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与不变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变与不变”思想方法的点滴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变与不变”思想方法的点滴思考

直径的长短相关以后 ,学生就会通过研
究 几 个 大 小 不 同 的 网 的 周 长 与 直 径 来
学生 “ 学会独立思 考 ,体会数学 的基本
思想和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是对数学 知识 、方法 、规律 的一种本质认识 ;数 学方法 是解决 数学问题 的策略和程序 , 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人们通常将数 学思 想 与方 法看 成 一个 整体 概念 —— 数学 思 想方 法。在 变 化 中寻找 不 变的 量是 数学 的一个 重要思想 方法 ,它广
探索圆周率。为 了找到其 中不变的或者 规律性的东西 ,学生会用这两组数据中 相对应的两个数 去相 加 、相减或相乘 、 相 除,通过 这 一系 列 的计算 后 才会 发 现 ,只有周 长 和直 径相 除 才可 以得 到

或性质 ,几乎都可 以让 “ 变与不变”来
指 导我们进行归纳概括 。例如 :在四年
级 “ 商 不 变 的性 质 ” 这 一 节 课 中 ,学 生
在观察完一系列 的算式后发现 :被 除数 和除数变化 了,但商不变 ,那么这里 面
个相对不变的商 ( 考虑测量误差 ),
才能发现隐藏的规律 。
隐藏了什 么性质 呢?学 生在发 现规律 ,
归纳 性 质 以后 ,教 师 可 以适 当将 这 种
学 生就 会 有 意识地 按 照 “ 变 与不 变 ” 的方法来观察和总结 ,做到不再盲 目, 有章可循 ,使数学 中隐含的规律 、性质
更加容易被发现和应用 。
在小 学 数学 教 学 中 ,简 单枚 举 推 理 ( 也 叫做不 完全 归纳推理 ) 是运用得 较多的一种推理方 法。即从 一些个别或
这一方法去发现 ,去探究。 即便 是 圆的 周长 的 探讨 ,我认 为 也可 以如此 。在学生提出圆的周长 与其

小学数学变与不变思想汇报

小学数学变与不变思想汇报

小学数学变与不变思想汇报一、引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变与不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通过学习变与不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什么是变与不变、变量的概念、变与不变在数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什么是变与不变变与不变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所谓变,就是指事物或数值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改变,而不变则是指事物或数值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改变。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某一变量在相应条件下是如何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中的固定部分,即不变。

三、变量的概念变量在数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说,变量就是一个可以变化的量。

在数学中,变量一般用字母表示,例如常见的变量有x、y、n等。

变量可以代表一个数,也可以代表一种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用x表示小华的年龄,当小华长大时,x的值也会发生变化。

四、变与不变在数学中的应用变与不变的思想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1. 代数中的变与不变在代数中,通过引入变量,我们可以研究各种关于未知数的问题。

例如,a(x+y)=ax+ay,这个等式中的a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而x、y是变量。

2. 几何中的变与不变在几何学中,我们经常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

例如,不论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怎么变化,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变的。

这就是变与不变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3. 统计学中的变与不变在统计学中,我们需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当我们比较不同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时,数学成绩是一个变量,而班级是一个不变因素。

五、总结变与不变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通过学习变与不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思想,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以上就是关于小学数学变与不变思想的汇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思维中的“变与“不变

小学数学思维中的“变与“不变

小学数学思维中的“变与“不变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科目,需要秉持着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思考习惯、思维方式的教学原理,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从而做出教学改变。

本文将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学策略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科目,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思考的“变”与“不变”思维方式,并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运用到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去,去理解数学知识在不同思维方式下发生的不同变化。

1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数学思维的必要性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就是在培养小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思考数学问题变化与不变化所产生不同结果的思维方式。

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前提保证,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就好比在一道数学计算题“1.25×17.6+36.1÷0.8+2.63×12.5=()”中,为了使计算简便,先把÷0.8变成×1.25,然后运用积不变的规律,将2.63×12.5转化成26.3×1.25(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不变),最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写成1.25×(17.6+36.1+26.3)=1.25×80,快速算出答案100,(这就是数学思维中的“变”与“不变”。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小学生注意数学思维的变化过程,让小学生学会通过数学思维的变化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教师从教学的领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给予小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学好基础。

“变与不变”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变与不变”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变与不变”思想;应用【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0)23—0176—02“变与不变”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变”和“不变”为主线,让学生在变化的知识中找到“不变”的规律,促使学生深度学习,进而掌握最为本质的数学问题、数量关系和数学特点。

