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耕作学

1.耕作学:又称农作制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的综合学科。
2.用地: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
(目的)养地: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地再生产创造条件。
(手段)3.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土地为基础资源; 以植物生产为主体生物 ;以区域为空间范围; 以1年为时间周期 .4.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管理、核心、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种植顺序等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生产力基础、服务、综合; 包括土壤培肥与施肥、农田基本建设、水分供应与平衡、土壤耕作、农田保护等 ;5.耕作制度的功能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2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3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4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5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安排、使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生产、销售、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6.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7.世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8.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装备,改善条件、控制过程,高耗2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革新,提高效率,高速3现代经济管理,综合协调,增强活力,高效.9.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极快(2)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仍较低(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问题a人口多、资源少b产量高、效益低c环境差、结构单、灾害频d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e生产规模小、地块小f农业装备水平低、g地区差别大h农民待遇低;平原山区耕地比例:平原54%,山区丘陵46% 。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耕作学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Leabharlann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1.3 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多熟; 多熟; 多样 ; 多利 ; 多养
耕作学
第十章
耕作制度区划
Section 2 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甘肃农大等参加完成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3个带: 个带:
一熟带、 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2
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 (1956-1970年)
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长江 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发展稻麦两 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
Ⅱ⒈山后坝上晋北高原山地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Ⅱ⒉陇中青东宁中南黄土丘陵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
包括内蒙古哲盟、昭盟,吉林白城子地区,辽西朝阳 和阜新部分地区,冀北长城沿线及晋北、陕北和陇东等。 海拨200—1200米。气候温凉干旱,一年一熟,主要种植 玉米、谷子、大豆、高梁、碗豆、春小麦、冬小麦等。
11
1、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包括藏东南、青海中北部,川西、甘西南等区 域,典型高原农区,海拔2600—4000米。由于地 势高,寒冷而干旱,只能种青棵、春小麦、碗豆、 油菜等喜凉作物,一年一熟。本区耕作粗放,生产 水平低,部分耕地撂荒轮歇。
Ⅰ⒈ 藏东南川西河谷地喜凉作物一熟区。在 “一江两河”地区,是青藏高原农业的精华所在。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增加, 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长;粮食单 产达到1841kg/hm2,
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
3
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 (1971-1985年)
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
Ⅰ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 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 农牧交错区。
12
13
耕作学

耕作学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种植制度主要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5、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6、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养地制度为基础。
7、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1)、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的功能:(1)技术指导(2)宏观调控与决策9、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0、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程序的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科学生产高效化(4)产供销加社会化(5)农业主体知识化1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研究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第二章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安排。
2、作物布局的意义:(1)满足人民的消费要求(2)有利于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3)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4)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1)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吻合(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4、作物布局的生态适应性:指在一定地区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条件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
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包括以下几点:5、光照对作物布局的影响:(1)C3和C4作物的分布(2)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的分布(3)日照长短与作物的分布6、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一)喜凉作物:喜凉耐寒型、喜凉耐霜(二)喜温作物: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7、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喜湿润型、中间水分型、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避涝型(二)草类水分适应性:耐湿类型、耐旱类型、不耐湿与耐旱类型(三)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有水则水,无水则旱、多种“雨季作物”、同心圆型作物布局8、土匪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土层厚度(二)质地(三)酸碱度(四)盐碱度(五)耐瘠性与耐肥性(六)养地与耗地9、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与内容:(1)查清环境条件(2)明确对产品的需要(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种植适宜区的划分(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6)作物组成的确定(7)综合区划或配置(8)可行性鉴定(10)宣传实施10、作物布局研究法: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相似分析法、成本利益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11、我国的作物结构: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少第三章1、种植方式: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区划及成就

壤耕 作制 度 , 其 主要 内容 见 图 l 。
r 作 物 布局 I l 复 种
分 利用空 间 , 增 加 叶面积 系数 , 提高 光能 利用 率 ; 充分
利 用 生长季 节 , 发 挥作 物丰 产性 能 ; 调 协水 分 、 养分平 衡, 将用 地 与养 地 紧密 结 合起 来 ; 利 用 不 同作 物 的抗
等 内容 。 1 . 1 . 1 作物布局 作 物 布局 是 指 农 作 物 在 空 间 上 的 安
土壤耕作 是 根据作 物对 土壤 的要 求和 土壤 特性 , 应用 机械方 法 改善土壤 的耕 层结 构 和理化 性状 , 为达
到提 高土 壤肥 力 、 消 灭病 虫杂草 目的而采 取 的一 系列
力, 合理利 用 土壤养 料 , 有 利 于调节 肥料 的余 缺 。 轮 作
1 . 1 种 植 制 度
时, 主要作 物 安排 在 肥 沃 的茬 I S l 上, 使 前作 有 利 于 后 作, 确保 用地 与养 地相 结合 。
1 . 2 土壤 耕 作制度
种 植 制度 是 指 一个 地 区或 生 产 单位 的作 物组 成 及其 在 时 间 ( 种植 顺 序 ) 和 空 间上 ( 种植地点) 的配 置 安排 。其 主要 包 括作物 结构 与布 局 、 熟 制与 种植 方式
耕 作 制 度 1
j i
,土 壤 耕 作 制 度
施
肥制 度
土壤管理制度
}
灌溉制度
病虫害防治制度 I
i L
种, 确定 合理 的群体 与 田间结 构 。 1 . 1 . 4 轮作换茬 轮 作 是 指 在 同一 田地 上 有 顺 序 地 轮
农用地分等

• 例如一组数列由1,2,3,…,12构成,
• 若将其视为1组则均值为 6.5;
• 分成2组则均值分别为 3.5、9.5;
• 分成3组则均值为
2.5、6.5、10.5;
• 分成4组则均值分别为 2、5、8、11。
• 显然组别对均值的影响是重要的,为了使分等的结果更为合理、 更具有可比性,有必要对其做出定性的规定。相对于全国范围 来说,县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的差异已经极其微 弱,在考虑其内部差异的基础上,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等值区 控制在3-5个为宜。
农用地分等(耕地)
一、农用地分等的概述
• 1、定义
• 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 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根据规定和程序进 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 用地等别。
• 2、任务
根据农用地自然、经济属性,对其质量 优劣进行评定,划分等级。
耕地分等的内涵
• 耕地分等是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以自然条件为主),综合反映不同自然 条件的耕地在不同经济条件和利用水平下的收益差异, 统一划分形成等别顺序和修正体系;侧重于反映因耕 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 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
指标区是指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的分等因素所构成的评价
指标体系的适用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于各评价单元的
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分等评价的主导
因素也应不同。根据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将决定耕
地自然质量的主导因素一致和分等因素相似的区域划分为同一
指标区。
•
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了部分原有地貌类型对作物生长
耕地分等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劳动力配置原则:根据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农民人口的分布情况,合理配置耕作劳动力,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土地类型划分原则:根据土地的质量、水源条件、地形地貌等特征,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合理规划耕地布局,提高产能和科学管理。
3.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原则: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和农作物的适生性,将耕地划分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畜牧养殖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和保护。
4. 经济稻作与粮食基地区划原则:根据粮食产量和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划定经济稻作和粮食基地,重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5. 区域分工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6. 农业保护区的划定原则:根据土地资源的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划定农业保护区,限制或禁止进行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以上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一些区划原则,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