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上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

上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上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解读随着上海临港主城区的快速发展,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城市竞争力,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旨在规范人才公寓的分配、管理和服务,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一、背景和目的上海临港主城区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决定出台《上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旨在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具体管理办法1、分配标准:人才公寓的分配将根据申请人的专业、职位、贡献等因素进行评估。
具体标准将由上海市政府制定并公布。
2、入住流程:申请人需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经过评估后,符合条件的人员将按照分配标准获得人才公寓的入住资格。
3、物业服务:人才公寓将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包括安保、保洁、设施维修等。
同时,公寓管理方还将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如超市、餐厅、健身设施等。
4、退出机制:入住人才公寓的申请人需遵守相关规定,如违反规定或不再符合入住条件,将面临退出公寓的风险。
同时,退出时需按照公寓管理方制定的流程办理。
三、总结和评估《上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将对上海临港主城区的快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该办法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地区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然而,该办法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分配标准的具体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其次,加强对人才公寓的监管,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此外,还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为了确保《上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的有效实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背景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
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
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
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
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1.01.14•【字号】东府办〔2011〕3号•【施行日期】2011.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东府办〔2011〕3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四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构职责第三章项目确定第四章项目管理第五章保障措施第六章考核奖惩第七章附则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市重点项目管理,确保重点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地顺利推进,提高投资效益,增强重点项目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重点项目,是指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和市发展规划,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升级转型,协调区域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
包括:(一)完善路网、航道、物流设施的交通运输项目;(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三)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及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能源保障项目;(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人水协调的现代农业和水利建设项目;(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生态建设项目;(八)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基础设施能力的社会发展建设项目;(九)列入省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纳入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规划的项目;(十)优势的传统产业项目;(十一)其他有特殊意义的重大项目。
列为市重点项目的投资规模原则要求政府投资项目5000万元以上,社会投资项目2亿元以上。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1年1月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魏天爵城市规划师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郝天文工程师马林涛助理工程师洪昌富高级工程师王瑞石高级工程师王召森工程师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秦晓昂城市规划师孔彦鸿工程师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刘永合工程师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叶伟南副局长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雷劲松助理规划师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市性质 (5)第五章城市规模 (5)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第一节道路系统 (13)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第三节公共交通 (17)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第一节绿地系统 (18)第二节城市景观 (19)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第一节消防工程 (28)第二节人防工程 (28)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第四节防洪工程 (29)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第二十六章附则 (3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第五章城市规模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道路系统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第三节公共交通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第二节城市景观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消防工程第二节人防工程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四节防洪工程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二十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编著,1996年);3、《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1989年);4、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00年);5、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6、关于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说明(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0年)。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1、研究粤港协调和综合发展中东莞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职能问题,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2、调整和控制东莞市区土地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式;3、提出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发展战略;4、提出市域和市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高度城镇化地区村庄规划优化提升策略研究——以东莞市塘厦镇龙背岭村庄规划为例

