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的认识—教案

合集下载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 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 利用图形计算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难点:1.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解;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 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3. 提问: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它有哪些特点?环节二:自主探究1. 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像;2. 学生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解方法。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教师示范求解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 教师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2.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3. 教师点评并讲解练习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强调反比例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 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反比例函数的PPT;2. 图形计算器;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图形计算器,直观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增强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3.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注重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 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八年级反比例函数教案

八年级反比例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 = k/x (k 是常数,k ≠0)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曲线,称为双曲线。

当k > 0 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当k < 0 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

3.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是(0,0),与y 轴的交点是(0,|k|)。

4. 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当k > 0 时,在每个象限内,随着x 的增大,y 减小;当k < 0 时,在每个象限内,随着x 的增大,y 增大。

5. 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解决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速度、密度、成本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实际应用。

2. 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正比例函数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正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实例分析: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反比例函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实际应用。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如何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学会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学投影仪或黑板;•教学演示工具或软件;•学生练习册和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老师可先向学生展示几个实际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例子,如: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光源距离物体的亮度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步骤二:定义反比例函数1.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当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等于一个常数时,表示它们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

–若变量分别为x和y,则反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xy = k,其中k为常数。

–常数k被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常数。

步骤三: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1.老师通过教学演示工具或软件,示范如何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2.强调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并且与x轴和y轴无交点。

3.指导学生根据给定的反比例函数,画出其图像。

步骤四: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已知光源和物体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求解物体的亮度等。

步骤五:练习与巩固1.分发练习册并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2.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解。

四、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给学生更多的反比例函数例子,让他们练习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册答案和课堂讨论情况进行评估。

2.学生可以用笔记和练习册的完成情况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如何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够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和特点。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实践机会,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 教学内容:(1)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是指形如y = k/x (k为常数,k≠0) 的函数。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曲线,称为双曲线。

当k>0时,双曲线在第一、三象限;当k<0时,双曲线在第二、四象限。

(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速度、浓度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亮点:(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 改进措施:(1) 在实践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导数;3. 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 利用导数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3.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反比例函数的导数;3.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 反比例函数的导数;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或课外资料,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求导公式。

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求解反比例函数的导数。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3. 课堂讲解:采用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4. 课堂练习:分组讨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题能力;5. 应用拓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讲解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 反思教学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求解反比例函数导数的正确性;3. 应用拓展:评估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024-2025学年北师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反比例函数6.1反比例函数

2024-2025学年北师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反比例函数6.1反比例函数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旧知回顾1.回忆函数的定义;2.回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导入新课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思考: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函数关系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一铁路全程为1 463 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 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3、已知某市的总面积约为1.68×104 km2,人均占有面积S(单位:km2/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学生讨论会发现:以上函数都具有y=kx的形式,其中k是非零常数.结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教学反思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 ,y 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 =kx(k 为常数,k ≠0)的形式,那么称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三种形式: y =k x(k ≠0);xy =k (k ≠0);y =kx -1(k ≠0). 例题: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1)y = 8x -1; (2)y = x +42; (3)xy 54=;(4)x y 23=; (5)x y 1-=; (6)xy 4.0=;(7)x y 5=; (8)2xy =; (9)xy = -2; (10)-2xy = 7; (11)y = -6x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听课已经对反比例函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回答规范他们对反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的认识.解:反比例函数:(3)(5)(6)(7)(9)(10); 一次函数:(1)(2)(4)(8)(11). 2.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例题:已知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 =2时,y =6.(1)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 (2)当x =4时,求y 的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可设y =kx ,再把x =2和y =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 的值.——待定系数法解:(1)设y =k x ,因为x =2时,y =6,所以有6=2k , 教学反思解得k =12,因此y =12x. (2) 把x =4代入y =12x ,得y =124=3. 3.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例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 000 m 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t 随注水速度v 的变化而变化;(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 000 cm 3,立方体的高h 随底面积S 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 N ,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 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 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先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写出关系式,再变形.解:(1)t =2000v ;(2)h =1000S ; (3)p =100S.课堂练习1.下列函数表达式中,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的是 ( )A.y =x2B.y =-32xC.y =1x+1D.y =1x 22.反比例函数y =kx (k ≠0),若x =√3时,y =4,则k 等于 ( ) A.√3 B.4C.4√3D.√33.已知y 与x 成反比例,当x =3时,y =4,那么y =3时,x 的值等于( ) A.4 B.-4 C.3 D.-34.当a = 时,函数y =(a +2)x a 2-5是反比例函数.5.若函数y =11m x (m 是常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 = ,表达式为y= .6.写出下列各题中所要求的两个相关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函数的类别. (1)商场推出分期付款购电脑活动,每台电脑12 000元,首付4 000元,以后每月付y 元,x 个月全部付清,则y 与x 的关系式为______,是______函数.教学反思(2)某种灯泡的使用寿命为1 000小时,它的使用天数y与平均每天使用的小时数x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是______函数.(3)设三角形的底边、底边上的高、面积分别为a,h,S.当a=10时,S与h的关系式为______,是______函数;当S=18时,a与h的关系式为______,是______函数.(4)某工人承包运输粮食的总数是w吨,每天运输x吨,共运了y天,则y与x 的关系式为________,是______函数.参考答案1.B2.C3.A4.25.21 x6.解:(1)y=8000x反比例(2)y=1000x反比例(3)S=5h正比例a=36h反比例(4)y=wx反比例课堂小结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2、表达式的三种形式:y=kx(k≠0);xy=k(k≠0);y=kx-1(k≠0).3、确定函数表达式待定系数法教学反思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习题6.1板书设计第六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

