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理论概述

化学键理论概述
化学键理论概述

第四章 化学键理论概述

§4-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介(Valence Shell-Electron Pair Repulsion model, VSEPR)

化学价理论的主要目标是说明分子结构,更重要的是预见分子结构。价键理论和分子

轨道理论在此方面是很有用的工具,近年来,又发展起来了一种概念上比较简单,能较好地

判断和解释许多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1-1 基本要点

⑴共价分子中,中心原子与周围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之为配体)所形成的几何结构(空间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互相排斥作用,排斥力最小的结构

最稳定。

例如BeF2分子中,提供的价电子为: Be2s2 F 2p x1(2p5)

形成两条共价键,故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有两队电子,这两对电子只有彼此处在Be原子核相

对的两侧,才能使排斥力最小。因此BeF2 应该是直线形的 F—Be—F。 又如CH4 中 C 2s22p2 H1s1.

C原子出四个电子,四个H原子各出一个电子,共8个价电子,形成四条共价键,因此,在C

原子的价电子层中有四对电子,这四对电子按四面体伸向四面体的顶角排布,才能使斥力最小,因此 CH4 是四面体形的。

⑵价层中相邻电子对之间斥力大小决定于电子对之间的夹角和电子对的成键情况。

①电子对之间夹角越小斥力越大。因此考虑排斥力时首先考虑夹角最小时电子对之间的

斥力。

②考虑电子对的成键情况,有:

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斥力>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LP-LP>LP-BP>Bp-BP.

孤电子对(Lone Pair electron,LP) 成键电子对(Bond Pair electron,BP)

③由于重键比单键所含电子数多,故有:叁键>双键>单键.

⑶共价分子(含离子)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的数目和类型(LP或BP).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与电子对几何结构的关系见p66表4.12。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与几何结构的关系

⑷当分子中有双键、叁键等重键时,可将双键的两对电子和叁键的三对电子看作为一个

单键的一对电子来处理。例如CO2 分子中,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之间各有一个双键,将此双键作为一个单键处理,即把碳原子价层电子数看作两对,故应采取直线形结构 O= C=O。4-1-2 判断共价分子构型的一般规则

⑴确定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数

①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配体提供的电子数)/2

例如:BF3 B:2s22p1 F:2p x1(2p5)

电子对数=(3+3×1)/2=3

三对电子,电子对三顶点连线为三角形,因此,BF3 的几何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②当被考虑对象为离子时,则有

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配体提供的电子数-离子电荷数(带符号))/2

例如:NH4+ N 2s22p3 H 1s1

电子对数=(5+4×1-(+1))/2=4

四对电子,顶点连线为四面体,因此,NH4+ 的几何结构为四面体。

对于AsO43-,属于无机含氧酸根,其结构较为复杂,将在下期介绍。这里规定当氧族元素的原子作配体时,可以认为它们不提供电子。因As:4s24p3,故

电子对数=(5+4×0-(-3))/2=4

即AsO43- 也呈四面体构型。

③出现奇数电子时,将此单电子也当作电子对对待

如NO2,电子对数看作3,呈平面三角形分布。

电子对数=(5+2×0)/2=2.5≈3

⑵根据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数,确定中心原子周围电子对分布的几何构型。

⑶绘出分子构型图 包括配体和孤电子对。

注意:若无孤电子对,电子对分布的几何构型与分子构型一致;若有孤电子对,电子对分布的几何构型则与分子构型不一致。

⑷根据成键电子对,孤电子对之间互相排斥作用的大小,确定排斥力最小的分子的稳定结构。

当有几种可能结构时,确定稳定结构的原则是电子对排斥作用最小。确定稳定结构的步骤是:⑴绘出几种可能的构型图;⑵选出电子对之间的最小夹角,分析对比图中的各种排斥作用的种类和数目;⑶将排斥力最小的结构确定为稳定结构。首先考虑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数目最少,如无法确定唯一结构,再考虑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数目最少,...。

例:推出ClF3 的空间构型

提供的价电子数 Cl: 3s23p5 F:2p x1(2p5)

①电子对数=(7+3×1)/2=5

②电子空间排布构型为三角双锥

③分子构型可能有三种:

④90°夹角为最小夹角。

比较 a b c

90°孤电子对-孤电子对 0 1 0

90°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6 3 4√

90°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0 2 2

由此确定(c),即T型的ClF 3 为稳定结构。

注意:由第一、二步推出的电子对数确定的只是电子对的空间排布构型,对于没有孤电

子对的分子,这种构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一致;对于存在孤电子对的分子,这种构型与分子

的空间构型不一致。如NH 3,电子排布四面体,而分子呈角锥型。电子对排布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1-3 小结

⑴比较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可见它们的结果很相符。但价层电子对互

斥理论只是一种定性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确定分子的空间结构。杂化轨道理论则还

可以进一步说明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并可以计算键的相对稳定性。

⑵将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和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总结如下:

化学式 举例 分子构型 AB 3BF 3平面三角形 ①三对电子

sp 2杂化

AB 2SO 2角形或V形 AB 4CH 4四面体 AB 3

NH 3三角锥 ②四对电子

sp 3杂化 AB 2

H 2O V形 AB 5

PCl 5三角双锥 AB 4

XeO 2F 2变形四面体,O与孤电子对斥力较小 AB 3

ClF 3T形,∠FClF=87°40',孤电子对对Cl-F电子对排斥的影响. ③五对电子

sp 3d杂化 AB 2

XeF 2直线形,孤电子对总是处于三角形平面上. ④六对电子 AB 6SF 6八面体

AB5XeOF4四方锥

sp3d2杂化

目前仅知此三种

AB4XeF4正方形

类型。

§4-2 分子间的作用力

4-2-1分子的极化

分子的极化是指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其量子轨道发生变形的过程。例如,非极性分子在一般条件下,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μ=0,分子没有极性。但是如果加上一外电场( 如放在电容器的两个平板之间),则分子受到电场影响, 核与电子云发生相对位移而使分子变形,此时两种电荷的重心分开,变成具有偶极的分子。如左下图