结合广场绿地布设防灾避难场所,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
3.2 提升村庄规划特色
( 1 )提 升 乡 村 自 然 景 观 品 质 。规 划 尊 重 村 庄 自 然 肌 理 ,依 托 地 形 地 貌 及 乡 村 山 、水 、林 、田 等 自 然 禀 赋 ,依 托 传 统 村 落 客 家 文 化 ,
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2)加强农村建设风貌管控。衔接东莞市农房建设管控相关指引,落实 7 处文保单位的保护要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突
出地域文化特色,注入历史文化内涵。
(3)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部署,在村庄规划中落实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管
网建设等工程项目的空间安排。3.3 优化村庄规划编制方式
(1)坚持村民主体。通过多次深入社区进行现场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充分听取村民诉求和意见建议;对上版村庄规划进
行评估,分析总结村庄存在问题和不足;鼓励当地企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谋求村庄发展;充分衔接多部门需求,加强工作对接,
避免重复规划建设。
(2)加强镇村联动。本次试点以镇为单位,统筹开展村庄优化提升试点工作,并结合村庄类型、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明确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规划根据城乡关系的变化,结
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工作要求,优化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为珠三角高度城乡一体化地区的村
庄规划提供可借鉴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徐匡迪 .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中国 ( 海南 ) 改革发展研究 . 人的城镇化——40 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4] 王仁贵 , 宫超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发展战略-东莞水乡片统筹发展概念规划1128547954

道滘镇
“中国曲艺之乡” “中国 民间艺术之乡” “游泳之 乡” “美食之乡”
麻涌镇 “曲艺之乡” 望牛墩镇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水乡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国家级:龙舟制作技艺 中堂镇 省级:龙舟景
市级:“百岁牌”制作技艺
洪梅镇 市级:盲佬话、开灯习俗
道滘镇
市级:民间舞蹈麒麟引凤、粤 曲、放河莲花、道滘裹蒸粽
35.00
33.43 (13.78)
5.84
63.70
河道总长 水域占总面 水网密度 (km) 积百分比 (km/ km2)
225.0
28.7%
1.85
205.1
41.2% (17%)
2.52
74.2
11.1%
1.41
505.0
24%
1.90
东莞水乡片在珠三角水域面积最大,河网密 度也居于前列。
现状河网水域面积约63.70 平方公里,占水乡片总 面积24%,占全市水域面积的18%; 干流及一级支流总长度约238公里,宽10米以上河流 长度约505公里; 河网总密度约1.90公里/平方公里。
注:以上均为2010年数据;2011年水乡片核心区GDP为336.2亿元。
二、水乡片的特点
(三)村级经济规模小,集中度高,扶贫村数量多。
核心区共76个村,2010年平均可支 配财政收入1730万元,剔除潢涌村后仅 1348万元,低于全市平均的2196万元。 村级可支配收入集聚程度非常高,中堂 镇的潢涌村可支配收入占全镇54.97%, 洪梅镇的前三位村可支配收入占全镇 62.08%。
镇名 中堂 望牛墩 麻涌 道滘 洪梅
取值 范围
CR3 CR5 CR3 CR5 CR3 CR5 CR3 CR5 CR3 CR5
东莞新规划 城市中心区布局一核三心三轴四片

东莞新规划城市中心区布局一核三心三轴四片东莞市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区作为东莞市政府的所在地,未来将如何发展?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入批前公示阶段,涉及用地总面积2.97平方公里,将打造成东莞城市中心区。
将弥补中心区控规空白作为东莞市政府所在地,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区(以下简称规划区)是东莞市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是东莞城区的几何中心,在东莞“强心”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
规划区范围北至体育路——簪花路,南至四环路(三元路),东至东莞大道,外延包含新世纪豪园、火炼树住宅区西侧空地、西至胜和路(元美路),规划用地总面积2.97平方公里,均为城市建设用地。
公示内容透露的这次控规编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中心城区地位及提升城市品质,弥补中心区控规空白,完善中心区规划体系,实现东莞城市中心区控规全覆盖。
控规对此片区的定位为,东莞市行政文化商务中心,新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中心区。
【空间布局】将以元美公园为绿地核心据介绍,该片区将构建以行政文化商务办公为主,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中心区;建设便捷的中心区交通枢纽和活力十足的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的建设,塑造完美的城市空间形态;以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创造连续、舒适、安全的步行系统,形成点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化体系。
对于该区域的空间结构,控规用“一核、三心、三轴、四片”概括。
一核指的是中心公园(现元美公园)公共绿地核心;三心指的是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及商务中心;三轴指的是东莞大道、鸿福路两条交通景观轴线,行政文化中心公共服务轴;四片指的是行政文化中心片区、东北部综合服务片区、核心商务区及一个居住区。
【用地规划】该区域规划两所新幼儿园根据控规,该区域建设规模总量控制在370.95万平方米(不含市属储备用地建设),毛容积率为1.3,由于其中心城区的地位,将根据配套设施的承载力对建设规模适当进行弹性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背景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
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
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
但从发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阶段的特征,距现代城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根据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围为东莞城市总体规划范围2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接受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尤其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影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高的趋势。
城区的城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城市职能。
沿交通干线发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
城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这里积聚、碰撞。
快速蔓延的城市化伴随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发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城市发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
所以城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城市形态规模(大城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作为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
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城市发展和产业进步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城市功能定位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已经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
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东莞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实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提升的压力;“订单主导型”向“生产主导型”的转化,地方产业群和人力资源本地化的机制建立,是东莞发展的出路;伴随产业升级的城市拓展和环境建设,是东莞再造辉煌的前提与基础。
江苏昆山(上图)被认为是东莞电子信息业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东莞所处的世界经济区位而言,其位置可以用“双重边缘化”来概括——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在国际国内消费市场供应区位上也处于边缘位置。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东莞仍应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
