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未来的力量 寻求三种转变的规律性
有效应对变革和逆境的策略和方法

有效应对变革和逆境的策略和方法在现代社会,变革和逆境是无法避免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应对变革和逆境,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应对变革和逆境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一、积极应对态度首先,应对变革和逆境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无论是工作上的变化还是个人生活中的逆境,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要相信变革带来的机遇,正确认识逆境带来的挑战,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新思维和新方法,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二、灵活适应变化在应对变革和逆境时,灵活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变化是常态,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当遇到变化时,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灵活应对。
在逆境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快速采取行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灵活适应变化,可以减少阻力,更好地适应新的情况。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应对变革和逆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面对变革时,我们需要与周围的人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协同努力,共同应对变化。
在逆境中,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更好地面对变革和逆境。
四、寻求专业指导和支持面对复杂的变化和挑战,我们有时难以独自解决问题。
这时,寻求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的指导可以提供更科学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
同时,专业的支持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信心和鼓励,让我们坚持下去,战胜困难。
五、持续学习与提升在变革和逆境中,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变革会带来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逆境则需要我们具备更强大的能力去克服。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提升技能和能力。
通过学习和提升,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变革和逆境,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2024年三项行动第一阶段总结

2024年三项行动第一阶段总结2024年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年,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
为了实现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战略目标,中国政府在2024年制定了三项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现代化新中国。
在2024年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着力实施了三项重要行动,分别是创新驱动发展行动、绿色环保行动和深化改革开放行动。
这三项行动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共同助推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
首先,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是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2024年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
同时,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科技城市,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绿色环保行动是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2024年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和水源地保护。
此外,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力度,加速推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这些环保举措为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深化改革开放行动是中国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2024年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加大了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减税降费,推动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政府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同时,政府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拓展对外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
贯彻发展新理念

贯彻发展新理念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布时间: 2017-10-16 08:08:00|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唐洲雁|责任编辑:申罡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于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破解发展难题呼唤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它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在破解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问题导向,回应了时代呼唤。
破解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迫切呼唤创新发展。
时至今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为此,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
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迫切呼唤协调发展。
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在当前的新时代下,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仍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地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加强创新,通过实现“三大突破”,促进我国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大突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倡导“以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的成就。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
结构性问题开始显现:农业人口逐年下降、大量的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工业化取代农业化,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等。
此时,我们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需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加强全球资源配置,积极发展计算机、通讯、科技等重点产业,提高传统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高端制造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让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
第二大突破: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优秀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增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但是,我国的营商环境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公共服务的不足、市场规则缺乏、监管制度不完善、不可普及的人才等问题。
我们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得政府服务更加透明、规定更加公开、信息透明化,这样有助于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同时,我们需要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引进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大突破:政治体制改革升级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需要从传统的政治制度上进行自我更新,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以提升社会管理、社会调节、社会服务等能力,并使其更加符合人民所期望的政治体制的要求。
我们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策的制定、资源配置、供给保障等,更加聚焦于市场化规律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科技领域的重点产业。
同时,我们也需要推进法治化进程,加强对公共资源和权力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
稳中求进的理解

稳中求进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战略。
这一战略指导了中国在海洋和土地上大国、大外交、大军事、大经济方面的探索,帮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了更多尊重。
今天,“稳中求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
“稳中求进”是指以稳定为基础,在稳定的局面中实现发展。
其实,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积极推行的发展战略。
在多年的实践中,中国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国转变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国,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注重稳定。
“稳中求进”的思想主张,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使外部环境更为稳定;另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中国应采取多种政策,为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使发展过程更加平稳,长期有效。
其实,“稳中求进”的理念不仅仅是指发展路线,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
它强调要在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它还强调要自觉履行国际义务,发挥负责任的表率作用,积极推动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稳中求进”的思想,使中国在海洋和土地上大国、大外交、大军事、大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
正是由于中国采取了“稳中求进”的策略,才能够帮助中国在符合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从而为世界带来福祉。
随着社会的发展,“稳中求进”的理念可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帮助我国在社会全面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一思想不仅可以指导中国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国际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稳中求进”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战略,它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持续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原则。
它不仅可以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为国际和平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持。
十八大报告“三个没变”为未来明确了奋斗方向