这就是非极性分子的极化过程,所形成的偶极叫做诱导偶极,电场愈强分子变形越厉害,诱导偶极的长度也愈长。外电场一经除去诱导偶极也立即消失。

极性分子中已经存在着偶极,这种偶极叫做永久偶极。但极性分子也会极化。若将极性分子放在电场中,将有如下过程:

⑴)分子将首先按电场方向排列起来,这个过程称为取向(极化);

⑵另外,外电场对分子的核和电子云还会发生影响,使它们产生相对位移,使分子内正、负电荷重心更加分离(即分子变形)而产生诱导偶极,这样就增加了分子的偶极长度(如右上图)。因此,极性分子的极化包括分子的取向与变形两步,与非极性分子的极化不同。

不仅外加电场对分子、原子、离子能产生极化作用,因极性分子和离子本身即是电场,当分子间或分子和离子间非常靠近时,也以产生极化作用。分子极化是分子间产生作用力的重要原因。

4-2-2 分子间的作用力

一般的共价化合物,除了分子内的原子间存在着强大的化学键力-共价键外,当分子和分子接近时,由于极化等原因,分子和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较弱的作用力,称为分子间的作用力(或范德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数量级约在几千焦.摩尔-1(40KJ.mol-1以下),约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作用力的范围约3-5埃。

气体能凝聚成液体,液体结晶为固体,固体表面有吸附现象,粉末可压成片等,这些现象都证明分子间有作用力存在。当液体汽化时需要克服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引力愈大,汽化热也愈大,液体的沸点就愈高。例如酒精比水容易挥发,沸点较低(78℃),就是由于酒精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水分子间的引力。当固体共价化合物熔化为液体时,也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所以分子间作用力较大的共价化合物,将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熔化热。因此分子间作用力是决定分子型物质的熔、沸点、汽化热、熔化热以及溶解度、表面张力、粘度等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⑴ 取向力

前已谈到,当极性分子互相靠近时,由于分子具有固有偶极,因此能产生取向极化。此时,分子发生相对转动,使一个分子的正极吸引另一个偶极分子的负极,并使它们相同的极互相排斥。这种由于永久偶极的取向而使偶极分子间互相吸引在一起的力称为取向力。取向力其实质是微弱的静电引力的作用。极性分子在较大距离时是杂乱无章的运动的,当十分靠近时就要发生分子的取向,使分子异极间相互吸引而成为较有规则的排列。由此可见,由于

固有偶极的存在,而有取向力的存在;固有偶极(即偶极矩μ)越大,取向力也越大。取向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⑵ 诱导力

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或离子)的作用下可以产生诱导极化,因而产生诱导偶极。这种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例如,O2、N2等能溶于水,即包含着诱导力的作用。

当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靠近时,除了有取向力以外,分子间也可以互相极化,进一步引起彼此异极间的吸引和同极间的排斥,这样将使分子中的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再进一步远离,使固有偶极长度加大。这种由于诱导力作用而使极性分子中偶极增加的部分也叫做诱导偶极。因诱导作用的产生可使分子间的作用力更为加强,所以极性分子间也有诱导力存在。诱导力的大小取决于极性分子的极性和被诱导分子的体积(即分子量)或变形性,体积越大的分子,越易发生变形。

⑶ 色散力

对于非极性分子而言,由于每个分子中的核外电子和原子核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其核外电子和原子核常常会发生瞬间相对位移,由此在某一瞬间内可能引起正、负电荷重心的不重合,从而产生瞬时偶极。瞬时偶极之间微弱的静电作用力叫做色散力。由于瞬时偶极在不断地变换,因此色散力没有方向性。注意:极性分子也存在着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的瞬间相对位移,也会产生瞬时偶极。故不仅在非极性分子之间有色散力的作用,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在极性分子间也有色散力存在。

虽然瞬时偶极存在的时间极短,但是瞬时偶极的出现却是不断在重复,相邻的分子不断地以方向相反的瞬时偶极相互吸引,因此在它们之间始终有色散力在起作用。(如N2、O2、H2、CO2、希有气体的液化,即是对存在色散力的证明)。色散力是非极性分子间唯一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但其它分子间也有这种作用力的存在。分子的体积越大或分子量越大,则色散力越强。

小结:①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有色散力的作用;②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有诱导力和色散力;③在极性分子间,除诱导力和色散力外,还有取向力,它们总称为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

⑷ 分子间力的特性

分子间力具有下述特性:

①它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吸引力(注意不要与分子内的共价键搞混淆)。

②作用能量一般是每摩几千焦,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1(40KJ.mol-1以下)。

③分子间力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静电作用力。

④是近距离的作用力,作用距离约为几埃。

⑤对于一般分子来说,上述三种力中,色散力是主要的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变形有关。诱导力一般都很小,取向力只有在偶极矩很大的分子中才是主要的。分子间力的分配情况见P77表5.3。

⑸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间的关系

①熔、沸点的规律性

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一般以色散力为主,随分子量或分子体积的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增大。对于同族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子来说,由于同族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增大,因而分子的体积增大,故同族从上到下熔、沸点增高。

例如,惰性气体He、Ne、Ar、Kr、Xe、Rn,其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原子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故其熔、沸点依次增高。又如卤素单质分子F2、Cl2、Br2、I2,当原子半径加大时色散力也加大,因此卤素单质的聚集状态由气→固。

卤素单质的熔、沸点、存在状态

熔点(K)沸点(K)常温下状态 F 2

53.38 84.86 气 Cl 2

172 238.4 气 Br 2

265.8 331.8 液 I 2 分 子 量 增 大 386.5 m.p 升 高 457.4 b.p 升 高 固

四卤化碳的熔、沸点、存在状态

熔点(K)沸点(K)常温下状态 CF 4

-18.4 -12.8 气 CCl 4

-22.9 76.5 液 CBr 4

90.1 189.5 固 CI 4分 子 量 增 大 171分解 m.p 升 高 - b.p 升 高 固

②分子化合物相互溶解情况

分子化合物能否相互溶解,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根据相似相溶这一经验规律,通常

的溶剂水是极性很强的物质,故一般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如NH 3和酒精等均易溶于水中;

而非极性分子如苯则不溶于水,但易溶于甲苯。由此可知,所谓“相似相溶”是指物质之间

若相互作用力相近,则易于互溶。这可以从热力学原理加以说明。

根据公式

ΔG =ΔH -T ΔS

通常溶解过程是吸热的,ΔH >0。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时,一般总是熵增的,故TΔS>0。因此,

