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ppt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课件

对应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对应词语的含义推断实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对应词语的含义推断出实词的含义。例如,“足 ”与“足以”中的“足”对应,表示“足够”,因此可以推断出“足”的含义为“足够”。
05
文言文实词的记忆技巧
分类记忆法
总结词
将文言文实词按照词义、用法等特点进行分类,以便于记忆 。
03
02
名词是指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如“人”、 “马”、“山”等。
04
形容词是指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如“ 高”、“美”、“快”等。
数词是指表示数目、次序的词语,如“一 ”、“二”、“先”等。
05
06
量词是指表示计量单位的词语,如“匹” 、“斤”、“升”等。
02
文言文实词的常见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特定的语境 中,被赋予了动词的含义或功能。
反复复习法
总结词
定期复习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实词,以 巩固记忆。
详细描述
在学习完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后, 定期进行复习,例如每天复习一定数 量的实词,或者每周复习一次本周学 过的实词,通过反复复习加深记忆。
THANKS
感谢观看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相对较少见,但也有一定的出现频率。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起到状语的作用,修饰谓词或整个句子。
例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中的“人立”,原为人名 词,表示人类,在该句中用作状语,修饰谓词“啼”,表示猪像人一样
站立着啼叫。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是古 人在表达时灵活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 。
文言重点实词复习 课件(共71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
使动用法示例:
让耳朵扰乱…让身体疲惫…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让
(谤讥于市朝者)闻寡人之耳者 使
使我听到
(书)汗牛充栋 用牛运书让牛累得出汗 使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
意动用法示例
当 作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把 把游人的快乐当作快乐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重点实词
我选择狗带!
I choose to go die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You urban folks really know how to play.
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目录
考
分
归触
点
类
纳类
解
梳
总旁
析
理
结通
解 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既有词
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129 + 5 + 4
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词法现象
1.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归 纳 总 结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识记住重要实词的核心词义; 2.在已有词义中选择填空或同义替换; 3.切忌自己生造词义。
实词词义间的识记逻辑
以“亡”为例
《记母教铨》 益,行.过,止
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于室中/行拂乱其所为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浔阳 选自《孙权劝学》 听而后止/河曲智叟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选自《愚公移山》
使动用法示例:
让耳朵扰乱…让身体疲惫…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让
(谤讥于市朝者)闻寡人之耳者 使
使我听到
(书)汗牛充栋 用牛运书让牛累得出汗 使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
意动用法示例
当 作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把 把游人的快乐当作快乐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重点实词
我选择狗带!
I choose to go die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You urban folks really know how to play.
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目录
考
分
归触
点
类
纳类
解
梳
总旁
析
理
结通
解 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既有词
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129 + 5 + 4
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词法现象
1.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归 纳 总 结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识记住重要实词的核心词义; 2.在已有词义中选择填空或同义替换; 3.切忌自己生造词义。
实词词义间的识记逻辑
以“亡”为例
《记母教铨》 益,行.过,止
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于室中/行拂乱其所为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浔阳 选自《孙权劝学》 听而后止/河曲智叟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选自《愚公移山》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课件36张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 义。 2.考点剖析
(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 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 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
1
考纲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 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 推断与解释。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 同。说法正确。
7
对点小练6:[2022全国乙卷]原文:……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 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对点小练4:[2022全国甲卷]原文:……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 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 矣。”…… T11-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 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 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 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
1
考纲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 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 推断与解释。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 同。说法正确。
7
对点小练6:[2022全国乙卷]原文:……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 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对点小练4:[2022全国甲卷]原文:……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 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 矣。”…… T11-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 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文言实词ppt课件

