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简答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复习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复习题(附答案)□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答: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

在外交场合要公平应对,需要表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以及贵国的文化修养,要讲究辞令之美。

因此,在《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①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

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如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郑国的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

子产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

优美巧妙而又体现了礼的精神与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②论辩方式上,其辞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对方折服。

春秋时期,礼保持着一定的约束力,如果行为违礼,将会受到谴责,因此相互之交谈要以礼为依据。

如名义与齐考公的对话,就是以道义为出发点,指责对方的不道义行为。

前人称《左传》“婉而多切”,就在于他不仅有彬彬有礼的外表,更有以礼服人的力量。

③有些辞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时,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晋的心理,讲晋国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浇油,威言耸听,紧紧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④《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意味悠深。

□ 简述《战国策》辞令的特点。

答:《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

①《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谦恭文雅、道德礼义的辞令有很大不同,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直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简答题1.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

其主要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以科学与民主为两大旗帜,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文化启蒙运动。

1917年起,《新青年》又开始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文学革命又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是,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3.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三点意见、主张:①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③他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文学史简答题

文学史简答题

文学史简答题四、简答186、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答: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已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2、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反应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187、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答:1、爱国主义情感。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朦胧、原始的,其蕴含在《诗经》中宗国情感和乡土情结中,仅仅是自己的宗国和自己的故乡而已。

2、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诗经》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具有满腔政治热情,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3、《诗经》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对后世有影响。

188、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答:1.人物刻划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了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为其妻/妾/朋友所蔽,误以为自己貌美的故事,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简答题

1、试述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

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鲁迅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

二,伤感的精神标记。

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伤感。

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乡愁,自述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

三.个性化的追求。

五四是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

鲁迅的《野草》表达的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

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就因为它适合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

四,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

但相当多的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遭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这不只反映在创造社“身边小说”一类作家、作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体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现,如鲁迅、李金发不同特征的象征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新月派对中国现代新诗形式的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五四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局面。

2、试述五四文学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让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五四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此后的文学始终贯穿、体现着“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及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启蒙主题;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旧文学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二.五四文学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趋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三.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亲密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四.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简答题1.《诗经》的语言特色?——答:《诗经》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

有一些诗中也掺杂二至八言的句子。

句型富有参差变化,表达上活泼自然,有错落有致的形式美。

例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二、在章法上,保存着浓郁的民歌特色,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咏叹方法,强化抒情。

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凄凄,白露未睎。

”反复咏叹抒发感情,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

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词语来描绘感情和自然景色,造成诗歌音律节奏和谐优美。

如“凄凄,苍苍,参差、辗转”。

四、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

对后世诗歌影响很深。

如句句押韵,隔句换韵《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 什么是赋、比、兴?《诗经》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答:《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所谓赋、比、兴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

使被说明生动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

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诗经》中大多借句起兴,借“外物”起兴,所“借”之物和内容没很大联系,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左传》的艺术特色(05年已考其辞令特点)——答:《左传》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叙事特点精彩细密。

①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具体细微地展现其发展过程。

通过铺垫、插叙等写作手法,把相关的事实巧妙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严谨的篇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之《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

历史上直接继承、发展《诗经》优良传统的是两汉乐府民歌。

它在《诗经》创作的基础上,更发展了叙事为主的创作特色,将叙事诗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趋于成熟的阶段。

如用无言写作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唐代诗人陈子昂等继承“风雅比兴”,产生了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由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炬也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了和“风”是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大文学潮流。

如汉代辞赋家贾谊的<<吊屈原赋〉〉;建安时代的曹植;唐代诗人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屈“骚”传统;元明清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尤为小说家发扬光大。

(分数:10分;难度:易)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答:《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

《魏风·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

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二、简答题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这就是“庄子三言”。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

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

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

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

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

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

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

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

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

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简答题

1.老舍《骆驼祥子》有何北京地域文化特点?(2013.4)①地理人文环境、民族风俗等方面②采用了经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③人物和叙事的语言多采用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

