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桥》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

《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小说紧张、危急的氛围。
2.借助鱼骨图概括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特点。
3.通过细节品味,感受和体会老汉的人物形象。
4.通过环境描写的品味,体会其表达作用。
5.能体会小说题目“桥"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揭示课题1.出示五下第二单元篇章页。
在五下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阅读古典名著的一些方法。
这个单元,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小说阅读的方法。
2.出示本单元篇章页。
(1)读读篇章页上的文字,发现小说的基本特点。
交流,概括归纳两点:一是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但又有生活的影子;二是小说具有三要素,即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一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二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概括地说,就是学习如何阅读小说,并尝试写写小说。
3.揭示课题:桥。
指出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
简单了解作者:谈歌,当代作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氛围1.分组读词。
说说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 师生逐段对读课文,以教师的朗读带节奏。
读后初步交流:这篇课文的段落,有什么特点?读起来有什么感觉?语句简短,段落也很简短,读起来有一种紧张、危急的氛围感。
三、梳理情节,把握内容1.默读课文,学生独立在学习单上概括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交流反馈,连起来说说小说的主要内容。
3.以山形图呈现故事情节,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特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品味细节,体会人物1. 再读课文,找一找小说中描写老汉的语句,圈出细节描写的关键词,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写写批注。
2.组织交流,点拨引导,体会老汉人物形象。
第13课《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桥一、教材分析作品描写了一位老支书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用生命为百姓搭建起一座希望之桥的故事。
作为党支部书记、一个基层干部、一名普通党员,他不徇私情,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普通百姓;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
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
全文共有27个自然段。
按照一般小说情节具备的要素,将本作品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部分:开端:⑴-⑹自然段:山洪爆发,百姓命悬一线发展:(7)—(17)自然段:镇定指挥百姓从桥上逃生高潮:(18)—(23)自然段:支部书记和小伙子双双罹难结局:(24)—(27)自然段:洪水退去,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本文在表达上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环境描写成为情节的一部分,推动情节发展。
作为小说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描写,在本篇作品中,可以说是将环境描写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自然环境的描写一共有6处,以描写雨势之大、洪水的猛烈和桥的摇摇欲塌为主。
这些环境描写,是作为“情节”出现在小说中的,无论是大雨,还是山洪水势的描写都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情节发展。
同时,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又承担着一般意义上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了现场极其紧张的气氛,烘云托月,衬托着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支书的形象逐渐清晰立体。
其次,语言简练生动,极富诗歌的齐整之美。
本文是形式与内容完善结合的典范之作。
篇幅短小,大量使用短句短段,有利于表达快速的节奏,激昂的情绪,危险而紧张的氛围,干脆利索的风格。
而纵观整篇文章,无论是氛围的营造,情节的推进,情绪的渲染,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作风的呈现,都是非常适合短句短段的。
其三,处处有伏笔,处处有呼应,使小说呈现出一波三折的悬念。
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等,实则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比如,“一百多号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多,桥窄,让求生通道更为逼仄,也为后文“只有排成一队快速通过”作了铺垫,也为父子俩最后因桥轰然倒塌,无法生还提供了真实而充足的原由。
《桥》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桥》教学设计篇3【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上新课前曾老师要带着小朋友们一同乘上特快列车到我们祖国以及世界各地去欣赏一番那里各式各样的桥。
(播放桥的图片,师解说)这些桥都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
而有一位叫兰兰的小朋友今天要过几座与众不同的桥,让我们跟兰兰一起去看看吧。
首先请小朋友们把课题响亮的读一读──兰兰过桥。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2、教师随机教学生字的读音。
3、归纳学生对课题提出的三个最好的问题。
让学生带上其中的两个问题再次预习课文,然后自己解决。
三、学习潜水桥部分1、过渡: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座桥?并说出理由。
随机出示小秘诀:先找出哪些自然段写了自己所喜欢的那座桥?再反复读,找出表示桥特点的词句。
2、喜欢潜水桥的学生根据小秘诀说理由,其他学生质疑。
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进行词句教学,归纳出潜水桥的特点:结实、透明。
3、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四、教学第五自然段过渡:走过潜水桥,兰兰和爷爷又来到了哪儿?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轻声自由读,想想有什么想弄明白的?生质疑,解疑。
五、教学塑料桥部分过渡:喜欢塑料桥的小朋友站起来。
老师相信你们刚才已经很认真地自学过写塑料桥部分的内容了。
现在请你们按照“小秘诀”来给其他小伙伴介绍介绍塑料桥,可以吗?先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是──?1、第7自然段。
(出示写桥特点的句子)请一生读句子,读时要注意让其他小朋友听完你的朗读,就知道塑料桥的特点。
随机指导朗读。
小结塑料桥的特点:轻巧。
2、第8自然段。
(出示写桥特点的句子)请一生读句子,读时要注意让其他小朋友听完你的朗读,就知道塑料桥的特点。
随机指导朗读。
小结塑料桥的特点:平稳。
《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桥》优秀教学设计《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桥》优秀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秀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二、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3、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__结尾布局的巧妙。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桥》板书课题————桥2、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上节课的一些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朗读课文,深入体会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比喻)(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拟人)(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拟人)(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拟人)(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拟人)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凶猛可怕)2、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死亡的威胁,乡亲们是怎样的?(惊慌你拥我挤疯了跌跌撞撞)3、过渡:那他们还有路可走吗?哪里?什么样的路?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那乡亲们安然过桥了吗?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的,是老支书。
(三)品悟老汉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1、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支笔,静下心来,读7—23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读,试着说说自己的体会。
桥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桥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认识8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读懂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体会村民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无私与善良,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教学重点了解村民们的处境,感受他们无私与善良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在朗读与品味中感受语言,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与桥有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 猜谜语,激兴趣。
