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土壤水分汇编

合集下载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cm
19 ℃
(2)导热率的物理意义
导热率大则传热快,得热后迅速下传(失热后迅速补 给),引起的变温小。
导热率小则传热慢,得热后不易下传(失热后补给缓 慢),引起的变温大。
J s-1
1cm2
20 ℃
21 ℃ 21 ℃
1cm
19 ℃
20 ℃ 19.2 ℃
Question:土壤的导热率大小取决于什么? Answer:取决于土壤中的基本组成物质。
固相 50% 矿物质45% 水20-30% 空气
30-20% 孔隙50%
有机质5%
不同土壤组分的热容量
土壤组成物质
粗石英砂 高岭石 石灰 腐殖质 Fe2O3 Al2O3
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
重量热容量 (Jg-1℃-1)
0.745 0.975 0.895 0.682 0.908 1.996 1.004 4.184
一般作物根系的吸水力平均为1.5MPa。
2、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壤还有剩余的引力吸 附液态水, 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膜 状 水 示 意 图
土壤膜状水的有效性:
土壤膜状水
3.1MPa (靠近土壤内层)(无效水)
受到的引力
0.625 MPa (靠近土壤外层)(有效水)
一般作物根系的吸水力平均为1.5MPa。
取容积为1的土壤,设它吸收(放出)的热量为 ⊿Q,引起的温度变化为⊿T ,则根据定义Cv=⊿Q/⊿T, 这就是容积热容量。
转换公式一下:⊿T=⊿Q/Cv, 当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候,热容量越 大的物质,升、降温缓慢, 即温度变化小,反之亦然。
Question:土壤的热容量大小取决于什么?

第四章土壤水分

第四章土壤水分

第二节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其测定
一、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质量含水量
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所以又称 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常用符号 θm表示。这是一 种最常用的表示方法,可直接测定。用数学公式表 示为: W1-W2 土壤质量含水量(%)= —————×100 W2 式中,θm为土壤质量含水量(%),W1为湿土 质量,W2为干土质量,W1-W2为土壤水质量。 例如,某一耕层湿土重 100g,干土重为80g,则土 壤质量含水量(%)=(100-80)/80×100=25 %
2.作物发芽出苗对水分的需求 土壤水分是作物发芽出苗的必需条件。作物种子大 小及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数量不同,因而吸水多 少、要求适宜的土壤湿度不同。(表4—6)。
表4—6 质地 作物 最低含 水量 谷 高 小 玉 棉 子 粱 麦 米 花 种子出苗对土壤水分的需求(水重%) 砂 土 6—7 7—8 9—10 10—11 10—12 砂壤土 9—10 10—11 11—12 11—13 12—14 壤 土 12—13 12—13 13—14 14—16 15—17 粘 土 14—15 14—15 16—17 16—18 18—20
土壤水分常数: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
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土粒
毛管 悬着 水示 意图
土 壤 深 度 ( 米 )
T r
水分饱和度(%) 毛管上升水(左) 和毛管悬着水(右)
4.重力水
当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不 能被毛管所吸持,就会受重力的作用沿土壤中的 大孔隙向下渗漏,这部分受重力支配的水称为重 力水。 重力水由于不受土粒分子引力的影响,可以直接 供植物根系吸收,对作物是有效水。 但由于( 1 )渗漏很快。( 2 )会妨碍土壤通气。 (3)可溶性养分随之流失。因此重力水在旱作地 区是多余的水。在水田中,重力水是有效水。 水分常数:当土壤被重力水所饱和(土壤中大小 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 含水量,或称全蓄水量。它是水稻田计算淹灌的 依据。

2013 第四章3 土壤水

2013 第四章3 土壤水

是土壤有效水的下限。
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
3、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与相对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是指土壤含水量占
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它可以说明土壤水的含
通 常 相 对 含 水 量 为 60%
的改变。通常为负值,土壤含水量越高,基质势也
越高,但其绝对值越小,当土壤饱和时土壤的基质
势最大,等于0。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水的能量状态
(2)溶质势(Solute potential, S ≤0 )
指土壤水溶解的溶质引起的土壤水的自由能的改变, 溶质对水产生吸持作用,限制水分运动,一般为负值。
土壤溶质浓度越高,溶质势越低。
第四章
土壤肥力
华中农业大学
第二节 土壤水分
一. 土壤水分存在形态 二.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重点) 三.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重点 难点) 四. 土壤水的能量状态(重点 难点) 五. 土壤水分运动(重点 难点) 六. 土壤水的田间循环过程 七. 土壤水分保蓄和调节
华中农业大学
第二节 土壤水分
θv =(土壤水体积/土壤总容积)*100%
容积含水量=质量含水量*容重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
Soil water storage capacity 土壤储水量 water depth 水深(Unit: mm) Dw (mm)= v% × 土层厚度
优点: 与气象资料和作物耗水量所用的水分表示方法一致,便于互 相比较和互相换算 。
2013年湖南大旱
华中农业大学
土壤水的定义

