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PS:个别字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所以就是凑起来的,注意了哈:革及(这是一个字)、春(下面的日要开叉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远古时期音乐形式以及特点:远古音乐与狩猎、捕鱼等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实用性强。

宗教及巫术色彩浓厚。

原始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这是我国音乐早期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艺术表演形式简单,因而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依存。

原始月舞分两类:一是劳动结合。

二是与黄帝等统治者有关,歌功颂德。

原始音乐的音调是极为简单的,最初可能没有一定的音律,只是运用一些高低不等的音而且很不肯定的音连接起来。

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逐渐有了简单的音律观念,开始运用他们认为比较谐和的几个音来构成曲调。

2、夏商代表性乐器:1)击乐器:鼓、磬、钟。

2)管乐器:骨笛、龠、埙。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共25支鹤骨制成的笛,其年代约8000(正负150)年,七音音阶。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1、六代之乐即六代乐舞。

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

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功颂德。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个尤物,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在大典的时候用于表演的乐歌。

大雅的内容与送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

如两君相见礼。

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整理或改编而成的。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郑卫之音: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以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最具有特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士大夫们常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4、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

古时人们在进行春米等劳动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

春米所用的杵,后来转化为乐器,是用一根几尺长的竹筒顿地发声,成为春犊。

成相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远古夏商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远古夏商

第八节 乐人和宫廷乐师
• • • • • 《吕氏春秋》曾有远古时期多位音乐家的传说。 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音乐家:伶伦。 我国传说中最早的一位寓教于乐的先行者:夔。 宫廷乐师:宫廷内专门从事音乐舞蹈的乐奴、乐师。 传说中师延的“亡国之音”。
本章作业
1、名词解释:《大夏》、骨笛 2、论述题 (1)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 (2)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与乐律


20远古: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和禅让制时代原始社会。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主要内容:音乐的起源;古歌与古乐舞;古乐器。
远古时期人类的历史
序号 1 2 距今年代
20万—70万年前 65万—100万年前
发现地点
新时期时代:
• • • 出现磨制石器和陶器; 发明了纺织技术,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人们从靠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 济阶段,进入原始社会; 大约起于公元前6000年之公元前2000年。
中国第一个王朝
视频资料:NHK纪录片《中华的源流》——夏
思考:
• • • •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辟如此广袤的疆域? 夏朝建立的时间和地点? 中国的宗教礼仪和宫廷礼仪的区别? 宫廷礼仪的宗教礼器是什么?象征着什么?
第五节 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教育
• • 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早在夏朝已经开始。 文献记载:《竹书纪年》 (一) “少康继位,方夷来宾”。 (二)“后发继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人舞”。 宫廷出现了专职的乐奴和乐师。 文献记载: (一)《礼记•明堂位》 (二)《周礼•春官•宗伯》
第七节 乐律
夏商时期出现五声音阶:
1】 既有旋律性乐器,又有节奏性乐器。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1)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1)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i[A]第一讲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

七、古代乐器图鉴
• 打击乐器
河南安阳双鸟饕餮鼍鼓
湖北崇阳铜鼓
七、古代乐器图鉴
虎纹石磬 1950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
七、古代乐器图鉴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陶钟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陶钟
七、古代乐器图鉴
殷墟妇好(妣辛)墓出土编铙
七、古代乐器图鉴
• 吹奏乐器:
河姆渡遗址一孔埙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陶埙
八、本章常考题型
四、出土文物中的乐舞图
图1 图2 图1: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 图2:青海西宁宗日舞蹈纹彩陶盆
五、远古乐舞列举
• • • • • • 葛天氏之乐 伊耆氏之乐 阴康氏之乐 朱襄氏之乐 刑天氏之乐 六代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 《咸池》、舜时的《萧韶》、禹《大夏》、 商代《大濩》、周时的《大武》
• • • • • • 1.名词解释: ①贾湖骨笛 ②六代乐舞 2.简答题: 简述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 回答要点提示:①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音乐 形态;②远古时期的歌曲与乐舞列举;③ 总结。
二、远古时期的民歌
• 2.祭祀歌曲 •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礼记· 郊特牲》 • 3.《吕氏春秋》记载有两首古代歌曲,分别为“北 音”、“南音”的代表。 • ①娀(sōng)氏二女作歌“燕燕往飞”,为“北 音”。 • 娀(sōng)为古国名,在今山西运城一带,娀氏 旧传为娀氏之女,帝喾之妃,殷始祖契之母。 • ②“候人兮猗”为南音的代表,是古代最早的一首 情歌。
六、古乐器
•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与当时生产力的 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乐器是从劳动 工具演化而来的。 • 这一时期乐器的主要种类为吹奏乐器和打 击乐器。 • 1.打击乐器主要有鼓、磬、编磬、钟、编钟、 编铙(náo)和摇响器等。 • 2.吹奏乐器主要有骨笛、埙、籥( yuè) 、龢 (hé) 等。

