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课堂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PPT课件

文言文实词PPT课件

a
9
4.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 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 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 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 凶,贬义词。
a
10
练习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 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 今义: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a
40
3.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本义 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 辅佐”( 无物以相之)、
(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选择”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辅佐帝王的人”
a
41
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 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 例说明。
a
7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a
8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⑤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今义:行走。
文言文实词复习
”指的 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 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 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 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a
1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要注意两点: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 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 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文言文实词》课件

《文言文实词》课件

对应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对应词语的含义推断实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对应词语的含义推断出实词的含义。例如,“足 ”与“足以”中的“足”对应,表示“足够”,因此可以推断出“足”的含义为“足够”。
05
文言文实词的记忆技巧
分类记忆法
总结词
将文言文实词按照词义、用法等特点进行分类,以便于记忆 。
03
02
名词是指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如“人”、 “马”、“山”等。
04
形容词是指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如“ 高”、“美”、“快”等。
数词是指表示数目、次序的词语,如“一 ”、“二”、“先”等。
05
06
量词是指表示计量单位的词语,如“匹” 、“斤”、“升”等。
02
文言文实词的常见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特定的语境 中,被赋予了动词的含义或功能。
反复复习法
总结词
定期复习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实词,以 巩固记忆。
详细描述
在学习完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后, 定期进行复习,例如每天复习一定数 量的实词,或者每周复习一次本周学 过的实词,通过反复复习加深记忆。
THANKS
感谢观看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相对较少见,但也有一定的出现频率。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起到状语的作用,修饰谓词或整个句子。
例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中的“人立”,原为人名 词,表示人类,在该句中用作状语,修饰谓词“啼”,表示猪像人一样
站立着啼叫。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是古 人在表达时灵活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 。

文言重点实词复习 课件(共71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重点实词复习  课件(共71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
使动用法示例:
让耳朵扰乱…让身体疲惫…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谤讥于市朝者)闻寡人之耳者 使
使我听到
(书)汗牛充栋 用牛运书让牛累得出汗 使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
意动用法示例
当 作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把 把游人的快乐当作快乐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重点实词
我选择狗带!
I choose to go die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You urban folks really know how to play.
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目录


归触


纳类


总旁


结通
解 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既有词
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129 + 5 + 4
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词法现象
1.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归 纳 总 结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识记住重要实词的核心词义; 2.在已有词义中选择填空或同义替换; 3.切忌自己生造词义。
实词词义间的识记逻辑
以“亡”为例
《记母教铨》 益,行.过,止
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于室中/行拂乱其所为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浔阳 选自《孙权劝学》 听而后止/河曲智叟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选自《愚公移山》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 或“认为……是……” 或“把……当作……”。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①渺沧海之一粟(以……为微小) • ②而耻学于师(以…… 为耻辱)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 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伴 侣、把……看作朋友) •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120个文言实词 ppt课件

120个文言实词 ppt课件

2020/12/2
7
44-就 1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2连辟公府(官名)不就 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 完成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随即 7荆轲遂就车而去 上车
2020/12/2
8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国家的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京城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胜过)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 (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 (看望)
4佛印绝类弥勒 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的
2020/12/2
18
47-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能够,可以
48-克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能够 2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 战胜,攻破 5克已奉公 克制,约束
2奉命于危难之间 (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一会儿)
7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11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秘密地、悄悄地)
2020/12/2
14
42-见
1事不目见耳闻 看见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登上帝位
2020/12/2
12
40-假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46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46张
①绳子②捆绑③查办 宿卫:值宿警卫
11、参军(官名)郭景祥守和州, 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 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 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
调查
12、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
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义也。
《廉蔺列传》
只是
认为……奇异 4、阮籍与王浑为友。戎年十五,随 浑在郎舍(地名)。戎少籍二十岁,而 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 视戎,良久然后出。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 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到 过:拜访
4)使有司宽政,毁关(关税), 去禁(禁令),薄敛,已责。
欠的钱财—— 讨债 ①秦责赂于魏,魏不与。 赂:赠送的财物,割让的土地。
要求,索要。 ②吏簿责条候:“......”
责备/询问。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绳子
6)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 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 才绳之。
《陈情表》
日薄西山
6.语境分析法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
宝,与交趾(县名)比境,常 通商贩,贸籴dí粮食。
1)比:接近,靠近,挨着。(交界)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 贸:交换,买,卖。
课堂小结
一、勤于积累,打牢基础。
结合课本,积累通假字、多义实词、古今
异义、偏义复词、虚词等文言知识,熟悉词类
13、二年正月,泽(人名)至开德,以
孤军进,都统(官名)陈淬(人名)言敌方
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

文言实词ppt课件

文言实词ppt课件
西河之外”(《过秦论》)中的“河”古义专 指“黄河”,现在指所有的河流。 有的属于词义缩小,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 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 古义指“内外亲属”,而现在只指族外亲属。 有的属于词义的转移,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中的“涕” 古义指“眼泪”,而现在指鼻涕。
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 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23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 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 意思。 例如: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7
高中偏义复词举例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3.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4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5.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6.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7.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8. 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9. 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2)其日牛马嘶(
)
■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
■ (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7)蟪蛄不知春秋(
)
■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国”,“家”是衬字。(7)否。春天和秋天。 ■ (8)否。“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文知识复习专题
第二课时
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 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 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 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 的词类活用。
■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具通俱,音jù,都;
■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12也)生通性,音xìnɡ,资质、
本性。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六种 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 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 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词一义:
• 1、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清·梁启超 《谭嗣同传》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 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 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 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4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 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 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 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7
练一练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 1、张良出,要项伯 邀 • 2、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叛 •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悯 • 5、拜送书于 庭 廷 • 6、唯大王与群臣孰 计议之 熟
8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 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9
练一练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句读之不知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 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6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②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另外,还有“案”通“按”,“庴”通 “措”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
文言实词
1
考点解读
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 解— ①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 内
乱扣帽子—— “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27
小结
理解一词多义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 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 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 义的交叉现象。
“金榜掌中宝120个实词集 释”
28
13
3、词义转移
•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 事物。如“涕”,古代指眼泪, 现在指鼻涕。“穷”古代表示 “困窘”义,现在指贫穷。
14
4、词义轻重有变化
• 即词义强化或弱化。“憾”的古义 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 憾”,古义比今天的程度要高。
• 再如“恨”,古代多表“遗憾”, 不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程 度加重了。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5
怎样辨别通假字
方法——掌握通假规律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5
5、感情色彩 变化
• “爪牙之士”中的“爪牙”古代是 褒义词,是“得力助手”之义,现 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变为贬义词。
•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是 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 是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天的“卑鄙” 则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16
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练一练
• 1、各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 2、今齐地方千里
• 3、可怜体无比
•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7
常见常用古今异义词
18
19
20
21Leabharlann 22一词多义一. 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得
1、此余之所得也。 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4、此言得之。《六国论》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10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 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 向双音节演变,一是词义大多数已发 生变化。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 种情况: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 变化 5、词义轻重有变化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
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26
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它 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 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成为 转义的一种形式。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 产生的新义。如:
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等。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常见文言实 词的考查侧重于: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是考查的重 点。
3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 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通假。
23
又如【患】
A.患得患失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E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4
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25
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 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 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11
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 “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 指一切大的河流。
12
2、词义缩小
• 如“让”在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 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 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 “臭”字,古代泛指各种气味, 《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 兰”,这个“臭”就是指香味。现 在“臭“只指臭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