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个过程往往是连续的,有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在固态下制备的非金属基或金属基复合材料,往往难 以区分这两个过程。
1、固化剂诱发树脂 4.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 官能团反应固化 4.2.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2、树脂本身官能团 热固性树脂基体的固化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进行反应固化。
4.2.2.3 优先吸附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化学键不能解释的现象。 当玻璃纤维被偶联剂覆盖后,偶联剂对树脂中的某些组 分“优先吸附”,这样,改变了树脂对玻璃表面的浸润性。 认为:界面上可能发生增强体表面优先吸附树脂中的某 些组分,这些组分与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改善树 脂对增强体的浸润;同时,由于优先吸附作用,在界面上可 以形成所谓的“柔性层”,此“柔性层”极可能是一种欠固 化的树脂层,它是“可塑的”,可以起到松弛界面上应力集 中的作用,故可以防止界面粘脱。
本章将介绍复合材料的结合特性。 4.1 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间最终界面的获得,一般分 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体在一种组分为液态(或粘流态)时发生接触 或润湿的过程,或是两种组分在一定条件下均呈液态(或粘 流态)的分散、接触及润湿过程;也可以是两种固态组分在 分散情况下以一定的条件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形成结合并看 1、润湿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润湿过程。这种润湿过程是增强体与基体形成 2、固化过程。 紧密的接触而导致界面良好结合的必要条件。 2、液态(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要形成复合材料增强体 与基体间稳定的界面结合,不论是何种材料(金属、非金属、 聚合物)均必须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固化过程(凝固或化学反 应固化)。
15、简述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过程。 16、解释润湿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并指出其成功之处与不 足之处。 17、解释化学键理论与优先吸附理论,并指出其成功之处 与不足之处。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及界面结构 4.3.1 晶态非树脂基基体的结构特性 对金属基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往往是指增 强体与基体接触区间中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彼此构成结 合、能传递载荷作用的区域。 4.3.1.1 晶格的周期性
(a) 简单立方体
(b) 简单单斜立方体
(c) 晶格原胞 (d) 二维Bravais格子 图4.3 晶胞结构
4.3.1.2
晶系 三斜晶系 单斜晶系
周期性
单胞基矢特性 a≠b≠c α ≠β ≠γ a≠b≠c a⊥b,a⊥c Bravais格子 简单三斜 简单单斜 底心单斜 简单正交 底心正交 体心正交 面心正交 三角 简单四方 体心四方 六角 记作bcp 备注
成功与局限:
1、对热固性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系统的结合机 理能很好地解释
2、对于柔性聚合物就不一样了。
Leabharlann Baidu
4.2.2.6 摩擦理论 认为:树脂与增强体之间的粘结完全基于摩擦作用,增 强体与树脂之间的摩擦系数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偶联 剂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加了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摩擦系 数。
作业:
胶束(胶粒):固化反应后,密度大的中心部位。 胶絮:固化反应后,密度小的中心部位。 树脂抑制层:在增强体表面形成的有序树脂胶束层。 结构:类似胶束的高密度区、类似胶絮的低密度区。 复合材料中界面区的作用使基体与增强体结合形成材料整 体,并实现外力场作用下的应力传递。 界面结构:Eg 环氧树脂的固化;增强体高表面能:内部致密层,外部松散层; 增强体低表面能:松散层; 连续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与非连续 纤维增强体一致。
4.2.2.4 防水层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玻纤经偶联剂处理后,湿态强度大 大改善的现象。 认为:清洁的玻璃表面是亲水的,而经偶联剂处理 并覆盖的表面变成疏水表面,该表面可以防止水的侵蚀 ,从而改善复合材料湿态强度。 不足:理论与实际有出入。
4.2.2.5 可逆水解理论 亦称为可形变层理论、减轻界面局部应力理论。 认为:在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偶联剂不是阻止 可以生成刚性较强的 Si-OH反应 水分进入界面,而是当有水存在时,偶联剂与水在玻璃表面 键与硅醇反应成原来 能力强于水 上竞争结合。 键、或键断裂后相对 1、产生排斥作用; 滑移,形成新键。 2、由于这种动态平衡,使界面上应力松弛; 3、这种键的形成-断裂-形成的动态结合状态使树脂 与增强体表面始终保持一定的粘合强度。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本章要点:
1、掌握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润湿理论、化学键理论、 优先吸附理论、防水层理论,了解可逆水解理论和摩 擦理论; 3、重点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机理; 4、重点掌握复合材料界面的优化设计; 5、掌握界面分析技术。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4.2.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4.2.2.1 润湿理论 指出:要使树脂对增强体紧密接触,就必须使树脂对增 强体表面很好地浸润。 前提条件:液态树脂的表面张力必须低于增强体的临界 表面张力。 结合方式:属于机械结合与润湿吸附。 优点: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 注意:单纯以两者润湿好 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 坏来判定增强体与树脂的 不足:a、不能解释施用偶联剂后使树脂基复合材料界 粘结效果是不全面的。 面粘结强度提高的现象。 b、证明偶联剂在玻璃纤维/树脂界面上的偶联效 果一定有部分(或者是主要的)不是由界面的物理吸附所提 供,而是存在着更为本质的因素在起作用。
4.2.2.2
化学键理论
认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 能团能起化学反应。因此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形成化学 键的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力的作用。偶联剂正是 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成功之处:在偶联剂应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得到很 好应用,也被界面研究的实验所证实。 偶联剂在界面所起的作用:用 Br2 破坏偶联剂双键,制 品强度下降。 局限性: a、聚合物不具备活性基团; b、不具备与树脂反应的基团。 总结:对于复合体系的界面现象和结构的解释,不能单 纯以一种化学偶联或单纯以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来解释。 若润湿理论和化学键理论都存在时,认为化学偶联作 用应是主要的,然后提高浸润性,则效果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