2.简析《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2013.4)①带有封建精神特征的资本家形象②表现出专横、自私、阴险、虚伪的性格特点③也表现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温情,写出他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简述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2013.4)①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②注重发掘在苦难中顽强挣扎的民族精神③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④表达了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4.简析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2013.4)①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具有自私、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②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的品质③性格具有二重性,内心充满矛盾。

1.简述“十七年文学”中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收获。

(2013.7)①小说以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斗的历史进程。

反映了军事战争、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各种斗争形式。

②歌颂了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光辉业绩,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2.简述新时期“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2013.7)①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

②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

③表现了对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

3.简述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2013.7)①将浓厚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智慧和深刻的现代生存体验结合起来。

②华美、富丽、苍凉、雅致而通俗的传统笔法又常常反馈出现代小说技巧的高超③小说语言既纤细、精致,又潇洒、空灵,传达出作品的情调与氛围。

1.巴金小说《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有何特点?(2014.4)①以一座被称为“憩园”的公馆为背景,写杨、姚两富贵人家共同的悲剧命运②旧主人杨老三败尽家产,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使他不屑自食其力,最终酿成人生悲剧;新主人姚家父子依靠封建家族制度的遗产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走向破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简答题四、简答186、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答: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已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2、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反应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187、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答:1、爱国主义情感。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朦胧、原始的,其蕴含在《诗经》中宗国情感和乡土情结中,仅仅是自己的宗国和自己的故乡而已。

2、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诗经》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具有满腔政治热情,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3、《诗经》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对后世有影响。

188、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答:1.人物刻划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了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为其妻/妾/朋友所蔽,误以为自己貌美的故事,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是,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189、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答: 1、(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每篇有一个揭示全篇主旨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构思缜密、结构严整、论证周详、条理明晰。

例:《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2、淳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

其文风平易朴实,亲切自然。

在讲道理的时候,荀子不以巧辩和气势取胜,而是侃侃而谈,反复申说,有一种温文尔雅,谆谆诱导的意味。

3、荀子也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

但很少使用寓言,其比喻也取自常见的事物。

他喜欢对同一样象反复譬喻,文中的比喻往往层见叠出,精彩纷呈。

例:《劝学》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事理。

4、荀子重视修辞,其作品辞藻繁富,句式整齐而多变。

他特别爱用排比和对偶句式,间带韵语,造成滔滔汩汩,宛转流利的美感。

例:《劝学》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190、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答:(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末、战国初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2)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二)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2)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3)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4)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191、简述汉大赋的特点。

答:1、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2、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3、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4、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5、铺陈写物,辞藻华丽,骈偶,夸张的写法,词语堆砌。

192、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答:1、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3、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

5、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6、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7、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19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答:一是善于抒情,善于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如迢迢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表情含蓄,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籍。

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风格平易,语言浅近、精练、自然。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其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诗歌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对后代文人五言诗产生不小影响。

194、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答:1、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2、直率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悲凉慷慨、沉郁雄健的风格,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3、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诗“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4、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悲凉沉雄、梗慨多气,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195、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答:山水诗真正进入审美的视域,是在晋代。

在刘宋兴起有如下原因:1、崇尚老庄,崇尚自然,封建士大夫隐逸之风的兴起。

2、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世庶大地主私家园林的增多。

3、诗人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对内发现了自我情感,对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山水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

4、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诗歌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五言诗的成熟及前代民歌和文人诗中抒写自然地艺术经验,为山水诗的出现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山水诗的发现,是人的觉醒,是人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

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也预示着中国古典诗歌黄金时期的到来。

196、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答: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一,纪行性。

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诉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有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收获如何巨大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

其二,特写性。

钟嵘《诗品》说:“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

”《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踪”。

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的痕迹。

其三,泛理性。

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上的玄学义理。

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情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

197、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答:内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

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

文辞上也有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

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士呼声。

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风格上,风格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刘熙载《艺概·诗概》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所李白继承和发扬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