只要|ΔH|不太大,满足|ΔH|< TΔS时,即可溶解。当极性相近的化合物相互混合时,由于

相互作用力相差不大,此时ΔH 值不大,所以易于互溶。反之,当极性相差很大时,一个无

极性,色散力强;另一个极性大,静电力强;若强令其混合时,它们各自原有的分子间力被

破坏,代之以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如诱导力,ΔH 就很大,所以不易互溶。

相似相溶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离子化合物通常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离子化合物

可以看作是极性很强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和极性共价键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于非极

性溶剂;而非极性物质则不易溶于极性溶剂,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有机物常易溶于苯、

CCl 4等。

§4-3 离子的极化作用

离子在异号离子电场的作用下,产生诱导偶极,使正、负电荷重心不再重合的现象称为

离子的极化。

4-3-1离子极化作用和变形性

因离子本身带有电荷,所以电荷相反的离子互相靠近时都有可能产生离子极化,使电子

云发生变形。

离子极化包含离子极化作用和变形性两个方面:一种离子使异号离子发生变形的作用,

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离子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电子云变形的性能,称为该离子的

“变形性”或“可极化性”。

虽然阳离子或阴离子都有极化作用和变形性两个方面,但是阳离子半径比阴离子小,形

成的电场强,所以阳离子主要表现为极化作用;而阴离子半径较大,电子云较疏松,故主要表现为变形性。

下面分别讨论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的一些规律。

4-3-1-1 离子的极化作用:

⑴离子电荷 离子电荷越高,极化作用越强。包括阳离子和简单阴离子。

阳离子正电荷数越高,极化作用越强;简单阴离子的负电荷越多,极化作用越强。

⑵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越小,极化作用越强。

⑶阳离子价电子构型 如半径相近,电荷相同,阳离子极化作用还与离子外层结构有关。一般而言,极化作用与阳离子价电子构型的关系为:

8e<9~17e<18e和18+2e,2e的氦型结构离子(可从半径特别小理解) 这是因为离子最外层电子层中的d电子对原子核有较小的屏蔽作用。

⑷复杂的阴离子(如SO42-)极化作用小。但负电荷高的复杂的阴离子有一定的极化作用。

这是因为复杂阴离子的中心原子氧化数高、半径小,与周围配位原子的联结很紧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而其半径又较大,所带负电荷又分散于整个复杂阴离子的各个原子上,因此其极化作用较小。

定量衡量极化作用的大小,可用Z*/r判断。

4-3-1-2 变形性

⑴阳离子价电子构型 18e和18+2e型结构的离子变形性最大,9~17e型结构的离子次之,2e 、8e型结构的离子最小。

⑵相同外壳结构的离子,离子的负电荷越高,变形性越大。如

O2->F->Na+>Mg2+>Al3+>Si4+

⑶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多,变形性越大,包括阳离子和简单阴离子。如

Li+

⑷复杂的阴离子变形性通常很小。

这是因为复杂阴离子的中心原子氧化数高、半径小,与周围配位原子的联结很紧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故变形性小。

阴离子的变形性大小顺序如下(以H2O为参照):

对于一价阴离子有

ClO4-

对于二价阴离子有

SO42-

4-3-1-3 附加极化作用

阴阳离子相互极化使彼此的变形性增大,产生的诱导偶极加大,从而加强了它们的极化能力,这种加强的极化作用叫做附加极化。与附加极化作用相关的因素主要有:

①一般价电子层含有d电子的阳离子附加极化作用较大,且d电子数越多,附加极化作用越大,即具有18e、18+2e电子构型的阳离子附加极化作用大于具有9~17e电子构型的阳离子。这是因为这类阳离子具有一定的变形性

②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的离子附加极化作用越大

一个化合物中总极化效应(作用)的大小,既与阳离子的极化作用的大小有关,又与阴离子的变形性有关。如果阳离子的极化作用大,阴离子的变形性也大,则总极化效应大;反之,则总极化效应小;如果有时阴离子极化作用大,阳离子又有较大的变形性时,就有可能阴、阳离子都能使邻近的离子发生变形。此时的总极化效应=原极化效应+附加极化效应。 4-3-2离子极化对化学键型的影响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如果相互间完全没有极化作用,则其化学键应属于典型的离子键。但由于阴、阳离子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互之间的极化作用,随着它们相互间极化作用的增强,使电子云发生的变形逐渐加大,导致它们之间的电子云的重叠程度增加,引起化合物的键型由离子键逐渐向共价键过渡。如下图所示。

通常极化作用大的阳离子(电荷高,价电子构型18e、18+2e,9~17e)与变形性大的阴离子形成化合物时,键的共价性就很明显。

可用卤化银的键型变化来说明。Ag+ 18e,AgCl→AgBr→AgI 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4-3-3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⑴ 可使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化合物的极性越强越易溶于水,因此离子化合物一般易溶于水,而共价型的无机晶体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甚至难溶于水。离子极化是决定离子化合物溶解度大小的重要因素,离子极化可使化合物溶解度减小,例如:

AgF 1.4×10-1mol.L-1

AgCl 2.0×10-4mol.L-1

AgBr 2.9×10-5mol.L-1

AgI 2.7×10-7mol.L-1

对于AgX来说,由于X-的变形性按F-、C-l-、Br-、I-依次增大,故Ag+与X-之间的化学键由离子键向共价键变化,因而引起溶解度按AgF、AgCl、AgBr、AgI依次减小。

又如NaCl、KCl易溶于水,而CuCl、AgCl均难溶于水,而Na+与Cu+、K+与Ag+均属于同一周期,且均为+1价离子,但由于Na+、K+为8e电子构型,而Cu+、Ag+为18e电子构型,后者的极化作用大,故其化合物中键的共价成分明显,因有此结果。

再如过渡金属元素的硫化物多不溶于水,这是因为过渡金属离子具有较大的极化作用,并且S2-电荷较高,半径较大,因此不但具有较大的变形性,还具有较大的极化作用, 因此大多数过渡金属元素的硫化物中键的共价成分明显。