军转干考试1十八大报告“三个没变”为未来明确了奋斗方向“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国情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
这“三个没变”,振聋发聩,让人警醒,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三个没变”既实事求是,又语重心长,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因为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则是因为尽管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2011年仍处在第89位。
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最新数据表明,我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1/10,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正因为当今中国依然处在“三个没变”特殊发展时期,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时,都要立足于“三个没变”这个实际。
“三个没变”如同一副令人镇静的清醒剂,提醒处在改革开放十字路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必须将斗争进行到底

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必须将斗争进行到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风雨,但是我们总是坚持不懈地攻坚克难,最终得以取得伟大的胜利。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我们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必须将斗争进行到底。
要应对变局,首先要深刻认识大局,明确形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系列深刻变革正在迎头赶上,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必须明确,在这个发展变革中,我们面临的是既有机遇更有挑战的局面,我们需要以更加韧性的斗志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逐步升华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党的各项理论和政策,切实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其次是要以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探索新的出路。
当前,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科技水平和社会制度上进一步发展,而我们也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眼光、新的思考方法来进行探索,以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好地应对变局。
在育新机方面,我们需要加强人才积累,提升人才素质。
高端人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我们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例如加强对科学家、教育家、技术专家等人才的支持和保护,鼓励青年人才的成长和研究,注重人才的产生和培养,提升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切实使人才成为社会和经济开发的关键力量。
在开新局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创新,打造新的发展模式。
创新是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支撑。
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引擎,不断增强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深化和升级;加强开放合作,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
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2023年形势与政策题目及答案

