人的生活方式。

2. 教授歌曲:教师先行示范演唱歌曲,教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 幼儿学唱:教师指导幼儿跟唱歌曲,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和旋律。

4. 集体演唱:全班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5.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歌曲内容,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牧羊人和小狗,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中的情节。

2.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亲子合唱活动,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3. 带领幼儿到户外草原进行实地考察,让幼儿亲身感受牧羊人的生活方式。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集体演唱时的表现,评估幼儿的集体合作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亲子合唱活动的效果。

八、教学资源1. 草原图片素材:用于导入课程,让幼儿对牧羊人的生活方式有直观的认识。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篇一」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活动设计】“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

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活动过程】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

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

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孤独的牧羊人》的歌唱与表演
内容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节自选歌曲课。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导入环节采用电影片段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课内探究环节一起根据歌词引导学生学习故事的发展,更好的理解音乐;合作展示为第三环节,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分别用“拍一拍,唱一唱”“你唱我接”“分角色表演”构成,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生积极的参与,与活跃的气氛是本环节的成功所在,能够使学生在唱会歌曲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表演能力;第四环节是拓展提升,由西方的“约德尔”引申到了中国的“衬腔衬词”,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那你们看过音乐电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部音乐影片《音乐之声》,影片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并与他们之间发生有了一系列的故事,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于是玛丽也和七个孩子为客人准备了一个节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课件展示)://video.sina /v/b/1089686-1261769725.html
师:刚才老师提到了这首歌用了一种什么唱法?
生:约德尔唱法。://baike. /view/146640.htm
在我们中国的一些民族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也常常穿插了一些语气词、象声词,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语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区别正词,我们称之为"衬词",写谱时常用括号括起来,衬词的曲调,称为"衬腔"。://baike. /view/1566640.htm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图片出示歌词:://hiphotos. /%B8%C2%D6%A8%CD%C31/pic/item/0d5d4df290529822feca287bd7ca7bcb0b46d414.jpg
师:很好!让我们再读下去:(朗读PPT第三1/pic/item/0048e8aa2edda3ccba3ea99801e93901203f9237.jpg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学校:山东省安丘市辉渠镇辉渠中学
姓名:王晓晓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音乐
3、课时:第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分角色表演所需的道具,自由准备
二、教学课题
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选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用电影的话题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兴趣
课件展示视频
板书--孤独的牧羊人
体会歌曲情绪
PPT出示
第一段歌词
PPT第二段歌词
PPT第三段歌词
试听歌曲
出示歌谱
小组合作展示,分角色表演
介绍衬词衬腔
举例说明,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表演了《孤独的牧羊人》,了解了国外"约德尔"唱法和我国民歌中的"衬词、衬腔",在课下大家多留心,注意一下这些表现手法,多收集一些,我们可以开一次演唱会。当然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下完整的看一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里面还有很好听的唱段。
师:原来孤独的牧羊人用他那美妙的歌声带给了很多人欢乐,也给他自己带来了快乐和朋友!那我们也一起加入他们欢乐的队伍吧!检察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点出约德尔唱法)
(三)合作展示
1、你唱我接(师生互相接龙)
2、拍拍唱唱(用手掌边击节奏边演唱)
3、分角色表演(学生自由组合用准备好的道具表演)
(四)知识拓展
小结
课后作业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与步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音乐感悟
学生齐唱
你唱我接
拍拍唱唱
分角色表演
约德尔唱法
衬词衬腔
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身边有哪些带衬词、衬腔的歌曲。
师生共同讨论演唱(1)《青春舞曲》(2)《1/pic/item/257859900a7b020815d32c5962d9f2d3562cc8f7.jpg
(3)《众人划浆开大船》(4)《/pic/item/201e48368744ebf88d537787d9f9d72a6159a7ef1/pic/itemபைடு நூலகம்ac6fd4ea76c6a7ef14f2b99efdfaaf51f2de6631.jpg
原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所以他觉得很孤单。可是后来呢?请同学们再接着读下去:
(朗读PPT第二段歌词)孤独的牧羊人还孤独吗?他的歌声变得越来越?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情绪及歌词大意
2、能够自信、有表情的分角色表演
3、了解"约德尔调"和中国民歌中的衬词、衬腔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同时,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带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到了音乐的美好。
五、课后反思
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让学生能够自主大胆的表演歌曲中的角色,所以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木偶剧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课堂进行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歌曲熟悉歌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大胆的参与到表演当中来,音乐剧的表演中学生放不开,表演不到位冷场的状况都是可能发生的,如果教师再把动作好好编排一下,事先与他们一起交流一下,那么课堂的表演效果会更好些。
这是玛利亚和孩子们为客人们表演的木偶剧,好不好玩?音乐你们熟悉吗?这就是老师上节课让你们自学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个木偶剧搬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让同学们自己来表演剧中的人物。
(二)课内探究
1、师:在表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学习歌词:
师:这么诙谐,幽默的歌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3.了解歌曲旋律:
《孤独的牧羊人》
歌曲0/1024660.mp3?xcode=d73e81b384bbd30606edad312dee4041/pic/item/1aa4c5ce39dbb6fd7b8cf49e0924ab18962b3731.jp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