西河之外”(《过秦论》)中的“河”古义专 指“黄河”,现在指所有的河流。 有的属于词义缩小,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 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 古义指“内外亲属”,而现在只指族外亲属。 有的属于词义的转移,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中的“涕” 古义指“眼泪”,而现在指鼻涕。
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 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23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 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 意思。 例如: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7
高中偏义复词举例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3.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4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5.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6.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7.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8. 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9. 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
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 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23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 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 意思。 例如: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7
高中偏义复词举例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3.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4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5.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6.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7.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8. 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9. 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34.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耻:以……为耻;乞休、乞老、告老、乞骸骨、致 仕、求老:辞官回家;籍:登记,户口(户籍、官 籍、兵籍等);不起:不被任用
35.劝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蠲除:免除赋税
36.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i)金币
37.帝大喜,赉(lai)诸将士有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 频实词讲解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3.薛举僭(jian)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4.宵衣旰食 5.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寻:不久;坐:因……而获罪;旧: 和……有交情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22.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然后:这样以后;申:说 明、解释;广:传播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表停顿;贼:伤害
自己;绞:性子急
24.方庆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就:接近、靠近、向; 旧说:前人的观点
私下里,悄悄地;讽:劝说
市:买、卖;檄:命令、声讨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18.所以出身仕者 19.文帝之讨张彪也,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20.耕者众则籴(di)贱 21.故弱者见辱,强者见笑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造、诣、过、候、存、顾:拜 访;过:指责、责备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辟:征召,掾:属官,下属
寤:发觉、发现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发现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得意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副词,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恩惠,感 激
一词多义整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
路
益慕圣贤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道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说,讲
一词多义整理
发闾左谪戍渔阳
征发
有时朝发白帝
信义著于四海 日中不至,则是无
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 张
一词多义整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会、聚集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适逢
会挽雕弓如满月 终将,一定,必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假字整理
❖ 略无阙处 “阙”通“缺” ❖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
❖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曹刿论战》
间
参与
可以 可以凭借
隔开,中间空 又何间焉 间,时间。
《曹刿论战》
对某事表赞同 可以一战,战则 《曹刿论战》 请从 。
词语
古义
地方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个地方
例句
今齐地/方千里
出处
《邹忌讽 齐王纳谏》
亡
等 间 往往 会计
逃亡 同样
死亡 等待、等等
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讲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38张

用
④“所”+名词。“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字 辨
作宾语。如:
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ɡ)鱼腹中。(《陈涉世家》)
】
⑤名词作中心语。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
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义 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再如“锲而不舍,金石
】 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 专指黄金。
✓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
较弱。如“病”,在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 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 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
✓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活
用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明显地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
字 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
辨
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识
(2)动词的使动用法
】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使+对象+动词”。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辨