在探讨“变与不变”思想的作用、应用等外延之前,必须先弄懂到底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

毋庸置疑,“不变”的是在学习数学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的各类定义、概念、法则、性质、规律与数量关系式等;而“变”的则是各类形式,是各类千变万化的对象,属于外延层面。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是分散、冗杂的,他们对这些知识很难深刻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将知识讲得生动有趣、简洁明了,一定要着重讲“不变”的各类定义、概念、法则、性质、规律与数量关系式,将这一块的知识讲得深刻,让学生看清本质。

这样无论对象怎么发生变化,学生都能迎刃而解[1]。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教师来说,充分理解并且运用好“变与不变”思想对教学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变与不变”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揭示概念本质,掌握概念中的“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数学每一章节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不变”的定义、概念、法则、性质、规律或者数量关系式知识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章节的本质规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熟读且熟记每一章节“不变”的核心知识点。

基于同一定义、概念、法则、性质、规律与数量关系式,可以衍生出成千上万个不同的题目和对象。

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会灵活使用,否则对象一变,学生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

以统编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混合运算”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个单元的知识是对一年级学习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进行纵向拓展,它涉及的算式比以前的算式看起来要长、要复杂一些。

数学中的“变”与“不变”

数学中的“变”与“不变”

数学中的“变”与“不变”作者:尚飞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10期我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整理复习》关于“数的运算”中,挖掘出了一节“特别的数学课”,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强化学生从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规律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万变不离其宗的神奇之美。

数学教学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我想,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应该是一种眼光,即数学的眼光。

这节课中我们就一直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特别一:“乘法分配律”的变与不变要说“变化”,“数的运算”中乘法分配律最具有代表性,是最灵活的,很多看似非乘法分配律的形式,需要仔细观察分析后,才能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

这节课就以“乘法分配律”的变化为主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千变万化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特别之处。

1.前置小研究——汇聚丰富的变式题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公式,你能想到哪些相关例子?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设计说明】前置小研究的设计意图就是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供丰富的例子,通过观察找到它们的共性。

2.借助几何图形直观理解变式题中的abc(a+b) ×c=ac+bc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后,丁莉同学提出:“我还可以利用面积图来解释乘法分配律”,于是出现了上图。

接下来,孩子们便结合图例解释乘法分配律:吕佳晨:对于75×101-75这个算式,我是利用算式的意义来思考的,101个75减去1个75,等于100个75。

郭欣宇:这里其实就是把75看作75×1。

现在就是把整个长方形的长看作b,即101,它的面积是101×75,那么a就是1,即这部分的面积是1×75,它们相减后就变成长是100,宽是75的长方形面积,即100×75。

郭欣宇:刚才大家分享的都是两个计算的,我这道是三个的。

3.87个减去0.87个,再加上1个。

可是我这个算式用黑板上的面积图解释不了。

师:那你来自己画图解释。

浅谈“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

浅谈“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

浅谈“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作者:陈夏芬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变与不变”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其数学地位,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变与不变”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变与不变;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一、“变与不变”思想方法的内涵苏格拉底认为,虽然特殊的事件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变化或消逝,但它们的某些方面却是同一的,从不变化、从不消逝。

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内涵。

“变与不变”是辩证存在的,如现象变、本质不变,局部变、整体不变,暂时变、最终不变等。

在思想方法中,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既要考虑其变,也要考虑其不变,还要考虑两者的互换。

有些思考和思想的对象,往往是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如果能抓住其本质,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得以有效解决问题。

二、“变与不变”思想方法的数学地位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人们通常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数学思想方法。

“变与不变”的思想方法,有利于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局部把握全局等。

把“变与不变”运用到数学学习中去,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变与不变”思想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变与不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在“变与不变”思想方法中掌握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掌握数学概念是搭起数学高楼的基石。

在“变与不变”中掌握概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时候,通过操作与比较,让学生发现不论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怎么变,也不论四个角怎么变,只要把握住“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这一不变的本质,就能正确认识“平行四边形”了。

2.在“变与不变”思想方法中探究规律。

规律是千变万化的,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变中有不变”思想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变中有不变”思想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1年10期50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学科进展引 言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学习起来或多或少存在比较吃力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以直观的形式去表达抽象的数学知识,由此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认识比较浅显与片面,难以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无法把握数学的本质,难以脱离具体情境,面对同样的问题,如果换一种提法,就不知该如何解题了[1]。

