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 “使……饱”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 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 “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 “认为……安逸” “认为……快乐” 。

5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古代汉语学习资料一、《墨子-非攻》1、文章重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其桃李,�\���t非之,上�檎�者得�t�P之。

此何也?以��人自利也。

今,假�O�B�~“假如”。

非,非难、责备。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嗑涑R�活用法:解��原因。

�@�e是它的�g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a豚者,其不�x又甚入人�@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攘,�`取。

其不�x又甚(于)入人�@圃。

甚,超�^、�龠^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诰牵�取人�R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a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冢�牢亏:使动用法,使……亏。

苟:假如至杀不辜人也,�L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L,同��、拖。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第1��(共38��)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亩��u之,�B�~?而?�B接�����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f往,若,假�O�B�~;往,此��是推��下去,��是��?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Υ恕�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情, �\、实在。

肯定�Z�飧痹~。

情、�\,音近通用。

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B�~,因此。

其言,指攻��之言��。

以,�B�~。

夫奚�f,究竟怎麽解��。

奚,疑��代�~作�钫Z。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最新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最新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10、采-彩:色彩。

“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

”11、鄉-嚮:以前。

今簡化為向。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12、說後作悅,高兴。

王說之。

13、反後作返,返回。

反於宋。

14、知-智:智慧。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15、共-供:供奉。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16、舍-捨:放棄。

“鍥(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

”17、奉,“捧”,舉也。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三)异体字1、扡,即‘拖’,這裏指拽下來。

扡其衣裘,取戈劍者。

2、飡-餐:飯食。

“適莽蒼者,三飡而反。

”3、絖-纊:絲綿絮。

世世以洴澼絖爲事。

4、譆-嘻:嘆詞。

“譆,善哉!技蓋至此乎?”5、谿-谷:山谷。

“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6、貉-貊:北方的少數民族。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7、檝-楫:船槳。

“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8、蹞-跬:半步。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9、螾-蚓;蚯蚓。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10、罸,同罰,处罚。

上爲政者得則罸之。

二、语法(一)非攻1、“園圃”是偏義復詞,“圃”無義。

“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

”入人園圃,2、①名词作动词:虧,損,使动。

以虧人自利也。

从而誉之(誉,赞美)②形容词作动词:众闻则非之(非,非难)③省略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介词)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

(省略宾语)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二)老子3、處……事,等於說“行……事”。

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4、小、寡,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小國寡民。

5、重,意動用法。

以…為重。

使民(人)重死而不遠徙。

6、無所:固定結構,在這裡表示“沒有……的必要”無所乘之。

7、甘,意動用法,以……為美。

美、安、樂用法相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三)北冥有鱼8、活用①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作动,向南飞)②适莽苍者(莽苍,形作名,郊野)③绝六气(绝,形作动,穿越)④不过数仞而下(下,名作动,向下落)⑤怒而飞(怒,形作动,奋发、振翅)⑥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到来)⑦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征,使…满意;使…信任)⑧《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⑨水击三千里(水,名作状)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上,名作动)9、倒装句而莫之夭阏者(之,宾语前置)之二虫又何知(何,宾语前置)奚以知其然也(奚,宾语前置)彼且奚适也(奚,宾语前置)彼且恶乎待哉(恶,宾语前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10、省略句以游(于)无穷者11、固定句式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于选择句中)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

哪用…呢)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哉;表疑问,凭借什么呢)(四)不龟手之药12、活用其堅不能自舉也。

(坚,形容词做名词)(五)庖丁解牛13、活用(1)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2)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14、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2)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4)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六)胠箧15、使動用法。

(1)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則必攝縢,固扃鐍雖重聖人而治天下。

擢亂六律,鑠絶竽瑟,而以爚亂天下者也(2)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殫殘天下之圣法。

滅文章,散五采。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則重利盜跖也。

16、雙鬢語結構為之斗斛以量之。

為之權衡以稱之。

為之符璽以信之。

為之仁義以矯之。

(七)百川灌河17、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2)用代詞“之”複指前置賓語。

我之謂也。

18、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19、被動句(見……于……)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見”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于”是引進行為主動者的介詞。

20、名词做状语秋水时至(按时节)顺流而东行(向东)(八)庄子钓于濮水21、宁……乎。

宁愿……呢?(九)惠子相梁22、省略句惠子相(于)梁23、倒裝句夫鵷雛發於南海——狀語後置夫鵷雛於南海發24、名詞作動詞(1)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嚇:威脅,恐嚇(2)惠子相梁相:做宰相25、倒裝句搜于國中三日三夜“于國中”作“搜”的狀語,譯時放在“搜”前。

26、省略句搜于國中三日三夜“搜”後省略賓語“莊子”。

(十一)曹商使秦27、所字用在形容詞的詞語前面,指代描述的對象:商之所短也商之所长也。

而用在形容词前面,则此形容词用为动词。

如:所长=擅长的;所短=短缺的28、動詞的使動用法:一悟萬乗之主而從車百乗者,商之所長也。

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乗;(十二)劝学1.名作动①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2.名作状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向上;下,向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3.使动用法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

)4.形容词作动词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直,变直、取直;利,变锋利。

)5.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弯曲的程度,弧度)②登高而招(高,高处)③积善成德(善,善行)6.以字的前面有代詞“所”。

“所以”表示“用來……的方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