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 一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 ℃以下的地区 • 二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 至 5900-6100 ℃地区 • 三熟带:大于0℃积温在5900-6100 ℃以上的地区
• 一熟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地区,华北与西南丘陵旱地 •二熟地区主要是华北、西南、江淮、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 • 三熟地区主要是西南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南及华南水田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 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 (1956-1970年)
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长江 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发展稻麦两 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增加, 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长;粮食单 产达到1841kg/hm2,
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 (1971-1985年)
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
Ⅰ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 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 农牧交错区。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耕地概况
生产水平**
经济水平
耕地 详查 面积
人均 耕地 详查
耕地 统计 面积
人均 耕地
粮食 猪单 单产 位
非农 区
45.6
*
0.135

我国耕作栽培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

我国耕作栽培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

我国耕作栽培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我国历来都重视田地、农业的发展,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也下大力度去创新研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趋势,以满足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本文主要对我国耕作栽培技术成就与发展趋势做出以下探讨。

标签:耕作栽培技术;成就;发展趋势一、我国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一)耕作栽培技术的具体发展历程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发展于早期的农耕时代,之后有经历了很多年的创新与发展,有了具体的耕作栽培技术的记载。

其中的记录依次显示着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的变化,在南方一直是水田式的耕作栽培,期间有些内容方面的变化,但大致还是这一种耕作栽培方式。

在北方都是旱地,所以耕作栽培方试便是旱地耕作,其中,东北地区因地质与温度的差异便形成了他们区域的有效的耕作栽培技术,深松耕式[1]。

(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的原则在耕作栽培技术成型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套耕作栽培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对土壤破坏频率,保障土壤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来进行作物的收割与土地的松土,避免土壤因大型设备的破坏而难以恢复。

二是因地制宜式耕作,这一方面具体是指不同的区域,有着不一样的气候,土壤条件,需要根据自己地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耕作栽培方式,保证耕作栽培的效果。

三是合理安排耕作栽培的具体内容,每一个季节都有着适应性的耕作物与栽培物,但在实际的耕作与栽培过程中,是需要种植者具体考量时间,气候,所要种植的作物的习性,种植时的具体深浅程度,水量多少的控制等等,确保耕作栽培物的实际质量。

二、我国耕作栽培技术的成就(一)在理论方面的成就1.初步提出信息栽培的新技术理论这一信息栽培的新技术理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一信息栽培新技术可以收集与耕作物与栽培物有关的生长信息,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技术调控,促进这些耕作物与栽培物的生长,实现高产采收;二是这一技术还较为先进的应用了计算技术来对这些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这些分析来进一步确定更高产采收的实践方法,为高采收率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保障。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休闲耕作制主要特征:
以“休闲”为 特征,仍无明显的 人工养地手段,土 地利用率较低。
㈢、轮种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始于西汉初期,直到近代和现代社 会,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制方式。但 是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无论是用地技术 或产量水平,比传统轮种耕作制都有较 大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达0.6~1.0或大 于1.0。
所为轮种耕作制就是以豆类作物, 并配合土壤耕作、施肥等养地手段与谷 类及工业原料类的大田作物轮换种植体 系,称之为“轮种耕作制”。包括禾豆 制、绿肥制、草田制。
草田耕作制是本世纪初由苏联土壤学家威廉 斯制定,在苏联欧洲草原的黑土地区应用较广。 它是以多年生混合牧草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为基础的一套农业技术措施。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 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 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 收。以科学种田提高作物产量。在西方发 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
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 是依靠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 为粗放。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 种”特征。
㈡、休闲耕作制
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主要是 “易田”休闲耕作制。
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后的土地, 保持1~2年轮休时间。休闲期间, 有的可能是休而不耕,等到播种时 再耕而种之;有的进行耕耘,以消 灭杂草和熟化土壤;居民点附近的 休闲地,有结合施肥耕作的情况。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八世 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春谷类作物” 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休闲制的代表。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 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 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 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 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 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耕作制度方向。高效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生态建
设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节水高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等。
此阶段,学术界在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争议,各种思潮 不断涌现,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集约持续农业等。这种学术上 的争鸣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自此阶段开始,国 家科技项目的重点向育种、生物技术等方向转移。
西区(冬谷类) 羊圈 房屋 房屋 领主 公共 牧场 收场 道路 领主 牧场 森林 南区(春谷物) 割草地 东区(休闲)
小河
• •
休闲主要目的(或作用)是: ① 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 消耗,并蓄积雨水。 • ② 休闲期间实行耕作,能消灭杂草,并 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潜在养分有 效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 ③ 休闲期间势必施用粪肥,促进地力恢 复,养地时间大为缩短。 • ④ 在休闲期间,自然生长的植物还田, 还有助于培肥地力。
5、全面调整结构,以优质、高效及产业化为主导的 阶段(1998年后期)
• 农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与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加大 • 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
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 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