2023年形势与政策题目1、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A、经济B、教育C、人民D、生态答案: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46页2、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A、政府B、市场C、企业D、国家答案:B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50页3、过去三四十年间,全世界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A、科技B、贸易C、军事D、网络答案:B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99页4、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富强,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需要()的提升,有量无质的发展,必然是大而不强。
A、经济质量B、文化水平C、科技总量D、国际影响力答案:A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44页5、高质量发展是以()为前提的发展。
A、安全B、稳定D、法治答案:A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48页6、由于受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影响,很多国家出现资金抽逃。
约有()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对美元贬值。
A、60B、70C、80D、90答案: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97页7、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经济强国B、政治大国C、现代化强国D、文化强国答案: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23页8、战略性()具有先导性,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A、新型工业B、现代农业C、现代服务业D、新兴产业答案: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51 页9、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超过()亿。
A、14.1B、14.2C、14.3D、14.4答案:A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26页10、党的()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胜未来的力量寻求三种转变的规律性
作者:冯仑管理文章来源:市场圈
盘点2004年,宏观调控声声入耳,步步为营。
微观变革,死地求生;公司春秋,企业战国。
喜者,笑看万科、联想,称雄六合,饮马纽约;悲者,徒唤德隆、创维,千金湮灭,人何以堪。
及至岁尾,“二十年周年纪念”蔚然可观,民营企业发展的天花板新曲高亢,企业领袖们都在祈求确保自己企业未来第三个、甚至第四个第五个十年健康发展的仙丹妙药,寻找决胜未来的力量。
一般而言,公司必须经历三次转变,才称得起成功。
其一,由做项目转变为做公司。
创业起步,公司架构简单,人手不足,老板必须亲历亲为,所有精力都围着项目转。
但如果一味如此,不能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迅速转型到办公司、管理公司上来,即解决如何依靠公司的组织连续生产(项目)的问题,那就会很快被项目或简单的生产规模扩大所拖死。
其二,由做现在的公司转变为做未来的公司。
一个公司正常组织生产经营并不难,难的是十年、二十年连续不断地增长,傲视同侪,领袖群伦。
这就要求公司有良好的战略和管理能力。
其三,由做对股东而言有价值的公司转变为做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创造新的商业文明的企业。
所以,研究决胜未来的力量,就是寻找决定这三种转变的规律性的东西。
迷信“关系”办不好公司
在普通的中国人看来,关系可以决定一切,面子才是生产力。
所以在构筑未来的发展空间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广结善缘、膨胀人脉、寻找靠山。
其实,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难看出,把成败寄托在关系和人情面子上,实际上就是想绕过一切正常的管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取得某种凌驾于制度之上的特权,从而获取具有垄断意义的机会和利润(所谓“寻租”)。
关系越盛行的地方,制度就越遭到践踏;制度越无尊严,关系就更加重要,越发有面子,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相信关系的人,从来不把制度放在眼里,权力身边的“关系”之所以违法乱纪的机会多,便是这个道理。
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办企业来说,事实恰恰相反,关系不仅不是决胜未来的决定性力量,反而是导致公司瓦解的毒药。
例如:一个人开车闯了红灯,如果交警是哥们,就可能不仅不罚款(比如50元),反而聊几句后他还请你吃饭(比如花50元),里里外外一算你还“挣”50元。
这么一来,你下回胆子更大,不仅闯红灯,而且敢撞人,反正有哥们罩着不怕。
同时,这位交警也时不时要你帮忙,或者干脆把老婆安排在你公司,每月起码三五千块钱。
如果她干得不好,你还没法炒她,哥们还一大堆意见。
久而久之,别人的积极性也受影响。
显然,“关系”之间的交往模式,既“激励”你不断违章、犯法,又不断往里赔钱,甚至还会导致公司内部组织焕散。
这就是那些迷信“关系”的公司为什么办不好的重要原因。
相反,不认识他,老实交了罚款,从此必定小心谨慎,既省钱又守法。
另一方面,关系的那一头,如果是重权在握的高官,那你的行为最终难免导致权钱交易;或者,即使你清白无暇,那也保不准他不出事,万一在别处翻车,你的“靠山”顷刻变为“火山”,你的事业也就寿终正寝了。
须知“人链”十分脆弱,“关系”最靠不住,根本不可能确保你万事无虞,决胜千里。
什么是真正的“机会”常常听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千万别错过”,或者议论某某人之所以成功不过是某种机会而已,似乎“机会”决定着企业生死,个人荣枯。
