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实词 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实词课件

• (3)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 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 。③脚步。④履行。 (4)再 •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 [今义]①又一次,第二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1.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回头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
看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访问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关心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虑顾及
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对策
注意积累 学会推断
第 二 课 时(古今异义)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 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2、积累文言古今异义实 词。
二、考点解读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 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弱化 强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当堂训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道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高考复习之文言实词和句式》课件(103张)-优秀课件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 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 路之时。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亲戚
父母兄弟, 统指亲人
旁系亲属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秦伯说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 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 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 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 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 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词语是由两个 语义相同(近)或相反的字组成,而 意思却偏向其中一个字,另外一个字 没有实际意思。
◆ 1. 语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赏罚褒贬),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 义和用法。
①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古代指大腿,现在指臀部、屁股。
② 愿为市鞍马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现指城镇、集市。 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 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 路之时。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亲戚
父母兄弟, 统指亲人
旁系亲属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秦伯说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 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 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 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 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 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词语是由两个 语义相同(近)或相反的字组成,而 意思却偏向其中一个字,另外一个字 没有实际意思。
◆ 1. 语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赏罚褒贬),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 义和用法。
①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古代指大腿,现在指臀部、屁股。
② 愿为市鞍马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现指城镇、集市。 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课件

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 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 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 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 以容甫为老师。”他被看重就像这样。
3 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 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
支:通“肢”;肢体。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3、更换偏旁 惟陈言之务去。
惟:通“唯”;只,只有。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动。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小 试 牛 刀 坐:因……犯罪,触犯法律。
“向”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 骨文 ,从宀,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 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兵”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 骨文 ,其古字形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 武器,也称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
根据字音推断
1、音同,即声、韵母都相同。(形同)
一夜飞度镜湖月。 人穷则反本。
度:同“渡”;渡过,越过。 反:同“返”返回。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同“按”;审察,察看。
2、音同,即声、韵母都相同。(形不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在先
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今指鱼肉等肉类食品。 6、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 或“认为……是……” 或“把……当作……”。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①渺沧海之一粟(以……为微小) • ②而耻学于师(以…… 为耻辱)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 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伴 侣、把……看作朋友) •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 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 ■ 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 ■ 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3、通假字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一词多义
■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
■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 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 伤。”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就
■ (1)金就砺则利(
)
■ (2)连辟公府不就(
)
■ (3)一蹴而就(
)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具通俱,音jù,都;
■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12也)生通性,音xìnɡ,资质、
本性。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3、通假字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一词多义
■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
■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 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 伤。”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就
■ (1)金就砺则利(
)
■ (2)连辟公府不就(
)
■ (3)一蹴而就(
)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具通俱,音jù,都;
■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12也)生通性,音xìnɡ,资质、
本性。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复习(完整)ppt课件