⑵ 晶格类型的转变

在阳离子极化作用较强,阴离子的变形性又较大时,阳、阴离子极化的结果,可以认为阳离子钻入阴离子的电子云中,而使其半径比r+/r-减小,结果会导致化合物的晶格类型的转变。

如:CdS:按计算r+/r-=0.53 ,应属于六配位数的NaCl型,但CdS实际上属于四配位的 ZnS 型。

⑶ 导致化合物的颜色加深

如:AgF、AgCl 白 AgBr 淡黄 AgI 黄

────────────────────→

极化作用增大,颜色加深

离子极化使离子电子能级发生改变,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变小,因此能吸收部分可见光而显色。

离子极化除引起离子化合物的上述性质变化之外,还可引起如熔、沸点降低等。

§4-4 氢键

4-4-1 缔合分子与氢键的概念

教材P81图5.9列出了ⅣA-ⅦA族氢化物的沸点。分析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从分子间作用

力分析,ⅤA-ⅦA族氢化物的沸点按理应该同ⅣA氢化物的沸点一样从上到下递增,但NH3、

H2O和HF却出现了反常:不但不低,反而特别高。究其原因, 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分子发生

了缔合,形成了缔合分子,而之所以缔合,则是由于氢键的形成。认真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

在NH3、H2O和HF中的N、O、F都是电负性很大的元素, 它们与氢原子都以共价单键相连,类

似地,在其它存在缔合的化合物中也有电负性很大的元素(F4.0,O3.5,N3.0),与氢原子以

共价单键相连,于是人们分析,在这些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较一般分子间力更大的作用力,

并得出如下结论:

在分子中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相联的氢原子,还可以和另一个电负性大的原

子Y之间生成一种弱的键

X─H...Y

其中X、Y可以是F、O、N等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这种键称为氢键。

例如,在水分子中H与O以共价键结合,由于O的电负性较大,电子对被强烈地吸引向O

的一方而使H带正电性。同时,H原子用自己唯一的电子形成共价键后,已无内层电子,它不

被其它原子的电子云所排斥,而能被邻近的另一水分子中的一个O原子上孤对电子强烈吸引,

结果水分子间形成O-H...O,而使水分子缔合在一起。H与原来水分子中的O以共价键结合,

相距较近(99pm) ;而与另一水分子中的O则以氢键相合,相距较远(177pm)。所以,O-H... O

之间的距离共 276pm。

4-4-2 形成氢键的条件

从上述讨论可知,形成氢键的条件是:

(1)在分子中有一个电负性很大、半径较小的元素的原子与H原子形成共价键,此共价键

的极性相当大;

(2)另外在分子中要有一个电负性很大,并具有孤对电子的原子。

4-4-3 氢键的本质和特点

氢键的本质基本上还是属于静电吸引作用。有关键能见p81表5.4。氢键的键能是指 X-H...YR-→X-H+YR

所需的能量。它比化学键的键能要小得多,但和分子间作用力的数量级相近, 所以通常说氢

键是较强的有方向性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与一般分子间作用力不同点主要有两点:

⑴氢键具有饱和性

因为X电负性很大,故X-H的偶极矩很大;H带部分正电荷,又没有内层电子,且半径特

别小(30pm),可以把另一个强电负性原子Y吸引到很近的距离而形成氢键。由于H特别小,而

X、Y 比较大,H和X、Y结合后,第三个电负性大的原子Y',就难于再接近H,如下图所示。

这就是氢键有饱和性的原因。

⑵氢键具有方向性

一般分子间形成氢键是直线形的,这是因为为了减少X、Y之间的斥力,需要键角尽可能

接受180°,这就是氢键有方向性的根据。

⑶氢键的强度与X、Y的电负性有关,而且与X、Y的半径大小也有关。

氢键的键能和键长

氢键 键能/ kJ﹒mol-1键长 /pm化合物

F—H…F 28.0 255 (HF)n

O—H…O 18.8 276 冰

N—H…F 20.9 266 NH3·HF

CH2CONH2 N—H…O — 286

N—H…N 5.4 358 NH3

因此F-H...F>O-H...O>O-H...N>N-H...N。Cl的电负性和N相同,但因半径比N大得多,只能形成很弱的氢键O-H...Cl,同理O-H...S氢键更样弱,Br、I等一般不能形成氢键了。NH3、HF、水、醇、胺、羧酸、无机酸、水合物、氨合物等均可形成氢键。

4-4-4 氢键的类型

实验证明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氢键。

⑴分子间氢键

一个分子中的X-H键与另一分子中的原子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例如,由于强的分子间氢键的生成,可使得甲酸、醋酸等缔合成二聚物,(HF)n可以缔合成链状多聚体:

在水中的H2O水分子通过氢键成为四面体的结构等都属于分子间氢键。

⑵分子内氢键

一个分子中的X-H键与同一分子内部的原子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的例子,如在苯酚的邻位上有-CHO、-COOH、-NO2等时都可以形成氢键的螯合环, 如水杨醛分子内可形成氢键:

又如HNO3的分子内也存着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不可能在一直线上。分子内氢键的生成,一般会使化合物的熔、沸点降低,汽化热、升华热减小。也常影响化合物的溶解度,如邻位硝基苯酚比其间位、对位更不易溶解于水,而更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总之,有氢键的液体常有反常的性质,例如卤族、氧族、氮族元素氢化物的一些物理性质所出现的异常情况,又如通常酸式盐较正盐易溶于水,但碱金属碳酸氢盐反而较碳酸盐溶解度小,也是因为碳酸氢根形成氢键缔合(苏尔维制碱法,见教材 P82),因此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各种不同的影响。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会遇到氢键的存在。 4-4-5 氢键的应用

⑴解释水的特殊物理性质

与同周期元素氢化物相比,冰的密度小、4℃时水的密度最大、水的沸点(b.p.)高、比热大、蒸汽压小,均与H2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有关。

⑵解释氢氟酸是弱酸

HF的酸性明显较弱,而HCl、HBr、HI均为强酸,可从HF与H2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使其离解出F-变得困难来理解。

⑶解释对同主族元素氢化物融、沸点递变的影响。

其它:

DNA的双螺旋结构形成,蛋白质形成蜷曲、折叠结构; 结晶水合物中的类冰结构:可燃冰组成 8CH4.46H2O

化学键理论概述(作业)

