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导学案
2023年《静女》导学案

2023年《静女》导学案《静女》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把握《诗经》的基本学问2、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3、理解诗歌含意,并娴熟背诵4、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文中重点文言词,熬炼同学的口译力量。
思维进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仆人公纯真、热闹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制造:培育同学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力量。
通过《静女》的学习,把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仆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吟唱。
(结合《诗经蒹葭》)二、字词梳理:①注音。
(在文中标注)姝(shū) 俟(s) 见(__n) 踟蹰(ch ch) 娈(lun)贻(y) 彤(tng)管炜(wěi) 怿(y) 归(ku)荑(t)洵(xn)①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爱'通"薆':隐蔽、"见'通"现':消失自牧归荑"归'通"馈':馈赠说怿女美"说'通"悦':宠爱、"女'通"汝':你的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①解词。
《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
2、《诗经》原来称为或,到,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六义是指、、、、、。
4、“四书”指、、、。
5、“五经”指、、、、。
二、研读课文。
任务一:读一读(一)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通假字、解释生词。
①注音。
姝、俟、城隅、踟蹰、娈、贻、炜、怿、荑、洵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自牧归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③解词。
静:其:姝:俟:城隅:爱:见:搔:踯躅:娈:贻:有:炜:说:怿:女:归:荑:洵:匪:(二)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注意朗读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任务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
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1诗中的人物有哪些?2整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3说说小伙子在等待姑娘的过程中有哪些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4。
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5姑娘传达情意的信物是什么?小伙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任务三:议一议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三、作业请以“从荑草到钻戒”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
2、领悟《静女》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学习过程:(一)新知导读——自主学习,积累常识。
1、温故知新:(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记载了至约年间的诗歌作品,共篇,分为、、三部分。
其中,是地方歌谣,共160篇;是宫廷宴享乐歌,共105篇;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
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杂以五、六、七言。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
其中是铺陈直叙其事,即直接的描写叙述;是比喻,是从别的事物写起,触景生情,引起联想和想象。
《诗经》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是指、、、、、。
(3)“四书”指、、、。
(4)“五经”指、、、、。
(5)关于爱情的诗句: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
天长地久有时尽,。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
《凤求凰•琴歌》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
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
相见时难别亦难,。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2、熟读诗歌(朗读节奏为二二式)3、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姝()俟()城隅()爱而不见()搔()踟蹰()娈()贻()彤管()炜()说怿女美()()()归荑()()洵()匪()(二)进入文本——合作探究,公开展示1、请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提出质疑。
2、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答疑。
3、教师质疑,学生解决。
《静女》 学历案

《静女》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表现手法等。
2、熟读并背诵《静女》,理解诗歌的大意。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情主题。
4、学习诗歌中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词句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中静女和男子的形象特点。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运用的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感受古代爱情诗歌的独特魅力,理解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2、自主探究法:自主思考诗歌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学习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古代爱情故事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爱情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想象中的古代爱情是怎样的?2、知识链接(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名称的由来、分类、表现手法等。
(2)强调《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5、分析人物形象(1)思考:诗歌中的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男子又是怎样的形象?(2)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总结: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男子真诚、憨厚、痴情。
6、体会情感(1)分析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思考:这种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爱情的纯真和美好。
7、写作手法赏析(1)分析诗歌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字。
《静女》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诗经》古诗群文阅读恋爱阶段一、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1.俟(sì):等待2.爱:同“薆(ài)”,隐藏。
3.踟蹰(chíchú):徘徊不定。
4.娈(luán):美好。
5.彤管: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
6.炜(wěi):色红而光亮。
7.说(yuè)怿(yì)女(rǔ)美:说同“悦”。
怿,喜悦。
女同“汝”,你。
8.归(kuì)荑(tí):同“馈”,赠送。
荑,初生的白茅草。
9.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10.匪:同“非”。
表示否定判断。
出嫁场景二、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1.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4.宜:和顺、亲善。
5.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这里形容果实累累。
6.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生活情境三、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季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注释1.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静女》 学历案

《静女》学历案《<静女>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表现手法等。
2、能够熟读并背诵《静女》这首诗。
3、理解《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情之美。
4、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人物形象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能在诗歌中加以分析。
2、教学难点(1)体会《静女》中古朴纯真的爱情观,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对诗歌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经》的相关知识,以及《静女》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2)提问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的兴趣。
(3)引出课题《静女》,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知识讲解(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收录诗歌的数量、分类等。
(2)讲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并举例说明。
(3)介绍《静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讲解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如静女的美丽、羞涩、调皮,男子的憨厚、真诚、痴情等。
(3)探讨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相约到等待,再到相见的喜悦。
高中语文 《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
1、自由诵读,概括各章内容
2、在这次约会中,男子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
3、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4、读第二、三章,思考: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
男子对这些礼物是什么态度?可以看出什么呢?
5、男子对这两个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6、找出本诗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的妙处。
7、归纳写作特色
8、比较阅读
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①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①,在城阙①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①嗣——传送,给予。
①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①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思考: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静女导学案

《静女》自学提纲【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字义。
2. 了解《诗经》中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3、感受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及描写人物所用的手法。
【核心素养目标】1、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审美鉴赏2、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温故:回忆并背诵学过的《诗经》篇目。
2、熟读本诗《静女》并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意,以散文化的笔法改写这首诗。
【拓展阅读】1、诵读《诗经·东门之杨》,并根据注解疏通大意。
《诗经•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注解]牂(zāng)牂:风吹树叶的响声。
一说枝叶茂盛的样子。
昏:黄昏。
期:约定的时间。
明星:明亮的星星。
一说启明星,晨见东方。
煌煌:明亮的样子。
肺(pèi)肺:枝叶茂盛的样子。
晢(zhé)晢:明亮的样子。
2、《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解]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3、《国风·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①,白茅包之②。
有女怀春③,吉士④诱之。
林有朴樕⑤,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⑥,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⑦无感我帨兮!⑧无使尨⑨也吠!【词句注释】①麕(jūn):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
比鹿小,无角。
②白茅:草名。
属禾本科。
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
③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________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篇,它是我国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______或__________,到_______,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_____ 、_____ 。
(结合资料补充1《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
(在文中标注)
姝()俟()见( ) 踟蹰()娈()
贻()彤()管炜()怿()归()荑()
洵()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_____ 、_____
自牧归荑_____
说怿女美_____ 、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
③解词。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_____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_____
姝:_____ 俟:_____ 城隅:_____
踯躅:_____ 娈:_____ 贻:_____
炜:_____ 怿:_____ 洵:_____
[我的疑惑]
☆探究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三、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人物性格
静女
男子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训练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
资料补充:
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三种手法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敷:陈述、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