.
0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古之遗爱也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喜欢,爱好 爱惜,吝惜 爱慕,欣赏 恩惠 隐蔽,躲藏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
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
“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
1出0此“言得得当之、合适”;进一步. 虚化对为、“合应适该”。
20
度
1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
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
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
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
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常态
人病之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疾病 困苦,困乏 毛病,缺点 担心,忧虑
损害 责备、羞辱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
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
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
8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则无鱼
1紧1品“其跟名随位”,犹敌不人失的下形曹象从。事“随从从事”,乃官是名较亲密之人,
11引32可然申以皆出便祖“宜 屈次从 原于事 之最, 从亲何容的必辞人禀令”我也. 是办从顺事容理,成舒章缓。,不急迫 16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0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古之遗爱也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喜欢,爱好 爱惜,吝惜 爱慕,欣赏 恩惠 隐蔽,躲藏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
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
“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
1出0此“言得得当之、合适”;进一步. 虚化对为、“合应适该”。
20
度
1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
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
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
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
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常态
人病之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疾病 困苦,困乏 毛病,缺点 担心,忧虑
损害 责备、羞辱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
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
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
8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则无鱼
1紧1品“其跟名随位”,犹敌不人失的下形曹象从。事“随从从事”,乃官是名较亲密之人,
11引32可然申以皆出便祖“宜 屈次从 原于事 之最, 从亲何容的必辞人禀令”我也. 是办从顺事容理,成舒章缓。,不急迫 16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课件36张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 义。 2.考点剖析
(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 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 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
1
考纲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 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 推断与解释。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 同。说法正确。
7
对点小练6:[2022全国乙卷]原文:……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 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对点小练4:[2022全国甲卷]原文:……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 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 矣。”…… T11-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 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 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 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
1
考纲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 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 推断与解释。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 同。说法正确。
7
对点小练6:[2022全国乙卷]原文:……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 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对点小练4:[2022全国甲卷]原文:……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 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 矣。”…… T11-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 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13/24
小试牛刀
•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须臾” 意为“片刻
”
• 3.忠无须用兮,贤无须以
用—以,被任用
• 4.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里佩着
4/24
一.字 形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依据 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相关,意 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 形旁“见”上,猜出与“见”相关,能够解 释为“拜见”。
5/24
【字形分析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形声字形旁有 表意功效。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 5.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
14/24
四.成份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 “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 据此推断“固”为险固地方之意。
2.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份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 “执”宾语,动宾怎样搭配? “坚” 解“坚硬盔 甲,“锐” 解“锐利兵器”才能搭配。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糸”作偏旁字与“丝织品、绳索”相关。
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绡:丝织品﹚
②自缢于庭树
﹙缢:上吊,吊死﹚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缒:用绳子栓住往下放 )
7/24
小试牛刀
•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 3.抚军亦厚赉成名。 •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 6.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13/24
小试牛刀
•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须臾” 意为“片刻
”
• 3.忠无须用兮,贤无须以
用—以,被任用
• 4.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里佩着
4/24
一.字 形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依据 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相关,意 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 形旁“见”上,猜出与“见”相关,能够解 释为“拜见”。
5/24
【字形分析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形声字形旁有 表意功效。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 5.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
14/24
四.成份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 “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 据此推断“固”为险固地方之意。
2.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份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 “执”宾语,动宾怎样搭配? “坚” 解“坚硬盔 甲,“锐” 解“锐利兵器”才能搭配。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糸”作偏旁字与“丝织品、绳索”相关。
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绡:丝织品﹚
②自缢于庭树
﹙缢:上吊,吊死﹚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缒:用绳子栓住往下放 )
7/24
小试牛刀
•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 3.抚军亦厚赉成名。 •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 6.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 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 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 解的错误。 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 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 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②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另外,还有“案”通“按”,“庴”通“措”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同 “按”;审察,察看。动词。 〔一庴(cuò)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 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
娶 暮 嘱 披
怎样辨别通假字
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 方法—— “形声辨义法”“形旁”表义等特点,去 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思。
(3)再次逐层切分,弄清主要意思。(第二遍读) 尽量弄清每段的段意、中心。切分层次的依据: 交 代时间或年代的相关词语;交代地点的相关词语;交代 传主官职变迁的相关词语;交代某件事情起止的相关词 语;交代其他人出现的词语。 (4)题文对照,定向阅读,逐题解答。 (5)注意点: Ⅰ.阅读时关键之处、重要词语、过渡句等及自己不 懂的字词要做记号提醒。 Ⅱ.文段后的注释要注意(有提示作用)。 Ⅲ.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语句要联系上下文。 IV.文章有时议论为主,往往卒章显志。
例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
“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 的借字。 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 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 句意解错。因此,必须掌握通假字的基本 特点。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如何读懂选文(读两遍) ( 1 )先读最后一道选择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 件。 (2)然后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第一遍读) 人物传记类: ①传主是谁,哪朝哪代人? ②介绍了他那些情况,与谁曾有过怎样的交往? ③他在何时何地担任过何职,有过什么作为,曾做 过哪些善事? ④人们(作者)是怎么评价他的。 记事性或抒情性散文: 要弄清文段写了什么事(景),作者因何原因写了 这些事情(这些景),以“事件”(景物)为依据对文章 分层,理清文章思路。(事——议论;景——抒情)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 查侧重于: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其中一词多义和古源自异义词是考查的重点。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 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 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 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 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或师焉,或不(通“否”)焉 云销雨霁(“销”通“消”) 涂(通“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文言文专题之
实词
一、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 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 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 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 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 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 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
小结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
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 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 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例如: 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夙遭闵(通“悯”)凶; 零丁(通“伶仃”)孤苦; 常在床蓐(通“褥”) 赢粮而景(通“影”)从 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
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 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 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 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 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 去解释古义。 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 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 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 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谏》) 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 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 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 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 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文言文专题之
实词
高考知识点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考纲要求
一、理解(隐形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