这就要求教师将“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此使学生通过改变情境、形式等,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一、在概念比较中发现“变中有不变”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想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就应对数学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但是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使教师开展教学面临一定的挑战。

很多数学概念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相关或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与辨析,发现“变中有不变”,由此将数学概念发生、发展的脉络理顺,从而使其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求同又求异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包括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然“变中有不变”思想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方 洁(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中心小学,福建莆田 351148)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将新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由此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教师将“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透过变化的情境与形式,掌握数学本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学数学“变中有不变”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变中有不变”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变中有不变”思想的实践与思考作者:王锡芳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09期【摘要】世间百态,瞬息万变,倘若洞悉了个中奥妙,掌握其中玄机,便能化动为静,更好地认知世界。

其实数学教学莫不如是,在变化万千的题组变式中,若能抽丝剥茧,把寻到“不变”之匙,定能发现知识本真,撬开与之关联的诸多问题之锁,解决相类同的数学问题。

“变中有不变”思想,就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联系找规律,进而实现知能、思想、体验等多方面的成长,提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

在这一过程中当努力做到:从肤浅到深入,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片面到全面,在“变”与“不变”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从割裂到统整,在“变”与“不变”中感悟知识的应用过程。

【关键词】“变中有不变”思想知识形成知识探索知识应用“动与静”是哲学观中的一组关键词,用以辩证性地认知世界。

动静相宜,互为补充,此乃融善之道。

意为在变幻莫测的现象中,找到不变的规律,以便更好地认识它,为自身服务,可视为不变。

在学习数学或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面对千变万化的对象,在这些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和规律,发现数学的本质,这就是“变中有不变”思想,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数学教学時,面对变化万千的题组变式,若能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把寻到“不变”之匙,定能发现知识本真,撬开与之关联的诸多问题之锁,解决相类同的数学问题。

一、从肤浅到深入,在“变”与“不变”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获取和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需要循序渐进,在多变的外形下引导学生经历逐步内化的认知过程,促使其真正触及概念的本质,掌握知识的原理。

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新授环节通过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逐步深化对“倍”的认识。

第一个层次,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第一行画2个圆,告诉学生可以把它看作一份圈起来,并称它为“1个2”,再出示第二行的圆,让学生一起来数一数共有几个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变”与“不变”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紫阳三小:潘跃进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

虽然数学问题千变万化,但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变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思想,如能抓住其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进行一定的思维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从分数基本性质中体会“变”与“不变”。

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照下图平均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如果此时就结束探究,将会失去教材另一层面的作用。

于是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哪些发生了变化呢?在“不变”的思维中突然要研究“变化”的内容,短暂的思维矛盾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讨论。

汇报整理如下:①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变化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②分数单位变了(即: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分数的意义不同。

)③如果知识分子或分母发生变化,或者分子、分母的变化方式不同,分数值就不是不变,而是变化的。

这样不仅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这一性质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又使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必须仔细、周详。

2、从分数解决问题中体会“变”与“不变”。

如“白兔有48只,黑兔只数比白兔多4
1,黑兔有多少只?”这种题型一般
学生会较快的用“白兔只数+白兔只数×4
1=黑兔只数”的思路进行解答,同时学生也会用“白兔只数×(1+4
1)=黑兔只数”的思路解答。

两种思路看似不同:一是先求出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再加上白兔只数等于黑兔只数;二是先求出白兔只数占黑兔只数的(1+41),即白兔只数占黑兔只数的4
5,求黑兔只数,也就是求白兔只数的4
5是多少。

而不同思路却有其相同之处:思路一:黑兔只数等于白兔只数加黑兔比白兔多的只数;思路二:黑兔只数相对应的分率是白兔只数即“1”加上黑兔比白兔多的41,也就是黑兔只数是白兔的4
5。

从具体的量和分率两方面来理解都是相同的,即“黑兔只数等于白兔只数加黑兔比白兔多的只数。

”和“黑兔只数对应的分率等于单位“1”加黑兔比白兔多的只数对应的分率。

”教学中善于抓住不同思路的相同点,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从圆的面积教学中体会“变”与“不变”。

将圆沿着半径等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S=∏r 2。

这一转化是利用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中变化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完整性,提高思维水平。

变化一: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体会化圆为方的数学思维);变化二:图形的周长发生了变化,通过比较能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要长一些,多了两条半径或一条直径的长度。

教材中的“变”与“不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千变万化,体会到问题的奇妙,进而在“异”中思“变”,“变”中求“通”,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