化学键理论概述(作业) 7-1从电负性数据判断下列化合物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共价化合物? NaF ; AgBr ; RbF ; HI ; CuI ; HBr ; CsCl ; 答:题设元素的鲍林电负性为: 根据化学键理论,如果要生成离子键,成键原子的元素电负性差异必须大于1.7(即:离子百分数大于50%),反之只能形成共价键。而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故可以通过判断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判断化合物是离子护额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判断结果如下: 物质类型判断表 7-2.试证明立方晶系AB 型离子晶体配位数为4和配位数为8的介稳定状态中r + /r -分别为0.225和0.732。 证明:如果晶体处于介稳定状态,则离子间全接触(同号和异号之间皆接触); (1)在配位数为4的立方晶体中, ∠ACB= cos109.5° 5 .109cos ))((2)()()2(5 .109cos )()(2)()() (2;2 2 2 2 2 2 -+-+-+-+-- -+++++++=?++=?= +==r r r r r r r r r BC AC AC BC AB r AB r r AC BC 根据余弦定律: 225 .015 .109cos 11=-+=- + r r 7-4.根据已知的下列数据,由伯恩-哈伯循环计算BaCl 2的Δf H m 0;

氯分子的解离能:242kJ·mol-1;钡的升华热:193kJ·mol-1; 钡的第一电离能:503kJ·mol-1;钡的第二电离能:965kJ·mol-1; 氯的电子亲和能:349kJ·mol-1;氯化钡的晶格能:2027kJ·mol-1; 解:根据化学热力学理论,物质的生成焓是指:在标准态下,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纯化合 物的热效应。对于BaCl 2的Δ f H m 0对于的反应为: Ba(s)+ Cl 2(g)=BaCl 2 (s) 根据离子键理论,晶格能的定义为:在标准状态下,将1mol离子晶体拆散为气态阳离子和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对于BaCl 2 为: BaCl 2 (s)=Ba2+(g)+ 2Cl-(g) 根据化学热力学由原理设计如下伯恩-哈伯循环。 f H0 = -U + (S + D + I + 2E) = -2027 +[193+242+503+965+2×(-)349] = -822.00 kJ· mol-1; 答:由伯恩-哈伯循环计算BaCl 2的Δ f H m 0为-822.00 kJ·mol-1; 7-8.简述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主要内容,试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BeCl2;BCl3;NH4+;H2O;ClF3;PCl5;I3-;ICl4-; ClO2-;PO43-;CO2;SO2;NOCl;POCl3; 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对于ABm型分子,分子的几何构型与中心原子A 的价层电子对构型有关。其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电子对的性质(成键电子、孤对电子)、电子对之间的夹角等决定其几何构型。分子的稳定构型是价层电子对构型中斥力最小的构型。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题设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为: (1)对于BeCl2分子; 中心Be的价层电子对数=(2+2×1)/2=2, 其中成键电子对数=2;故孤对电子对数=2-2=0 所以分子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型。 (2)对于BCl3分子; 中心B的价层电子对数=(3+3×1)/2=3, 其中成键电子对数=3;故孤对电=0 所以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 (3)对于NH4+分子;

化学键理论

偶联剂分子应至少含有两种官能团,第一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可于增强材料起化学反应,第二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应能参与树脂的固化反应,与树脂分子链形成化学键结合,于是,偶联剂分子像“桥”一样,将增强材料与基体通过共价键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了。 1简介 1949年,Bjorksten和Lyaeger共同提出化学键理论。 关于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相互结合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原子(或离子)是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成分子(或晶体)的。形成化学键的物理机制是电磁相互作用。 2重要意义 分子中元素原子的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形成正负离子,由电荷相反的正负离子通过其过剩电荷的库伦力彼此吸引形成分子,这种静电库伦力称为离子键;原子间以共享电子对的方式形成分子,这种化学键称为共价键;在通常情况下,共价键共享的电子对分别由两个原子提供,有时共享的电子对则是由一个原子提供的,这样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联结金属原子的键称为金属键,金属键的最显著特点是成键电子的流动性,它使金属表现出高度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由极性很强的化合物H-X键上的氢原子与另一个键中电负性很大的原子X上的孤立电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分子之间的一种结合力叫氢键。氢键不是化学键,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作用力比范德华力强而比化学键弱。氢键在生理学和蛋白质结构化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人类认识 人类对物质结合方式的认识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用爱和恨说明物质间的结合和分离,德谟克利特则用原子的漩涡运动说明原子的聚集和分散。中世纪的J.R.格劳伯(1604~1670)提出了物质同类相亲、异类相斥的思想。其后还出现了关于物质结合的亲和力说,认为物质的微粒具有亲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结合在一起。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J.J.贝采利乌斯(1779~1848)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正负电相互吸引的观念基础上的电化二元说,从而使亲和力说更加系统化。阐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的经典价键理论是在原子概念基础上形成的。1852年,英国化学家E.弗兰克兰(1825~1899)提出了原子价概念。1857年,德国化学家F.A.凯库勒(1829~1896)提出碳四价和碳链的概念;1865年,他又揭示出苯的环状结构。1874年,荷兰化学家J.H.范霍夫(1852~1911)等提出了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向正四面体顶点取向的假说。这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20世纪20年代,在N.H.D.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价键的实质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原子价的电子理论。该理论包括离子键理论和共价键理论。离子键理论是1916年由美国化学家W.科塞尔(1888~1956)提出的。同年,G.N.刘易斯(1875~1946)提出共价键理论。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共价键的方向性、氧分子的顺磁性等,也无法解释两个原子为什么共享一对电子时能相互结合。 1927年,W.H.海特勤和F.伦敦(1900~1954)提出氢分子成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由于电子密度的分布集中在两个原子核之间而形成化学键。现代价键理论是将这一成果推广到其他分子体系而形成的。它认为共价键由一对自旋反平行的耦合电子组成,并根据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只处于与化学键相连接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区域内。L.鲍林进而提出共振论对此作了补充。该理论认为分子在若干价键结构间共振。1928年,美国化学家R.S.穆利肯和F.洪德等人提出分子轨道理论,将分子看作一个整体,认为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在整个分子区域内一定的分子轨道上运动。现代化学键理论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使电价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获得满意的解释。这种理论目前还在进一步发展中。

