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合集下载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每日须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进行有效监测,记录详实。

二、重复使用的内镜及附件清洗效果监测,采用目测或放大镜观察无可剥落污物、无损伤。

三、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查,内镜数量少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

每季度将所有消毒内镜监测一遍,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标本采集方法正确:监测申请单、报告单书写规范、项目齐全,结果详实;结果超标时应追溯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并实施,直至复验合格。

四、定期对等离子低温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记录详实。

五、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内镜诊疗部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进行抽检,对监测不合格的样本,与科室共同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并进行追踪监测直至合格。

六、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与内镜消毒、灭菌质量有关时,及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监测。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计委.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

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

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内镜每次使用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二、使用后的内镜应进行预处理及测漏(至少每天一次)。

三、按清洗、漂洗、消毒(灭菌)、终末漂洗、干燥的流程用手工或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清洗和消毒(灭菌)。

四、重复使用的附件、诊疗用品应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进行消毒或灭菌。

五、消毒、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遵循无菌物品的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六、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清洗及诊疗中心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七、应对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进行监测,消毒内镜每季度一次,其菌落总数≤20cfu/件,灭菌内镜每月监测一次,其监测结果为无菌生长。

八、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消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

每季度进行消毒剂染菌量的监测。

九、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十、按要求对每条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进行登记,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的保存期应≥3年。

十一、工作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进行内镜诊疗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手套,根据需要戴护目镜或面罩;进行清洗消毒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手套、戴护目镜或面罩,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专用鞋。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内镜室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和医护人员规范,履行各自的职责。

2.所有检查和治疗项目实行预约登记和诊疗前患者签字制度,急危重症病人可提前就检或急诊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预约登记时,告知或发放各项诊疗注意事项说明书,使病人能充分做好诊疗前的准备工作,更好地配合诊疗。

3.诊疗前要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影像诊断及临床要求,以防误查和遗漏特殊诊疗要求及必需的附加检查。

4.内镜诊疗中,应操作轻柔,技术娴熟,尽量减轻病人痛苦,认真仔细地完成各项内镜诊疗工作。

5.认真书写诊疗记录,并打印报告单,要求项目齐全,结论与分析相称,主次顺序分列,并登记注册。

6.制定内镜检查报告审批签发制度,低年资医师报告均由上级医师进行逐项审查修改,合格后签发;如有疑点可在内镜室内会诊。

7.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对各项资料按顺序登记建卡,并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

8.备有急救设备和药物,以便在病人突然出现异常时使用。

9.要保持内镜室的整洁,应该执行内镜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0.要爱护内窥镜室的仪器和设施,对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贵重仪器损坏,要及时上报科主任,并酌情给予当事人处罚。

内镜清洗消毒室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必须穿戴室内专用的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2.工作中严肃认真,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分类放置。

4.每天有专人负责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做好记录,如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

5.严格执行酶洗液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一次的制度。

6.严格掌握各种物品正确的消毒灭菌方法和时间,浸泡时须设计时器,记录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7.做好各项登记如病人姓名、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

如遇传染性疾病如:表面抗原阳性、结核、艾滋病病人使用的物品,按规定延长浸泡时间(根据选用的消毒液种类不同而确定)。

内镜中心管理规范

内镜中心管理规范

内镜中心(室)管理规范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邵阳市中心医院李超民主任医师一、内镜室管理1 内镜室的布局:应合理。

要符合2004卫生部内镜清洗与消毒规范2 内镜室人员的岗前培训略3 内镜室应落实的作业程序A 操作规程:1、内镜的操作规程(电子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等)每例按操作规程操作2、内镜清洗与消毒规程:每例内镜诊疗后按规程清洗消毒3、14C尿素呼气试验操作规程其它B 记录登记:1、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设登记本,每例按要求登记备查2、内镜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设登记本,按以下具体要求登记:A 消毒用的戊二醛每天进行浓度监测:登记备查,不低于2%B 储镜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登记备查C 消毒后的电子胃镜及电子肠镜每季度行生物学监测:登记备查D 活检钳行高压蒸气灭菌,每月行生物学监测:登记备查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及附件合格标准为:无菌;E 内镜操作室空气每天消毒一次(消毒机定时设定),每月监测一次。

正常小于500CFU/ML;物表及医护人员手每月生物学监测一次,正常菌落总数小于10个/ML;并不得检出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登记备查3、内镜诊疗登记:设登记本每日登记所检患者资料;每月按要求统计工作量并上报。