从木,与“橹”构成词语,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识
✓ 根据成语联想
】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
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外间知陛下刑
宪不滥,足以为训尔”中的“训”可以联想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
“典范、法则”。
✓ 了解历史渊源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
120个文言实词ppt课件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佛印绝类弥勒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隔绝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极,最,非常
断绝 停止,消失
完全,绝对
横渡
陡峭的
16
47-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经得起,忍受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能够,可以
能够,可以
(经过,通过) (超过)
(胜过) (错误,过失) (责备)
(访问)
(看望)
7
34-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忧虑,担心)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讳溺忌)
(祸害,灾祸)
35-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有人)
4云霞明灭或目睹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
10胡虏益解
分裂,涣散
解除
离散 同“懈”,松懈,懈怠
14
45-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永元中,举孝廉(官名)不行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举起 举出,提出
发动,举行
聚合 全,都
推举,推荐
并吞
15
46-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形容鸟声宛转从小路秘密地悄悄地1242见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现成的看到的东西1343解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7天下土崩瓦解何如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10胡虏益解剖开解开解释解答理解分裂涣散解除离散同懈松懈懈怠1445举4永元中举孝廉官名不行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举起举出提出发动举行推举推荐聚合并吞1546绝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断绝停止消失隔绝极最非常完全绝对横渡陡峭的1647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8克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2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5克已奉公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能够可以能够战胜攻破克制约束1749类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50怜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怜悯同情可爱疼爱爱惜爱戴可惜事例类似象1851弥52莫1至莫夜月明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没有谁没有人不能1954内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8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55期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内心通纳接纳通纳交纳日期期限希望期望期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兵病道得非复负盖固 国过患或既假堪克是适 书属数汤微相谢信阳要
文言实词
【原题】1下列句中“文”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人穷则反本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 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 此之谓失其本心 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 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5
文言实词
【原题】8下列句中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
【解释】选C项
A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担负 理亏的责任。 B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秦国是贪婪的,依仗着自己的强大。 C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D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一定违背盟约而不对等地给城池(与赵国)
5
文言实词
【原题】2 下列句中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解释】选C项
A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国也大肆布置军队来严阵以待秦国,秦 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B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翻译:左右近臣想用兵器杀他,大王阻止了。 C 选自贾谊的《过秦论》翻译:斩断树枝做武器,竖起竹竿做旗子。 D选自《孙子·谋攻篇》翻译:因此上等的战略是攻击破坏对方的谋略,次等 的就是攻击破坏对方的外交。
5
文言实词
【原题】7下列句中“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B.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解释】选D项 通“覆”
A 选自《史记》翻译: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赵国的人 B 选自陆游《游山西村》翻译:面对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水似乎感到无 路可走了。 C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翻译:齐王没有回复(你的)言辞。 D选自蒲松龄《促织》翻译:用手掌盖住它,空空的又像没什么东西。
5
文言实词
【原题】5下列句中“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D.吾得兄事之
【解释】选A项 通“德”
A 选自《鱼我所欲也》翻译:现在因为相识的穷困的朋友感激我吗。 B 选自蒲松龄《促织》翻译:大概是指教我抓捕蟋蟀的地方吧。 C 选自催弦《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翻译:我也是遵守法纪的人,与王公相处 得非常好。 D选自《鸿门宴》翻译:我能够像服侍兄长一样地服侍他。
5
文言实词
【原题】3下列句中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 “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释】选D项
A 自编的 翻译:欺负软弱的畏惧强硬的,这其实是人性中的通病 B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翻译:先前我没有做这样的苦役,那么还长久就 已经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啊。 C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翻译:现在人们竟然因为节俭而互相指责嘲讽。 D选自《论语》翻译:君子忧虑自己没有能力,不忧虑别人对自己不理解。
5
文言实词
【原题】9下列句中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解释】选D项
A 选自《屈原列传》翻译:屈原创作《离骚》因为缘自内心的怨恨而产生。 B 选自《报任安书》翻译:钟子期死了,伯牙一生不再弹奏琴瑟了。 C 选自蒲松龄《狼》翻译: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借此引诱敌手。 D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行善开始的确实很多,而能够坚持最终 的大概就很少了。
【解释】选A项 A 选自《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翻译: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 选自《汉书·赵充国传》: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翻译:臣听说,军事行动以计谋为根本,所以谋划多而全面的 将战胜谋划少而片面的。
5