东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具有突出外贸地位的制造业城市。
广州作为珠三角主要中心城市,对东莞的影响略强于深圳。
东莞将继续保持与广州进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从广州目前进行的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分析,广州的“东进”和“南拓”对东莞有比较直接的影响:“东进”,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对东莞西北部麻涌、望牛墩、洪梅、厚街等地区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其交通和产业的连带发展将为东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点。
“南拓”,布置在南边地区的新兴产业、会展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与东莞形成功能互补。
与深圳相比,东莞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导致了更多产业由香港等地转移到东莞,为东莞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2000年东莞与广州、深圳经济总量还有很大差距。
东莞在港、深、穗经济带上既受他们的带动,又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 东莞主城区的发展目标1.东莞与国际制造业名称的差距:(1)在不断膨胀的地方利益驱动下,东莞散而无序的“诸侯经济”造成环境的破坏、无序竞争是难以胜任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要求的。
(2)缺乏自主制造业的开发,东莞经济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经济稳定度低,风险大。
(3)适应国际运营的金融、保险、中介等新兴第三产业还有待建立。
加之市域内各镇区各自为政,全市域缺乏协调,造成“众城一面、城乡无别”,难以形成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景观与环境。
(4)东莞目前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距高科技人才落户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而且大量外来劳动力被排斥于社会主流之外。
碉堡式的当地“新民居”与外来务农者住的“棚屋”(前)并存是珠三角的一大景观东莞以建设“最适合创业、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作为发展目标,无疑是明智之举。
但要真正实现人居条件、基础设施、环境水平等硬环境以及管理水平、文化教育、法制文明等软环境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东莞主城区的目标定位:(1)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区域性的会展中心。
(2)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穗深港经济带中部重要的国际制造业生产基地,并且对外贸易、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功能突出的交通枢纽型城市。
(3)东莞市域政治、科技、文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和先行示范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创业居住的榜样”,是全市发展的核心。
(4)工业方面,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轻纺、机械等支柱产业,积极培植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新兴产业,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优势。
金融业方面,结合金融国际化,积极参与建设穗深港金融走廊建设,是穗、深、港都市带的重要环节。
四.城市发展规模的判断1.城市发展规模预测的尴尬: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共编制过四版规划,编制平均间隔为4.6年,但规划仍然满足不了东莞发展的实际需要,城市规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突破。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现状实际人口已经突破了2000年批复的总体规划人口规模。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暂住人口统计不准确;二是东莞的社会经济确实是超常规发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城市规划也难免适应不了发展的实际;三是现行的城市规划审批体制也不完善,用某些片面的单一的指标作为控制和审批规划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依据,一相情愿地估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暂住人口数的降低。
几次规划后实际发展突破规划规模的时间越来越短。
2.现状人口: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东莞市2000年总人口为644.57万人,东莞市区(包括四区和寮步镇7个自然村)总人口为86.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1.4万,暂住人口为54.67万。
如果将主城区内的大岭山、大朗、寮步三镇计算在内,则主城区的现状总人口为153.6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47.36万人,暂住人口为106.27万人,暂住人口所占比例为69.17%。
3.人口预测通过趋势外推、目标反算、类比分析、土地及水资源限制校核可得出:近期东莞市域人口将达到800万人左右;远期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
东莞主城区总人口近期将达到220万左右,远期将达到350万左右。
主城区设施人口水平近期可能达到135万左右,远期可能达到300万左右。
五.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点——轴”,“核——带”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适时建设中心城区(市)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
东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将由“人”字型通过增加莞城——同沙——松山湖轴线转变为“个”字型。
中部同沙水库保护区为绿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档次生态型居住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制造业名城的形象。
中心城区成为区域核心,重点发展行政、信息、金融和高级城市服务功能。
东西两翼构成的弓形城镇带促使现有制造业升级,积极扩大物流、交通及相应服务业的规模。
东翼核心虎门以水陆枢纽和大型商贸为特色,西翼核心常平是铁路、公路枢纽和物流中心。
为更好地对全市城镇进行组织管理、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议从经济联系的轴向上将全市划分为3个区:西部是以广深高速公路及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和广深轻轨为联系轴线,包括长安、虎门、沙田、厚街、道滘、洪梅、望牛墩、麻涌8个镇,容纳300万人左右;中部以莞深高速公路为主要轴线,在现主城区基础上加上高埗、石碣、石龙、茶山、中堂5镇,形成大主城区(将高埗、石碣、石龙、茶山、中堂5镇划入是为了强化主城区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莞城中心与石龙火车站的联系。
石龙火车站今后可改为东莞北站),容纳300~350万人;东部及广深铁路、京九铁路及规划中的博深高速公路为主要轴线,包括凤岗、塘厦、清溪、黄江、樟木头、谢岗、常平、桥头、东坑、横沥、石企、石排12个镇,容纳350~400万人。
六.城市生态—严峻的现实和最后的底限1.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现实(1)近20年来工业和城镇开发剧烈冲击着原生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演变过程,生物食物链中断,森林树种大量减少,大量物种消失,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
市域内现存的木本植物仅99科408种,而相近的惠东县古田自然保护区有植物190科1605种。
(2)急剧涌入的大量外来人口加重了环境的压力。
2000年全市总人口644.58万,其中暂住人口为户籍人口3.23倍。
平均人口密度为2615人/Km 2,其中城区和石龙镇的人口密度已分别达到11967人/ Km 2和10320人/Km 2。
过大的人口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3)城镇环境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也不轻。
65%的本地水资源已被污染,人均污水排放量和水环境污染程度高于邻近城市。
在目前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东莞的生活适宜度属中偏下水平。
(引自《东莞市水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1999年数据)(4)水资源开发强度已接近60%。
以维持生态基本平衡,不占用林地、园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填平水面的前提出发计算,可供开发的土地仅剩106 km2,即市域面积的4.3%。
2.生态建设构想(1)市域:以构建城镇建成区外围生态屏障为主线,形成区域(4大自然保护区)——廊道(沿江沿河、交通干线两侧的防护绿带等)——斑点(16个森林公园以及库塘河流水面)式生态系统匡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