土 壤 水 分

土 壤 水 分
● 生产中必须掌握土壤含水量在凋萎系数1.5~3.0倍时进行灌溉,才能避免 旱害。
*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3)毛管水(有效水)
借助毛细管引力吸持和保持在毛细管孔隙中的水,易被植物吸收。 (1)毛管悬着水 指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吸持在毛管中的水,它和地
下水不相连接,而“悬挂”在土壤上层毛细管中。当毛管悬着水达到 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它是判断旱地土壤是否需要 灌水和确定灌水量的重要依据。不同土壤质地的田间持水量相对比较 稳 定 ( 表 6- 2)。 表6-2 不同质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土壤水分含水量指标
(1)自然含水量(绝对含水量)
● 用土壤水分质量占烘干土壤质量的百分比表示,这是一种最常用的 表示方法。
土壤自然含水量(%)=
湿土质量烘干土质量 烘干土质量
100
● 也可用容积含水量来表示,即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比。
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体积百分率(%)=
水的体积 土壤体积
100
土壤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等土壤水分状况标志 值,称为土壤水分常数,它们不仅反映土壤水分的数量和能量水平,也可 反映土壤水分的吸持和运动状态及被植物利用的难易程度。
*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测定仪
*
土壤水分
1.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对植物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土壤对水分的保 持力与植物根系的吸水力。
宜旱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3)土壤蓄水量
水层厚度(mm)=土层厚度(mm)×自然含水量(质量%)×土壤 密度
*
土壤水分 1.3 土壤水分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2)土壤水分能量指标 ● 土壤能量指标包括土壤水势和土壤水吸力,它们的数值和表示单位 相同,单位为气压,水势为负值,水吸力为正值。能直接表明土壤 水的能量状态和对植物的有效性,可在不同的土壤之间相互比较, 也可以在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统一使用。

(土壤学教学课件)第四章-1-土壤水

(土壤学教学课件)第四章-1-土壤水
(土壤学教学课件)第四章-1-土壤水
土壤水是稀薄的溶液; 是作物吸收水分的重要来源; 是土壤中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的介
质; 是传输养分的载体和植物营养的必要条件。 土壤水占地球表面总储水量的0.002%。
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
Classifica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soil water
土壤水吸力 (bars)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图
20
粘质土
砂质土
0
含水量 (%)
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特点
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 20 吸力呈反相关;
土壤水吸力 (bars)
在吸力相同时,粘质 土的含水量大于砂质 土的;
在含水量相同时,粘
质土的吸力大于砂质
土的;
0
粘质土
砂质土 含水量 (%)
3、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
10cm
.B
10cm
.C
压力势的计算 不存在参照点
pA 0 pB 0 pC 1 0 c m
(三)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 m
由土壤固体颗粒的吸附力和
毛管力引起的水势变化。
m
1. 仅出现在非饱和的条件下;
2. 水势大小≤0。与土壤性质关 系密切。
半 透 膜
土壤
纯水
h mh13.6(cm )
H O
H
H O
H
H O
H
输液:
生理盐水浓度:0.9%
施肥:
土水势组成
分势名称 决定分势的因素 参照状态 大小
基质势
土粒的吸附力 和毛管力
自由水
≤0
溶质势
土壤溶液中 的溶质
纯水

