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

合集下载

曾广贤全文及译文

曾广贤全文及译文

增广贤文《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上集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识东流海洋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黄芩无假,阿魏无真。

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

良宾方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挣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作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作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作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用来形容读书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当
我们需要用到书中的知识时,才会感到书读得不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读书的时间,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得
到帮助。

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
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和有智慧。

读书不仅可
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

然而,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并不是很用心,他们觉得读书很枯燥,很无聊,所以总是拖拖拉拉,不愿意花时间去读。

但是当他们
需要用到书中的知识时,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这时才会感到后悔,觉得自己读书的时间太少了。

其实,这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们要珍惜读书的时间,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不要等
到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去匆忙地去学习。

只有平时多读书,多学习,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除了学习知识,读书还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有修养,更加有内涵。

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描写、作者的思想都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品格。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如何做人处事,懂得如何对待他人,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刻提醒自己要多读书,多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文档:勤学善思名言

文档:勤学善思名言

勤学善思名言1.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颧雀楼》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10.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1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4.学不可以已。

——《荀子》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摘自《增广贤文·上集》。

意思是:知识只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才遗憾自己读太少了,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难。

《增广贤文·上集》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黄芩无假,阿魏无真。

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

良宾方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挣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

典籍里的中国经典语录摘抄

典籍里的中国经典语录摘抄

典籍里的中国经典语录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译:想看到更远更宽广的景象,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常识,你就要比本来更尽力。

)4、正人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译:正人之间的往来,像水相同的平平、纯洁,这样的友谊才会耐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相同的又浓又稠,但不会持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勤奋好学就挨近智,做任何事情只需尽力就挨近仁,懂得了对错善恶就是勇的一种体现。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译:一句良善有利的话,能让听者即便在三冬酷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嘴薄舌的狠毒言语,损伤他人的豪情和自尊心,即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冰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和睦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 8、善恶随人作,祸福本人招。

——《增广贤文》(译:功德坏事都是本人做的,灾害美好也满是由本人的言行招来的。

)9、正人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正人就算有杰出的才干出众的技艺,也不会处处夸耀、做作。

而是在必要的时辰把才干或技艺发挥出来。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尽力学习却不感到满意,教训他人不感到厌恶。

)11、全国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译:大家都以为只要获取他人的东西才是收成,却不晓得给予他人也是一种收成。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译:人毕竟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一样,为了公民正义的工作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事非经过不知难

事非经过不知难

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陆游的名言。

这句话确实非常有道理,平时我经历的一般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但今天我经历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

上个周五,老师突然给我布置了个任务,让我下午去德育处向老师朗诵《我的爸爸》这篇文章。

在没有任何准备,被通知这样的任务,说不紧张是骗人的。

虽然我有点措手不及,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下午至了德育处,我已经开始向老师朗读我的文章,但坑坑巴巴,很不简洁,因为我获知我就是必须在下周一早上的升国旗仪式上朗读的,。

后来我和别的班的同学就在德育处练,因为我搞的准备工作比较不好,练习了四十分钟老师就要我回来了,而别的班的同学还在练。

平时的每个周末,就算过的不快乐,也不至于伤心。

但这个周末过得却是闷闷不乐的,就是因为太紧张了。

但到了周日,我仔细想了想,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是信任我,班里合适的人选确实不少,反正就上台朗诵,朗诵完了把话筒交给另外一个同学就可以了,很简单的。

想到这,我内心的压力变风消云散,内心变的.云淡风轻,心情好了许多。

周一早上,我们根据德育处主任的建议至国旗台后子集,跟著一起的除了五七中队出任升旗任务的学弟。

等我们大家都至魏了,老师便领着我们拍队,已经开始向我们讲诉等可以展开的关键任务。

看著操场的班级越来越多,我的心也越来越紧绷。

尤其就是上台后面对同学们的时候,我都能够感觉到我心脏的跳动,不是因为静,而是因为心跳加快了,我甚至透不过气不上来气。

当我左边的同学将话筒传给我时,我接过话筒,第一感觉是沉。

随后敬了个少先队员礼,向大家介绍我,然后步入正题,开始朗诵作文。

虽然我在家早已是练的苦瓜烂熟,但还是有好几个地方背得不好,令我很失望。

以往升国旗我在台下听着台上的同学朗诵或是主持时,并没有觉得多难,只觉得不耐烦。

但当我亲身经历之后才明白那种紧张,上台后,我的左腿抖得厉害,当我讲完时还要一动不动等待后面的同学,但我明白,为了班级形象,我坚持不动。

下场时我的左腿已经麻木,我感觉我是一瘸一瘸下台的,但麻木的腿又让我感觉不到我的瘸,真的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虽然我朗读的不是较好,但总算就是有惊无险,朗读回去后,我倒是非常感谢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使我存有一个在同学们面前整体表现自己,磨练自己的机会,也更加使我明白了“事非经过无人知晓容易”这个道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的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上的时候才恨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是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句话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是一幅劝勉联。

《警世圣文》原名应叫《增广贤文》,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所以它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中国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一则谚语,出自于古代佳句集锦《增广贤文》中的勉联。

意思是到了实际要应用的时候,才懊悔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事情的艰难。

作品名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品出处《增广贤文》 [1] 作品体裁谚语 [1]相关视频查看全部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什么意思正能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加油少年!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

译文到了实际要使用的时候,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事情的艰难。

《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

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幅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上联乃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则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与南宋陆游在版《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意。

古诗词名言名句及翻译

古诗词名言名句及翻译

古诗词名言名句及翻译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体现,里面有很多深奥的机子被现代人翻译出来,方便我们阅读体会。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诗词名言名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名言名句及翻译【经典篇】1.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翻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2.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翻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3.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翻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4.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翻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翻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7. 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翻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8.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翻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史记》【翻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翻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古诗词名言名句及翻译【精选篇】1.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翻译】知识需要用到时候才知道自己不足,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事情不是经历过便不能知晓其中艰辛、其历程的坎坷。

【赏析】“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

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

……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

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也有与“船到江心补漏迟”连用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