“一座长长桥,风吹雨打摇,人人头上过,唯独不留它。
”猜一自然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桥的课文。
(板书课题)2. 质疑课题。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标上小节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交流反馈。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重点句子:黎明时分,山洪咆哮着冲下来。
人们惊呆了!到处是惊叫、求助声。
波涛汹涌的水声,呼救声、哭声……混在一起,真是可怕极了!他像一座山。
黎明时分,山洪咆哮着,吞噬了整个村庄。
人们惊恐地望着他。
老汉像一座山!大水已淹没了一切,狂风已席卷而走了一切,可老汉依然站在对岸指挥着村民们救人。
一捆捆木桩在老汉有力的指挥下被迅速地打入河中,绑住了。
洪水还在肆虐着,老汉一无所惧,依然镇定地指挥着村民们。
最后他却被洪水吞没了。
他像一座山一样地镇定和崇高。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结合学生的回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汉像“一座山”?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再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不断更新的出示相应的段落。
2. 品读句子:从你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处境非常危急;我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果断、无私和崇高。
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说说为什么。
教师可相机指导朗读。
3. 感情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和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13《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桥》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作家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与儿子却被大水吞没的感人事迹。
小说篇幅虽短,仅数百字,多用短句,但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作者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能力。
本课叙述的故事扣人心弦,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很高。
但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认识可能不够充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的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设计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紧抓小说三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打破旧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通过情境再现、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微型小说。
(板书:微型小说)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篇小说都写了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提醒: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自己读自己的)2、字词检测。
(读完了吗?我们来读读词语。
指生读、齐读)⑴出示第一组词语: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⑵出示第二组词语:你拥我挤、乱哄哄、跌跌撞撞、疯了似的⑶出示第三组词语:清瘦、拥戴、沙哑、揪出3、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这三组词语,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第一组写的是洪水,第二组写的是人们,第三组写的是老汉。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获奖(29)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获奖(29)《桥》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心触摸文句,在品词析句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把内心的感动表达出来。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4、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词句,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要给大家讲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和一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桥》,(板书课题: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识字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拥戴清瘦揪出请你来,你读的很准确!大家看这个字“肆”,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呢?这个字主要用在票据和钞票的记录上。
这个字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放肆”中应该选哪一个呢?2、写字在预习中老师发现“肆”字比较难写,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字哪个笔画比较多?注意看老师板书,(强调横的间距均匀),请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单上写两个(提醒写字的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写完的同学请坐好!刚才看到同学们的字写得都很规范,相信课文预习的也不错。
三、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概括的很全面,很准确,咱们在概括文章大意时也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五个要素。
)四、研读感悟(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1.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洪水,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找生汇报,老师把大家找到的句子投到屏幕上,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哪个句子最令你触目惊心呢?谁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说是洪水来势凶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
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洪水的知识,了解当代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自学检查
1、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
2、出示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
齐读)
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
(板书:洪水老汉)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三、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
(学生交流,大屏幕出示)
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如魔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
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让我们走近老汉,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我仿佛看到老汉。
反馈交流。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②是啊,老汉像一座山盯着这群惊恐不安的村民。
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3. 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
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雨大得像(),像()。
山洪咆哮着,像()。
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能逃生的只有一座()的桥。
在这危难时刻,像()的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二、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
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15-20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请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
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
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
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课件)背景音乐(读句子)
3.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
现在,你真的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
三、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这首诗!
四、板书设计桥
洪水如魔
老汉如山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