古代史(中音史的古代部分)

古代史(中音史的古代部分)

古代史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骨笛是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夏代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2、商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是《大濩》。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民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要顺利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担任音乐教育的是宫廷音乐机构的总管“大司乐”和“乐师”周代宫廷音乐总类: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乡越和四夷之乐六代之乐: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大韶》;夏禹《大夏》;商汤的《大濩hu》;周初的《大武》。

(大武以歌颂周武王伐纣为主题)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颂:用于祭祖,大射,早先的颂,大概源于民间的巫歌,速度缓慢,用瑟伴奏雅:大雅和小雅。

大雅与颂相似,小雅接近民歌。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除周南,召南系等南方民歌即所谓“乡乐”外,其余都属小雅房中乐:一种燕乐,后妃们在内功侍宴时唱的四夷之乐:主要指秦楚吴越等地,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

用于祭祀和宴乐。

大都吹管乐器伴奏歌舞。

主要是为了炫耀其政教之远被,并非真的重视。

周代民间音乐发展:北方民歌代称“郑卫之音”和南音(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叫楚声,周代民间流行巫歌《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成相篇: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弦乐器以拨弹为主,有柱(瑟,筝)和无柱(琴)两种,管乐器有编管(萧,笙)和单管两种周代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最早的大型乐器曾侯乙编钟墨家:墨子题出“非乐”孟子:“人言不如人声”.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包含唱念做打,综合艺术形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服装说唱音乐:1到2人,一人代表多人,一会戏里一会戏外,既是演员,又是讲故事的人,不需要服装,没有舞美公孙尼子《乐记》第三章: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2、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歌,并加工改编,以供祭祀,宴乐之用等。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音乐简史 (2)

中国音乐简史 (2)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金:钟——编钟、钲石:磬——编磬土:埙革:鼓类乐器丝:琴、瑟木:柷匏:笙、芋竹:箫、管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

最新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讲义及笔记

最新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讲义及笔记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讲义上编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第一节概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大致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公社”的生活,经历了原始“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生活,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和陶土文化等时代。

经过千万个春夏秋冬的运转,千万个春花秋实的循环往复,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共同生息与繁衍、共同劳动的同时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也创造了音乐。

按照考古学家对历史的划分,原始社会的时间概念应是距今约300万年——4000年之间,其历史是相当漫长的。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的第一件乐器的出现,实际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和为自身生存的同时所创造的审美物的第一次体现,也是人类把乐器作为善的象征通过功力主义的行为来达到其自我肯定的目的,与此同时,美的形式和内容也就随之出现,这也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综观原始社会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了音乐的历史,同时也能从中看到人类从无阶级的野蛮时代逐渐步入有阶级文明时代的历史。

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可考的历史,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 最早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更为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音乐就已萌发,可以说音乐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并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音乐思维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当我们的祖先逐渐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后,音乐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人类的历史,在两个阶级对立中逐渐发展。