初中化学反比例函数教案

初中化学反比例函数教案

初中化学反比例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性质;
3. 能够解决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联系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第二册;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实物示例。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实物示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2.讲解:介绍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特征和反比例关系;
3.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方法;
4.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
5.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6.检测:设计反比例函数的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
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加强练习,提高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思考并总结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和应用;
3. 查阅资料,了解反比例函数在化学中的应用案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物示例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五篇第一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5.1A)第二张:(记作5.1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 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 中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Ⅱ.新课讲解[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它是函数中的一种,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函数?1.复习函数的定义[师]大家还记得函数的定义吗?[生]记得.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若给定其中一个变量x 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师]大家能举出实例吗?[生]可以.例如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的关系是y=0.4n.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的关系为y=180-2x,y是x的一次函数.[师]很好,我们复习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后,再来看下面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是函数关系,那么是否为正比例或一次函数关系式.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师]请看下面的问题.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R/Ω20406080100I/A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请大家交流后回答.[生](1)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由IR=220,得I=.(2)利用上面的关系式可知,从左到右依次填11,5.5,3.67,2.75,2.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电阻R越来越大时,电流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3)变量I是R的函数.由IR=220得I=.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精彩,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舞台灯光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的?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生]根据I=,当R变大时,I变小,灯光较暗;当R变小时,I变大,灯光较亮.所以通过改变电阻R的大小来控制电流I的变化,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投影片:(5.1A)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师]经过刚才的例题讲解,大家可以独立完成此题.如有困难再进行交流.[生]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知1262=vt,则有t=.当给定一个v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t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t是v的函数.[师]从上面的两个例题得出关系式I= 和t=.它们是函数吗?它们是正比例函数吗?是一次函数吗?[生]因为给定一个R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的值,所以I是R的函数;同理可知t是v的函数.但是从表达式来看,它们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师]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kx(k≠0),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kx+b(k,b为常数且k≠0).大家能否根据两个例题归纳出这一类函数的表达式呢?[生]可以.由I= 与t= 可知关系式为y=(k为常数且k≠0).[师]很好.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 不能为零.3.做一做投影片(5.1B)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和y 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3.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x-2-1y2-1(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生]由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可得xy=20.则有y=.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因为给定一个x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的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可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生]根据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等于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数得m=.给定一个n的值,就相应地确定了一个m的值,因此m是n的函数,又m= 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所以是反比例函数.[师]在做第3题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如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y=kx中,要确定关系式的关键是求得非零常数k的值,因此需要一个条件即可;在一次函数y=kx+b中,要确定关系式实际上是要求得b和k的值,有两个待定系数因此需要两个条件.同理,在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时,实际上是要确定k的值.因此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也就是要有一组x与y的值确定k的值.所以要从表格中进行观察.由x=-1,y=2确定k的值.然后再根据求出的表达式分别计算x或y的值.[生]设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1)当x=-1时,y=2;∴k=-2.∴表达式为y=-.(2)当x=-2时,y=1.当x=-时,y=4;当x= 时,y=-4;当x=1时,y=-2.当x=3时,y=-;当y= 时,x=-3;当y=-1时,x=2.因此表格中从左到右应填-3,1,4,-4,-2,2,-.Ⅲ.课堂练习随堂练习(P131)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为常数,k≠0),自变量x不能为零.还能根据定义和表达式判断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是什么函数.Ⅴ.课后作业习题5.1Ⅵ.活动与探究已知y-1与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求y与x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是哪类函数?分析:由y与x成反比例可知y=,得y-1与成反比例的关系式为y-1= =k(x+2),由x=1、y=4确定k的值.从而求出表达式.解:由题意可知y-1= =k(x+2).当x=1时,y=4.所以3k=4-1,k=1.即表达式为y-1=x+2,y=x+3.由上可知y是x的一次函数.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反比例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能判断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
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准确理解反比函数的意义.
3.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难点:准确理解反比函数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实行交流,小组代表口答完成以下练习:1.根据下题,写出相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则s= .
一汽车的平均速度为V,行驶500千米所用的时间t可表示为;长方形的面积为8,则长x与宽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教师请学生回答以上关系式是否是函数关系式?
然后教师请学生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给上述新的函数的概念
教师板演:定义:形如 (k 是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x
k y =中,x 是 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的形式:x k y =,或()kx y =,或( )=k
相关练习1. 下列哪些式子表示y 是关于x 的反比例函数?并说明每一个反比例函数中相对应的k 值. ①x y 4-= ②x
y 5-= ③16+=x y ④3=x y 2.当m 取何值时,函数23)2(m x m y --= 是反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练习:已知点A (2,3)在正比例函数图象上,求此函数关系式.请学生口述如何求函数解析式?
教师出示例题,师生交流例题
例1:已知21y y y += y 1与2x 成正比例,y2与x 成反比例.当x=1时y=3;当x=-1时, y=1,求函数y 的解析式.
(三)课堂练习
1. 已知点P (x 1,3)和点Q (-2,y 1)满足反比例函数x y 9-=,则x 1= ,y 1= .
2 已知y 与x 2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①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求x=1.5时y 的值。

四、小结归纳:
在小结归纳中我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验中入手,带领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实行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用什么方法判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需要哪些条件
五、板书设计
认识反比例函数
1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2例题讲解
3应用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