第七章化学键理论概述

化学键理论概述 7-1 离子键理论 1916 年德国科学家科塞尔(Kossel )提出离子键理论。 7-1-1 离子键的形成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相应的电子构型变为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形成稳定的离子。正、负离子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就是离子键。r q q V 04ε -+?-=吸引 离子间距与势能V 的变化曲线 7―1―2 离子键的性质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力。 离子的电荷越大,离子间的距离 越小,离子间的静电引力越强。 静电引力的实质,决定了一个离子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

子相吸引而成键,所以离子键无方向性;而且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离子键无饱和性。 但是每个离子周围排列的相反电荷离子的数目是一定的,这个数目是与正负离子半径的大小和所带电荷多少等有关。离子键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是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值较大。一般来说,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形成的离子键越强。化合物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离子键 一般用离子性百分数来表示键的离子性的相对大小。一般认为,?χ> 1.7,发生电子转移,主要形成离子键。?χ< 1.7,不发生电子转移,主要形成共价键。 7―1―3 离子键的强度键能 1 mol 气态分子,离解成气态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为离子键的键能,用E i表示。 键能E i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晶格能在标准状态下,将1mol 离子型晶体分解成 1 mol 气态正、负离子时需要的能量,用U表示。晶格能U越大,表示晶体分解成离子时 吸收的能量越多,说明离子键越强。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所以,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力是晶体中吸引力和排斥力综合平衡的结果。离子型化合物在通常状态下是以阴、阳离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巨分子的形式存在。 所以离子化合物的化学结合力不是简单的两个阴、阳离子之间的结合,而是整块晶体之内的整个结合力。因此,用晶格能描述离

化学键理论概述

第四章 化学键理论概述 §4-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介(Valence Shell-Electron Pair Repulsion model, VSEPR) 化学价理论的主要目标是说明分子结构,更重要的是预见分子结构。价键理论和分子 轨道理论在此方面是很有用的工具,近年来,又发展起来了一种概念上比较简单,能较好地 判断和解释许多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1-1 基本要点 ⑴共价分子中,中心原子与周围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之为配体)所形成的几何结构(空间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互相排斥作用,排斥力最小的结构 最稳定。 例如BeF2分子中,提供的价电子为: Be2s2 F 2p x1(2p5) 形成两条共价键,故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有两队电子,这两对电子只有彼此处在Be原子核相 对的两侧,才能使排斥力最小。因此BeF2 应该是直线形的 F—Be—F。 又如CH4 中 C 2s22p2 H1s1. C原子出四个电子,四个H原子各出一个电子,共8个价电子,形成四条共价键,因此,在C 原子的价电子层中有四对电子,这四对电子按四面体伸向四面体的顶角排布,才能使斥力最小,因此 CH4 是四面体形的。 ⑵价层中相邻电子对之间斥力大小决定于电子对之间的夹角和电子对的成键情况。 ①电子对之间夹角越小斥力越大。因此考虑排斥力时首先考虑夹角最小时电子对之间的 斥力。 ②考虑电子对的成键情况,有: 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斥力>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LP-LP>LP-BP>Bp-BP. 孤电子对(Lone Pair electron,LP) 成键电子对(Bond Pair electron,BP) ③由于重键比单键所含电子数多,故有:叁键>双键>单键. ⑶共价分子(含离子)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的数目和类型(LP或BP).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与电子对几何结构的关系见p66表4.12。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与几何结构的关系 ⑷当分子中有双键、叁键等重键时,可将双键的两对电子和叁键的三对电子看作为一个

化学键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例题教学提纲

170℃ 四、化学键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 1. NO 的生物活性已引起科学家高度重视,它与O 2- 反应,生成A 。在生理pH 条件下, A 的t 1/2= 1~2秒。 (1) 写出A 的可能的Lewis 结构式,标出形式电荷。判断它们的稳定性。 (2) A 与水中的CO 2迅速一对一地结合,试写出此物种可能的路易斯结构式,表示 出形式电荷,判断其稳定性。 (3) 含Cu +的酶可把NO 2-转化为NO ,写出此反应方程式。 (4) 在固定器皿中,把NO 压缩到100atm ,发现气体压强迅速降至略小于原压强的 2/3,写出反应方程式,并解释为什么最后的气体总压略小于原压的2/3。 2. 试画出N 5+离子的Lewis 所有可能结构式,标出形式电荷,讨论各自稳定性,写出各 氮原子之间的键级。你认为N 5+的性质如何?它应在什么溶剂中制得。 3. 在地球的电离层中,可能存在下列离子:ArCl +、OF +、NO +、PS +、SCl +。请你预测 哪一种离子最稳定?哪一种离子最不稳定?说明理由。 4. 硼与氮形成类似苯的化合物,俗称无机苯。它是无色液体,具有芳香性。 (1) 写出其分子式,画出其结构式并标出形式电荷。 (2) 写出无机苯与HCl 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3) 无机苯的三甲基取代物遇水会发生水解反应,试判断各种取代物的水解方程式, 并以此判断取代物可能的结构式。 (4) 硼氮化合物可形成二元固体聚合物,指出这种聚合物的可能结构,并说明是否具 有导电性。 (5) 画出Ca 2(B 5O 9)Cl·2H 2O 中聚硼阴离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指明阴离子单元的电 荷与硼的哪种结构式有关。 5. 用VSEPR 理论判断下列物种的中心原子采取何种杂化类型,指出可能的几何构型。 (1)IF 3 (2)ClO 3- (3)AsCl 3(CF 3)2 (4)SnCl 2 (5)TeCl 4 (6)GaF 63- 6. 试从结构及化学键角度回答下列问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甲酸等分子 (1) 画出各分子的立体构型,并标明各原子间成键情况(σ、π、Πm n ) (2) 估计分子中碳—氧键的键长变化规律 7. 近期报导了用二聚三甲基铝[Al(CH 3)3]2 (A)和2, 6 —二异丙基苯胺(B)为原料,通过 两步反应,得到一种环铝氮烷的衍生物(D): 第一步:A + 2B === C + 2CH 4 第二步:□C □D + □CH 4 (□中填入适当系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写出两步反应配平的化学方程式(A 、B 、C 、D 要用结构简式表示 (2) 写出D 的结构式 (3) 设在第一步反应中,A 与过量B 完全反应,产物中的甲烷又全部挥发,对反应后