B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 忍废,道中手自钞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翻译:现在留存那时的抄本,不忍心废弃,是逃生路上亲手抄写的。 选自自清·方苞《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翻译: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上报
5
文言实词
【原题】6下列句中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
【解释】选C项
A 选自韩愈《师说》翻译:人不是生来就通晓知识的。 B 选自陈寿《赤壁之战》翻译:如果没有刘豫州,那么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 的。 C 自编 翻译:社会上指责他,一时间负面的评论像潮水一般。 D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翻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对的而昨天错的。
C选自《孟子》: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做失去了原本的良心。 源自《吕氏春秋》:“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翻译:舍弃基础根本而追逐细枝末节,我不会这样做的
D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或者探究他们成败的迹象,大概都缘自人的因素吧? 自编: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翻译:抓住大纲致力落实课本,是教学的根本方法
5
文言实词
【原题】4下列句中与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选C项
A 选自贾谊《过秦论》 翻译:在此情况下,就废弃了先王的政治主张,焚烧 了百家的著作 B 选自贾谊《过秦论》翻译:讨伐和诛杀没有正义而残暴的秦朝当政者。 C 选自庄子《庖丁解牛》翻译:我喜好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D选自《论语》翻译:情趣志向不同,就不在一起商量谋划。
文言实词
【原题】1下列句中“文”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人穷则反本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 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 此之谓失其本心 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 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5
文言实词
【原题】8下列句中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
【解释】选C项
A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担负 理亏的责任。 B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秦国是贪婪的,依仗着自己的强大。 C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D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一定违背盟约而不对等地给城池(与赵国)
5
文言实词
【原题】2 下列句中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解释】选C项
A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国也大肆布置军队来严阵以待秦国,秦 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B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翻译:左右近臣想用兵器杀他,大王阻止了。 C 选自贾谊的《过秦论》翻译:斩断树枝做武器,竖起竹竿做旗子。 D选自《孙子·谋攻篇》翻译:因此上等的战略是攻击破坏对方的谋略,次等 的就是攻击破坏对方的外交。
5
文言实词
【原题】7下列句中“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B.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解释】选D项 通“覆”
A 选自《史记》翻译: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赵国的人 B 选自陆游《游山西村》翻译:面对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水似乎感到无 路可走了。 C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翻译:齐王没有回复(你的)言辞。 D选自蒲松龄《促织》翻译:用手掌盖住它,空空的又像没什么东西。
5
文言实词
【原题】5下列句中“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D.吾得兄事之
【解释】选A项 通“德”
A 选自《鱼我所欲也》翻译:现在因为相识的穷困的朋友感激我吗。 B 选自蒲松龄《促织》翻译:大概是指教我抓捕蟋蟀的地方吧。 C 选自催弦《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翻译:我也是遵守法纪的人,与王公相处 得非常好。 D选自《鸿门宴》翻译:我能够像服侍兄长一样地服侍他。
5
文言实词
【原题】3下列句中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 “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释】选D项
A 自编的 翻译:欺负软弱的畏惧强硬的,这其实是人性中的通病 B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翻译:先前我没有做这样的苦役,那么还长久就 已经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啊。 C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翻译:现在人们竟然因为节俭而互相指责嘲讽。 D选自《论语》翻译:君子忧虑自己没有能力,不忧虑别人对自己不理解。
5
文言实词
【原题】9下列句中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解释】选D项
A 选自《屈原列传》翻译:屈原创作《离骚》因为缘自内心的怨恨而产生。 B 选自《报任安书》翻译:钟子期死了,伯牙一生不再弹奏琴瑟了。 C 选自蒲松龄《狼》翻译: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借此引诱敌手。 D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行善开始的确实很多,而能够坚持最终 的大概就很少了。
【解释】选A项 A 选自《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翻译: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 选自《汉书·赵充国传》: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翻译:臣听说,军事行动以计谋为根本,所以谋划多而全面的 将战胜谋划少而片面的。
5
B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 忍废,道中手自钞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翻译:现在留存那时的抄本,不忍心废弃,是逃生路上亲手抄写的。 选自自清·方苞《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翻译: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上报
5
文言实词
【原题】6下列句中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
【解释】选C项
A 选自韩愈《师说》翻译:人不是生来就通晓知识的。 B 选自陈寿《赤壁之战》翻译:如果没有刘豫州,那么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 的。 C 自编 翻译:社会上指责他,一时间负面的评论像潮水一般。 D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翻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对的而昨天错的。
C选自《孟子》: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做失去了原本的良心。 源自《吕氏春秋》:“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翻译:舍弃基础根本而追逐细枝末节,我不会这样做的
D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或者探究他们成败的迹象,大概都缘自人的因素吧? 自编: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翻译:抓住大纲致力落实课本,是教学的根本方法
5
文言实词
【原题】4下列句中与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选C项
A 选自贾谊《过秦论》 翻译:在此情况下,就废弃了先王的政治主张,焚烧 了百家的著作 B 选自贾谊《过秦论》翻译:讨伐和诛杀没有正义而残暴的秦朝当政者。 C 选自庄子《庖丁解牛》翻译:我喜好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D选自《论语》翻译:情趣志向不同,就不在一起商量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