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模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e30ff8170912a21614792991.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能力目标:1.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决实际问题;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树立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课程内容安排四、教学条件(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案例教学法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况.切实的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详]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c3dfa6fa69dc5022aaea006a.png)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
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
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4.2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4.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幼儿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课程目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
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安排四、课程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学前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的涵义和心理的发展1.心理的涵义2.心理的发展二、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任务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实践意义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综合创造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二、儿童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作品分析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因素第一节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遗传力及研究方法1.遗传力的定义2.研究方法二、遗传对气质性格的影响1.气质遗传的可能性2.性格遗传的可能性三、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遗传素质的个体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四、遗传和环境互动的特征1.被动的互动2.唤起性的互动3.主动性的互动第二节胎儿的发育一、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1.胚种其2.胚胎期3.胎儿期二、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1.致畸因子2.母亲的其他因素第三节生产过程及新生儿的发展一、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1.分娩过程2.可能的并发症二、新生儿的特点1.新生儿的反射2.新生儿的觉醒状态3.对新生儿的评估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第一节认知的概述一、什么是认知二、认知的发展界定三、认知的发展阶段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记忆发展1.如何研究婴儿的记忆2.婴儿在具有记忆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保持能力二、幼儿的记忆发展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3.再认和回忆4.自传体记忆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1.定义2.特点二、思维的分类1.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分类2.根据指向性分类3.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分类三、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四、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展是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2.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一、0-3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及教育1.0-3岁儿童语言的特点2. .0-3岁儿童语言的教育二、3-6岁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及教育1. 3-6岁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2. 3-6岁儿童语言的教育第二节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一、学前儿童社会化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二、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1.依恋的概述2.依恋发展的阶段3.依恋的类型4.形成依恋的原因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概述1.涵义2.同伴关系的作用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1.外表2.社交技能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一节音乐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儿童音乐感知力的发展二、儿童音乐表现力的发展三、儿童音乐欣赏力的发展第二节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儿童绘画能力1.涂鸦期(1-2)岁2.象征期(2-3)岁3.定型期(3-7)岁二、儿童美术欣赏能力1.本能直觉期(0-2)岁2.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2-7)岁第三节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1.兴趣指引2.注意力集中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4.自由性5.假象与真实的转换6.人与人(物)的交流7.各方面能力的延展二、游戏中学前儿童心里的发展1.操作性游戏2社会性游戏3.象征性游戏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一、婴儿气质类型1.胆质汁2.多血汁3.粘液汁4.抑郁汁二、婴儿气质与行为预测1.婴儿的气质和认知2婴儿的气质和社会行为.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一、性格的萌芽1.2岁左右幼儿出现最初的萌芽2.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认知特征2.情绪特征3.意志特征第三节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1.关于自我的研究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三、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2.寓自我意识于生活3.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4.创造良好环境,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5.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性别化一、性别刻板印记二、性别角色三、性别认同四、性意向五、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能力目标:1.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决实际问题;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树立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课程内容安排四、教学条件(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案例教学法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况,切实的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学制:一年教学时数:801.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
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3.1设计理念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4.1工作任务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7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的一门学科。
学习本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较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征,能够初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问题。
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参加工作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学前心理学》也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是一门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既强调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更注重“方法”和“运用”,既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作用本门学科与学前卫生与保育、学前教育与实践等两门学科一起,以三足鼎立之势,对本专业其他学科起着奠基作用,凸显学前儿童教育主体的特色。
学前教育其他相关学科均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延伸和拓展。
据麦可思2010年职业市场调研,学前心理学被排在本专业应予加强的课程之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及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和提高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方法,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并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
三、前导、后续课程《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习《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表:表1 《学前心理学》课程前后支撑关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及基本规律;3.了解学前儿童主要能力及健康情绪与良好个性的培养方法;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初步培养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6.从学前心理与实践理论前沿及国际视野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前沿及大局意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 课程标准一 、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 课程是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 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根本理论, 匡助其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 幼儿园教育必需的根本技能, 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 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的根本要求为准绳, 融入从事幼 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 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 的需要, 以儿童心理开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容, 教学过程表达理论 联系实际与 “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摹拟教学等 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 时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 形成实际工作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实践课时制定人制定时间专业名称学分方案课时制定部门批准人 学前教育2师教育系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参预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气氛。