其实机会只是一种偶然性,它最多对创业者的原始积累或者说“第一桶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企业进入正常发展时,通常所说的机会并不重要,不仅不重要,甚至还是陷井。
因为“机会”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对男人是
机会,对女人可能是灾难;对大人是机会,对小孩可能是陷阱。
一些山里的妇女之所以被拐卖,往往是被“招工”的大叔提供的“机会”所蒙蔽。
她想的是抓住“机遇”,而他却利用着她的“机会”,并把她的幼稚当成是自己创造的拐卖她的机会。
显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追求瞬间改变命运的冲动,她往往由“抓住机遇”始,陷入危机终。
所谓始乱者必终弃。
迷恋机会的人常常会上瘾,一次次靠偶然性得手,犹如窃贼,这势必积淀成心理定势,总幻想我最能干,或者,我永远有好运,从而忽视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
外重者必内荏。
一味追逐机会的人内心必然羸弱,内政不修,外行不远。
所以,凡是机会导向的公司,普遍不重视自己的长期战略、公司治理、价值观养成、团队训练等等公司内在的基础性建设,相反往往在人脉关系、公司政治、灰箱交易、多元化发展方面施展拳脚。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这是一种有智慧的断言,即用必然性驾驭偶然性。
一个身体强健的人,暴风雨对他恰好是机会-既可豪情把剑搏击长风,一展身手,快步向前,亦可深情解囊,扶危救困。
这时,经年累月的锻炼,身强体健就是准备,就是必然性,而搏击风雨、助人救人则是碰上的机会,是偶然性。
万科在今年今月今日高速成长,好像是机会,其实是一种偶然,而必然性却是其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公司战略和制度建设。
必然性的力量是持久的、决定性的,它甚至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机会”或偶然性。
伟大的人物和企业,不仅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沿着必然的道路和趋势驾驭着一次次机会,而且还因势利导不断创造着自己所需要的“机会”。
因此,对伟大的人来说,永远没有迟到,永远不会“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永远在制造着自己和别人的机会,也永远没有事后的喟叹。
四种力量决胜未来既然关系、机会和垄断都不足以确保企业高枕无忧,那究竟什么才是决定未来基业长青的根本性力量呢?
第一种力量:制度与制度文明。
第二种力量: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种力量:企业组织形态及其创新方式。
未来的商业组织特别是公司组织,只有两个可以选择的方向:即“特种部队”式企业和“基地组织”式企业。
前者最显著的特征是后台越来越庞大,支持系统将变得更加复杂和高效,但前台(执行者和执行系统)却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精确。
例如,美国攻击塔利班时,每三人一组的特种部队,其支持系统竟达五千万美元。
目前世界各国军事变革竞相扩充特种部队,使军队进一步轻型化、机动化和精确化,就是例证。
军队所要完成任务的对抗性,和在变动环境中迅速反应的机动性,都对组织效率提出最高的要求。
一般而言,企业与此类似,随之跟进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而后者,所谓“基地组织”,不过是以独立分子的状态存在的自主组织。
它互不隶属,而是按某种价值观的驱动独立行事,但在整体方向上具有微弱的协同性。
网络时代的小型公司、虚拟公司和在家SOHO的自由职业者便属于之类企业。
万通既然已经使资本社会化,而且从事着与经营规模关系密切的房地产行业,我们未来的组织型态只能借鉴“特种部队”。
不仅整体上朝大后台、小前台、高效率、善应变的方向演化,而且每个岗位和员工必须经过特殊和高强度的训练,成为各自岗位的“特种战士”。
第四种力量,时间和毅力。
一件事,一个公司,其价值往往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它所存在的时间,生命力越久就越有价值。
例如有人去夜总会找小姐,当时给钱是嫖,一星期给是礼品,一个月给是友谊,一年后还给是爱情,一辈子都给那就叫婚姻。
显然,时间不同,不仅算帐的方式不同,道德评价的尺度也完全不同。
所以,一个伟大的人或者杰出的企业家,你要想拥有未来的事业,首先要对准备付出的时间在内心有一个承诺:一生一世,还是半辈子、三五年。
你制订的目标越高远,实现起来就越困难,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反
过来说,一个有价值的未来,你必须以支付足够长的时间为代价,时间越长,越不可战胜,越发辉煌。
无论个人、公司还是国家,其财富都是时间给的,都是朝一个正确的方向连续积累的结果。
在企业家的生涯中,与时间相伴的有一种东西叫毅力。
毅力是时间的函数。
崇高而远大的目标,特别能够激发人的奋斗热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锻造着不断坚持的毅力,所谓“人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方有坚韧不拔之力”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即便是从算账来看,时间长短也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未来价值。
比如物业投资,常常一个收租物业短期(如一年)租金回报可能只有百分之五,但长期(如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来算就会是百分之二十以上。
同样说一个长期的时间概念,婴儿可能以秒计,中年人以年计算,而百岁老人则会以十年去计算。
显然,要想赢得一个企业的未来,把计算得失的时间单位拉长到十年以上,才是聪明之举。
阿拉法特为建立巴勒斯坦国,出生入死四十六年,虽然生前未能如愿,但四十六年的不息奋斗本身已是巨大的成功,赢得了所有朋友和敌人的敬意。
世界上只有三种人。
一种人只忙过去的事,那叫历史学家、死人或犯人;第二种人只为现在奔忙劳碌,那叫普通人、平常人;第三种人是站在未来的终点教化我们,那是神,是上帝,是安拉,也是默罕默德。
我们要想赢得未来,只能在普通人和神之间找个位置,看到的未来越远越清楚,就离神越近,就越是能人、超人。
反之,就越可能落入窠臼,成为普通人。
企业家就是要做超人,就是要在未来找一个支点,引领自己的企业,创造未来、赢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