4、内镜使用维护登记:设登记本每天按要求登记5、内镜诊疗质控及分析:设质控本按要求登记备查,月有小结分析6、科室继续教育(业务学习):设业务学习本按要求记录备查7、科室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设疑难病例讨论本按要求记录备查8、科室医院感染培训记录:设院感培训本按要求记录备查9、科室医院感染反馈督查意见收及整改措施:设记录本按要求记录备查10、科室会议记录:设记录本记录备查11、科室谈话及好人好事登记:设记录本记录备查12、科室政治学习记录:设记录本按要求记录备查C 职责及制度:1、内镜室工作制度2、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制度3、疑难病会诊制度4、内镜室主任职责、内镜室医生职责、内镜室护士职责:5、其它:内镜室进修医生管理办法;内镜室进修医生进修要求及实施办法;科室评优评先的有关规定等。

内镜室规章制度

内镜室规章制度

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一、内镜室基本设施的要求1、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

2、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如胃镜、肠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也可分时间段进行。

3、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4、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手术区域要求进行管理。

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6、内镜与附件如活检钳等的数量,应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做到一患一灭菌。

7、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4-5槽〔水洗槽、酶洗槽、清洗槽、消毒槽加盖、冲洗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等。

二、内镜室的基本管理要求1、负责内镜清洗的工作人应严格按照卫生部20XX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X》要求,认真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储存与管理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熟悉掌握内镜的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X。

3、工作人员在诊疗清洗消毒过程中,要增强防护意识,戴好防护用品,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原则进行各项操作。

4、建立各类内镜清洗消毒登记本,登记内容齐全:并按要求定期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液浓度监测,并做好各项监测记录。

5、院感科负责对全院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与储存方法进行监督管理。

6、每日工作结束后,必须按《内镜规X》要求对内镜清洗消毒的设备,物品和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待备用。

内镜与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原则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与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胃肠镜等应按照《消毒技术规X》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二、按照要求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健之素等)每日进行化学监测。

三、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其消毒液每日进行化学监测。

四、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五、紫外线消毒:应详细记录应用时间、地点和使用人签名,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照射强度监测,(<70w/cm2应及时更换),必要时进行生物监测。

六、压力蒸汽灭菌每锅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记录,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

七、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内、外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无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

八、低温等离子灭菌物品须彻底清洁、干燥,选择适合的化学指示条和化学指示胶带(灭菌合格变黄色),每天需
置入生物测试剂(变色合格)。

医院内镜室消毒灭菌监测制度(标准版)

医院内镜室消毒灭菌监测制度(标准版)

内镜室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一、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按病人的数量配备相应的内镜及附件。

二、消毒内镜有:喉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灭菌内镜有: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内镜的附件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接触破损粘膜应达到灭菌。

如活检钳、切开刀等。

三、内镜人员要掌握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包括内镜的清洁、消毒、灭菌。

使用中的消毒剂的监测、记录和保存、个人防护措施等。

四、内镜室有专人负责,建立其使用和消毒管理制度,并组织执行与落实。

五、内镜室环境应清洁整齐,分区明确(候诊区、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柜)。

设有流动水清洗槽(五槽)。

房间、台面定时擦拭打扫,操作后严格进行消毒隔离处理。

六、工作人员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

清洗内镜人员应穿专用的工作服,防渗漏的外衣或围裙、口罩、帽子、手套,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将清洗、酶洗、冲洗槽充分刷洗并做终末消毒,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须彻底刷洗,医生、护士在内镜操作前后,每个病人之间应更换手套,洗手。

七、内镜应按水洗、酶洗、冲洗、消毒和灭菌、冲洗与干燥、备用六步骤进行。

八、消化系统胃镜、肠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或者分时间进行。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每日须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进行有效监测,记录详实。

二、重复使用的内镜及附件清洗效果监测,采用目测或放大镜观察无可剥落污物、无损伤。

三、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查,内镜数量少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

每季度将所有消毒内镜监测一遍,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标本采集方法正确:监测申请单、报告单书写规范、项目齐全,结果详实;结果超标时应追溯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并实施,直至复验合格。

四、定期对等离子低温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记录详实。

五、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内镜诊疗部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进行抽检,对监测不合格的样本,与科室共同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并进行追踪监测直至合格。

六、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与内镜消毒、灭菌质量有关时,及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监测。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计委.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