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精选7篇)
最新氓优秀说课稿

《诗经卫风氓》说课稿一、说教材。
《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
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授一篇诗歌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说学法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氓》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弃妇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全过程,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婚姻爱情方面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声。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对《诗经》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认识,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古代妇女在婚姻爱情中的不幸遭遇,培养学生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理性对待爱情和婚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对诗歌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愤诗,课文通过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的记叙,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对邪恶势力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过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氓》又是一篇社会意义极高的诗歌,它吹响了对不平等男权社会发起猛烈轰击的一声嘹亮号角,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写就的伟大宣言!诗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结构完整紧凑。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二、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有关婚俗的文化。
能力目标:掌握和识记文言词汇,掌握并运用比兴手法。
德育目标:认识诗歌的社会意义;认识女主人公的形象,学习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文言词汇;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并学习运用教学难点:女主人公对男权社会反抗形象的认识;诗歌可看作是妇女解放运动宣言书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三、说方法:美读法、问题法、讨论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我在教这一单元时,根据诗歌语言简炼、节奏鲜明、易于记诵的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㈠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㈡问题法、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说教学:(一)导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
上星期我们通过学习《静女》,感受了爱情的温馨与甜蜜;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讲述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爱情故事的另一首诗歌——《氓》,一起来看看诗中的爱情是不是依然的那样美好。
(二)整体感知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读诗歌,标注字音,结合注释,同桌共同合作,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自渎情况,点名学生分章节朗读诗歌,师生共同正音。
3.学生按照纠正的字音和二二拍的节奏自读诗歌。
《氓》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氓》,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环节展开,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氓》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女性婚恋的悲情故事,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悲哀。
这个故事具有持久的震撼力量和永恒的审美魅力,因为它代表了自古以来无数有同类遭遇的女子的心声。
从选文看,本单元还选取了《离骚》《孔雀东南飞》《蜀道难》等古诗词,这些诗歌都是我国珍贵的艺术瑰宝,它们在节奏、韵律、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各具特色,通过研习这些诗歌,同学们可以理解古典诗歌体制和源流,掌握诗歌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核,领悟古典诗歌在当下的价值。
二、说学情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在必修阶段接触了《短歌行》《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等一系列古典诗歌。
对于诗歌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体式,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在掌握诗歌基本的阅读鉴赏方法并加以实践运用方面,同学们还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深入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丰富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于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单元导语中的要求,我设置以下的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复习巩固《诗经》相关常识,掌握本文主要内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男女主人公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4、文化传承与理解:试着分析该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赋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赋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妙处。
2、试着分析该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曾强调,教师的首要任务并非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对于本首诗歌的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讨论法等,以此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本节课的设计者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氓》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分析《氓》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主题,思考阶层差异和人性。
【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教材分析:《氓》是近现代李之才的作品,通过探讨氓的人生和命运,展现人性和阶层差异的冲突与困境。
文中用短短的篇幅揭示了氓的生存状态,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对氓的压迫,道出了氓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警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氓》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人性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贫困人民,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提问:你对贫穷的人有什么看法和感受?二、情感交流和知识输入(15分钟)1. 学生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或听说的关于贫穷和社会问题的故事或事例。
2. 导入课文:向学生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并简要概括内容。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阅读《氓》,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分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氓》中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总结讨论结果。
三、文本分析和思考(20分钟)1. 情感描写:请学生找出《氓》中的情感描写和情绪表达,思考作者想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2. 主题探究:帮助学生思考《氓》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文本分析和引导,指导学生提炼主题并进行思考。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与现实联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 学生发言:请学生从自身角度解释《氓》对他们有何寓意和启示。
五、课堂小结与复习(5分钟)1. 总结回顾:通过思考问题回答、学生互动等方式,总结课堂要点和重点。
2024年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2024年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氓》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散文。
这篇作品以镜像社会问题,通过描述氓与社会关系的冲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悲哀与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2024年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氓》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问题,增强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次说课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氓》的背景知识,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2)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掌握《氓》中的重要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4)通过分析《氓》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与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氓》是鲁迅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篇散文,全文共500多字。
主要讲述的是氓与周围社会关系的冲突,通过对氓的处境描写,以及他经历的社会不公、歧视、压迫等现象,揭示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困境。
2.重点难点:(1)重点词汇:氓、然则、辱、躯壳、健康、繁殖、氢、氧化氢等;(2)重点句型:氓不知道人是人,他是要繁殖的猪。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启发:通过引入社会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你们认为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2.预习导入:在课前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氓》,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介绍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氓》的主要情节。
3.整体学习:(1) 第一部分:通过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氓与社会关系的冲突,并分析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近代作家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作为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氓》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展现了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触动人心,引起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氓》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氓》的作者老舍以及其代表作品。
2. 了解《氓》的背景和情节。
3. 掌握《氓》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4. 理解《氓》中的主题和思想。
5. 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合适的文章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写出批评性的文章。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意识,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2. 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的文本细节,把握故事的发展。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写出批评性的文章。
四、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与呈现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出《氓》的作者老舍以及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介绍老舍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创作理念,为学生理解《氓》做铺垫。
学习与讨论1. 学生阅读小说《氓》,并回答与小说相关的问题,包括主要人物、背景设定和情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归纳总结出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短语,如“氓”、“上人”、“庄稼汉”、“弟子规”等等。
引导与解读通过学生讨论后的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本细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呼吁,了解《氓》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氓》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因此,教学中我将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
学生对《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
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布置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情节)(章句)(手法)(基调)恋爱( 1—2章)赋热情、幸福氓婚变( 3—5章)比、兴怨恨、沉痛决绝( 6章)赋比兴、对比清醒、刚烈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篇2一、指导思想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中《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3)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
《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
”“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
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
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五、板书设计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
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篇3一、说教材:《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
这是一首叙事诗。
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