任务四认识土壤水分

任务四认识土壤水分

3、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土壤水分就不 再受土粒吸附力的束缚,成为可以移动的自由水,这时靠土壤毛管 孔隙的毛管引力而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毛管水可分为: a、毛管上升水:地下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称毛 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位有密切的关系,它的效性取 决地下水位。 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含水量称土壤毛管持水量。 b、:毛管悬着水:在地下水位很深的地区,降雨或灌水之后, 由于毛管引力而保持在土壤上层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悬着水。它 与地下水位没有关系,好象悬浮在土层中一样,它是植物水分的 重要来源,对植物的生长意义重大。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静水压势。 ③荷载势、压力势:土壤溶液中含有较多的悬浮胶体物质,会产生荷载压,即 增加了静水压力,而产生势能称为压力势。 (4)重力势(ψg) 土壤中的水分在重力(地心引力)作用下,因高度不同 而产生的势能,称为重力势。 一般规定地下水面的重力势为0作为参比标准。 土壤的总水势: 土水势 = 基质势 + 溶质势 + 压力势 + 重力势 在不同情况下,起作用的土水势分势是不相同的。
土壤水吸力和含水量的关系不是单值的,它因土壤的脱水过程和 吸水过程而不同。 在同一吸力下,脱水过程的含水量总比吸水过程的含水量高,这 种脱水曲线与吸水曲线不相重合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原因:一是因为土壤孔隙的几何特点造成的即土壤孔隙由大小 孔隙连接而成,这种孔隙状况,在变干或变湿时其充水情况不一 致,而使土壤含水量不同;二是因为:土壤吸水由干变湿过程中, 大孔隙中的空气常形成气泡而被封闭在孔内,占据一定容积,也 泌阳县中等职业学校 农经组 使一定吸力下的土壤含水量有所不同。
度,比例常数K是单位水压梯度下的水通量,称为导水率,-表示水

4土壤水

4土壤水

② 移动性小(0.2-0.4mm/hr)。
③ 作物可部分吸收(6-15atm,难效水 )。
第一节 土壤水的形态和含量
一、土壤水的形态与性质
2、毛管水 由土壤毛管孔隙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 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水 沿 着 毛 管 上 升 毛管上升水:地下水随毛管 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
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土壤保持有效水分的上限。 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 水。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 量、结构、松紧状况等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土壤水的形态和含量一、土壤水的形态与性质
3、重力水
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 受重力支配向下渗透,这种水分叫重力水。
优点:方法较简便,测定结果具有相对准确性
不足之处:测定深层土壤含水量时取土样不方便,不 便连续测定,至少烘6-8小时,费时。 (2)快速干燥法。包括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 酒精燃烧法等。可以缩短烘干测定的时间。
缺点不便于取样和连续测定。
第一节 土壤水的形态和含量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2、仪器法
孔隙大小的分布。
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分进行定量分
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水分特征曲线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 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第二节 土壤水的能态表示
四、滞后现象
滞后现象:土壤水分特征 曲线的吸湿过程与脱湿 过程不相重合的现象。 在相同吸力下,干燥过程
吸湿水的特点: ① 所受吸力达31-10000 atm,不能自由移动。 ② 无溶解能力。 ③ 植物不能吸收(无效水)。 ④ 只能在105-110°(6-8hr)下才能被驱除。

第四、五章 土壤水、空气、热量

第四、五章 土壤水、空气、热量

三、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四、土壤温度的调节
返回
矿物质
固体土粒 有机质
占固体部分重量95%, 占整个土体容积的38%
占固体部分重量5%, 占整个土体容积的12%
由大气层进入的O2、N2等,土 壤自己产生的CO2、水汽等,
气体
粒间孔隙
占土体容积20-30%
液体
生物
占土体容积20-30%
昆虫、各种原生动物、藻类、各种微生物等
基质势
压力势 土水势
溶质势
重力势 2、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 处的能态。土壤水吸力在数量上与土壤水负压力 相等,通常简称为土壤吸力。
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 力与含量水量的关系曲线。
相同土壤含水量下,砂土水 吸力最小,粘土水吸力最大 土壤含水量随吸 力的增加而下降 相同水吸力下,粘土含 水量最高,砂土最低 所以,在相同 条件下,粘土 保持水分多但 对植物的有效 性最差
第五章
一、
土壤空气及热量状况
第一节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
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远大于大气
每亩地小麦一昼夜可放出约4升CO2
(2)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
(3)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
(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
微生物活动产生CH4、H2S、H2等
(5)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2、土壤导热率(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
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m2、相距1m的两截面上温度 相差1度(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 焦耳数。其单位为J/(m· K ·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土壤水分7.1 土壤水的类型及性质土壤水的研究长期以来也一直沿用数量法。

该方法根据土壤水分所受的力的作用把土壤水分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吸附水,或称束缚水,受土壤吸附力作用所保持,其中又可分为吸湿水和膜状水;二是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三是重力水,受重力支配,是进一步向土壤剖面深层运动的水。

如图7. 所示。

1.吸湿水吸湿水是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其中最靠近土粒表面的由范德华力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又称紧束缚水),吸湿水的含量称为土壤吸湿量。

当大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土壤的吸湿水达到最大量,这时吸湿水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称为土壤最大吸湿量或土壤吸湿系数,它是土壤水分常数之一。