化学键理论简介-发展

化学键理论 价键理论valence-bond theory,一种获得分子薛定谔方程近似解的处理方法。又称电子配对法。历史上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键理论。主要描述分子中的共价键和共价结合,其核心思想是电子配对形成定域化学键。 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年由莱纳斯·鲍林(Pauling L)等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虽然它实质上仍属于现代价键理论,但是它在成键能力、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是处理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是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价键理论不同,后者着重于用原子轨道的重组杂化成键来理解化学,而前者则注重于分子轨道的认知,即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1932年,美国化学家Mulliken RS和德国化学家Hund F 提出了一种新的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即MO法。该理论注意了分子的整体性,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目前,该理论在现代共价键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晶体场理论是研究过渡族元素(络合物)化学键的理论。它在静电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量子力学和群论(研究物质对称的理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过渡族元素和镧系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着重研究配位体对中心离子的d轨道和f轨道的影响。 配位场理论是晶体场理论的发展,它的实质是配位化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在处理配位体所产生的电场作用下的中心金属原子轨道能级变化时,以分子轨道理论方法为主,采用类似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等数学方法,根据配位体场的对称性进行简化,并吸收晶体场理论的成果,阐明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三种理论用于说明和解释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世界上元素只有100 多种,但目前已知化合物已超过1 000 万种了。元素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这是化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最早化学家假设原子和原子之间是用一个神秘的钩钩住的,这种设想至今仍留下痕迹,化学键的“键”字就有钩的意思。 1916年,德国科学家柯塞尔考察大量的事实后得出结论:任何元素的原子都要使最外层满足8 电子稳定结构。柯塞尔的理论能解释许多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但无法解释非离子型化合物。1923 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发展了柯塞尔的理论,提出共价键的电子理论:两种元素的原子可以相互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到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这样形成的化学健叫做共价健。 柯塞尔和路易斯的理论常叫原子价电子理论。它只能定性地描述分子的形成,化学家更需要对化学键做定量阐述。 1927 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用近似方法计算出氢分子体系的波函数和能量获得成功,这是用量子力学解决共价键问题的首例。1930 年,鲍林更提出原子成键的杂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1932 年,洪德把单键、多键分成δ和∏键两类。δ健是指在沿着连接两个原子核的直线(对称轴)上电子云有最大重叠的共价键,这种键比较稳定。∏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详解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摘要:化学键理论在配位化学中有着重要的运用,它现在主要有三大流派。本文就回顾化学键的发展历程,并对三大化学键理论做出仔细的阐述。 关键字:化学键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配位场理论 化学键的发展历程 最早化学家假设原子和原子之间是用一个神秘的钩钩住的,这种设想至今仍留下痕迹,化学键的键字就有钩的意思。1916年,德国科学家柯塞尔考察大量的事实后得出结论:任何元素的原子都要使最外层满足8 电子稳定结构。柯塞尔的理论能解释许多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但无法解释非离子型化合物。1923 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发展了柯塞尔的理论,提出共价键的电子理论:两种元素的原子可以相互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到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这样形成的化学健叫做共价健。柯塞尔和路易斯的理论常叫原子价电子理论。它只能定性地描述分子的形成,化学家更需要对化学键做定量阐述。1927 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用近似方法计算出氢分子体系的波函数和能量获得成功,这是用量子力学解决共价键问题的首例。1930 年,鲍林更提出原子成键的杂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洪德把单键、多键分成δ和∏键两类。δ健是指在沿着连接两个原

子核的直线(对称轴)上电子云有最大重叠的共价键,这种键比较稳定。∏键是指沿电子云垂直于这条直线方向上结合而成的键,这种键比较活泼。这就使价键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使经典的化合价和化学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由于上述的价键理论对共扼分子、氧气分子的顺磁性等事实不能有效解释,因此本世纪30 年代后又产生一种新的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在1932 年首先由美国化学家马利肯提出。他用的方法跟经典化学相距很远,一时不被化学界接受,后经密立根、洪德、休克尔、伦纳德等人努力,使分子轨道理论得到充实和完善。它把分子看作一个整体,原子化合成分子时,由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原子的电子属于分子整体。分子轨道就是电子云占据间,它们可相互重叠成键。20 世纪30 年代后,美国化学家詹姆斯又使分子轨道理论计算程序化,能方便地用计算机处理,这便使分子轨道理论价值大大提高.接着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霍夫曼发现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福田谦一等创立前沿轨道理论,使分子轨道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现代化学键理论已不只对若干化学现象作解释,而且已指导应用,如在寻找半导体材料、抗癌药物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20 世纪90 年代,现代价键理论已进入生命微观世界,从理论上认识酶、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从而进一步揭开生命的秘密。此外,近年来现代价键理论向动态发展如化学反应进

量子力学论述化学键理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1) 1.1 几个先驱理论的回顾 (1) 1.2 离子键理论的确立 (2) 1.3 共价电子理论的诞生 (2) 2、化学键理论 (3) 2.1 价键理论(VBT) (3) 2.2分子轨道理论(MOT) (4) 2.3 配位场理论(LFT)与晶体场理论(CFT) (6) 3、化学键理论的应用 (6) 3.1价键理论的应用 (6) 3.2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 (7) 3.2.1 推测分子的存在和阐明分子的结构 (7) 3.2.2 HMO法处理共轭分子 (8) 3.3配位场理论(LFT)与晶体场理论(CFT) (9) 4、总结 (10) 参考文献 (10)

量子力学论述化学键理论 摘要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益揭示出关于原子或原子团结合形成分子的机理,大大丰富了人类对原子-分子层次上的物质组成和物质结构的知识,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其主要有: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本文主要通过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三个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融合及其综合应用。 关键词量子力学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1、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1.1 几个先驱理论的回顾 现代化学键理论是建立在19世纪经典结构学说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以下几个里程碑值得一提。 1812年瑞典的贝采里乌斯提出了电化二元学说。 1852年英国的弗兰克兰提出了原子价的概念。 1858年德国的凯库勒提出了碳的四价和碳原子间相互成键的学说。1861年俄国的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的概念。 1874年荷兰的范霍夫和法国的勒贝尔分别提出了碳原子的4个价键指向四面体顶点的假设。 1893年瑞士的维尔纳在此基础上由于发展了无机配合物的立体化