二、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的根本知识,能理解其根本概念、根 本原理;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开展的根本特征与规律;能力目标: 1.能运用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根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 决实际问题; 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的根本理论发展进一 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根抵; 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根本理论知识 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 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 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开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 细心、 关心〕 ,树立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开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 课程容安排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时1.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容,解4心理现象的实质。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模版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含幼儿园管理、高职对接、音舞、播音主持、美工等方向)学生。
二、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标准,职业规则等有关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前修课程。
三、参考学时56学时。
四、学分2学分。
五、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2)通过对儿童心理现象的分析,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年龄特征。
(3)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一般措施和方法。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根据婴、幼儿的活动表现,正确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通过儿童基本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掌握,帮助幼师生掌握正确辨别和处理婴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师幼互动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幼师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品质训练和培养的方法,积极有效地对家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家园互动,共同搞好学前儿童的教育。
3.素质目标(1)通过学前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的学习,旨在帮助幼师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树立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情感。
(2)通过对儿童对心理规律的认识,培养幼师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树立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儿童的接触和了解,增强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幼师生的合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六、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职业特点,经过对幼儿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考虑后续课程需求,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均明确了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并按照每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分别设计了实践内容和学习时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含幼儿园管理、高职对接、音舞、播音主持、美工等方向)学生。
二、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标准,职业规则等有关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前修课程。
三、参考学时
56学时。
四、学分
2学分。
五、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
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2)通过对儿童心理现象的分析,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趋
势和特点,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年龄特征。
3)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一般
施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根据婴、幼儿的活动表现,正确分析他们
的心理活动特点,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通过儿童基本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掌握,帮助幼师生掌握正确辨别和处理婴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师幼互动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幼师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品质训练和培养的方法,积极有效地对家长进
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家园互动,共同搞好学前儿童的教育。
3.素质目标
(1)通过学前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的学习,旨在帮助幼师生形成正确的儿
童观,树立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情感。
(2)通过对儿童对心理规律的认识,培养幼师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树立尊重儿童
的身心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对儿童的接触和了解,增强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幼师生的合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六、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以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职业特点,经过对幼儿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
务分析,考虑后续课程需求,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均明确了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并按照每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分别设计了实践内容和学习时数。
通过感性、仿真和真实训练,使学生达到既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其职业能力的目的, 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
身素质发展的秘密
心灵的奥人生开始的性格决定成长的足对儿童口从小学会
地方一感知命运
吃的认识克服困难
的形成
智慧之母-记忆的培养你来我
往,共同
成长
彼,百战
不殆
告别愚昧,勤于思考-思维的开启
掌握心理
学基本原
则,学会用
发展的、客拟实现目观的、科学
的观点看
待儿童和
幼儿教育
工作.
插上想象的
翅膀-
想象的训练
智者无敌一
智力的提高
学会正确
分析和评
价不同年
龄阶段儿
童的心理
点。
把握儿童认
知发展的基
本知识、基本
理论,学会对
儿童认知发
掌握儿童
语言发展
的基本特
点、发展
趋势,学
掌握儿童
情绪、情
感、社会
行为的发
展趋势及
展过程的各
种现象进行
解释及其训
练的能力。
会对儿童特点,对
言语能力儿童的情
进行训练绪、情感
及其矫正进行管理
不良的言和引导。
能够了解
儿童的个
性发展特
点、发展
规律,学
会对儿童
优秀的个
性品质进
行初步培
养。
(二)实践环节设计:
八、实施建议
4. 1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4. 1. 1教材选用
2011年2月第1版张永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 1. 2教材编写原则与要求
该教材为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比较适
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园的具体情况, 适当整合教学内容, 使幼师生既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本领。
4.1.3 教学参考资料
学前心理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1 年。
10)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4.2 教学建议
1.主要教学方法: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内容特点,贯穿
项目 化教学的思想,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指导自学、合作研讨、案例剖 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 乐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章节内容的需要,结合学校和幼儿园的实际 情况以参观、见
习做为辅助教学方法;
2.主要学习方法:
理学的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幼师生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实践验证能力,鼓励学生积极 到幼儿园观察,及时消化、理解课堂、书本所学内容,使心理学的学习适应未来岗位对 幼儿教师的需要,实现幼师生的零距离上岗。
王凤玲,
2) 孟昭兰, 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杨丽珠, 儿童心理学纳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4) 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陈帼眉, 冯晓霞,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6) 学前心理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邹晓燕,《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 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9)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996年。
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
本课程以幼师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工作需求为目标,尊重幼师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提升、 自我反省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学前心
3. 学时分配与注意事项
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课 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删减了心理机制、生理基础和学派理论介绍等内容,补充了 基本心理特点和国内外前沿的心理知识,使幼师生既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一 定的实际操作本领。
同时注意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案例的补充,使学生对学前心 理学知识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
4.3 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为考试课程,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1.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 30%。
包括:
(1)上课出勤、学习态度、课堂答疑、课堂表现情况占总成绩的
10%。
(2)平时作业,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占总成绩的
10%。
(3)课堂测验,主要考察学习对课堂的听课效率及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占总 成绩的 10%。
2 .理论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儿 童心理表现的分
析能力及儿童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占总成绩的
70%。
4.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 为学生提供了有名气的、领导幼教潮流的网上教学资源:
中国幼儿教育网()
健康网(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
快乐成长网 ()
2. 积极开发适合学生操作的、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或《儿童心理观察分析手册》
学前心理学》 课程组编制
执笔人:罗秋英
年3月1日
2) 中国幼儿教师网 ( (3)中国学前教育网(
)
5)
中国育婴网 () 7) 黑龙江学前教育网(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