一般耕地土壤的最大吸湿量,因质地不同而异。

质地愈粘,最大吸湿量愈大,质地愈砂,最大吸湿量愈小。

所以最大吸湿量的大小是粘土>壤土>砂土。

吸湿水具有与纯自由水不同的特点,因为它所受的吸力远大于植物根的吸水力(平均为1520kPa), 植物无法吸收利用,属于土壤水中的无效水, 对生产的直接意义不大。

但它可用于帮助分析土壤水的有效性,一般土壤中无效水总量约为最大吸湿量的1.5~2.0倍。

如图7.2 不同相对湿度下土壤粒级的吸湿水量。

2.膜状水当土壤水分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表面还有剩余的吸附力,虽不能再吸收水气,但可以吸附液态水。

这部分水被吸附在吸湿水的外层,定向排列为水膜,称为膜状水。

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膜状水比吸湿水所受的吸附力小得多,大约在633.28~3141.00kPa,它具有液态水的性质,可以移动,但因粘滞度较大,其移动速率非常慢。

一般是由水膜厚处向水膜薄处移动,如图7.3所示。

膜状水的内层所受吸力大于根的吸水力,植物根无法吸收利用,为无效水,而它的外层所受吸力小于根的吸水力,植物可以吸收利用,但数量极为有限。

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它因土壤质地、作物和气候等不同而不同。

一般土壤质地愈粘重,萎蔫系数愈大,表7.1给出了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参考范围。

萎蔫系数是植物可以利用的土壤有效水含量的下限。

表7.1 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 m%)土壤质地粗砂壤土细砂土砂壤土壤土粘壤土萎蔫系数0.96~1.11 2.7~3.6 5.6~6.9 9.0~12.4 13.0~16.63.毛管水土壤中粗细不同的毛管孔隙连通一起形成复杂的毛管体系。

这种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

根据毛管水在土体中的分布,又可将它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1)毛管悬着水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是确定灌水量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生产上十分有用的水分常数。

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等的影响。

不同质地和耕作条件下的田间持水量有很大不同,表7.2给出了一些大致范围。

m二合土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耕前耕后紧实田间持水量(占干重的%) 10-14 16-20 22-26 20-24 24-28 28-32 32 25 21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 土面蒸发和作物蒸腾损失的速率起初很快,而后逐渐变慢;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较粗毛管中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出现断裂,但细毛管中仍充满水,蒸发速率明显降低,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水断裂量。

在壤质土壤中它大约相当于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

当土壤水达到毛管水断裂量后,毛管悬着水运动显著缓慢下来,如果这时正值作物生长旺盛时期,蒸腾速率很快,作物虽能从土壤中吸到一定水分,但因补给减缓,也可能出现水分入不敷出,暂时出现萎蔫现象,应注意及时补墒。

(2)毛管上升水是指借助于毛管力由地下水上升进入上层土体的水。

毛管上升水的最大含量称为毛管持水量。

从地下水面到毛管上升水所能到达的绝对高度叫毛管水上升高度。

毛管水上升的高度和速度与土壤孔隙的粗细有关。

在一定的孔径范围内,孔径愈粗,上升的速度愈快,但上升高度低;反之,孔径愈细,上升速度愈慢,上升高度则愈高。

不过孔径过细的土壤,则不但上升速度极慢,上升的高度也有限。

砂土的孔径粗,毛管上升水上升快,高度低;无结构的粘土,孔径细,非活性孔多,上升速度慢,高度也有限,而壤土的上升速度较快,高度最高。

如图7.4所示。

在毛管水上升高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也不相同。

靠近地下水面处土图7.4 不同质地土壤自地下水位向上的水分运动(引自Brady 1974)壤孔隙几乎全部充水,称为毛管水封闭层。

从封闭层至某一高度处,毛管上升水上升快,含水量高,称为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再往上,只有更细的毛管中才有水,所以含水量就减少了。

毛管水上升高度和强烈上升高度,因质地不同而异(见表7.3)。

一般的趋势是砂土最低,壤土最高,粘土居中。

表7.3 不同质地土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和强烈和上升高度参考范围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毛管水升高度(m) 0.5~1.0 2.0~2.5 2.2~3.0 1.8~2.2 <3.0 <0.8~1.0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m) 0.4~0.8 1.4~1.8 1.3~1.7 1.2~1.5 1.2~1.5毛管水上升高度特别是强烈上升高度,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如果它能到达根系活动层,就为作物源源不断的利用地下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若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盐分随水上升至根层或地表,也极易引起土壤的盐渍化,危害作物,这是必须加以防止的。

其主要的防止办法就是利用开沟排水,把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所谓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即由地下水面至地表的垂直距离。

在盐碱土改良的水利工程上,计算临界深度,往往采用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或毛管水上升高度)加上超高(即安全系数30~50cm)。