四、化学键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

170℃四、化学键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 1.NO的生物活性已引起科学家高度重视,它与O2-反应,生成A。在生理pH条件下,A 的t1/2= 1~2秒。 (1)写出A的可能的Lewis结构式,标出形式电荷。判断它们的稳定性。 (2)A与水中的CO2迅速一对一地结合,试写出此物种可能的路易斯结构式,表示出形 式电荷,判断其稳定性。 (3)含Cu+的酶可把NO2-转化为NO,写出此反应方程式。 (4)在固定器皿中,把NO压缩到100atm,发现气体压强迅速降至略小于原压强的2/3, 写出反应方程式,并解释为什么最后的气体总压略小于原压的2/3。 2.试画出N5+离子的Lewis所有可能结构式,标出形式电荷,讨论各自稳定性,写出各氮 原子之间的键级。你认为N5+的性质如何?它应在什么溶剂中制得。 3.在地球的电离层中,可能存在下列离子:ArCl+、OF+、NO+、PS+、SCl+。请你预测哪一 种离子最稳定?哪一种离子最不稳定?说明理由。 4.硼与氮形成类似苯的化合物,俗称无机苯。它是无色液体,具有芳香性。 (1)写出其分子式,画出其结构式并标出形式电荷。 (2)写出无机苯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3)无机苯的三甲基取代物遇水会发生水解反应,试判断各种取代物的水解方程式,并 以此判断取代物可能的结构式。 (4)硼氮化合物可形成二元固体聚合物,指出这种聚合物的可能结构,并说明是否具有 导电性。 (5)画出Ca2(B5O9)Cl·2H2O中聚硼阴离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指明阴离子单元的电荷 与硼的哪种结构式有关。 5.用VSEPR理论判断下列物种的中心原子采取何种杂化类型,指出可能的几何构型。 (1)IF3(2)ClO3-(3)AsCl3(CF3)2(4)SnCl2(5)TeCl4(6)GaF63- 6.试从结构及化学键角度回答下列问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甲酸等分子 (1)画出各分子的立体构型,并标明各原子间成键情况(σ、π、Πm n ) (2)估计分子中碳—氧键的键长变化规律 7.近期报导了用二聚三甲基铝[Al(CH3)3]2(A)和2, 6—二异丙基苯胺(B)为原料,通过两 步反应,得到一种环铝氮烷的衍生物(D): 第一步:A + 2B === C + 2CH4 第二步:□C □D + □CH4(□中填入适当系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两步反应配平的化学方程式(A、B、C、D要用结构简式表示 (2)写出D的结构式 (3)设在第一步反应中,A与过量B完全反应,产物中的甲烷又全部挥发,对反应后的 混合物进行元素分析,得到其质量分数如下: C (碳):73.71% ,N (氮):6.34% 试求混合物中B和C的质量分数(%) (已知相对原子量:Al:26.98、C:12.01、N:14.01、H:1.01) 8.四氨合铜(II)离子在微酸性条件下,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一种沉淀物(A),该沉淀物中Cu:N:S(原子个数比)=1:1:1,结构分析证实:存在一种正四面体和一种三角锥型的分

化学键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例题

170℃ 四、化学键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 1. NO 的生物活性已引起科学家高度重视,它与O 2- 反应,生成A 。在生理pH 条件下, A 的t 1/2= 1~2秒。 (1) 写出A 的可能的Lewis 结构式,标出形式电荷。判断它们的稳定性。 (2) A 与水中的CO 2迅速一对一地结合,试写出此物种可能的路易斯结构式,表示 出形式电荷,判断其稳定性。 (3) 含Cu +的酶可把NO 2- 转化为NO ,写出此反应方程式。 (4) 在固定器皿中,把NO 压缩到100atm ,发现气体压强迅速降至略小于原压强的 2/3,写出反应方程式,并解释为什么最后的气体总压略小于原压的2/3。 2. 试画出N 5+离子的Lewis 所有可能结构式,标出形式电荷,讨论各自稳定性,写出各 氮原子之间的键级。你认为N 5+的性质如何?它应在什么溶剂中制得。 3. 在地球的电离层中,可能存在下列离子:ArCl +、OF +、NO +、PS +、SCl +。请你预测 哪一种离子最稳定?哪一种离子最不稳定?说明理由。 4. 硼与氮形成类似苯的化合物,俗称无机苯。它是无色液体,具有芳香性。 (1) 写出其分子式,画出其结构式并标出形式电荷。 (2) 写出无机苯与HCl 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3) 无机苯的三甲基取代物遇水会发生水解反应,试判断各种取代物的水解方程式, 并以此判断取代物可能的结构式。 (4) 硼氮化合物可形成二元固体聚合物,指出这种聚合物的可能结构,并说明是否具 有导电性。 (5) 画出Ca 2(B 5O 9)Cl·2H 2O 中聚硼阴离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指明阴离子单元的电 荷与硼的哪种结构式有关。 5. 用VSEPR 理论判断下列物种的中心原子采取何种杂化类型,指出可能的几何构型。 (1)IF 3 (2)ClO 3- (3)AsCl 3(CF 3)2 (4)SnCl 2 (5)TeCl 4 (6)GaF 63 - 6. 试从结构及化学键角度回答下列问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甲酸等分子 (1) 画出各分子的立体构型,并标明各原子间成键情况(σ、π、Πm n ) (2) 估计分子中碳—氧键的键长变化规律 7. 近期报导了用二聚三甲基铝[Al(CH 3)3]2 (A)和2, 6 —二异丙基苯胺(B)为原料,通过 两步反应,得到一种环铝氮烷的衍生物(D): 第一步:A + 2B === C + 2CH 4 第二步:□C □D + □CH 4 (□中填入适当系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写出两步反应配平的化学方程式(A 、B 、C 、D 要用结构简式表示 (2) 写出D 的结构式 (3) 设在第一步反应中,A 与过量B 完全反应,产物中的甲烷又全部挥发,对反应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