二、近50年中国耕作制度发展和演变
1、以恢复生产,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为主的阶 段(1949-1955年)
• 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 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土壤耕作方式的阶段
• 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率低,休闲或者撩荒较多,复种指数为133;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12
• 草田耕作制是本世纪初由苏联土壤学家 威廉斯制定,在苏联欧洲草原的黑土地区 应用较广。它是以多年生混合牧草来恢复 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基础的一套农业技术措 施。
• 草田耕作制的实质,就是借多年牧草(主 要是禾本科和豆科混合牧草)来提高和恢 复土壤肥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精选ppt
13
• ① 大田草田轮作与饲料草田轮作相配合 的草田轮作制。
现行耕作制度的基础;是走我国自己发展道
路的前提条件。
精选ppt
24
二、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展望、趋势
(一)耕作制度改革的一般原则
• 1.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2.充分而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3.农、林、牧结合并协调发展。 • 4.保证作物产量得以持续增加。 • 5.利于农田培肥。 • 6.有助于生产效益的提高。
精选ppt
2
㈠.撩荒耕作制(原始耕作制)
• 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采行撂荒耕作制。包括生 荒制和熟荒制两个阶段,存在时期是从农耕初期 (新石器初期或中期)到奴隶社会末期。生荒制 始于6000年以前。熟荒制记载始于西周。
• 生荒耕作时期,主要使用石刀、石斧和尖头木棒 之类的原始工具,实行以砍倒烧光为特点的刀耕 火种。一般是砍种一年后撂荒,实行年年易地的 粗放经营。这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率极低,人工养 地的能力很差,在地力消耗殆尽之后,只好把土 地废弃,利用自然植被自发地恢复地力。因此, 此期采行的撂荒制其撂荒期很长。
加较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单位
土地面积上的产量而提高总产的经营
方式,是以较多的资源投入换取较多
的农产品为特征的一种高效耕作制。
精选ppt
15
• 集约耕作制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 含意义: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自古至今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耕作制度是指农民在耕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工具,包括农作物的种植方法、耕作工具的使用、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等。

耕作制度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还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等问题。

因此,对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始于古代,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家庄考古队就在河北平山县安塘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古代耕作制度遗迹,证明中国农业是从早期的双耕制进入到了早一期的单耕制,再后来进入熟耕制。

这一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并为后来的耕作制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从传统的人力驱动向机械化驱动转变。

技术进步使得我国农民在耕作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提高了耕作制度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春耕、夏耕、秋耕等具体的耕作方法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通过科学的改进和创新得以不断优化。

从简单的耕种和收获到现代农田灌溉和收割机械的应用,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

然而,目前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耕作制度的研究往往过于注重理论和实践分离,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其次,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的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差异也较大,因此需要在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再次,传统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等方面,忽视了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和生态因素对耕作制度的影响,需要加强相关研究。

展望未来,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需要加强耕作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可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加强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高农民在耕作制度方面的科学素养和水平。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虑耕作制度的各个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