临界深度(米)=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安全系数(7.1)一般土壤的临界深度约为1.5~2.5m。

砂土最小,壤土最大,粘土居中。

4.重力水如果进入土壤的水超过田间持水量,则多余的水便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即通气孔向下流动,湿润下层土壤或渗漏出土体,甚至进入地下水,成为地下水补充给源。

这一部分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向下流动的水,称为重力水。

土壤全部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全持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当然重力水是作物完全可以利用的,特别是在水田,但是在旱地,重力水只是短时间通过土体而已,而且当它在土中存留时,作物虽可吸收,却往往因水分过多,土壤空气不足,造成内涝,反而有害于作物生长。

上述各种水分类型,彼此密切交错联结,很难严格划分。

在不同的土壤中,其存在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如粗砂土中毛管水只存在于砂粒与砂粒之间的触点上,称为触点水,彼此呈孤立状态,不能形成连续的毛管运动,含水量较少。

在无结构的粘质土中,非活性孔多,无效水含量高。

而在砂粘适中的壤质土和有良好结构的粘质土中,孔隙分布适宜,水、气比例协调,毛管水含量高,有效水也多。

7.2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和土壤水分测定7.2.1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土壤含水量是表征土壤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又称为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等。

土壤含水量有多种表达方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质量含水量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

因为在同一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常用符号θm表示。

质量含水量可用小数形式,也可用百分数表示,多用后者。

数学表达式为:θm=(水重/干土重)×100%(7.2) 定义中的干土一词,一般是指在105℃条件下烘干的土壤。

而另一种意义的干土是含有吸湿水的土,通常叫“风干土”,即在当地大气中自然干燥的土壤,又称气干土,其质量含水量当然比105℃烘干的土壤高(一般高几个百分点)。

由于大气湿度是变化的,所以风干土的含水量不恒定,故一般不以之作为计算θm的基础。

例1 :土壤烘干前湿重为95g,烘干后重79g,求质量含水量。

将测定数据代入式7.2,即求该土壤质量含水量为:θm=[(95 - 79)/ 79] ×100%=20.3%(2)容积含水量容积含水量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百分数,常用符号θv表示。

θv用小数形式表达,这时的量纲为cm3/cm3;但常用无量纲的百分数表示。

数学表达式如下:θv = (小容积/土壤总容积) cm3/cm3,或θv =(水容积/ 土壤总容积)×100%(7.3) 由于水的比重可近似等于1g/cm3,可以推知θv与θm的换算关系式θv=θm·ρ(7.4)式中,ρ为土壤容重。

例2:设上例土壤容重为1.2g/cm3,求其θv。

θv=(20.3%×1.2)=24.4%一般地说,质量含水量多用于需计算干土重的工作中,如土壤农化分析等。

在多数情况下,容积含水量被广泛使用。

这是因为θv可以较直接用于计算水通量和由灌溉或降水渗入土壤的水量,以及由蒸散或排水从土壤中损失的水量。

而且,θv也表示土壤层厚度和水的深度比,即单位土壤深度内水的深度。

(3)相对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是一个应用相当普遍的土壤水分“常数”,其定义为: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以(θf)表示。

相对含水量是指土壤含水量(θm)占田间持水量(θf)的百分数。

它可以说明土壤水的饱和程度、有效性和水、气的比例等。

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其求法如式7.5。

土壤相对含水量=θm /θf ×100%(7.5) (4)土壤水贮量土壤水贮量是指一定面积和厚度土壤中含水的绝对数量。

在土壤物理,农田水利学、水文学中经常要用到这一参数,它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

1)水深(D w)指在一定厚度(h)一定面积土壤中所含的水量相当于相同面积水层的厚度,量纲为[L]。

可以推知Dw与θv的关系如下:Dw=θv·h(7.6)D w的方便之处在于它适于表示任何面积土壤一定厚度的含水量,与大气降水量、土壤蒸发量进行直接比较。

Dw的单位是长度单位以cm表示,为与气象资料中常用的mm比较,Dw 更多用mm单位。

例4 如某土层厚度为10cm,容积含水量为25%,求水深。

Dw =(10×25%)=2.5(cm)=25(mm)计算一定厚度土壤的Dw,如1m土体内含水水深(Dw·100),如果土壤是均一含水的土层,可直接用式7.6计算。

如果土壤含水不均一,则需用下式分层计算:∑=nii iw hD*100,θ(7.7)式中,n为1m土体划分的含水量均一的层次数;θi为第i层土壤容积含水量;h i为第i层土壤厚度(cm);D w,100为1m土体含水深度(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