新石器时代后期,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人们进行娱乐的乐器。

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村所出土的骨笛,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中国音乐在近八千年前时的发达情况;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文化遗址”陶埙的发现,更向我们展示了迄今六千多年前中国音乐发展的高度;而那“如火烈烈”的远古“乐舞”,则向我们说明了我们祖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里所产生的宗教信仰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远古时期的民歌
• 原始音乐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 其中歌唱和舞蹈居于重要地位,节奏因素 较为突出。 • 从远古民歌的内容来看,都和古代先民的 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 1.劳动歌曲 • ①《弹歌》记述了远古先民狩猎的情景。 •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②《吕氏春秋· 古乐篇》记载的“八阙”反 映了原始的农牧生活。
六、古乐器
•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与当时生产力的 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乐器是从劳动 工具演化而来的。 • 这一时期乐器的主要种类为吹奏乐器和打 击乐器。 • 1.打击乐器主要有鼓、磬、编磬、钟、编钟、 编铙(náo)和摇响器等。 • 2.吹奏乐器主要有骨笛、埙、籥( yuè) 、龢 (hé) 等。
七、古代乐器图鉴
• 打击乐器
河南安阳双鸟饕餮鼍鼓
湖北崇阳铜鼓
七、古代乐器图鉴
虎纹石磬 1950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
七、古代乐器图鉴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陶钟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陶钟
七、古代乐器图鉴
殷墟妇好(妣辛)墓出土编铙
七、古代乐器图鉴
• 吹奏乐器:
河姆渡遗址一孔埙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陶埙
八、本章常考题型
一、中国音乐的起源问题
• •
• • • •
(三)模仿说 《吕氏春秋》中有关“伶论作乐” 和“命质为 乐”的记载,说明了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 歌。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四)劳动起源说 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杨荫浏认为:劳动创造 了人类,也创造了音乐艺术。劳动实践本身, 给予音乐以内容。
三、远古时期的乐舞
• 黄翔鹏曾经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古代音乐 形态的著名论断。 • 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 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 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 的近世俗乐阶段。”(《黄翔鹏文存》 2007) •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 基本脉络。
三、远古时期的乐舞
二、远古时期的民歌
• 2.祭祀歌曲 •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礼记· 郊特牲》 • 3.《吕氏春秋》记载有两首古代歌曲,分别为“北 音”、“南音”的代表。 • ①娀(sōng)氏二女作歌“燕燕往飞”,为“北 音”。 • 娀(sōng)为古国名,在今山西运城一带,娀氏 旧传为娀氏之女,帝喾之妃,殷始祖契之母。 • ②“候人兮猗”为南音的代表,是古代最早的一首 情歌。
中国古代音乐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广河县三甲集中学 吕国梁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 • • • 一、复习提要:音乐的起源 远古时期的民歌与类别 原始乐舞的形式与类别 原始社会6年以来,河南舞阳贾湖先后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 尺骨所制,标志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可考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 9000年前。
四、出土文物中的乐舞图
图1 图2 图1: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 图2:青海西宁宗日舞蹈纹彩陶盆
五、远古乐舞列举
• • • • • • 葛天氏之乐 伊耆氏之乐 阴康氏之乐 朱襄氏之乐 刑天氏之乐 六代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 《咸池》、舜时的《萧韶》、禹《大夏》、 商代《大濩》、周时的《大武》
• 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yu yu),后亦应之。此其 于举大木者善矣。 •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é hǔ),后亦应 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 杨荫浏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力主劳动 起源说,并对其它学说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 小结:对于音乐的起源问题,都只是一种推测,并 无定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要从多元的角度去理 解,不能仅仅归结于一种因素。
• • • • • • 1.名词解释: ①贾湖骨笛 ②六代乐舞 2.简答题: 简述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 回答要点提示:①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音乐 形态;②远古时期的歌曲与乐舞列举;③ 总结。
一、中国音乐的起源问题
• • • • • • • 音乐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代表性 观点主要有: (一)巫术说 原始人为了求得生存,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柱, 后来逐渐演变成巫术,原始音乐的传说反映了 这种形态。 “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 (二)情感说 “北音”的传说 《乐记》中的相关记载,说明了起源于人的思 想感情。
• 从远古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形态可以看出, 远古音乐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 形态。这是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 下,反映在艺术上则较为粗拙简单,歌、舞、 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依赖性,还不 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 这种形式的乐舞是人类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葛天氏之乐》 到《大夏》、《大濩》乃至《大武》,其歌 舞乐三位一体的特色是一脉相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